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七律·到韶山公开课优质课件

七律·到韶山公开课优质课件
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讲述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艰苦 奋斗,鼓励当代青年勇于担当、甘 于奉献。
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就, 激发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信心和自豪感。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启示
弘扬革命传统
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促进革命历史题材作
不同之处在于,《七律·到韶山》更侧重于对韶山这一革命圣地的情感表达,通过 描绘韶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而其他 诗歌则可能更加注重对革命事业的总体情感表达。
06
七律·到韶山在当代的价 值与意义
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与教育意义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和革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热爱
《七律·到韶山》与其他革命诗歌在 风格上具有相似性,都采用了古典诗 歌的形式和韵律。
不同之处在于,《七律·到韶山》在语 言运用上更加简练、质朴,更具有革 命激情,而其他诗歌则可能更加注重 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与其他革命诗歌情感表达比较
《七律·到韶山》与其他革命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相似性,都表达了对革命事业 的坚定信仰和追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讲述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团结合作和互相支持,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07
总结与展望:传承红色基 因,弘扬革命精神
总结本次公开课内容与收获
内容回顾
本次公开课通过讲述韶山的历史背景、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内容,使学员们对韶山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韶山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 化的厚重。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 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
思考 从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
烟”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七律·到韶山
说一说:作者回到故乡,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 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
想到的情景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 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到 的变化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诗句释义: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经过了三十二年。
七律·到韶山
思考
第三四句是对什么事情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句子品析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红旗”和“黑手”从 视觉和感情色彩上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了当时斗争的 尖锐与激烈。
这两句诗是对1927年大 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板书设计
别梦 故园
概述回忆
红旗 黑手 具体追溯 壮志 新天
喜看 遍地——现实
回忆过去 讴歌现实
七律·到韶山
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名言
1.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3.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思考与交流。
1.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 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 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是 对1927年大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遍地 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 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 韶山的丰收景象。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读完“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 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 四句诗,你心中生起怎样的一 种情感?请你通过朗读把它表 现出来,并背诵全文。8分钟 后指名读文、背诵。
朗读体会: 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七律· 到韶山
1959年6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者:毛泽东
毛主席在韶山故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并背诵。学会生字词,了解 全诗的内容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1、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到故园,想 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 的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5分钟 后指名回答。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想起了当年反动派对革命 同志进行血腥镇压,红色旗帜 卷起了革命斗争;看到了远处 的稻菽卷起无数重浪花,在夕 烟深处走来了无数真正的英雄。
2、再读全诗,和同桌说说 “为有 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 新天”及全诗的意思。8分钟后全 班交流。
七律· 到韶山
1959年6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因为不怕牺牲,才坚定了信念, 以至于产生了敢把日月换新天,翻 身求解放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
到韶山
1959年6月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
1、背诵课文 2、练习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 大柏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 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三十八年看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 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赏析《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的诗作。

此诗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深沉地抒写了作者对故乡神驰梦绕的思念以及对故乡人民受压迫的岁月的诅咒之情,颔联概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颈联赞赏了神州大地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以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尾联描绘了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田野农民劳动归来的喜悦。

全诗妙笔天成,雄浑豪迈,反映了作者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

一、作品原文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⑴,故园三十二年前⑵。

红旗卷起农奴戟⑶,黑手高悬霸主鞭⑷。

为有牺牲多壮志⑸,敢教日月换新天⑹。

喜看稻菽千重浪⑺,遍地英雄下夕烟⑻。

二、注释⑴别梦:指离别的梦境。

依稀:仿佛,模糊。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一去不回的流水,喻指消逝的年代。

⑵故园:故乡,指韶山。

⑶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这里指梭镖。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⑸“为有”句:因为有先烈的流血牺牲,更激发起革命者斗争的壮志。

多,增多,引申为激发。

⑹“敢教”句:意为敢于使日月更新,改造新天地。

教,令,使。

⑺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⑻“遍地”句:意为到处有劳动英雄在黄昏时的烟雾里下工回家。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三、白话译文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达韶山。

七律到韶山的赏析

七律到韶山的赏析

七律到韶山的赏析摘要:一、引言二、诗歌背景介绍三、诗歌内容分析四、诗歌艺术特点五、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六、结论正文:**【引言】**《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革命情怀的诗歌。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韶山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丰富的革命历史和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七律·到韶山》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诗歌背景介绍】**《七律·到韶山》创作于1959 年,当时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感慨万分,写下这首诗。

诗歌背景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开篇“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形象地描绘了革命斗争的激烈场面。

诗歌后半部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表达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则展现了新中国的繁荣景象。

**【诗歌艺术特点】**《七律·到韶山》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诗歌分为四句一组,每组之间联系紧密,形成完整的意境。

2.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诗歌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描绘的场景更加生动、形象。

3.情感真挚,抒发豪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革命事业的深厚感情,充满豪情壮志。

4.韵律优美,和谐统一。

诗歌韵律流畅,押韵和谐,给人以美感。

**【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七律·到韶山》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1.历史价值:诗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2.艺术价值: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3.思想价值: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革命事业的深厚感情,传递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4.教育价值:诗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弘扬了革命精神。

七律到韶山背景介绍

七律到韶山背景介绍

七律到韶山背景介绍韶山是位于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

七律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由四个平韵的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计28个字。

"七律到韶山"是一首以韶山为背景的七律诗,通过描述韶山的自然风光和毛泽东的事迹,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韶山的自然景观来营造出诗歌的背景。

韶山位于湖南的南部山区,四季分明,山川秀丽。

诗人可能会描述韶山的山峦起伏、溪流潺潺、花草繁茂等,以展现出韶山的美丽和宁静。

其次,诗人会以毛泽东的事迹为主题,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

诗人可能会描述毛泽东在韶山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英勇事迹。

诗人可能会提及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发动革命斗争等重要事件,以展现他的伟大和影响力。

此外,诗人还可能会通过描绘韶山的人民和他们对毛泽东的景仰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韶山的人民是毛泽东的亲人和邻居,他们对毛泽东怀有深厚的感情。

诗人可能会描述韶山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拜和对他的思想的信仰,以展现出毛泽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诗人可能会通过对韶山和毛泽东的景仰之情的表达,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敬仰和对韶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可能会以自己的视角,表达对毛泽东和他的事业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韶山的美好祝愿。

总之,七律到韶山是一首以韶山为背景、以毛泽东的事迹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韶山的自然风光和毛泽东的事迹,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诗人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表达,使诗歌更加丰富、生动,并展现出韶山和毛泽东的伟大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学习资料
《七律·到韶山》《七律·到韶山》译文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故园三十二年前。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卷起农奴戟,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黑手高悬霸主鞭。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敢教日月换新天。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喜看稻菽千重浪,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遍地英雄下夕烟。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赏析
多少梦在一次次返回故乡,“归乡”主题又是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为之歌咏不断的主题。

其中有老少皆知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也有喜欢西洋诗歌的读者熟悉的“在我那怀乡病的/神秘半月下/那来自耳朵的量过的痛苦”(引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夜曲七章》中一小节),以及德国19世纪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归乡和痛苦:“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而诗人毛泽东也在辞别故乡32年后又重返他的出生地——群
峰环抱,林木青葱的韶山冲(一个滋润而深具丰华的地名)。

诗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笔触展现漫长的离别之后再见的心情呢?
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

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只有魂牵梦绕,几度在睡梦中来回飘浮。

岁月为何要流逝,如同光明的白昼为何要消失,这本是客观的情况,诗人自然明白,但“须知这是写诗啊”(毛泽东语),诗人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对时光不再的愤怒。

犹如另一位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此时我想起了他)在面对他父亲去世后,曾写过一首激烈有力的诅咒时光流逝的诗《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该咆哮/咆哮并怒斥光阴的消失”。

一个外国诗人同样是以一种超极浪漫主义的大无畏情怀鼓舞老年人不要面对死亡温柔地就范,老年人应该比青年人更加怒气冲天,诅咒生命的消失,换句话说即诅咒岁月的流逝。

从此可见中外诗人是有相同之处的,面对时光流逝,都齐发诅咒之声。

但毛主席不愧是写诗的大作手,在前二行痛表了对故乡的眷念之后,笔锋一转,进入对过去革命斗争的高亢回忆。

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黑手”有称王称霸的皮鞭,但我工农革命武装有红缨、长枪在手。

但斗争是艰难的,残酷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六句是全诗重点,同时也起到承接上下意义的过渡。

这两句有石破惊天之慷慨,其中还有西风悲烈之声音,大义凛然之气势,气贯长虹之雄心。

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抑或真
理):一个人壮志多多,也就牺牲多多,但这又何所惧,唯有大壮志者才能改天换地、破旧立新。

在这两句的后面,诗人也流露出对牺牲的亲人、朋友、同志的无尽深情。

因诗人一家就有六位烈士,而且韶山最早的五名党员也壮烈牺牲。

但共产党员是不怕牺牲的。

诗人已向我们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新中国是以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最后二行诗人异峰再起,即又起一层意思,与前面形成对照,留下空间。

第七句一开始就是喜看大片庄稼在风中摇曳生姿,宛若千重波浪。

这里的“喜”字与第一句中的“咒”字刚好构成鲜明对照,一咒一喜,大起大落,可见诗人内心峰回路转,点两极而场景不乱,心情错落有致,真非大手笔不能调度也。

32年的历史在这“咒”与“喜”之间各就各位,画出丰富的长卷图。

最后收尾一行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在斜阳照耀下,农民英雄们收工归家,炊烟与夕辉映掩着幸福的暮色,和平、宁谧的夜晚就要来临了。

在此,诗之余韵缕缕不绝于耳,令人从读此诗最初的激动幻化到静静的无边的遐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