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第十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孔子及其仁学说。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教法、学法]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是指泰山。

一水指黄河。

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1)、思想:(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诗经》《尚书》《春秋》《论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2、思想家老子::(板书)(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当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点:已经有了审美的观点。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册完整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册完整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之路”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人类的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59页 0127页 0169页 0242页 0296页 0347页 0395页 0445页 0480页 0542页 0592页 0653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 变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 册完整课件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七班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 半坡人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 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 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后, 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 建立周朝, 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 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 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 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夏
领导者:陈胜、吴广
地点:大泽乡
经过: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 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的 时候,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 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 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 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 了押队的军官,率众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 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 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 加速秦朝灭亡。 刘邦:直接结束了秦的统治。
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 起义: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主力 ——巨鹿之战。
刘邦 公元前207年,率军 起义:入咸阳,秦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
二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占领陈郡 建立张楚政权
× 函×谷关 ×
张陈楚 郡
大泽乡
意义:揭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过程:
大泽乡起义→→占领陈,建张楚政权→→戏之战→→
吴广遇害→→陈胜牺牲
失败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启示:得民心这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霸王别姬
秦末虞地(江苏吴县) 人,有美色,善剑舞。公元 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 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 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 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 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 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 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 “垓下歌” ,虞姬为楚霸王 起舞,含泪唱: “汉兵已略 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 尽,贱妾何聊生。”歌罢, 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
陈 时间:公元前209年
胜 地点:大泽乡
、 领导人:陈胜、吴广
吴 原因: 直接原因: 戍边遇雨误期
广 起
经过: 根本原因: 秦朝的残暴统治
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
义 结果: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泽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
时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重大事件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秦朝灭亡 楚汉争霸 楚汉争霸结束,西汉建立
乡 起
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

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

治。
项羽、刘邦起义(前仆后继)
项羽起公元前207年,项羽以 义: 少胜多,大败秦军主
力 ——巨鹿之战。
刘邦 公元前207年,率军入 起义:咸阳,秦灭亡。
秦 朝 灭 亡
(公元 前221 年—— 公元前 207年)
项羽巨鹿之战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实力削弱。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
可后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 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 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 你的理由。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秦法, “约法三杀章人”者,死得,伤民人心
及盗抵罪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失民心。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徭役、兵 役繁重, 赋税沉重
其他 100万
北击匈奴、修长城 30万
南戍五岭、开灵渠 50万
建阿房宫、 骊山墓 70万
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

修驰道、 运粮饷 200万
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50步,南北约50
丈,殿内可容一万人。宫门是用磁石做的,以防有人暗带 兵器入宫。宫门前还立着12个铜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 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大泽乡起义
篝火狐鸣 鱼腹丹书
壮士不死则
已,死即举 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
种乎?
大泽乡起义
“失期,法当斩”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 将军(陈胜)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原因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修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陵墓 规模宏大,修建时间长达37年之久,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方形, 外城长方形。
陵园南部是墓葬区,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 东西宽485米,高55米。墓内机关重重,有众多的珍品陪葬。虽 然始皇陵的价值极高,但由于各种原因,迄今为止尚不能挖掘。
秦 朝 灭 亡
(公元 前221 年—— 公元前 207年)
性质:争夺帝位的战争
小结

前期 陈胜、吴广

起义

农民起义


后期
项羽、刘邦领 导农民军
刘邦战胜项羽 西汉的建立
相关的成语:
指鹿为马、揭竿起义、 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河汉界、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课堂小结 秦朝大事年表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咸咸阳阳
刘邦进军咸阳,秦朝灭亡
第三篇 楚汉相争,汉定天下
鸿门宴
项意 庄在 舞沛 剑公
三 楚汉之争
1 楚汉争霸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人物:“西楚霸王”项羽
“汉王”刘邦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
约法三章”,得民心。
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 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 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 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 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 三号坑。
修长城:秦始皇修筑抵御匈奴
的城防,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 东至辽东,共长万余里,以防匈奴 南进,史称秦长城。
修驰道
情景2
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有的人脸上 刺有字,有的人没有鼻子,有 的人只有一只脚…… 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 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 抢手货。
束颈的铁钳 铁桎(脚镣)
情景3
危害:摧残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教育发展,
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政府的矛盾。
指 鹿 为 马
宦 官 赵 高 丞相李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0/8/26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
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 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 在了短短的14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 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第一篇 千秋大梦 昙花一现
情景1

姓 我家有三子:
艰 难 生 活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1、繁重的徭役:①.修建阿房宫
②.造骊山陵墓

③.修筑长城 ④.修弛道
的 暴
2、沉重的赋税:收获的2/3上缴国家
政 3、残酷的刑法:一人有罪,家族和
邻里都要受牵连。
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
第二篇 揭竿而起,前赴后继
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斩揭 木竿 为而 兵起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 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时间 公元前207年 地点 巨鹿
项羽以少胜多 意义 击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
项羽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207年 地点 巨鹿 意义 击败秦军主力
议一议
1、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 很难取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 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 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 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 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 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 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 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 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 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 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