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具体表现

合集下载

金融系统反腐败任重道远

金融系统反腐败任重道远

金融系统反腐败任重道远金融腐败滋生和泛滥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积累过程,既有金融腐败分子的主观因素,更有金融系统内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不到位因素。

因此,加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业的透明度,是形成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抑制金融腐败的重要手段。

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2月15日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17084件,涉案总金额45.06亿元。

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及金额2608万元,涉及人员164人。

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数据统计分析看,近几年来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一是发生在银行业的商业贿赂案件主要表现为银行业从业人员收受贿赂。

二是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主要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三是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主要发生在信贷及相关业务、基建装修和IT项目等大额采购环节。

四是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多发于基层金融机构,涉案者多为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

五是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隐蔽性强,多为相关案件连带发现。

的确,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金融腐败呈现出职务腐败居多、腐败手段越发隐蔽以及涉外性增强等新特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在金融腐败案件中的职务犯罪比例达到了80%以上。

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不管是高级管理官员,还是一般员工,很多都拥有较大的权力和权力异化的便利。

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金融案件占总案件量的80%,具有普遍性。

金融机构是一个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行业,金钱的诱惑更为直接和强烈,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却只抓业务,疏于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一些人拜金主义思想恶性膨胀,最终铤而走险。

同时,由于金融业务大量增加,有的单位缺乏必要的警惕和防范,在用人上把关不严,使个别思想品德差、业务素质低,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使得金融机构行业作风出现严重问题。

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剖析

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剖析

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剖析【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已经成为制约银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其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使银行人员自觉筑牢拒腐防线,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已经成为制约银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年来铜川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银行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0件12人。

近日,通过对这些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特点(一)从案件性质看,金融系统中贪污、挪用公款、受贿三类案件比例高,占查办案件总数的95.6%。

其中贪污案件比例40.4%,占第一位;挪用公款案件比例为36.4%,占第二位;受贿案件比例为18.7%占第三位。

特别是受贿案件和挪用公款案件,横向比较比其它行业高5-10个百分点,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金融系统的行业特点,大多犯罪嫌疑人是利用行业的职务之便和手中掌握的职权谋取私利。

(二)从犯罪嫌疑人的职务看,发案多集中在管理人、财、物等实权部门和实权人物上,在10件犯罪案件中,管理财务、信贷、储蓄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占40%,单位领导干部利用职权犯罪的比例占发案总数的28%。

(三)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我们对铜川市近几年情况进行分析,在金融系统涉嫌犯罪中,35-55岁是金融系统犯罪高发阶段,但近几年呈现低龄化趋势,仅去年查办的案件中,35岁以下占近50%。

(四)从查办案件的情况看,呈现出明显的“窝案”、“串案”的特点。

查出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涉案人员较多,甚至形成了具有共享既得利益的群体。

二、主要成因(一)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到位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金融系统内部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行业内部制度日趋完善。

金融职务犯罪及几种常见罪名

金融职务犯罪及几种常见罪名

•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
• • • • • •
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 (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 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 款无法偿还的; (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 还的,等等情形。
四、与银行关联的几种犯罪
• 1、骗取贷款罪 • 刑法修正案六: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
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 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 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 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 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第一百八十九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 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 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 期徒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 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据侵吞银行资金,利用空头结算凭证或者 重复利用结算凭证骗取银行资金;虚构收付 关系贪污银行资金;虚构伪造存款帐户或付 款凭证挪用银行资金;收帐、重复出帐挪占 银行资金、非法多次转帐、改变资金正常 流向占用银行资金;非法拆借客户资金;利用 结算时间差套取银行资金等

银行作为高风险的金融企业预防职务犯罪

银行作为高风险的金融企业预防职务犯罪

银行作为高风险的金融企业,能否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和各类案件的发生,是确保业务经营稳健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金融案件逐年攀升,作案手段之高明,手法之隐蔽,涉嫌金额之大,影响之恶劣,都有日益升高的趋势。

在之种形式下,我们作为金融系统的员工。

就真的束手无策、防不胜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方法不仅有,而且还很简单,那就是——“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银行的安全体系就象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我们每一个员工就象这根链条的一个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出现缺口乃至断裂,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每个员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那么银行的金融风险就会大大的降低,银行的安全运行也就有了保障。

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金融系统和农行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实施细则出台得越来越多,制订的越来越细,然而我们从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内部通报中感觉到的却是金融系统诉讼案件越来越多,离我们似乎也越来越近了。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我们有一些员工的法规意识很淡薄,规章制度在一些地方被棚架。

各项规章制度没有真正的被落到实处。

近年来,特别是综合应用系统推广以来,我行通过转发上级行文件,制订实施细则、制订工作岗位责任制、实施契约化管理办法,通过检查、考试、通报等种种方式将会计出纳法规制度向基层进行传达、贯彻和落实,予以重申、再申、再重申,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三令五申,以强调其重要性。

“新一代”系统的就用在我行已有近四年了,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农行的很多方面产生了持续的、长远的影响。

想必大家对其“新”及其给我们工作带来的变化深有感受。

概括地讲有以下五个方面“⑴思想新——现向操作的设计思想;⑵操作新——面向客户的劳动组合;⑶方式新——独特的核算、平账机制;⑷体系新——便捷有序的清算体系;⑸管理新——综合分层的内控体系。

综合应用系统的这些变化给我们的会计工作带来的有利之处是: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业务处理的复杂度;进一步加强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使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得到一定的保证。

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于营 利性 活 动 , 至 用于 嫖娼 、 博等 非法 活 动 , 甚 赌 致
手 中权力 , 为企业 发 放贷 款 、 逃废 债 务等 提供 方便 . 例 如 , 对 融资 风险 把握 不 大或 者 明知风 险 较大 的 在 情 况下 向关 系方 提 供 利率 低 、 贷期 限长 、 宽额 还 放 度等 优惠 贷款 , 为企 业 和老板 牟取 非法 利益
理公 共 财 产的职 权 所形 成 的便 利条 件 , 通过 假借 执 行 职 务 , 吞 、 取 、 取 本 机构 的公 共 财 产 . 通 侵 窃 骗 或 过 非 规 范交 易 收受 经 营 者 以 手续 费 、 务 费 、 金 劳 佣 等 名义 给付 的现 金 或实 物 。有 的伪 造单 据 , 假借 户 头, 凭空 转汇 私吞 资 金透 支储 户存 款 、 息 , 利 收入 不 入账 , 污 、 贪 挪用 公 款 , 自己的 亲 属 、 友 经 商 办 为 朋
I NNER MONGOL A F NANC AL RES ARCH I I I E
22 作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豳爨鞠黼
21. 00 7 0
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张 晓 海
f 国人 民银 行 赤 峰 市 中 心 支行 中 赤峰 0401 200
内容 摘 要 : 融 系 统发 生 的 腐败 问题 , 仅 使 国 家资 金 蒙 受 巨大 损 失 , 民群 众 根 本 利 益 受到 损 害 , 金 不 人 而 且 还 会 诱 发 经 济 和金 融风 险 , 会 危 害 尤其 严 重 。 因此 需 要 高 度 重视 金 融腐 败 问题 。在 我 国经 济 和 金 融体 社 制条 件 下 , 入 分 析 金 融 领 域 腐败 产 生的 机 理 特 点 , 研 究 防 治金 融 腐 败 的 对 策 极 具 现 实 意 义 。 深 对 关 键 词 : 融腐 败 金 机 理 特 点 内部 控 制 机 制 建设

金融行业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

金融行业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

金融行业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作者:郝亚娟王志振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7期【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防范和控制金融系统腐败是金融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章从目前金融行业腐败的表现和特点入手,分析了金融腐败的危害性,并重点探讨了应对金融犯罪、金融行业反腐倡廉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腐败;内控机制;监督金融行业是一个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行业,金钱的诱惑更为直接和强烈。

金融腐败这颗毒瘤,就其危害性而言,所带来的破坏性比一般腐败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不仅损害了社会规则的公平性、助长奢侈之风,而且降低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害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剧金融风险,造成资本外逃,这都会直接阻碍资本形成,抑制经济增长,可能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并且导致国家财富流失,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金融腐败的滋生和泛滥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积累过程,既有金融腐败分子的主观因素,更有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不到位等因素。

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必须紧紧围绕“人、权、钱”三个重点,加强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制度完善与执行等系统机制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防范体系。

一、金融行业腐败的主要特点社会转型时期,金融行业腐败行为的动机表现出腐败利益共享趋势,腐败行为的主体呈现出结群性趋势,腐败行为的方式趋向于歪曲、利用和扩大制度化倾向,腐败行为的手段凸现出隐形化、智能化倾向,腐败行为的危害性更大,社会腐蚀性更强。

具体表现为:一是均为职务犯罪。

犯罪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冒名贷款,收存不入账,金融凭证诈骗等手段实施职务侵占、挪用等行为后携款外逃。

二是涉案金额大。

由于工作人员掌握着较大数额的信贷款和储户存款,因而,一旦发生,数额特别大,少则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几百、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三是作案手段名目繁多,作案领域不断延伸。

作案手段主要有虚增利息支出、偷支储户存款、冒名贷款、收存收贷不上账、挪用库款、侵占公款、私设小金库、截留收入、伪造票据(票证)、携款潜逃等等不一而足,凡金融机构开办的业务领域,都有经济犯罪的阴影存在。

前金融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原因对策

前金融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原因对策

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原因及对策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金融腐败呈现出职务腐败居多、腐败手段越发隐蔽以及涉外性增强等新特征。

当实体经济步入减速期,经济繁荣时期被掩盖的金融腐败问题更容易浮出水面,值得高度警惕。

一、金融腐败的内容和危害金融腐败是指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及其他活动中,为谋取私利,利用掌握的资金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违反国家法律及金融政策、规定,侵害国家、公众及本组织利益的行为或现象。

金融腐败的根源是对货币资金这种稀缺性资源的垄断性配置,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金融业实行特别的经营许可证制度,这为金融腐败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土壤。

同时金融腐败这颗毒瘤所带来的破坏性比一般腐败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不仅仅是损害了社会规则的公平性、助长奢侈之风等等,而且金融腐败降低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害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剧金融风险,造成资本外逃等,这都会直接阻碍资本形成,抑制经济增长,可能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并且导致国家财富流失,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二、金融腐败的新特点金融腐败的涉及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监管寻租与共谋、证券内幕交易、融资信息欺诈、信贷交易中索取额外收入等层面。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腐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职务腐败居高不下。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在金融腐败案件中的职务犯罪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

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不管是高级管理官员,还是一般员工,都拥有较大的权力和权力异化的便利。

据统计,国有商业基层机构的金融案件占总案件量的80%,具有普遍性。

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高层核心人物中不断有人因为受贿、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等而落马。

第二、金融腐败手段隐蔽。

以往的金融腐败往往是简单的贪污、受贿、挪用、盗窃公款等,手段简单,现在的腐败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隐蔽狡诈,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增多。

他们伪造银行凭证骗取公款,或盗取他人委托保管的电脑密码指令,偷取储户存款,或利用微机联网调取异地储户存款透支,或修改微机记录,或在微机上空增存款伺机取出等等。

我国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体制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体制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体制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中国人民银行 安启雷北京工商大学 陈 辰 内容摘要 金融系统的腐败问题,不仅使国家资金蒙受巨大损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而且还会诱发经济和金融风险,社会危害尤其严重。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金融腐败问题。

在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条件下,深入分析金融领域腐败产生的机理特点,对研究防治金融腐败的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领域腐败案件的表现形式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腐败案件频发,有关部门连续将金融行业列为腐败多发、高发的重点行业,各级公、检、法等部门也把金融腐败案件列为查处的重点。

由金融领域腐败问题衍生的金融风险巨大,直接威胁金融管理秩序,关系着社会及经济秩序的稳定。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醒,不断改进和健全金融法制,亡羊补牢,防止它发展成对国家、社会和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经济损失的大患。

(一)金融腐败案件类型分析。

总结金融腐败的类型有利于反思其成因、研究对策。

概括起来,当前金融腐败的类型主要有:11滥用权力。

如滥用审批特权,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管理部门往往对金融市场的准入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与限制,拥有市场准入审批特权的金融管理人员就有可能通过拒绝批准、提高准入门槛或增加不合理要求以及故意拖延审批时间等方式对申请者进行刁难,谋求腐败利益。

有些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位时,利用手中权力,为企业发放贷款、逃废债务等提供方便,例如在对融资风险把握不大或者明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向关系方提供利率低、还贷期限长、放宽额度等优惠贷款,为企业和老板牟取非法利益。

21利用职务便利。

有些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利用其职责范围内主管、经手、管理公共财产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假借执行职务,侵吞、窃取、骗取本机构的公共财产,或通过非规范交易收受经营者以手续费、劳务费、佣金等名义给付的现金或实物。

有的伪造单据,假借户头,凭空转汇私吞资金,透支储户存款、利息,收入不入账,贪污、挪用公款,为自己的亲属、朋友经商办企业提供资金和财产上的便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系统职务犯罪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侵犯了国家金融利益,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存款、贷款、汇兑、结算等主要业务流程,置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规章于不顾,大肆实施职务犯罪,其具体表现如下:
1、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的职务犯罪
(1)利用职务之便,自批自贷或冒名顶替。

(2)利用求贷人的急切心理,虚设名目索贿、受贿。

如咨询费、信息费、手续费、酬谢费等等。

(3)虚设银行贷款利息予以侵吞。

(4)截留、挪用银行应收贷款,即故意延缓贷款偿还期限而后再挪用其款,或直接截留已收回的贷款归个人使用。

(5)违章拆借资金,搞“借鸡下蛋”,中饱私囊。

利用资金筹措渠道,逃避信贷规模控制与管理,大量转移信贷资金去炒房地产、炒股票、炒外汇、办公司等,为个人牟取暴利。

2、利用银行储蓄实施的职务犯罪
在储蓄业务中,一般容易发生以空存骗支、偷支储户存款、收储不入帐等违法行为。

空存骗支也称空存实取,案犯在没有存折的情况下,私自填制取款凭证,交出纳员抵库而取出现金;或利用近年来的微机管理储蓄之便,虚设存款或虚增存款数额骗取存款。

偷支储户存款是指案犯在存款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从自己经办的存款人帐户中擅自支取他人存款。

收储不入帐是指案犯利用职务之便在收取客户款项开立存折或存单后,不及时将存款入帐而予以截留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3、利用银行会计结算实施的职务犯罪
银行会计结算领域是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高发区之一,并且多为大案或特大案件。

其常见的犯罪形式为:涂改、伪造结算凭证;偷盖业务用章;重复使用结算凭证;涂改帐目、单据盗支单位存款;骗取联行资金。

近年来,银行会计结算领域中一种新的、较为严重的犯罪形式表现为:内外勾结,盗窃汇票,贪污联行资金。

由于银行汇票上可以任意填写余额,所以盗窃银行汇票的严重性更甚于盗窃银行现金。

4、利用银行出纳工作实施的职务犯罪[page]
出纳人员利用直接掌管现金和库款的便利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常见的有下列二种:
监守自盗。

在银行或信用社,内部员工监守自盗的方法有二:一是直接盗用库款,即行为人利用管库、守库或经手现金之便,将款项直接盗出归己。

二是“现金抽头”,即在办理业务时,从客户或其他工作人员已经清点过的整捆或整把现金中零星抽出现金予以私藏。

伪造支款凭证套取现金或顶库贪污。

犯罪分子伪造缴款单、日报表,涂改出纳簿等,以此套取现金。

5、利用银行信用卡业务实施的职务犯罪
信用卡业务中的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上,一是透支授权。

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为客户透支存款提供不法授权的手段贪污银行资金,亦即恶意授权透支。

二是电脑管理。

因信用卡业务主要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其操作运行也是由一定的电脑程序控制的。

由于会计、出纳、复核可能知道客户密码,因此,他们就能利用伪造编制虚假信用卡基数、删除电脑记录、销毁会计凭证等手段来实施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