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七律 到韶山》长春版

毛泽东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毛泽东的诗词是怀着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等。
写作背景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我国亿万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出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搜集作者相关的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红旗
黑手
新天心理变化
稻菽
夕烟
教学反思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韶咒牺
(2)我能写好“咒、霸、牺”三个字,理解字义组词。
5.结合工具书给课文重点词作注释。
戟:古代兵器,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具有刺击和钩杀双重功能。
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蒋介石。
菽:豆类的总称。
6.思考探究:
(1)思考与交流:
A 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立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目标,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好基础。
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七律·到韶山》是一篇较为经典的散文,也是小学六年级的阅读目标之一。
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七律·到韶山》阅读分析《七律·到韶山》描写了当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的情形,生动地展现了亲人、同乡对毛泽东的热情欢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此篇文章的阅读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难度高:篇幅长,语言深奥,古韵浓郁,需要对文学修养要求较高,比如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等。
2.价值理念思想性强:要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内容,需要较高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
3.历史文化知识的涉及:要理解文章中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如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韶山、了解中国地理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打造一份能够有效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二、教案应怎么设计?1.预习环节(1)预览标题和段首语,了解文章大意。
(2)查找生词、熟悉生字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阅读配图,了解文章背景和结构,同时养成以“图”辅助阅读的习惯。
(4)了解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背景认识。
2.阅读环节(1)依据课时分配,设置阅读节奏,控制时间,确保阅读质量。
(2)鼓励朗读,比如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3)进行段落或章节、主题或课文大意的讲解,确保学生读懂文章中的每一个难点和重点。
(4)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意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解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
(5)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阐述。
3.拓展环节(1)分析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一定的讲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教 案 设 计七律到韶山

(6)学生汇报看到的画面,再谈“喜”与“咒”的对比。
三.精讲点拨,总结提升
1.从字里行间,你感悟到了什么?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推荐名篇
1.齐读《七律.长征》
2.说一说感悟。
3.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想 咒 昔
回故园 继往开来 前赴后继
教案设计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七律.到韶山》第二课时
教师
张桂香
授课班级
六年二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读、感悟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朗读中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诗句,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 谈话法
课前准备
幻灯片 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东方红》
2.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二.自学导学,交流总结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回到韶山后的心情怎样?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抓住重点词语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抓住重点词语“咒”感悟作者的情感。
(2)引导想一想诗人阔别家乡的三十二年可能发生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三十二年的革命史。
(3)说一说诗人想到了什么?把相应的诗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学习对比写法, 红旗——黑手
(5)重点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学生在读中悟请,在读中升华情感。”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篇教案以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为阅读材料,旨在通过文学欣赏来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教案分为三个部分:热身、阅读和题目。
一、热身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身活动。
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或文章,找出其中的难词或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们激活词汇储备和扩展词汇量。
二、阅读教师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并解释一些生僻字和词语。
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学生可以感受毛泽东在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爱意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七律·到韶山》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3.你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思想?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题目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1.通过朗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2.“人民日报”为了表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于1945年公布了题为《全国人民爱戴毛主席序》的一篇文章。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评价了毛泽东?3.你认为毛泽东的哪些思想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为什么?通过这些题目的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并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阅读,学生们对《七律·到韶山》一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提高了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加有趣的学习知识,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先辈的辉煌。
1-3到韶山教案

“为有牺牲多壮志”中的“为”我认为应读作()
“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教”我认为应读作()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重”我认为应读作()
3、【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我读懂了:
(3)关于这首诗,我没读懂的地方:
3、全诗中,哪句诗最能体现出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试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五、学研案整理与自我学研评价
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与韶山:
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
(1)我以前会的生字:
(2)我新认识的生字:
(3)需特殊记忆的生字:“韶”的读音是(),部首是()
“咒”的部首是()
“霸”字的第十二笔是()
(4)形近字组词。
韶()戟()牺()焕()遍()
绍()朝()栖()换()篇()
(5)在具体语言坏境中识别多音字
(2)大意:先烈的英勇牺牲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我们敢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引导学生知道全诗四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概述,写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后引起了诗人无限的回忆;第二、三两句通过具体的回忆追溯了中国人民在三十二年间通过革命斗争推导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最终换取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第四句诗人回到现实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真正英雄。
喜看稻菽(),()下夕烟。
1、补全诗句。
2、这首七律诗的题目是(),是()在阔别家乡()后,
于()年()月重回故乡韶山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精神。
3、这首诗中,概述的诗句是();回忆追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诗句是();
课题

《游园不值》教学案例开安镇第二中心校赵凤玲学习古诗,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采用各种手段教学《游园不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
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生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
生2:我认为是主人不想让别人进园子,要不然怎么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呢?生3:我觉得是主人没听见,是小扣柴扉,就是轻轻的敲门,你说的那只是作者的猜想。
是为了写满院子都是春色。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诗人都那么有礼貌,我想主人不会不欢迎诗人来放的。
那么此时诗人心情如何呢?生4当然心情低落了,敲半天门也没人来开。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吗?生读(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2)再次朗读。
(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6、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案例分析: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
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
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七律·到韶山》是毛主席的一首诗词。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解诗意。
2.通过朗读、背诵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收集资源、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对,他就是毛主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他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3.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七律.到韶山》七律是诗的一种体裁,到韶山是诗名。
4.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
背景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1、介绍作者: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我从
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
(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
“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
)
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 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
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_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_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
“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
师: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
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
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
(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 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
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 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 (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
”) 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
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
(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
真是诗中有画。
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
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
)
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悟情:
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伟大意义。
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
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
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2、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
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豪迈的诗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