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

合集下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意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意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意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这句话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有了这么多英勇无畏、为了伟大理想和抱负而英勇牺牲的人,才有了改变旧世界、换来新天地的勇气和志气。

这句话表达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们对新中国的诞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也是对所有为新中国奋斗的人们的一种赞美和敬仰。

以上是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这句话的解读。

七律·到韶山 课文

七律·到韶山 课文

七律·到韶山课文《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1959年6月25日回韶山当晚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

全诗妙笔天成,雄浑豪迈,反映了作者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

下边整理分享该诗歌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赏析】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读者展示了毛泽东对韶山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先,这首诗充满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怀念和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在诗中,毛泽东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其次,这首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毛泽东用4句56个字,通过“忆往、抚今”两个层次,记述了回到故乡时的真情实感。

在表现手法上,他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读者在感受到诗歌韵律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毛泽东对韶山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毛泽东通过描绘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壮丽场景和人民公社社员热情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同时,他强调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也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总之,《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对韶山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鞭
回想1927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但国民 党却残酷地迫害革命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先烈的英勇牺牲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 我们敢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看着远处的稻菽卷起无数重浪花,心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欢喜, 在夕烟深处走来了无数真正的英雄。
七律 到韶山
一九六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写作背景:
课文是在毛泽东同志阔别家乡三十二年 后,与1959年返回故乡时写下的一首诗。 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久不回乡, 面对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 慨!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梨树县第二实验小学 徐丽娜
写作背景:
课文是在毛泽东同志阔别家乡三十二年 后,与1959年返回故乡时写下的一首诗。 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久不回乡, 面对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 慨!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 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 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 人,诗人,书法家。代表作 品有《沁园春· 雪》《七 律· 长征》《水调歌头· 游泳》 《浪淘沙· 北戴河》。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逝川:时间。 咒: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 红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戟:指农民运动。 黑手:指国民党反动派。 霸主鞭: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 为:因为. 日月换新天: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稻菽:指庄稼。 英雄:指农民,指劳动者。 夕烟:暮色

韶山的诗词 韶山诗词伟人

韶山的诗词 韶山诗词伟人

韶山的诗词韶山诗词伟人七律·到韶山近现代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及注释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创作背景1959年6月25日傍晚,伟人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

伟人在这次返乡,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

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

关于昭山的诗句关于昭山的诗句1.到昭山这首诗的意思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七律到韶山的译文

七律到韶山的译文

《七律·到韶山的译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七律·到韶山》这首诗的译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这两句说的是常常在梦里回到过去,忍不住感叹时光匆匆,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二年啦。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会想起很久之前的事情,是不是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这里是说农民们拿起武器闹革命,而那些坏人却挥舞着鞭子欺负大家。

就像在学校里,如果有坏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那是不对的,我们要勇敢反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因为有了很多人的牺牲,大家才有了坚定的志向,敢于让天地都变得不一样。

就像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不怕困难。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开心地看到大片的庄稼像波浪一样,到处都是劳动的英雄们在傍晚的炊烟中归来。

想象一下,金黄的稻田,好多人干完活回家,那场面多美好呀!小朋友们,这样解释是不是好理解一些呢?《七律·到韶山的译文》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聊聊《七律·到韶山》的译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这是诗人在回忆过去,做梦都好像回到了家乡,想想已经过去三十二年啦。

就像我们有时候会特别想念小时候去过的好玩的地方。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农民们勇敢地拿起武器斗争,可坏人们却很凶地欺负大家。

这就好像在故事里,正义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在对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因为有很多勇敢的人不怕牺牲,大家才有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改变不好的情况。

就像我们做游戏,遇到困难不放弃,最后就能成功。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看到庄稼长得特别好,劳动的人们在傍晚回家,心里可高兴啦。

就像我们完成了一项很难的任务,会特别有成就感。

希望小朋友们能通过这样的解释,对这首诗有更多的了解。

《七律·到韶山的译文》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看《七律·到韶山》的译文哟。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七律到韶山背景故事

七律到韶山背景故事

七律到韶山背景故事
《七律到韶山背景故事》
嘿,你知道吗,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背后可是有着一段深深的情怀啊!当年,毛主席阔别故乡韶山多年后,终于又回到了这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久别了家,那种期盼和激动,哎呀,真的是没法形容啊!(就像你久别了家乡,再回去时的那种心情一样。


他看到故乡的山水依旧,可是乡亲们却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变迁,心里那滋味啊!(想想你看到熟悉的地方有了很大变化时,是不是也会感慨万千呢?)毛主席是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乡亲们的深深挂念回到韶山的呀。

在那里,他回忆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奋斗岁月,那些和乡亲们一起经历的日子。

当他站在韶山的土地上,一定思绪万千吧!(你要是回到有着你很多回忆的地方,不也会思绪飘飞吗?)这可不是一首诗那么简单,这是毛主席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铭记呀!这首诗就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承载了他对韶山的无尽情怀。

我觉得啊,毛主席的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义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伟人心中那柔软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和情感。

七律到韶山读后感

七律到韶山读后感

七律·到韶山读后感哎,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那首《七律·到韶山》,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就跟吃了火锅还加了麻酱一样,热乎乎、美滋滋的。

说真的,这诗一读,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跟着咱伟大领袖的脚步,在韶山那片红土地上,走了一遭又一遭。

开头那句“别梦依稀咒逝川”,哎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些个魂牵梦绕的日子。

你说这“咒逝川”啊,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对着流逝的时光发牢骚,心里头那个不甘啊,全在这几个字里头了。

但咱领袖可不只是发发牢骚,人家那是要“挥毫当得江山助”,一出手,那就是要改写历史的大手笔!再看那“依旧枕寒流”,哎哟,这意境,简直就是在说,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咱心里的那份坚持,就像那枕着的寒流,冷是冷了点,但清醒得很,绝不动摇。

读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拍了拍胸脯,心里头那个自豪啊,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股子倔强劲儿!接下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话儿说得轻松,可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啊!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和平稳定,再想想那些年,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领袖这诗里头,既有对过去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又沉甸甸的。

最后那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哎呀,这画面感,简直了!我仿佛能看到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随风起舞,还有那些勤劳的乡亲们,在夕阳下忙碌的身影,个个都是咱中国的英雄!读到这儿,我真是感慨万千,心里头那个激动,怎么也按捺不住。

总之啊,读完这首诗,我是又感动又激动,感觉自己跟历史近了好多,跟咱领袖的心也近了好多。

这诗啊,就像是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回味无穷。

以后啊,我得多读读这样的好诗,让自己心里头那份对国家的爱,更加深厚,更加坚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释】
①到韶山:韶山在湖南省湘潭县,是作者的故乡。

一九二七年一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屠杀革命群众,这就是马日事变(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二十一日)。

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标,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
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离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经三十二年多。

这首诗便是对于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

②别梦依稀咒逝川:参看《水调歌头·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注。

久别重归,又唤起了已依稀如梦的斗争和失败的回忆。

③戟(jǐ):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④黑手高悬霸主鞭: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蒋介石。

本句和颔联出句,是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

⑤菽:豆类的总称。

【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赏析】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

临行时他还
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
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
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

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手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
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就了。

“逝川”指三十而年
前的岁月。

“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
十分新警。

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
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

也就在1927年,蒋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回事变”。

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
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

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

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

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

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

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

“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
说明。

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

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

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

“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

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也是英雄。

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
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

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

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
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

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

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

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

因此,诗以写实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调。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
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