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1)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创新者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配置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转让、许可其知识产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提高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1)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
(2)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大我国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侵权案件,维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维权、交易等服务。
3.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2)优化产业结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知识产权法》课程标准

《知识产权法》课程标准学时:54 学分:课程编号:★一、课程概述:《知识产权法》是为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是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
《知识产权法》以平等主体因创造和利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研究对象,其内容由导论(知识产权概述)、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最新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等六个部分组成。
《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手段和适用原则主要是民法的手段和原则,行政法和刑法性质的规范在知识产权法中也占有小部分比例,因此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系本门课程的前置课程,而程序法则是后置课程。
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意味着知识产权时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也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开设对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来讲,不仅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之必须,而且将逐渐成为学科之重。
★二、课程目标《知识产权法》是典型的应用型法学学科,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知道本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掌握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本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了解中国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及执法现状,了解知识产权的最新发展动态。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或技术,如申请专利权、商标注册的技术;运用专利、商标策略等,同时使同学们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了解”、“理解”、“掌握”、“学会”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入的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是指知道有关情况;“明确”是指在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准确表述;“掌握”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学会”是指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知识产权法概述

• 知识产权的体系结构: • 1、文学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数 据库权利等; • 2、工业产权。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 地理标志权等; • 3、知识财产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集 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等。
知识产权法的立法模式
• • • • 各国的立法模式有: 1、单行立法。此为通行做法。 2、民法典中设知识产权编。如越南 3、知识产权法典。如法国
5、 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指我国与外国缔结或者我国加 入并生效的国际法规范性文件。 这种国 际条约一旦在我国生效,与我国国内法 一样具有约束力, 所以,国际条约应当 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之一部分。
七、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作用
1.保护智力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调动人们 从事科研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传播提供法律保障 机制; 3.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提供法 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起源
• 1.早期:君主发布的命令或授权
• 如:1331年英王授予缝纫与染布技术上的独占专利; • 1534年,英国出版商取得皇家许可,有权禁止外国出 版物向英国进口; • 北宋时期,为保护《九经》监本,朝廷下令禁止一般 人随便刻印; • 1736年,苏州府长州县布商黄友龙,冒用他人布店的 牌谱,地方政府把禁止这种冒用的禁令刻在石头上, 昭示公众。
资料
• 美国是世界级的专利大国,每年的专 利申请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也是 世界级的品牌大国,全球10大驰名商标 有9个归其名下,可口可乐、微软、IBM 的商标商标市值分别达到725亿、702亿 、532亿。在知识产权贸易中,人口肥胖 基因的专利转让费达到2000万元。 •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 、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
法学名著选读书目

第一节民商法学类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王利明:《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王利明:《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谢怀拭:《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姚辉:《民商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拿破仑民法典》商务印书馆。
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美】科宾:《科宾论合同》(上、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节知识产权法类【美】威廉·兰德斯、理查德·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匈】菲彻尔:《版权法与因特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2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节刑法类高铭暄:刑法学原理(共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刘明祥:《刑法中的错误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杨兴培:《犯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兴良:《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价值构造》【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选读著作:刑法总论部分1、刑法专论(上编),高明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刑法哲学,陈兴良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3、法益初论,张明楷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刑法适用总论,陈兴良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5、比较刑法原理,马克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海峡两岸刑法总论比较研究(上下),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刑法解释论,李希慧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肖中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刘艳红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单位刑事责任论,黎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姜伟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12、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张绍谦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13、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基论),邱兴隆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刑法各论部分1、刑法分则实务问题研究(上下册),王作富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2、刑法专论(下编),高明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新型经济犯罪研究,高明暄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4、金融诈骗罪新论,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外国刑法部分1、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日)大冢仁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刑法学词典,(日)木村龟二主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3、德国刑法教科书,(德)耶塞克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4、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5、法国刑法总论精义,(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美国刑法(修订版),储槐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经济法类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徐孟洲:《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朱大旗:《金融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徐孟洲:《信托法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徐孟洲:《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吴宏伟:《竞争法有关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欣新:《破产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选读著作:1、吴志攀、白建军:《经济的法制框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王晓晔:《经济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3、陈虹、吕忠梅:《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陈婉玲:《经济法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5、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吴弘、胡伟:《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黄茂荣:《税法总论——法学方法与现代税法》,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2005年版8、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9、黄勇、岑兆琦:《中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经典案例评析》,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10、保罗•戴维斯:《英国公司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1、甘功仁、史树林:《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2、张宗益等:《公司治理:热点透视与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3、朱慈蕴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4、习龙生:《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5、李建伟:《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6、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7、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8、丁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外资立法完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9、钱卫清:《国有企业改革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宪法和行政法类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第2版)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第2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第2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胡锦光:《行政法专题研究(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飞宇:《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选读著作:宪法学研究方向1、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等,商务印书馆 1955年版2、论民主,科恩,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3、宪法论,狄骥,商务印书馆 1969年版4、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5、新宪政论,索乌坦著、周叶谦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6、宪法的政治理论,汤普森著、张专铭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7、超验正义,弗里德里希著、周勇等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8、宪政与民主,埃尔斯特著、潘勤等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9、法与宪法,詹宁斯著、龚祥瑞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10、宪政与分权,维尔著、苏力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11、宪政的哲学之维,罗森鲍著、刘茂林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12、宪政民主对个事务,亨金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13、宪政与权利,路易斯.亨金著、郑戈等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14、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S.考文著、张世功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行政法学研究方向1、英国政府机构,孟德思鸠著、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2、比较政府体制,曹沛霖、徐宗士,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龚祥瑞,北大出版社 1980年版4、法律的正当程序,丹宁著、龚祥瑞译,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5、美国法律概论,彼得.哈伊著、沈守强译,北大出版社 1983年版6、英国法和法国法,勒内.达维德,法大出版社 1984年版7、美国联邦和州法院制度手册,F·J·克莱因著、刘慈宝译,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8、英国史,蒋孟引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9、行政法,钟庚言,朝阳出版社 1924年版10、行政法总论,高鹏飞,商务出版社1927年版11、最新行政法总论,赵琛,商务出版社 1932年版12、行政法总论,范阳,商务出版社 1935年版13、行政法各论,管欧,商务出版社 1936年版诉讼法类【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肖建国:《民事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德】罗森贝克:《德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节证据法学类何家弘、张卫平:《简明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家弘:《证据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家弘:《外国刑事司法制度》(英文中文对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艾伦等:《证据法:文本、案例与材料》达马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法》【美】理查德•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美】约翰·W·斯特龙编:《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英】詹妮·麦克埃文:《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法律出版社【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第4版)中国第八节法理学类《法理学》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法理学案例教程》朱力宇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法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孙国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版《西方法律思想史论》吕世伦主编,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社会主义法治论》孙国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版《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五卷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7年版【英】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2年版【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九节法制史类【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6版赵晓耕:《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郑定:《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法律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林榕年、叶秋华:《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节国际法类【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英】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5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英】莫里斯:《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德】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赵相林:《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双元:《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奥】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第4版)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美】约翰•杰克逊:《世界贸易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良宜:《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十一节环境与资源法类李延荣、周珂:《房地产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符启林:《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刘武元:《房地产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周珂:《生态环境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连生主编:《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美】贝哈安特:《不动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英】普理希拉、萨尔顿:《产权转让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美】罗杰伯,恩哈特,安伯克哈特:《不动产》(第4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章社科类推荐书目《论语》《道德经》《共产党宣言》。
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谢谢观看
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ONTENTS
知识产权的定义
1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我国的经济发展
2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关联
3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功能
4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影响途径
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实例
5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6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一、知识产权定义
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是人们基于个人智力活 动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等领域内所 创作出的成果的一种标识,且由智力成果完成人 或所有人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否则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是:知识产权→交易效率→经济增长。
六、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实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公报,在企业专利排名方面,华为以3898件连续第 二年位居榜首,华为 2016 年实现销售额 3950亿元人民币, 其中, 海外收 入占58%。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销售业绩, 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战无不 胜, 华为的武器就是以超强的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后盾。华为每 年都将不少于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研发,在华为2万余名员工中,研发人 员就占到46%。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北京、上海、印度、俄罗斯、瑞典、 美国等地成立了 10 多研究所。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持续研发投入,华为在 成功拥有同步业界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受市场欢迎的先进产品的同时,也积累 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
四、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功能
01
02
03
04
促进技术创新
推动济发展
维护竞争秩序
调整产业结构
(一)具有促进技术创新功能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的读后感(最新)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的读后感(最新)近期,笔者读了威廉·M·兰德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克里夫顿·R·马瑟(Clifton R. Musser)法与经济学教授)和理查德·A·波斯纳(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著,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海军翻译的《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一书,深受启发。
本书以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检视了当今美国法律中最具有活力的领域,包括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公开权以及非法挪用等。
其内容广泛,举凡从私人信件的著作权到商业方法的防御性专利,从视觉艺术中著作人身权到商业储存的做法,从专利上诉法院的影响到米老鼠的管理,均属其讨论之主题。
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和政治学,数字化的挑战,众多的制定法和法官所创立的原则以及知识产权与反托拉斯原则的互动,这些都在此一一得到考察。
其处理方法既是实证的(以理解法律本身之意思为本),也是规范的(以法律之改革为宗旨)。
该著作首先分析了一般财产的经济学,从而将知识产权置于一个有关最优财产权的更大理论之中,提出了著作权保护的一个一般性经济理论,而且加以模型化。
考虑到技术的进步,有关创造性这一概念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公共领域作为创作新的表达性作品的一种关键性输入资源的作用强调不足,我们强调在确立该保护最佳范围时存在困难。
并继续分析并考察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有关独立创作的构成条件、对思想与事实不予保护、著作权所有人对演绎作品的独占性控制以及合理使用的抗辩。
之后转向未发表作品著作权以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在何种情况下对该作品的复制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合理使用。
在合理使用方面,探讨了该原则在滑稽模仿和同类体裁(嘲讽表演与讽刺)中的应用,而且还将商标纳入讨论范围,因为在有关滑稽模仿的案件中,涉及商标的比涉及著作权的还要多。
作者主张,商标法的首要原理可以被解释为使商标在减少消费者搜索成本(search cost)方面的价值最优化的努力——即使在那些以原告商标的淡化(dilution)而不是以消费者的混淆(confusion)为依据而指控侵犯商标权的案件中亦然,尽管我们对商标反淡化理论可能的扩张也表达了某种关注。
知识产权法法律原则理论基础与具体构造(王太平)

导论法治的形式要件之一是法制的统一性,其内涵之一是必须避免法律中的矛盾,1避免法律中的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使法律体系化。
在法律实践上,德国民法典的体系完整性提高了其“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和内涵经济性”,其中法律的内涵经济性使法律避免了其中“冗赘的重复”,2而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则避免了法律中的矛盾。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管分属于哪个法学流派,“现代以来的诸多法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了对法的体系的关注与重视”3。
法的体系化之所以重要还在于,法的体系完整性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深刻的“法治”即“法的统治”的理念,确保法律的至高无上性,防止法官立法。
德沃金苦心孤诣地要把法律原则纳入法律,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法的统治”,防止法官立法。
4而从法律实践来看,和语境中的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即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一样,如果不涉及具体的“环境”,某法律条文的含义可以说也是不确定的,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即法的体系中才能确定其含义,这大概就是法律解释需要进行体系解释或系统解释的重要原因。
一句话,追求法的体系化既是法治的理想之一,同时也也是法治的形式前提。
民法是现代社会法律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法律,体系化是民法的重要特征。
体系化的民法为作为现代法治基础的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制前提,对现代法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自近代以来知识产权法获得长足发展之后,号称最为体系化的民法却开始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其体系化也大有崩溃之势,民法体系化之崩溃对法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天,我国的民法学者虽然均承认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但是对知识产权法却大多采取拒斥态度,传统民法学者大多并不研究知识产权法,而在民法典制订过程中,大多数传统民法学者也纷纷拒绝把知识产权法纳入民法典。
其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其他子部门法相比具有太多的个性,而这种所谓的个性实际上主要是指其不稳定性或非体系化。
5但是对作为整体的民法的体系化来说,没有作为其子部门之一的知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论文资料)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邹 薇3 内容提要 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和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却局限于法学领域,以致不仅难以揭示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估计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的实际效应,而且难以就技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所应建立的知识产权制度及相关制度结构提出可行建议。
本文将对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结构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R &D 活动与专利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者与技术跟随者的博弈模型,研究不同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就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与开发(R &D ) 专利制度 3邹薇: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一、引言研究与开发(R &D )活动和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这是目前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
然而,如何认识企业和经济中的技术创新行为?对此一直缺乏十分有效的理论模型和有说服力的经验研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及作为其基础的科学知识积累具有突出的公共品性质。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都不仅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而且是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尤其是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法律背景下展开的。
因此如果不把这些制度因素内生化,就很难把握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其一,在科学研究和基础知识积累的开放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利润动机之间是有冲突的,而特定的法律结构对于均衡的技术存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二,许多关于知识产权的研究都仅限于法学范围,经济学讨论很薄弱,这样不仅很难估计知识产权的实际效应,而且更难基于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改进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
其三,随着国际竞争的深化和全球化进程,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T rade 2R elated In tellectual P rop erties ,TR IP s )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市场上技术领先和技术后进企业的分析,一定意义上可以为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和贸易问题提供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
威廉?M?兰德斯等著金海军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知识财产的经济分析很早就有,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前却鲜有扛鼎之作。
6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开一代风气之先,法的经济分析的运动涌现,直至如今以经济学来分析法学问题在美国法学院中已经成为主导性研究方法。
70年代,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开始持续增长。
本书两位作者均为该领域的名人,本书应时代的潮流而生,加上译者金海军功底深厚,了解该作品将有助于思考中国当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曲三强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自身的需要还是外来经济和政治的压力的问题已经讨论良久。
20世纪80年代知识产权法制重建以来,中国知识产权法的独立品格仍然还在形成之中,从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和道德习惯的角度研究,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在曲三强的这部著作中,十几篇文章汇集了作者在版权、商标、商业秘密、专利、国际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深入思考,值得一读。
《法学方法论》卡尔拉?伦茨著
陈爱娥译
商务印书馆
研究现代法学方法论的法学读物纷繁不堪,本书的特点是首先尝试指引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再逐步说明自己的立场。
译本虽不是原著的全文版本,却足以涵盖作者主要意旨。
引论之后的7个章节尽显作者说理明畅的能力。
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阐释来指出:法学针对“价值取向”的思考也发展出一些方法,借助它们可以理解及转述既定的价值判断,对这些价值判断也可以作合理的批评。
本书译成虽然已有时日(1996年出版),但著作经典,思想精髓,读来实有日久弥香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