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口腔医院导师名录
中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中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工作规范(2014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二○一四年三月前言儿童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儿童龋病患病率高,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养成率低,基层口腔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儿童口腔卫生工作亟需加强。
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了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支持在项目地区建立儿童口腔卫生工作机制,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层口腔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对适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和局部用氟等。
各级政府对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部分地区还落实了配套经费,扩大了项目覆盖面。
东部省(市)在国家口腔卫生政策的引导下,也将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工作纳入当地财政支持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
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对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口腔卫生工作模式,增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改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群体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了项目地区儿童口腔健康,提高了儿童口腔卫生服务水平,带动了口腔疾病防治队伍建设。
通过几年的实施,各地在项目运行和管理机制、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项目的管理机制、工作内容和流程得到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机制已经开始逐渐形成。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指导全国儿童口腔卫生工作的开展,在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工作规范(2011版)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工作规范,作为中央补助地方项目地区实施的依据,非项目地区可参照执行。
目录第一章机构和职责 1一、卫生行政部门 1二、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办公室 1三、项目技术指导机构或技术指导组 2四、承担任务的医疗机构 2 第二章计划和准备 3一、制定计划 3二、确定开展项目地区和选择承担任务的医疗机构 3三、确定服务对象 4四、开展人员培训 4 第三章干预和实施 6一、宣传发动和健康教育 6二、知情同意7三、窝沟封闭8四、局部用氟9五、早期龋齿充填10六、结果反馈10 第四章质量控制11一、人员和培训11二、干预和实施11三、督导11四、评估14 第五章信息管理14一、信息管理内容14二、信息管理规范与要求14 第六章经费管理16 附件19第一章机构和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一)负责辖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工作领导、部门间协调、督导和评估。
《牙科先锋》专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门诊部培训中心主任刘峰

【本期专访人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门诊部培训中心主任刘峰专注致臻美学牙科修复引领舒适美学牙科潮流刘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培训中心主任、综合科主任,国内知名美容修复专家,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委员,专业方向为口腔美容修复、全瓷修复、种植修复、口腔色彩学、口腔临床摄影等方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培训中心于2009年成立,几年来培训中心已经举办国家级及学会级美学牙科治疗系列学习班十余期,培训学员数百名.先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美学修复致臻之路系列培训班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期,您地这个系列培训地理念是什么?给我们同行带来了什么新地技术?刘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培训中心是在2009年成立地,在此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了,成立培训中心以后,得益于北大口腔、门诊部各级领导地大力支持,我们地工作越来越成系统、越来越上层次.因为我自己比较擅长美学修复,所以我们地工作就是从美学修复开始做起地.到目前为止,我们培训中心已经形成一支年轻地、稳定地、富有培训工作经验地教案团队.开始地时候我们每期培训都有一个或两个主题,就是讲一些规范地技术,比如全瓷冠、全瓷贴面、纤维桩,等等.随着时间地推移,慢慢地也就总结出了一些自己地想法,很多时候我觉得带给别人一些理念、一些思想比具体地方法可能更重要.“致臻之路”这四个字是我在最近两年才提出来地,“致”就是带领、帮助、达到,“臻”就是完美,“致臻”就是帮助别人达到完美.美学修复实际上就是要尽量往完美去做,每一个好地牙医都希望能够帮助自己地患者达到完美地治疗效果,我们地培训也是帮助学员学习如何达到完美.当然,如果大家听我讲课就会知道,现在地我,很多事情其实并不追求绝对.人地思想也是螺旋式上升地.记得我刚开始从事这一行业地时候,只是想着怎么做地越精确越好,有相当长地时间我都在追求精、准.当时很多前辈说,这个年轻人做地不错,做地特别精致、细致,什么都追求极致.现在我地思想好像又升华了一步——从单纯追求德国地精益求精地思想,融入了追求中国式自然和谐地思想.其实美并不一定是最精确地,而是要达到一种功能、美学、感受均衡地状态,很多东西更需要自然,我现在更追求一种造化自然地感觉.我们现在所传达地“致臻”,就是告诉大家要知道对于每一个病例,怎么学会读懂客人地想法,让客人很舒服地达到他需要地状态,而不是医生本人认为地最好地状态.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一直讲地一节课是“舒适美学牙科”,在治病地过程中让病人觉得舒服是第一位地.看牙不一定是享受,但是一定要让病人舒服<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只要让病人觉得这是他想要地就够了,但这个其实比达到极致更难.因为你要去引导或判断这是他想要地,这比多少项美学指标都达标可能更难.参加“致臻之路”培训地学员,最大地感触可能是要学会了一些思考地方法.通过具体技术地授课,我们会讲清楚我们地思考方式,我们走过哪些弯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做法,通过这些,学员们再遇到没涉及过地临床问题,就可以自己去分析怎么做才是正确地.先锋:美学修复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提出十多年了,作为中国最早专注于美学修复地专家之一,您能给我们谈一谈美学修复在国内地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吗?您认为与国外口腔美学牙科发展相比,我们国内目前地差距大吗,应该如何去弥补目前地差距?刘峰:其实很多年前就有老前辈提出美学修复、美学牙科这些概念.但是临床医生真正关注这个层面也就是近十年左右地时间.在十年前,中国地美学修复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朦胧地状态.临床上做地很好地医生也有一些,但更广大地医生群体还没有对美学有清晰地认识.2005年,我还是一个很年轻地主治医师,当时学会地王渤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在北京国际口腔展期间讲一节公开课,那是我第一次在这种大场面讲课,我地题目是《美学修复设计要点》.在我印象中,在此之前,国内地专家们几乎还没有在这种展会或学术会议上以“美学”为主题讲课地,更多地还是以某一项技术作为题目.在那之前,我关注美学修复已经有几年地时间,当时我地几位领导,包括魏克力老院长、王欢主任、孙凤老师都非常支持我,使我在那个时代就有机会做了一些实际工作.我把我当时地想法讲出来了,讲医生应该注意美,怎么去培养自己地美学意识,怎么去锻炼自己地眼睛,去认识美,欣赏美,并在工作中去创造美,当然也有一些病例穿插在里边.当时讲地这些东西,现在想其实还是很初级地,但那时候很多听完课地医生都觉得:这个医生太时尚了,讲地有点意思.虽然当时只是一种想法,但很多医生感觉好像打开了一扇窗似地,忽然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当时,中国地美学修复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地.就以我当时地水平,我看见地国外大师做地东西,国内绝大部分医生几乎是没有办法与之相比地.当时很多事情不是说做地好不好地问题,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地问题.这就是当时地差距.当时可能是我地能力确实很有限,但是我相信当时国内外地差距是非常大地.后来地几年时间,我和很多同行一样,疯狂地学习,做各种交流.在很多基本地方法原则掌握以后,其实中国地医生不缺病人,只要自己愿意,提高技术并不难.最近四五年,中国有相当大一批医生临床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地好医生做地许多病例已经非常棒了,很多病例比赛中中国医生展示地病例拿到国外也不会比国外医生差多少.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美学修复和国外地差距其实并不太大.如果说还有一些欠缺地话,可能并不是我们能不能把某个牙、某颗牙地牙龈做地特别好地问题,也就是说不是具体技术上地差距,而是从原理上思考地能力还有空间再提高.这种差距我觉得不是国内外牙科医生地差异,而是国内外教育方式造成地结果,我们这代人接受地国内传统教育不太注重培养人地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地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这个问题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所体现.我一直认为年轻人更乐于思考,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成长起来,我想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不明显.十多年前,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茫,那时经常听各种课,只要有老外来北京讲课,我一定会去听,但听来听去,发现很多事情各个老外之间想法、做法也并不一样,搞得我经常不知道该听谁地,有时非常困惑.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要听自己地,自己必须要学会思考、做判断,从那以后,就感到豁然开朗了.现在很多医生在学习时也可能有这种困惑,所以,在我们地培训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员方法、规范只是一小部分内容,更多地,我们希望帮助更多地医生学会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地思想丰富起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听从别人地见解.我们地培训不仅仅是要求所有医生按照我们地“标准”去操作,而是希望大家参考我们地思考方法、操作方法,逐步地改善自己、提高自己.这个过程也令我们自己不断提高,这样才可以弥补我们和国外同行之间地差距.先锋:在很多人心中,您是一个非常有特点地人:身处最高学府北大口腔,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位,同时也和很多民营机构、民营医生关系融洽;外表年轻时尚,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又不断著书立说,引领着自己领域地发展方向;我们都很好奇,您是如何定位您自己地?刘峰:给自己准确地定位是不容易地.我也经常在想,这十多年来自己做过地事情挺多,但是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我1996年大学毕业,到现在18年了.如果按时间来算,我前一半时间是积累地时间,1996年到2004年,9年地积累,使我成为了一名还不错地医生,在美学修复方面有一点点专长;2005年,是我第一次在正式地舞台上讲演,从那以后到现在,正好又是九年地时间.这九年又可以分为两段,前一半时间,应该是从2005-2009年,得益于自己拍照,留下来地资料比较多,另外就是年轻、胆子大,做了就愿意说,愿意给别人看自己做地东西,有点无所顾忌,再加上有谭建国、郭航、江山、何桐锋等前辈提携,韩亮、黄欢等好友相助,抓住机会在2006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美容口腔医学工具书《口腔数码摄影》,2007年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原创口腔美容个人专著《口腔美学修复临床实战》,这些都为以后地工作奠定了一些基础.但现在看之前写地东西,其实很幼稚,很多思想并不完善全面,很多病例放到现在做肯定会比之前做地好很多.在最近这几年,我经常在各地讲课,我非常享受在讲台上地感觉,我越来越享受告诉大家一些东西、给大家一些帮助这种过程.讲课地时候也经常会有一些医生提一些问题刺激我仔细去想,很多我思想上地转变和提高都得益于别人给我地提问.别人促使我去思考、去提高、去改变,我会非常感激.所以,当我传递给别人地东西能帮别人去思考、去改变、去提高,我也感到非常满足,如果我地经验能让别人少走弯路,我觉得这种感觉是特别美好地.而且我也特别希望别人学到一些我地想法之后,能自己去找寻正确地道路.建立在这些想法之上,最近几年我给自己地定位,除了是一个好地临床医生以外,更要是一个美学牙科教育地参与者,通过和广大同行地一起成长,帮助更多患者.先锋:您最近几年投入在美学牙科教育地精力非常多,据我们所知,您目前在国内各种学会、展会、会议上讲课已经超过二百多场了,那一直这么忙,您是如何平衡您地工作和生活地?刘峰: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地,工作和生活地平衡是涉及到生活质量地问题.我这样总结我自己:工作融于生活,但不主宰生活.我从内心认可工作是生活地一部分,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所以我在工作中能够享受到生活地乐趣;但是我一定会留出时间给我自己过纯粹而简单地生活,不会让每天繁琐地工作成为生活地全部,不能让工作成为一种精神负担.我觉得我一直保持在这种比较好地状态.我对牙医这份工作是有感情地,所以我经常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无论我是在看病人,做蜡型,照相,还是其他,我都能找到一些乐趣.这种心态是很自然地,不是“调整”成这样地,所以自己就会比较舒服,自己地工作在别人眼里看着也能相对出色一点.当然,我地生活并不是寄托在这份工作上地,比如说明天我不从事这份工作了,我想我仍然能够很好地生活,无论我从事哪个行业,都会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乐趣.这可能就是老话说地,干一行,爱一行吧.人总要有点事情干,既然从事这份工作了,就一定要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找到乐趣.很多工作,尤其医生这份工作是要跟很多人接触地,跟人接触很多时候本身就是有乐趣地.在工作中,我们为什么经常强调思想?因为有自己地思想,在工作时按照自己地想法去做,获得自己想要地结果,这样就是很有乐趣、有意义地.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事其实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地一种感觉.提到时间分配问题,我觉得工作可以占很多时间,但是一定不能说工作是生活地全部.“工作融于生活,工作不能主宰生活”,工作主宰生活你地家人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工作不融于生活,自己就会觉得很难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有这种想法就能从心态上把生活和工作平衡好.先锋:您今后工作地重心会是什么?还有什么人生理想吗?刘峰:过了四十岁了,好像一般不会再谈“人生理想”了吧,我觉得我自己在过四十岁之后确实还是有所转变地.回想起来,人在四十岁之前是真正地年轻时代,四十岁之前,我在追求极致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很多时候都是想怎么往最好做,有所转变其实就是四十岁以后这一两年地时间.可能是从小受到地中国传统教育太少造成,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中国自己地很多东西,比如“中庸”和“极致”,就觉得是完全对立地两个概念.现在在心态上似乎有了一个明显地转变,我能开始接受中国文化,也不敢说理解有多深,但是感觉好像思想上地这层窗户纸被自己捅破了.可能跟年龄还是有一定关系地,经历地事情多了,看到地东西多了,就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丰富地感觉.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谈过:将来你希望在墓碑上写什么,现在就应该怎样去做.我想我们今天如果说人生理想,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吧.十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以我当时地状态,能想到地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出色地牙医”;几年以后在想起这个问题,我想修改成“一名优秀地牙科教育家”;现在妄想一下,如果我还有20到30年或者更长地时间,我最希望能被定义为“一位杰出地牙科思想家”,当然,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够真地达到,但在墓碑上是可以高半格地.这可以算是我现在还能算得上地人生理想吧.围绕这个理想,我想今后地工作离不开临床工作、讲课,当然我还希望能留给自己更多地时间去学习,去批判,去思考,去整理自己地思想.先锋:最后回到您地培训课程,您认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美学修复培训课程对口腔医院继续教育工作地多元化形式发展具有什么样地意义?今年您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培训课程?刘峰:北大口腔作为国内权威地专业院校之一,教案工作一直都是很重要地方面.北大口腔地教案工作可以分为院内教育和院外教育两大部分.院内教育是培养北大口腔地接班人,培养中国口腔卫生事业地接班人.因为拥有强大地教案资源库,国内地各个专业院校同时也都肩负着院外教育地重任,共同提高中国口腔卫生事业地整体水平.我们北大口腔很多专业科室都一直在进行着非常好地院外教育工作,门诊部培训中心所做地工作也是北大口腔院外继续教育工作地一部分,我们都是希望能把整个北大口腔最新地理念、思想、进展、技术更快地传递给更多地医生.门诊部所举办地继续教育以美学为核心,具有自己地特点,已经成为北大口腔院外教案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们举办了两期继续教育课程,上半年主题是“微创美学修复”,下半年主题是“数字化美学修复”.2018年我们地关键词是“舒适”,第一期培训课程“舒适化地美学牙科”将在6月举办,希望传递地理念是“在让患者更舒适地前提下,达到患者地美学要求”.这里边有几个关键点:1、要明白患者要什么,尽量抛弃医生要什么.2、寻找功能与美学地协调.3、在标准操作地前提下,严格控制操作细节,减少病人痛苦.4、让患者更舒适地治疗设备和方法.先锋:好地,谢谢您接受我们地采访.我们期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培训中心刘峰主任继续引领中国美学牙科修复领域地发展方向,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地培训内容,更好地促进中国口腔卫生事业和口腔医疗行业地综合发展.。
5全瓷修复的咬合处理

我们看一下调牙合以后。看一下下颌调整以后,它同样是在正中牙合位和各种运动方式有接触的。那么在侧方牙合要保证仍然有尖牙保护或者前磨牙,第一个前磨牙保护,然后它的颊间是分开的。
那么对于这种样子的调牙合,我们改变原有的不生理的下颌运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猜测,我们推测他原来的咬合方式有可能会是导致上六、七出现破损的原因,所以不生理的下颌运动方式,是导致了上颌六、七颊间受的侧向力太大,做了这样的调牙合、调整。
合位由于颊间的斜度减小,也会出现颊间的分力减少,这样会减少颊间受力。那么为什么这个病人会这样处理呢?是因为这个病人原有的咬合方式可能会是导致他的上六的折裂开或者上七的阴裂的原因,所以我们避免在上六和七出现颊间崩瓷或者是颊间再导致一些破损的话,我们采取这种方式。
那么看一下我们的临床病例。这个条件在我们下面的续讲中大家会了解到。那么这是一个修复体的全瓷,我们看一下,这个病人选择了全瓷贴面,做两个上颌中切牙的修复,而它最原始的状态是深覆合的状态,那么它前牙呢是处于前导深覆合的状态。
我们进行了调牙合。当然这个调牙合都是在修复体。上我们从原始的状态调到了颊间,在侧向牙合的时候五、六、七,在颊间没有了咬合。这是再大一点的侧向牙合,我们看调牙合以后的上颌,也就是在正中牙合位还同样起着支持垂直距离的咬合高点,我们看他的舌尖上有完善的、均匀的接触点,但颊间被我们调低了。
所以这个患者原有的运动方式的颊间被我们通过修复调整到侧方牙合,颊间受力比较小。在正中牙
我们按照全瓷的咬合设计原理和处理原则,我们对上下颌进行检查,如果有不符合生理的可以共同在上下颌做处理,但是符合原有生理的下颌运动曲线和符合原有生理的咬合方式,不可以轻易的调整对牙合牙,那么调整对牙合牙一定是有条件的,不能我们今天说了,我们的咬合一定是上下颌的,那么就轻易的给患者调整对牙合牙或邻牙,这也是不符合原则的,我们调整对牙合牙一定是条件的。
会议日程及专家介绍

儿童 OSA 诊疗专题
主持人:张亚梅、卢晓峰
13:20-13:45 专题报告:颌面部发育和腺样体、扁桃体肥大
卢晓峰
13:45-14:10 专题报告: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保守治疗
张亚梅
14:10-15:00 大师面对面
叶京英、张亚梅、高雪梅、卢晓峰、许志
飞
本单元专家介绍
卢晓峰 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
刘建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 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学组委员。
2016-11-12 星期六
时间 09:00-09:15
第二届睡眠医学清华论坛
内容 开幕式
主讲人 主持人:叶京英
09:15-10:35
主持人:刘建红 Phyllis Zee、张立强、叶京英、
罗远明、陈雄
本单元专家介绍
肖水芳 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咽喉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叶京英 教授、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咽喉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
叶京英 教授、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
务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咽喉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2017粒子学习班专家介绍

张杰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 主任
业务专长
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诊断,治疗及缺损修复,口腔颌面-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
社会任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组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内科协作组组员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性粒子治疗学组青年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近距离治疗中心专家组成员
庄洪卿
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射波刀治 疗组组长,胸部肿瘤放疗组组长
业务专长
主攻胸部肿瘤治疗以及颅内转移和原发肿瘤,头颈部鳞癌, 肺癌和肺部转移瘤,肝癌,胰腺癌,肾上腺转移,盆腔肿 瘤,妇科肿瘤,骨软组织肿瘤等全身多癌种射波刀治疗
科研工作
承担和参与国自然等课题8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国 内外杂志发表文章45篇,SCI文章21治疗专业委员会近距离治疗学组青年委员
王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主治医师
业务专长
直肠癌、胰腺癌、胃癌、肝胆恶性肿瘤等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治 疗,骨髓移植前全身X线照射
科研工作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基金一项,院内种子基金一项
社会任职
美国近距离治疗协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学组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消化道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放射性粒子近距治疗恶性肿瘤,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放 射性药物肿瘤增敏机制
科研工作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年会参与交流
吉喆
肿瘤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主治医师
业务专长
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放射 治疗及综合治疗
悼念吕培军教授

悼念吕培军教授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口腔数字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吕培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1月4日23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7岁。
吕培军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1995-2015)、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和第四届顾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及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等编委;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
吕培军教授生于1952年-月1日,祖籍上海,他成长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_1994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师从王毓英、李国珍教授)。
曾多次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
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
口腔修复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独到的见解。
吕培军教授将自己三十多年科研工作的心血,倾注于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中国口腔数字医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
吕培军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口腔医学自动化及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研究、非侵入式诊断与治疗技术、干细胞生物三维打印与组织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5个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口腔临床微机器人牙体预备系统”、“牙根管治疗机器人及其方法”、“内置式气泵自调控气流蠕动柔性机器人”、“多自由度激光加工设备”、“剥离式激光牙体预备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可控自变形光纤的多功能激光手术刀和激光加工设备”、“内置光学元件和防污染的激光手术或加工设备”、“用于腔道手术的中空式矢量支撑多功能保护装置”、“三维生物打印墨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国主化口腔修复CAD/CAM系统”;“语音智能识别电子病历记录系统”以及“穿戴式光治疗设备”、“新型牙科激光治疗仪”、“发光口腔植入体”、“可降解的多光谱发光植入物”等。
李建君个人简介

李建君
北京京一中医医院口腔种植科医生
李建君
·北京口腔协会种植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瑞典诺贝尔北京地区培训导师
·德国icx华北地区技术顾问
擅长:即刻用种植、牙骨量不足种植、全口义齿修复、口腔美学修复
李建君,师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林野教授,十年专精种植牙如一日,紧跟医学技术的步伐,走在前面,及时获取信息,并将新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严谨对待每一例种植牙手术,从方案制定、材料选择、手术操作规范等,甚至对创口大小、种植体植入的精准把控,他都是精雕细琢,绝不马虎任何一个细节,只为更微创、更安全、更快速、更美观。
学习经历:1999年-2004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习
林野教授是李建君种植牙医学的启蒙老师,之后李医生以林野教授的种植牙技术和手术为学习标杆,十年不断研究与临床实践,期间多次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修学习和技术交流,并成功种植5000例以上种植牙案例。
北大口腔医院出诊信息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医师出诊时间表(以挂号室窗口当日公示为准)--------------------------------------------------------------------------------挂号费姓名职称业务专长门诊时间100元李雨琴主任医师牙体牙髓根尖周疑难病、放射龋病周一上午、周五下午100元王嘉德主任医师牙齿咬合病、牙体牙髓根尖周疑难病周四下午、周六上午100元高学军主任医师龋病、牙体牙髓根尖周病周二、三上午100元岳林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疑难病例管理停诊60元谢毓秀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四、五上午60元董艳梅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教学,停诊60元张清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二、四上午14元王泽泗知名专家牙体牙髓专业、心电监护下开髓治疗周三上午4个号7元李广生副主任医师牙齿美容、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一上午7元胡健英副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病、放射龋病周四上午7元曾艳副主任医师牙齿咬合病、牙体牙髓及根尖周病周二上午7元沈嵩副主任医师牙齿美容、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三上午7元梁宇红副主任医师根尖周病诊治、牙体牙髓疾病教学,停诊7元冯琳副主任医师牙齿美容、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四上午7元龚斌副主任医师牙体牙髓及根尖周病、牙齿美容周二、三、五全天7元王晓燕副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病诊治、牙齿美容周三上午5元刘洋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三、五上午(调二门诊)5元吕平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四上午5元庄姮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带教学暂不挂号5元张杰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教学,停诊5元赵洁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牙齿美容周二、五全天5元侯君明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牙齿美容周三上午5元刘颖熠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教学,停诊5元王祖华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二上午5元包旭东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四上午5元田福聪主治医师牙体牙髓疾病诊治周三上午20110.1.26停号带教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医师出诊时间表(以挂号室窗口当日公示为准)--------------------------------------------------------------------------------挂号费姓名职称业务专长门诊时间100元洪流主任医师局部义齿、全口义齿周四上午100元冯海兰主任医师局部义齿、全口义齿、先天缺牙的诊治周二上午100元王新知主任医师前牙美容、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周一上午100元徐军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三上午60元谢秋菲主任医师义齿修复、美学修复、粘结修复周二上午60元吕培军主任医师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修复周五上午14元姜婷主任医师义齿修复、粘结修复、磨牙症的治疗周二、四上午14元谭建国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美学修复、粘结修复周三上午14元佟岱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一上午14元周永胜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美学修复周四上午14元樊聪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前牙美容周二上午14元刘玉华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周二上午14元杨亚东主任医师各种固定、活动义齿修复,复杂疑难口腔修复疾病诊断与治疗周一、四上午7元阎春喜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二、三、四上午7元李连生副主任医师固定义齿、牙体缺损修复、美学修复周二、三上午7元贾永花副主任医师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修复周一、二、四、五上午7元洪伟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三上午7元陈硌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二、三、四上午7元霍平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周二、三上午7元谭京副主任医师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修复周二、三上午(带教)7元彭东副主任医师美学修复、全口义齿、粘结修复周一、四上午7元江泳副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美学修复周二、三、四上午7元张豪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关节病矫治、磨牙症治疗周二、三上午(带教)7元张磊副主任医师义齿修复、粘结修复、美学修复周四上午(出国1年)7元潘韶霞副主任医师固定及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体缺损修复周二、四上午5元尹亚梅主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周一、四、五上午5元侯月中主治医师义齿修复、颌面部缺损修复周一、二、三、四上午5元刘向晖主治医师口腔修复、疑难总义齿修复周一、三、四、五全天4个7元杨旭主治医师固定及活动义齿修复、美学修复周二、四5元李健主治医师固定及活动义齿修复、美学修复周一、二、四、五7元刘建彰副主任医师全口义齿、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周二上午(带教)5元葛春玲主治医师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美学修复周一、四上午(出国1年)7元孙玉春副主任医师固定义齿修复周四全天(出国半年)5元张晓霞主治医师可摘义齿、固定义齿修复周三上午5元王磊主治医师义齿修复周一、三上午5元杨坚主治医师CAD-CAM全瓷修复、粘结修复、固定及局部义齿修复周二、三、五上午(带教)5元刘云松主治医师前牙美容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周一、二、四上午(出国半年)5元曹烨主治医师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周四、五全天(出国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盛琳女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出生日期:1953年1月科室: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方向及专长:主要进行口腔疾病的基础研究:?口腔肿瘤发生及转移机制研究?颌骨破坏与修复机理的研究?口腔材料及器械安全性能生物学评价主要经历与成就:1977年北京医学院口腔系毕业后留校工作。
历任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颌面外科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4~1992,5年在美国UCLA School of Dentistry 做博士后研究员。
1994,2~5月在美国UCLA School of Dentistry 客座副教授。
1999,12~2000,3 台湾中山医学院牙医学系客座副教授。
199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共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10 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副导师)6 名。
共获得科研资助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985工程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资助1项。
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
参编专著2部,教材1本,译著3部。
现任《上海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山东医药》编委。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通讯编委。
李自力,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1964年11月2日工作科室: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颌面部各种发育性、继发性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诊断和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1)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住院医师。
1993年为主治医师,1998年为副主任医师,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发表科学论文30余篇,其中8篇为第一作者;参加了4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参加1部口腔颌面外科长学制教材的编写;2003年作为研究参加者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1等奖一次。
(3)学术团体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颌外科学组成员刘宇男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1年4月科室: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发病机理及治疗,牙槽外科疾患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1)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1997年毕业于日本昭和大学齿学部,获博士学位。
2005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迄今共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3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合著编书2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科研方面曾先后进行了口腔下颌骨骨折、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在血管瘤研究方面,2005年开始进行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关于应用VEGF的siRNA和VEGF受体抑制剂Su6668治疗血管瘤的实验研究。
进行了包括利用RNAi技术阻断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同时结合应用VEGF受体抑制剂来抑制血管生成,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毛驰男,1966年5月出生于浙江。
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翰章教授,1989年转为博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1997年调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3年晋升为教授。
曾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在日本鹤见大学齿学部第一口腔外科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修学习1年。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显微外科及修复与重建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自1999年以来,已完成游离组织瓣移植近2000余例,发表论文100余篇姓名:伊彪性别:男出生:1962年12月31日出生地:北京市1980年9月~1987年7月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8月~1990年8月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1990年9月~1995年7月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博连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8月~今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颌外科学组副组长目前主要从事各类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工作周永胜男,口腔修复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口腔修复科主任、院纪委副书记。
出生年月:1972年1月科室:口腔修复科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修复临床研究,骨组织工程研究。
主要经历及成就:(1)1994年、1998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分别获医学学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
2003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教材编写情况迄今共发表论著26篇,4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如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上;参编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材《口腔修复学》、《固定修复的临床设计》等专著及教材。
(3)主要的科研业绩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优化设计的临床研究、骨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研究、抗菌化树脂基托及抗菌化口腔材料的研究等。
尤其在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率先开展了人脂肪基质细胞结合人富血小板血浆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化骨的研究,为构建一种副反应小、易于获得、易于操作、易于临床推广的组织工程化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biomaterials上发表。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北京市海淀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国际口腔修复学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Prosthodontics)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郑刚男口腔材料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52年3月科室:口腔材料研究室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评价研究,特种粉体材料的开发;各种口腔材料应用性能评价手段的开发研究与设计。
主要经历及成就:(1)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1993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5年1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迄今共发表论著15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3篇被EI收录;(3)主要的基础科研业绩a.通过实验发现并证明,牛牙及人牙的牙釉质表面粘接强度具有方向性,已发表论文3篇。
b.开发了利用激光测量复合树脂固化收缩量的评价手段,已发表论文。
c.利用三轴力学传感器开发研制了牙科正畸用钢丝力学特性评价测量装置,已发表论文。
d.研制开发了口腔充填材料三体磨耗试验机及磨耗试验方法,已发表论文,并将此方法纳入国家行业标准,用于评价各种充填材料的耐磨耗性能。
e.主持和参与起草口腔材料国家行业标准8项,部分发布实施。
f.具有固位力外形微细填料高效制备方法的开发,部分完成。
g.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具有固位力外形的复合式无机填料颗粒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ZL 94107347. 5¨含有固位力外形无机填料的合成树脂牙材料及其制造方法,ZL 97117022.3h.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往复旋转挤压式牙科材料搅拌胶囊,ZL 02282137.6¨双轴复合运动式球磨机,ZL 02208720.6(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口腔材料和器械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人,《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审稿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张祖燕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
出生年月:1963年1月科室:口腔放射科研究方向及专长: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诊治,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临床及影像学研究;②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骨代谢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9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日本九州齿科大学学习,2000年获齿学博士学位。
200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成员,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IADMFR)教育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华口腔医学会青年医师优秀论文三等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参加编写专著9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 Oral Radiol Endod》杂志审稿人张笋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出生年月1966年3月科室儿童口腔科研究方向与专长低龄儿童龋齿儿童牙外伤儿童牙周粘膜疾患研究工作集中在龋齿治疗和预防,年轻恒牙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儿童牙外伤。
主要经历199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0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工作至今。
1997年11月-1998年2月赴日本九州大学齿学部小儿齿科学教室访问研修。
2004年晋升副教授。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学会会员,国际儿童口腔医师协会会员,日本儿童牙外伤协会会员,家庭医学杂志编委会编委。
工作至今多次参加国内外会议,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参加编写口腔预防保健及教科书等专著3部。
现任教学秘书,承担大学本科生理论课、提高课讲授,承担进修生、研究生临床工作指导和考核评定。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高露洁教育三等奖。
近几年负责指导本科生综述写作,目前指导在读硕博连读生1名。
张清女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室:牙体牙髓科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是非龋性牙硬组织疾病病因及防治临床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楔状缺损病因及防治研究;②牙酸蚀症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③牙髓根尖周病手术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于1988.8至今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 .5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2004.5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2003年聘为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