审计案例

合集下载

审计案例20个

审计案例20个

审计案例20个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业务运营、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和评估,发现风险隐患,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议。

下面介绍20个与审计相关的案例,以期对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有所帮助。

1.某电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在许多疑点,审计发现公司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数据存在虚报和错误,建议公司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2.某酒店职员在财务操作和结算中存在多种违规行为,审计发现酒店财务管理不规范,建议加强内部控制严肃追究负责人责任。

3.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较多,审计组发现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建议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

4.某医院药品管理不规范,审计发现医院药品供应链存在漏洞,对药品购买、配送、入库等方面提出建议。

5.某物流公司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内部人员挪用公司资金的情况,审计建议公司加强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

6.某保险公司存在未及时报备社保等问题,审计建议公司落实好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

7.某制药公司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审计建议制定口径和标准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各项活动合规。

8.某学校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票据迹象等问题,审计建议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9.某银行存在客户资料管理问题,审计建议更加谨慎审查客户信息,防止恶意用户。

10.某能源公司存在重大环保问题,审计建议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和环保制度落实,确保公司环保合规。

11.某水务公司存在多项不规范行为,审计建议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用水环节各项操作符合要求。

12.某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审计建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

13.某房产公司的房产管理存在问题,审计建议强化资产管理体系,预防资产流失。

14.某科技公司的研发管理存在不足,审计建议加强研发投入管理,推动高质量研发项目的开展。

15.某航空公司的安全维护存在问题,审计建议加强机场安全和维护力度,确保飞行安全。

16.某交通公司的运输管理存在问题,审计建议加强安全监管和票务管理,确保项目质量。

国内经典审计案例

国内经典审计案例

国内经典审计案例
1. 华能贿赂案:华能集团前任总经理李蔚涉嫌贿赂银行干部以及其他财务问题,最终在审计部门的调查下被查出并起诉。

2. 万科内幕交易案:万科集团两名高管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并处以罚款,其中一名高管还被监禁。

3. 金融衍生品风险案:某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品的套利操作,导致客户损失近50亿元,最终银行被罚款和撤销相关业务。

4. 国有大型企业财务违规案:某国有大型企业被发现财务违规,涉及虚增业绩、虚列资产等问题,最终被罚款并处以其他行政处罚。

5.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多家上市公司被发现财务造假,涉及虚增业绩、虚列资产、虚报收入等问题,最终被证监会处以罚款和注销股票。

国有审计经典案例

国有审计经典案例

国有审计经典案例那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国有审计的经典案例吧。

案例:某国有企业的“小金库”大揭秘。

话说有这么一家国有企业,表面上看着那是规规矩矩、正儿八经的。

但是呢,审计人员一进场,就像侦探进入了犯罪现场一样,眼睛里透着犀利的光。

这个企业有个项目部门,每次做项目的时候,对外宣称某些费用是为了项目的特殊需求,比如招待费超支得离谱。

审计人员就开始琢磨了,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他们先是查账本,发现有些发票的抬头看起来有点奇怪,报销的金额总是整数,像是有人故意为之。

这就好比你去买东西,每次都是恰好整百整千的,这不符合常理啊。

然后呢,审计人员就开始悄悄找相关的员工谈话。

他们可不会一上来就问“你们是不是有小金库啊”,而是从工作的日常聊起,比如说“你们项目做起来挺辛苦的吧,经常要加班,那加班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福利呀?”这一聊,就有个年轻的员工不小心说漏嘴了,提到有时候会有一些额外的奖金,但是这些奖金不走正常的工资渠道。

这可就像发现了宝藏的线索一样。

审计人员顺着这个线索深挖,发现这个项目部门和一家供应商勾结。

供应商在合同里虚报了一些服务费用,然后把多出来的钱再以现金或者转账到私人账户的方式,转给项目部门的几个负责人。

这些钱就成了他们的“小金库”,用来发那些见不得光的“福利”。

最后呢,审计结果出来,这个国有企业的高层大为震惊。

按照规定,对涉及的人员进行了严肃的处理,追回了小金库的资金,并且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项目部门和供应商合同签订、费用报销等环节的监管。

这个案例就像一记警钟,让其他国有企业也意识到审计可不是闹着玩的,想搞小动作,迟早会被发现。

你看,国有审计就像是企业健康的“体检师”,再隐蔽的问题也能被他们揪出来呢。

优秀审计案例总结

优秀审计案例总结

优秀审计案例总结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审计案例总结:
1. Enron案例:Enron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由于其涉嫌会计
欺诈和虚假报告,于2001年破产,这个案例揭示了审计师的
角色和责任,以及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 AIG案例:AIG是美国一家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由于其涉嫌虚假报告和未披露重要风险,于2008年陷入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突出了审计师对关键风险和内控系统的审计职责。

3. 宝洁中国案例:宝洁中国在2018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被查处,审计发现了公司在销售费用和折旧费用上的操作违规,这个案例突出了审计师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

4. 莲花健康案例:莲花健康是中国一家传销公司,由于其涉嫌非法集资和欺诈行为,于2019年被立案调查,审计揭示了公
司财务不透明和违规操作的问题,这个案例突出了审计师对违规行为的揭示和报告职责。

5. 雷曼兄弟案例:雷曼兄弟是美国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由于其涉嫌虚假报告和未披露重要风险,于2008年破产,这个案例
突出了审计师对金融机构的审计职责和对风险的评估和披露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展示了审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提醒着审计师们在履行职责时要保持独立性和专业判断力,并对潜在风险保持警惕。

审计 案例

审计 案例

审计案例审计案例一: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过程包括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财务记录和会计政策的检查和验证,并与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比对。

通过审计,审计师可以确定公司是否按照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错误或舞弊行为。

审计案例二:商业合同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与供应商、客户或合作伙伴之间的商业合同进行审计。

审计过程包括对合同条款和条件的检查,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审计师还会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以确保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评估合同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

审计案例三:信息系统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

审计过程包括对系统的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数据完整性进行评估,并检查公司的信息技术政策和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审计,审计师可以发现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和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审计案例四:项目管理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的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审计,以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成本控制。

审计过程包括对项目计划、预算和资源分配的评估,并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对。

审计师还会检查项目的风险管理和问题解决方案,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益。

审计案例五:税务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的税务申报和纳税情况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合规性和准确性。

审计过程包括对公司的税务记录和报表进行检查,并与相关税法和税务政策进行比对。

审计师还会评估公司的税务风险和遵从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优化公司的税务管理和筹划。

审计案例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审计在这个案例中,审计师将对公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审计过程包括对公司的环境政策和目标进行评估,并检查其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审计法律风险案例(3篇)

审计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XX所”)是一家具有良好口碑和较高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企业审计、税务筹划、咨询服务等业务。

A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6年,A公司聘请XX所对其2015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XX所发现A公司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如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

针对这些问题,XX所与A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要求A公司进行整改。

然而,A公司并未认真对待,反而对XX所提出了质疑,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存在失误,导致其声誉受损。

二、案例经过1. 争议焦点A公司认为,XX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未发现其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违规行为;(2)审计报告中的部分结论与事实不符;(3)审计报告未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XX所则认为,其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不存在失误。

对于A公司的质疑,XX所提出了以下辩解:(1)审计过程中,A公司未提供完整、真实的财务资料,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深入;(2)审计报告中的结论均基于已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存在错误;(3)审计报告已充分揭示A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

2. 诉讼过程A公司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存在重大失误,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XX所承担赔偿责任。

XX所则辩称其无过错,请求法院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重新审计。

经审计,发现A公司确实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违规行为。

然而,法院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基本符合审计准则,不存在重大失误,故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评析1. 审计法律风险本案中,XX所面临的主要审计法律风险包括:(1)违反审计准则,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错误;(2)未充分揭示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3)因审计失误,导致审计对象遭受经济损失,引发诉讼风险。

优秀审计案例展示

优秀审计案例展示

优秀审计案例展示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对组织的财务、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检查,以评估其合规性和效益。

优秀的审计案例能够展示审计在企业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审计案例。

1. 中企海外投资审计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海外投资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审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家中国企业投资一家境外公司,经过审计发现对方财务数据存有严重的不确定性,通过深入的审计调查,揭露了对方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

这个案例表明,审计对于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时的风险防范和财务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2. 环保企业排污审计环保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家环保企业对外宣称其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经过审计发现,其实际排污量远远超出了规定标准。

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在舆论的监督下,企业被迫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审计在监督环保企业合规运营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金融机构风险审计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安全稳健运营对整个经济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家银行在审计中发现存在大额贷款违规发放、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避免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这个案例展示了审计在金融领域发挥风险防范和监管的作用。

4. 财务造假审计揭露财务造假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严重违法行为,通过审计调查,揭露了一家企业高层涉嫌财务造假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后,发现企业存在大量虚假交易、账目不实等迹象,在审计的过程中,揭露了企业高层利用财务数据进行欺诈的行为。

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审计在揭露和防范财务造假方面的重要作用。

5.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自身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一家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

通过审计发现,一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和弱点,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

审计报告推动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检讨和完善,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近年来精选典型审计案例

近年来精选典型审计案例

近年来精选典型审计案例那我给您说几个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审计案例哈。

一、獐子岛的“扇贝去哪儿”审计案例。

1. 事件经过。

獐子岛那可是搞水产养殖的企业,主要就是养扇贝。

可是它家扇贝老是出状况。

一会儿说扇贝大量死亡,一会儿又说扇贝神秘失踪了。

就好像扇贝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家伙,时不时玩个消失不见的戏码。

这可就苦了审计人员了。

审计师们要搞清楚扇贝到底怎么回事,这可不像数钱或者盘点普通货物那么简单。

扇贝在海底呢,看不见摸不着。

企业说扇贝没了,审计师还得去核实。

2. 审计问题。

审计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证据难以获取。

企业说扇贝没了,审计师怎么证明是真没了还是企业在搞鬼呢?他们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像抽样调查啊,查看养殖数据之类的。

但是企业要是在数据上做手脚,审计师就很容易被误导。

而且在这个案例中,獐子岛的内部控制也被质疑。

正常情况下,一个好的企业对于养殖产品应该有完善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但是獐子岛老是出这种扇贝消失的怪事,这就说明它的内部控制可能是存在漏洞的。

比如说可能在养殖环境监测、扇贝数量盘点方面做得不到位,那审计师就要指出这些问题,可这难度就像在一团乱麻里找线头一样。

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审计案例。

1. 事件经过。

瑞幸咖啡可是曾经风光无限啊,到处开分店,号称要挑战星巴克在中国的地位。

可是后来被爆出财务造假。

它就像一个在舞台上表演得很夸张的演员,表面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背后全是问题。

它通过虚增收入来美化自己的财务报表。

比如说,它虚构了很多咖啡的销售订单,就好像凭空变出来很多杯咖啡被卖出去了一样。

这在审计的时候就露出了马脚,因为这种虚增的销售额和实际的运营数据是对不上的。

2. 审计问题。

对于审计师来说,瑞幸咖啡的造假手段有一定的隐蔽性。

它利用了很多复杂的关联交易和销售数据的操纵。

审计师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这些造假的痕迹可不容易。

而且瑞幸咖啡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开了很多分店,这也给审计增加了难度。

就像你要在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上找瑕疵一样,它转得太快了,你不容易看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

紫鑫药业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吉林省制药生产企业中的后起之秀。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现代中药和中药现代化为目标,在致力于药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在采购供应、组织生产、药品检验、技术创新、营销网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中药制药价值链。

公司于1998 年11 月,根据临时股东会通过的增资扩股决议,公司注册资本增资扩股为人民币300 万元。

2001 年5 月28 日,公司名称变更为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年1 月29 日经证监会证监发行字( 2007) 25 号文核准,同意该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 A 股) 1, 690 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 1 元,每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9. 56 元。

该公司于2007 年3 月2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上市后,2007 年每股收益为0. 74 元, 2008 年为0. 44 元, 2009 年为0. 30 元,呈下降趋势。

直到2009 年底,吉林省密集出台了人参产业振兴政策,该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募资约10 亿元进军人参系列化项目。

增发完成后,公司具备800 吨的人参深加工能力,形成中成药、人参深加工及精加工两条业务主线,并成为吉林省首批人参药食同源试点企业,有12 个产品获批,其人参产业爆炸性发展,业绩与股价齐飞,被市场称为“股市人参”。

2010 年该公司实现营收6. 4 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净利1. 73 亿元,同比暴增184%,每股收益0. 84 元,且10 转10。

2011 年上半年紫鑫药业再掀狂潮,实现营业收入3. 7 亿元,净利润1. 1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 和325%。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关联方交易在大陆法系国家更多的被作为大股东剥削小股东利益的手段。

当上市公司被关联方控制时,关联方交易水平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差。

紫鑫药业2010 年涉嫌虚假财务报告案,该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动机在于提升股价,实现解禁套现最大化之目的,而内部控制缺陷和审计失职为关联方交易舞弊提供了机会。

对此,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完善内部控制尤其是高管诚信守法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监管者应进一步加大会计准则、内控规范和审计准则等执行的监管力度,维护公众利益。

和以往财务舞弊手段类似,借助关联方交易涉嫌财务造假,是“紫鑫药业”事件的核心。

由于关联方交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易被发现,一直是独立审计关注的风险领域。

然而,直到2011 年紫鑫药业涉嫌财务造假被媒体曝光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出具的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该案例的典型性在于:( 1) 家族式上市公司管理层隐瞒“自买自卖”重要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内控缺失。

( 2) 涉嫌财务造假的原始发现者是媒体,而非内部审计师,也非注册会计师。

( 3) “带病”CPA( CPA 曾受过监管部门的处罚) 再次违规,为该公司出具无保留意见的签字。

( 4) 事后监管,媒体曝光后,证监会立案调查,导致该公司股价大跌,董事长因病辞职。

事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该公司进行质量检查并给予签字CPA 通报批评。

紫鑫药业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 动机分析一般而言财务舞弊动机或压力来自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的威胁,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的影响等。

紫鑫药业在2010 年进军人参产业之前,主营产品为四妙丸、活血通脉片、醒脑再造胶囊等医药产品,并且单品种的销售规模较小,没有自己绝对优势的拳头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然而2010 年通过与上述客户进行大规模人参贸易后,人参业务旋即成为该公司核心产业, 2010 年人参系列产品收入高达3.6 亿元,成为紫鑫药业第一大营业收入来源,公司2010 年净利润也因人参业务而骤增至1.73 亿元。

而在身披“人参”概念之后,紫鑫药业股价自2010 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扬。

在此背景下,郭氏家族所持紫鑫药业股权的账面财富也呈几何方式倍增,而这,或许是郭氏家族运作.“人参”概念的最直接动力。

在2010 年宣布将持股锁定一年后,康平投资所持1. 26 亿股股权( 分红前) 已于2011 年5 月悄然解禁,加上仲维光( 亦是郭春生亲属) 持股于2010 年先行解禁,两者的二级市场套现障碍现已解除。

在股价上涨之下,郭春生通过杨录军( 通化市隆盛园法人代表) 所“隐蔽”持有的388 万增发股,也已获得了数千万的浮盈。

由此可见,紫鑫药业关联方交易舞弊动机主要来自高管持股解禁变现最大化。

而这一动机的实现往往要有机会,紫鑫药业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其借助复杂的自买自卖关联方交易,实现虚假盈利提供了机会,从而影响股价,达到套现最大化目的。

紫鑫药业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 机会分析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监督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从而防范关联方交易舞弊。

而紫鑫药业事件主要成因在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控缺陷为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提供了机会。

1.内部环境方面紫鑫药业虽为上市公司,但仍保留着家族企业的风格。

股权集中于公司董事长郭春生及其家属之中。

郭春生通过其亲属( 妻子持股42. 42%,母亲持股34. 84%,其他亲属持股6. 04%)直接或间接持有本公司43. 91%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此外,董事长郭春生同时兼任总经理,多名董事同时兼任副总或董事会秘书。

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重合,如果监督不力,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存在潜在的舞弊风险。

而相关研究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可能提供虚假信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公司更易发生财务舞弊。

治理层与管理层的职位合二为一,使得决策权仅仅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源也主要控制在家族手中,从而导致了独裁统治。

因此,公司整体的治理结构虽然表面上符合了上市公司要求的基本形式,但实质上却无法起到任何的监督和制衡的作用。

事实也证明,正是这种本质上不规范的治理结构的存在,才导致了成立壳公司、隐瞒关联方关系、进行关联方交易的一系列管理舞弊风险的存在。

因此,紫鑫药业案表明:(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较易发生财务舞弊;( 2)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可能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2.风险评估方面紫鑫药业增发所募的10 亿元资金投资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

其募集的10 亿资金全部投到通化、延吉、磐石、敦化四地,作为人参的生产加工基地,仅取得土地使用权就占用1. 24 亿元。

10 亿元巨款的用途本应详细评估,判断其风险水平,但公司只是很含糊的用“四个人参生产加工基地”来描述这四块地的规划用途,并没有披露该四块土地是否符合GAP 认证标准,并且土壤要求是否适合种植人参等。

即使土地能够种植人参,人参成长周期较长,需要5 到8 年,短期内不但不能产生效益,还需要采购原材料,需要大量资金,但是10 亿资金已经资本化,无法作为流动资金,巨额的流动资金缺口很有可能将企业陷入运转危机,此种风险显然已被紫鑫药业所忽视。

此外,如果这些土地不能用来种植人参,只是作为厂房用地,难道公司真的需要这么多厂房吗? 会不会最终闲置? 这些风险也未能引起重视。

所有这些风险不能正确评估,很容易使公司处于经营困境。

紫鑫药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或净利润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很容易债台高筑,加剧经营风险。

由此,紫鑫药业案表明:( 1) 年报中未对重要事项、风险提示和应对措施的充分披露,使得财务舞弊风险增大。

( 2)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资产或净利润的比例越低越易发生财务舞弊。

3.控制活动方面针对重大和异常关联方及其交易,尽管紫鑫药业制定了《关联交易决策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但是据紫鑫药业的自查报告( 2011) 显示:( 1) 公司未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及其他规定,确定且及时更新真实、准确、完整的关联人名单,并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报备。

( 2) 自查期间公司发生了关联方交易事项,但未按照关联方交易审批程序进行表决。

( 3) 公司开展投资者关系活动结束后未向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时报备投资者关系管理档案。

此外,公司年报中也未披露董事会日常工作中有关内部控制活动安排。

显然,该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实施。

年报中虽然披露了绩效考核控制,但未能有效实施,反而使得管理层为了达到绩效要求而默认和进行自买自卖的关联方交易,加大了关联方交易的舞弊风险。

因此,紫鑫药业案表明:( 1) 年报中未披露董事会日常工作中有关内部控制活动安排的公司更易舞弊。

( 2) 绩效考核制度不能科学合理及有效执行,很可能促使高管为了达到绩效要求而进行舞弊,披露虚假信息。

4.信息与沟通方面作为上市公司,本应做到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更加透明并及时沟通,但紫鑫药业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单从关联方来说,财务报告上就隐瞒了与其重大利润来源相关的几家关联方,更不用说披露这些关联方交易了。

这些关联方多是由紫鑫药业或其控制人借助并没有出资能力的人来出资建立的。

紫鑫药业假借别人之手投资,正是为了隐藏关联方,就更不会将关联方信息公布了。

也正是这些隐藏的关联方为紫鑫药业虚假的辉煌业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公司的各种信息公开透明,各信息接受者间可进行沟通,从而能预防和发现错误决策或舞弊。

但是由于紫鑫药业的强权统治,信息透明度低,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虽然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常召开,但沟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力。

即使被媒体曝光涉嫌隐瞒关联方舞弊事件,紫鑫药业也并未及时展开自查,而是证监会立案稽查时,才加以自查,而且自查的归因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据此,紫鑫药业案表明:( 1) 股东大会、董事会的非民主、信息沟通不畅将导致公司舞弊风险增大。

( 2) 公司接受外部股东、媒体等实地调研、质询、访问等有效信息沟通,有助于防范和发现舞弊。

5.内部监督方面紫鑫药业家族内部人控制,使得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弱化,甚至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

紫鑫药业的自查报告显示,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未经审计委员会提名和董事会任免。

因此,公司不能客观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使明知公司关联方及内控存在缺陷也未能及时加以改进。

作为外部监督的审计师———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对关联方交易如此重大的舞弊风险领域未予高度关注,一直为紫鑫药业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也说明审计师的失职助长了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可能性。

因此,紫鑫药业案表明:( 1) 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监事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将导致公司财务舞弊风险增大。

( 2) 外部审计师独立性弱化,审计失败可能性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