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变化

合集下载

人体呼吸与循环

人体呼吸与循环

人体呼吸与循环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其中呼吸与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呼吸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来进行气体交换,而循环则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呼吸与循环的机制与重要性。

一、呼吸呼吸是人体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通常,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1. 外呼吸外呼吸指的是通过呼吸道和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当我们吸气时,氧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经过喉咙、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部的细小腔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壁排出体外,再经呼吸道排出体外。

2. 内呼吸内呼吸是指细胞内部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经过外呼吸后,氧合血红蛋白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细胞内,氧气与细胞中的线粒体结合,经过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经过细胞间液和血液运输,最终通过内呼吸的过程排出体外。

二、循环循环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过程,同时也完成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功能。

人体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1. 心脏心脏位于胸腔中,是实现血液循环的推动力源。

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完成血液的循环。

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回输心脏。

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气体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3.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主要是由水、蛋白质和电解质等构成,起到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负责免疫功能,而血小板则参与止血的过程。

三、呼吸与循环的关系呼吸与循环密切相关,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简述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简述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简述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人体生命活动是指在生物学意义上维持人类生命的各种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运动、观察、再生与复杂的思维等。

这些生命活动是由各器官组织之间密切协调互动的结果,能够维持人类生命的平衡状态。

以下将简要介绍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呼吸系统呼吸是指从空气中吸入氧气,经过肺部被输送至身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因为没有氧气,细胞就不能产生能量,而且二氧化碳的积累会导致血液酸化,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放松,推送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输,供给身体所需的氧气、营养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当身体处于高度运动或应对应急状态时,循环系统的活动会加强。

三、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其它附属器官。

这些器官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系统,通过不同的消化过程,将食物中的营养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同时,还能帮助清除人体内部的废物和毒素。

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通过适当的饮食和锻炼来保持。

四、排泄系统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膀胱、膈肌和泌尿系统中其他的器官。

这些器官协同作用,将身体内的废物、余热、水分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通过这种清除过程,人体维持了稳定的内部环境,保证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五、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能使人体实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活动。

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提高代谢率,还能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使身体更健康。

六、思维和感知系统人类大脑是思维和感知系统的核心,能够处理来自感官和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人类的思维和感知能力不仅是身体生命活动的表现,还是实现创造力、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人体生命活动是由多种基本特征共同构成的,任何一项活动的失常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保健措施,我们可以促进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和平衡。

呼吸作用的原理

呼吸作用的原理

呼吸作用的原理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了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呼吸作用的原理是由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完成的,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呼吸作用的原理。

首先,呼吸作用的原理涉及到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器官。

当人体进行呼吸时,首先是通过鼻腔将空气吸入体内,然后经过咽喉和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部,气管分支为支气管,支气管再分支为细支气管,最终通向肺泡。

肺泡是呼吸作用的关键部位,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到肺泡中,最终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其次,呼吸作用的原理还涉及到肺部的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通过肺部的膈肌和肋间肌来完成的。

当人体进行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使胸腔扩大,肺部内的气体压力减小,空气自然被吸入肺部。

而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放松,胸腔减小,使肺部内的气体压力增大,空气被排出体外。

最后,呼吸作用的原理还与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在肺泡内,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然后通过动脉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静脉系统运回到肺部,经过肺泡壁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呼吸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协同作用完成的。

呼吸系统完成气体的吸入和排出,肺部的呼吸运动使气体交换顺利进行,而循环系统则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保证了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持续进行。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呼吸作用的原理,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保护呼吸系统的健康,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人体内两个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

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养分和其他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呼吸系统则用于吸入氧气,并将带有代谢产物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文将分别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探讨。

一、人体的循环系统人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中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

心脏是一个肌肉组织形成的空腔器官,分为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循环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

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起到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红细胞携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体内输送给各个组织和器官。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负责抵御入侵的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则起到止血的作用。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通过血管系统进行循环。

血管共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的血液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通过其壁上的微小孔道实现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交换。

二、人体的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

呼吸道由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呼吸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吸气和呼气。

在吸气过程中,鼻腔中的空气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最终达到肺泡内。

肺泡是肺部的最小功能单位,其内壁上富含血管,使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而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肺泡中,然后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呼吸过程主要通过肌肉运动实现。

吸气时,肺脏扩大,膈肌与肋间肌一起收缩,使肺内压力降低,导致外部空气进入呼吸道。

呼气时,肺脏收缩,肺内压力增加,导致肺泡内的空气被排出。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密切相关。

在循环系统中,血液通过心脏被输送到肺部,与肺泡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如何克服极点
嘿嘿~@~稳定情绪、降低强度、加深呼吸 继续运动下去吧! 1.克服了内脏器官惰性,使内脏机能逐渐赶 上运动器官的需求。 2.代谢加强,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 3.呼吸得到调节 4.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氧需求量减少 回心血量增加 5.植物性神经与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 动力定型恢复出现所谓的— 第二次呼吸
五·疲劳
• 疲劳 — 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 一个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 定的运动强度。 • 力竭 — 指骨骼肌或其他器官完全不能 维持运动。 • 区别 — 疲劳后降低运动强度后还可持 续运动较长时间,直至力竭。
疲劳产生的原因
• • • • • 1.衰竭学说 2.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5.突变学说
极点
•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 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 官的需要,(植物性神经惰性)往往 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会感 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 精神低落,简直不愿意再继续运动下 去。这种状态就阶段,由于脏器活动跟不 上肌肉活动的需求,造成氧供应不足。 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这些化学 物质的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 调(呼吸频率、心率急剧加快,动脉 血压升高等),这些机能失调导致强 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即引起动力定 型的紊乱,动作慢而无力且不协调, 极点出现
整理活动
• — 是人体在运动之后,为了
使人体更好的由运动状态过 渡到安静状态,并促进恢复 所进行的一切有效的措施。
整理活动的目的 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 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消除 疲劳,促进体能恢复。
整理活的作用
• 1.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 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再缓慢有 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神经、呼吸、 心血管系统等)。 • 2.促使肌肉放松,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 偿,消除疲劳。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是保持生命正常运转所必需的重要机能。

它们紧密合作,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将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系统,它由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呼吸过程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外呼吸是指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它发生在肺中,通过肺泡的表面进行气体交换。

当我们呼吸时,氧气通过鼻腔和喉咙进入气管,再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泡的表面,氧气从肺泡的血管中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进入肺泡,最终被呼出体外。

内呼吸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细胞水平进行的气体交换。

在呼吸过程中,血液携带着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细胞,细胞则将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液中,再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维持身体的氧气供应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呼吸,还能参与调节酸碱平衡和体温的调节。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运输氧气和养分、排出代谢产物的系统,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循环系统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

体循环是指从心脏向全身各器官供血的过程。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排出,经主动脉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液中运载着氧气和养分,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在组织和器官的细小血管——毛细血管中,氧气和养分从血液中进入细胞,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则从细胞进入血液。

肺循环是指从心脏向肺部供血的过程。

当心脏舒张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在肺泡的表面,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而氧气则从肺泡进入血液,再通过肺静脉返回心脏。

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维持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输送氧气和养分,还能帮助排出废物和调节体温。

三、呼吸与循环系统的关联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紧密合作,确保身体各部分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并及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呼吸功能的调节

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呼吸功能的调节

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呼吸功能的调节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它通过进一步氧化食物,从而使细胞产生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而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呼吸功能的调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血液循环系统对于呼吸功能的调节。

1. 血流的氧合与二氧化碳排出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肺-心脏-组织的血流循环,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细胞组织,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到肺部排出。

在呼吸作用中,肺部的肺泡内氧气通过薄的肺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血液运输到肺泡内,并通过呼吸道被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实现了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维护了正常的呼吸功能。

2. 血液pH值的调节血液pH值是衡量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对于呼吸功能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血液中的CO2可以在红细胞内与水结合成为碳酸,而碳酸又可以分解成H+离子和HCO3-离子。

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这一反应会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离子,导致血液pH值下降,出现酸性偏高的情况。

为了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人体会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方式来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保持血液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

3. 血流的调节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流量和分配来对人体呼吸功能进行调节。

当人体处于剧烈运动或紧张状态下,呼吸需求会增加,这时血液循环系统会通过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增加供氧血液的流速,从而满足全身组织的呼吸需求。

另外,血液循环系统还能通过调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来控制血液的分配,将更多的氧气和养分输送到需要的组织和器官中,保证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4. 体温调节血液循环系统对于呼吸功能的调节还表现在对体温的调节上。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呼吸通常会加快,这是为了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从而增加体内的热量产生。

同时,血液循环系统也会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和调节血流分配的方式,将更多的血液输送到皮肤表面,促进散热,达到体温调节的目的。

总结起来,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呼吸功能的调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运动生理学(全)

运动生理学(全)

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类身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的科学,它对于人们了解和改进运动训练、提高运动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身体机能、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五个大点来阐述运动生理学的全面内容。

身体机能运动生理学研究了在运动中不同系统的身体机能变化,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具体包括:1.呼吸系统的变化,如肺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2.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脏输出量和血液流动的增加;3.消化系统的变化,如胃肠道的血流分配和消化酶的分泌的改变。

能量代谢在运动中,身体需要能量来维持各项生理活动。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

主要包括:1.静息代谢率和运动代谢率的差异,即身体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增加;2.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燃料的利用比例,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3.特定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如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在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系统之一。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和变化。

具体包括: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肌壁的肥厚和心室壁的扩张;2.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运动时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3.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如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动性的提高。

肌肉系统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肌肉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具体包括:1.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过程,如肌肉的收缩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2.肌肉酸碱平衡的调节,如乳酸的产生和清除;3.肌肉的适应性和增长,如肌肉纤维的增加和肌肉力量的提高。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

具体包括:1.运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如神经冲动的传递和肌肉的收缩;2.神经适应性的改变,如反射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3.神经递质的影响,如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释放。

总结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身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其包括身体机能、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循环系统怎样变化
1.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

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问的气体交换(肺换气),二者合称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是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内呼吸。

肺通气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是气体分压差的结果。

决定气体扩散方向和影响扩散速度的首要因素是分压差。

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越大,气体扩散速度就越快。

在体循环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与气体在肺内的交换原理和影响因素相似,不同的是气体在组织的交换都是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介质之间,而且扩散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随组织活动和细胞内氧化代谢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肺胞气体交换的效率,除与气体扩散过程有关,还与肺胞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配比情况有关。

这是因为气体交换过程需要两个泵:一为气泵,即通过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向肺泡输入氧气和输出二氧化碳;另一个为血泵,即通过右心室的活动,每分钟向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输人一定量的血液,借以运送部分氧气,并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人肺泡。

这两个泵配合得宜,才能完成肺换气。

2.运动时呼吸机能的调节
运动或体力劳动时机体代谢加强,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都增加。

增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骨骼肌活动的速率和强度。

运动时,伴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在运动开始之前,有关运动的语言信号和环境已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呼吸的相应变化。

运动开始之后,除高级中枢的兴奋状态外,由肌肉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等又进一步促进呼吸活动的改变。

具体过程是: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特别是动脉血中氧气分压的下降、PH的下降、二氧化碳分压的上升,刺激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活动加强,通过调节呼吸肌的运动,调节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加大肺通气量。

(1)二氧化碳是促进呼吸的生理性刺激,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体液因素。

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二氧化碳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起调节作用,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仅在CO:含量增加较多时才表现出来。

(2)化学感受器
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称化学感受器。

与呼吸调节有关的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类。

此外,呼吸运动与心脏活动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有节律的、日夜不停的活动。

但这两种活动的起因却有很大不同。

心肌具自律性,而呼吸肌是骨胳肌,本身没有自律性,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呼吸肌可以产生自律性收缩,而且呼吸的幅度和频率经常能使肺泡通气量适应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呼吸运动可以随意或不随意进行,这些体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完善调节。

3.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

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的支流,协助静脉运回体液入循环系统,属循环系的辅助部分。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呼吸器官获得的氧气、消化器官获取的营养物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等运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又将身体各组织细胞代谢产物运送到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排出体外。

此外,循环系统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和体温的恒定。

4.运动时循环系统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主要与血液的运输功能以及心脏功能有关。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气含量下降。

血流量增大。

心脏心率加快。

(1)心脏
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的水平增高以及体温的升高,可导致心率加快。

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加快时心室充盈时间有所缩短,但因回心血量主要是在快速充盈期内进人心室,故心室充盈量以及搏出量不会明显减少,而由于心率的增加,每分输出量仍可增加。

(2)血液的运输功能
运动时,为了给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肺泡区血流量增大,肺循环血量也相应增加。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以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两种形式运输的。

氧气以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二氧化碳以碳酸氢根离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两种形式运输。

此外,由于心率的增加,动脉收缩压上升,舒张压增大,脉压下降。

静脉回流量增大。

具体为:吸气时,肺血管扩张,肺静脉回流左心室量下降,左心室输出量下降,Bp下降。

右心房与大静脉扩张,心房与静脉压差增大,静脉回心量增大,右心室输出量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