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浅析苏珊•朗格对艺术的新定义2012-07-03 13:05:30 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摘要:苏珊•朗格在人类文化符号论哲学基础上,在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借鉴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的较为合理的全新命题,这是苏珊•朗格整个艺术理论的基础和精髓。
此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的命题,即艺术是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幻想;艺术符号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本文主要针对苏珊•朗格这一艺术的新界定,简要探讨一下其艺术定义中所涉及的内涵。
关键词:符号;幻象;情感;形式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苏珊•朗格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一一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一一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任何一件艺术品所创造的形象,无论是一场舞蹈,还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绘画,一部乐曲,一首诗,本质上都是内在生活的外部显现或主观现实的客观显现。
艺术品表现人类的“主观世界”、“内在生活”,不是运用“推论性形式”,而是诉诸另一种形式——“表现性形式”。
这种表现性的形式具有“意义”,从而使自己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艺术的一种特殊符号。
艺术符号不像纯粹的符号去代替另一样事物,也不象语言符号去表现一个概念。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一幅画虽然有色彩、线条、光线、阴影等不同的要素,但这些要素不像语言词汇那样,有独立的意义,不存在专门画鼻子或画嘴巴的斑点,整幅画是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个体要素的意义是由整体赋予的。
我们无法从一幅艺术作品中找出表达某种意义而采用的固定法则。
总之,艺术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语言符号无能为力的领域。
艺术符号以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类的主观经验领域。
“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
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症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力能力的东西。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本质与各门类艺术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其中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2.“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情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也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的本质,而且是文的内容,而“文”仅仅是“道”的工具。
3.“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中国,自古便有“情志合一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4.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有关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
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虽然贝尔的理论存在其循环论证否定再现等毛病,但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名词解释1.艺术:(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线与表现的同意,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
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3.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克希尔的《人论》。
卡希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
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再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
后者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不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
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而这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4.艺术史: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
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
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解释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禅师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其内涵包括: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在线,仅再世界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真实存在;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作者:李阳灿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苏珊·朗格是20世纪以来公认的艺术符号论美学家,她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所呈现的就是情感本身。
朗格的艺术观是对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学说在符号论基础上的一种综合。
本文试图探讨苏珊·朗格艺术观的内涵,发掘其理论价值。
关键词:苏珊·朗格符号论艺术观作为美学史上少有的女性美学家及艺术符号论美学的主要代表,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在《哲学新解》中提出,在《情感与形式》中全面展开,在《心灵:论人类情感》中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论证。
她的《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共同揭示了朗格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这也是她对艺术的定义,虽然这一定义不能说包含了她的所有学说,但也已经足够凝练地包括了她的符号说、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主张。
本文将先阐明作为朗格哲学基础的符号论,进而探讨朗格的艺术观。
一、朗格的符号论朗格曾在《情感与形式》一书的题词中记录了一位对她影响甚深的人物:“谨以此书纪念厄恩斯特·卡西尔。
”朗格在理论上与卡西尔的哲学有着直接继承关系,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继承了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基本观点,用符号活动作为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
在朗格看来,我们通常并不是在与感觉打交道,而是在与符号和意义打交道,我们通常并不直接拥有经验,而是只拥有被符号转化之后的经验。
关于这一点,朗格在《哲学新解》中,用“符号转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作为表示人类根本特征的概念。
朗格区分了三个概念:记号(sign)、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
所有信号和符号都是记号,但信号与符号属于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记号。
朗格认为,符号与信号的不同主要在于符号在三项之外有着第四项:概念(conception)。
什么叫艺术

生命情感除了现时人生的直接感受外,还可以利用象征性语言把在场的现时感觉书写出来。生命情感的流走性、无限性,是因为它在向着无限者本身流走。它要求生命情感的主体和在上的普遍自我合一。在现时的伦理生活中,人彼此感受着这种情感上的合一。但生命情感的流走性,又要求人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为感觉,以便借助象征性语言记录生命情感如何彼岸化的历程。所谓感觉,就是对生命情感流走性感受的自觉。
生命情感因对象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个我、他我、全我,同一个绝对的差别性的我相关。我之所以是我,因为是我绝对地领受着普遍自我的本性,因为是普遍自我应允我的存在的个别性、不可代替性。有没有对普遍自我的承受,不但是优秀艺术与拙劣艺术的分界,而且在终极意义上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标记。伟大的艺术品超越时空成为历史上的经典,因为,它们能唤起个体生命同普遍自我的合一,能给与艺术爱者的有限存在以无限的、神圣的依据。艺术作品越是艺术的,它所象征的我就越有普遍性,就越能使艺术爱者充满神圣的人性;艺术作品越是现实的,它所象征的我就越无普遍性,就越能使艺术爱者走向物性的人性。这便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伽达默尔指出:象征并不是对非现时之物的指点,而是把在根本上属于现在的东西替代、表现出来。关于象征的替代性,的确道出了象征同符号的根本差别。符号是人关于物的概念或人关于自身的观念。每个符号所包括的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感应性,使符号在指点中面临间隔和差距。于是,由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和以观念构成的思想体系,无不存在真伪的问题,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否彼此一一相应的问题。
查常平博士
其实,克莱夫?贝尔艺术定义中所关涉的审美感情问题和苏珊?朗格把艺术看作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都标明他们已走到艺术对象的先验性面前了。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对象,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对象。前者先于艺术作品而存在,因而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对象的给与者;后者只存在于现成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还未被创造的艺术作品而言,它们根本不存在对象的问题。
美术概论知识

1.情感符号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希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卡希尔《人论》: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
卡希尔虽然重视感性形式,明确提出“艺术是一种符号的形式”,但他又深刻地看到艺术的外部前提,苏珊·朗格扬弃了卡希尔关于艺术的一切外部前提,仅把艺术限制在情感形式上,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她在《哲学新解》、《形式与情感》、《艺术问题》中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理论核心是:情感意向=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
符号论美学的艺术本体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研究体系。
但是,用抽象的“人类情感”或“生命形式”解释艺术现象,把艺术简单归结为一种“情感的符号”,理论上的矛盾难以避免。
2.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苏珊·朗格。
前者用的是心理学,后者用的生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
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在“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
阿恩海姆强调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主张美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美术不需要在线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3.摹仿说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艺术摹仿自然。
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摹仿”,模仿对象是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
达芬奇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摹仿说、“师造化说”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正确解释美术的本质。
4.美术与宗教的关系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
论卡西尔的艺术本质观--艺术是人类感性符号形式的创造

它避免不 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创造。卡西尔说: 卡西尔在文化符号人类学的视野中对艺术的本质进行 彻底, 了刨根问底的追问, 提出艺术是“ 感性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如果模仿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艺术家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就 这一论断。卡西尔回顾 了艺术从他律到 自律的历史 , 认为 是一种干扰性的因素而不是一种建设性的因素。 ” … 这就 艺术和美本来就是最清楚明白的人类现象之一, 是人类经 是说艺术不可能是纯粹的模仿, 把艺术的本质定位模仿乃 验的组成部分。然而, 哲学思想史上关于美的现象却一直 是古典艺术观的最大缺陷。第二, 模仿说使艺术失去了艺
术还是没有走上 自己独立的道路, 评判艺术的标准还是真 现的, 艺术不仅仅是感情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 感情形式的 ( 这里的“ 表现方式” “ 情感形式的创造” “ 构型” 都是 实性原则, 即是否真实地表达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这样艺术 创造”
第l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 URNAL OF J I XI UN I V ERS I T Y
Vo 1 . 1 4 N o . 3 M8 1 " . 2 01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4 ) 0 3—0 1 5 1 — 3
一
偏离自然, 但偏离的程度和比例则是艺术理论的主要任务
之一 。
对历史上两种艺术本质观的批判
卡西尔在提出自己的艺术本质观前, 首先考察了历史
在否定模仿说的同时, 卡西尔对艺术的情感表现说也
持情感表现说的主要代表人 上的两种艺术观: 模仿说和表现论。模仿说是 自亚里斯多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西方,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诗人及理论家, 意大利“ 表 德以来雄霸西方两千多年的传统艺术本质论, 这种观点认 物有: 美学家克罗齐以及他的英国学生科林伍德等。浪 为,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 模仿 的程度越高, 艺术的价值越 现主义” 大。也就是说 , 艺术的价值由外在的自 然来决定 , 外在的自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摘要:苏珊·朗格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将艺术视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产生于情感的需要,是情感的逻辑转换形式。
相应地,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使艺术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通过了解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我们看到了艺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朗格的艺术哲学理论。
关键词:艺术情感符号生命形式一、朗格关于艺术情感内涵的界定在心理学中,情感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而朗格在心理学中对情感定义的基础上,对其赋予了更加广义的内涵,她将情感看为生命现象的一种,她认为情感是生命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其中,朗格特别解释了艺术表现情感这一观点。
从朗格观点出发,她所说的情感中,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被包括在内,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全部感觉和感受。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
亦即任何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1]根据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到,她所提到的情感是独特的、是广义的,这一情感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心理学中对情感的界定,比如个体的情绪、想象、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甚至思想都包含在内。
她突破了以往对情感的狭隘定义,将感情称为生命有机体的主观经验或复杂情绪的统一概念,她因此也区分出了情感的高低等级及情感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她认为最基本的感觉是生命有机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命节奏,即生命有机体本身的自由流动或者中断,而有专门感觉器官的高级有机体就会产生专门的感觉与确定的情绪,从而有更加敏感复杂的主观直觉能力,正如人类的高级生理结构产生的复杂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一样,它们仍然建立在最基本的感性知觉的基础之上。
总之,朗格认为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心理体验都属于情感的基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当代西方的符号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潮流,一是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的符号学,一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推衍而来的符号学。
我认为最能揭示艺术规律和特质的还是前者,其具方法论的基石来源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
卡西尔开创了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把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一种不同于神话、宗教、语言、历史、科学的符号来研究的新路,然而建立了符号学美学艺术理论体系的是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
在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中,艺术被定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朗格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情感。
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是个极为复杂重要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情感的知识,掌握一般情感的概念才从事艺术活动的。
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概念,是表示情感和其他主观经验产生、发展和消失过程的概念,是再现人类内心生活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艺术形式的内涵,艺术正是那种将这些概念细腻而深刻表现出来的符号手段。
语言无力完成的任务,即呈现情感本质与结构的任务,艺术完成起来却得心应手。
艺术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艺术创作过程中,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
艺术就是这样“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
”
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就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符号的意义上来讲似乎是类似的,而实际上这两种关系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理论的阐述,朗格把研究人类理性活动的认识论,扩展为研究一切人类文化的符号论。
这之中,既有艺术符号的直观形式,又有语言符号、科学符号的推理性形式;而把直观的艺术形式当作理性认识的发源地,又为人们对于符号活动的考虑,提供了新的有益的线索。
这种符号理论,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又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进一步阐述了艺术活动的特质,艺术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解决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上独辟蹊径,给人以启发。
在对艺术的性质做出了独特的界定之后,艺术家是怎样创造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即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便成为朗格重点论述的问题。
要表现情感概念就要抽象建立基本幻象,使抽象成为可能。
这时的形式是有着“意味”的,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形式;这时的人类情感又是通过形式加以对象化的人类情感,做为有机整体的艺术形象就成为一种情感符号。
就不同艺术种类而言,幻象的含义是不同的。
绘画、雕塑、建筑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
绘画在实际的三维表面上创造了视觉平面,我们眼前的“景致”;雕塑用实际的三维材料,即实际的体积创造了虚幻的“能动的体积”;建筑则通过对一个实际的场所进行处理,从而描绘出“种族领域”或虚幻的“场所”。
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这是一种本质上直接作用于听觉的运动形式,它不是由时钟标示出来,而是通过生命活动本身直接感受和规范的时间。
在这样的时间序列中,人们可以随意外化出内在生命的律动。
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
这是一种在连续的“虚幻时间”上可见的力的呈现,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力的表象。
它打破了实际的力的体系,透露出生命意识和生命力的消息。
诗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经验和历史。
她认为诗中的陈述已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语言在这里已不再行使自己的正常的职能。
诗中的语言发生了根本变化,充当了一种材料,用来进行某种虚构“经验”或往事的构造。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
”这就是说诗人按照情感模式所构造出的艺术形象,就势必准确地反映着某种情感概念。
艺术创作即在情感的统帅下建立幻象这一命题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强劲的哲学力量。
艺术家可以使用任何能够作技巧处理的材料——如乐音、色彩、可塑物质、词语、姿势或其他实际手段,所以“表象”的创造和生命形式在其框架里的明晰表达,就成了我们主导性的论题,所有由此衍生而来的更深刻的艺术问题和想象的方式、抽象的本质、才能与天赋的表现等等。
均将以这个中心思想作出解释。
关于艺术欣赏问题,即怎样才能使一个艺术符号为每个人所了解。
朗格的回答是:通过最基本的理性活动,即直觉的基本理性活动来认识艺术符号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直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洞察力。
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和理解,它是基本的理性活动。
二、直觉是逻辑的开端和结尾,如果没有直觉,一切理性思维都要遭受挫折。
三、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精神为基础。
朗格这三点对于理解直觉的本质与作用颇具建设性。
她不是把直觉孤立起来,与理性活动对立起来,而是把它们联系起来。
她认为直觉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与情感、想象、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有机体。
它虽还不是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都已经是理性思维的起点了。
她说:“一旦人们把直觉当做远离任何客观联系的东西,那么无论是它的变化,还是其他与理性、想象或任何其他非物质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就都无法研究了”。
它隐约道出了直觉发生的客观基础,从而同以往神秘主义的直觉理论大相径庭。
苏珊·朗格以哲学家的深邃洞察和高度概括,运用归纳与演译、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缜密地论述了艺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艺术符号学理论。
澄清了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某些混乱,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大大推动了理论科学的进步,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