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6)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023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3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3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2•侯马市)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使人联想起《静夜思》中的诗句“,。


(2)本诗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2022•增城区)古诗鉴赏。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
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B.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
边疆之地。

C.第三句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
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D.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后两句点题,表达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2022•拱墅区)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第1页(共41页)。

精编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精编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专题10 诗歌鉴赏1 山房春事(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梁园:汉景帝梁孝王的官苑,这里指富贵之家。

极目:放眼远望。

1.梁园中景色荒凉,你是从一二句中的“鸦”“_____”“家”读出来的。

这两句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庭院中的_____还_____,诗人用满树的花_____ 梁园的萧条。

3.这是一首怀古诗,你还知道其他怀古诗吗?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送别(唐)王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4.解释词意:君( ) 不得意( )5.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地点。

7.全诗没有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反而是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3 池州翠微亭(宋)岳飞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8.诗的首句从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度过了紧张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说明时间长;第二句写游山,“________________”点明时令;“________________”表明此行的目的。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一、主旨情感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表现手法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以下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为哪一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B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领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解析】【分析】〔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

二者心情最接近。

而A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表达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应选B。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外表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1)重阳节(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①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②不同: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⑵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26.古诗积累。

把《到韶山》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到韶山别梦依稀,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

为有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精神。

(4)请你写出四个表现人物胸怀大志的成语或一句抒发人物远大志向的名言。

27.阅读下面这小令,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点明季节的词是;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

(2)小令的主旨句是,的情感。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8.古诗词阅读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填写文中诗句)(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同根生”指②。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29.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作者是宋代词人(2)文中“别枝惊鹊”的意思是(3)这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的词,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的喜悦和对的热爱。

30.材料:望天门山作者:李白(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用“/”划出诗的节奏。

(3)理解古诗,填空。

①诗人的“”这句诗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②诗人用“”这个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寓含了诗人的。

(怎样的情感?)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答案26.古诗积累。

把《到韶山》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是《七律•长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的精神。

(4)请你写出四个表现人物胸怀大志的成语或一句抒发人物远大志向的名言。

豪情壮志天道酬勤顶天立地志在四方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诗词《到韶山》中的文学常识以及诗歌所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感悟。

结合课内的学习与理解完成。

【解答】《到韶山》是现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

此作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1)考查了诗歌的默写。

熟读诗歌内容可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考查了文学常识。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毛泽东,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七律•长征》。

(3)考查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作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4)考查了词语以及名言的积累。

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可知,表现人物胸怀大志的成语有:豪情壮志、天道酬勤、顶天立地、志在四方。

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天道酬勤: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

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志在四方:有远大的志向。

抒发人物远大志向的名言: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意思是作为一个有学识有理想的男子,如果不展开自己的志向,成就一番事业,就枉费生为一个人。

故答案为:(1)咒逝川霸主鞭牺牲下夕烟(2)毛泽东《七律•长征》(3)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4)豪情壮志天道酬勤顶天立地志在四方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

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7.阅读下面这小令,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点明季节的词是枯藤;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夕阳。

(2)小令的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孤寂和思乡之情的情感。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课内的学习与理解完成。

【解答】《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1)考查了小令内容的理解。

“枯藤”点明小令中的季节是秋天,“夕阳”点明了具体的时间。

(2)考查了小令内容的理解。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思是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

(3)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立即以及小令内容的理解。

“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

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故答案为:(1)枯藤夕阳(2)断肠人在天涯孤寂和思乡之情(3)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点评】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28.古诗词阅读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填写文中诗句)(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曹植,“同根生”指②同胞兄弟。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B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分析】这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诗。

一首饱含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写兄弟之情的诗。

【解答】(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是诗歌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曹植自己,“同根生”指同胞兄弟。

(3)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C正确,B错误,应改为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故答案为:(1)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①曹植②同胞兄弟(3)B。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29.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2)文中“别枝惊鹊”的意思是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这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的词,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分析】考查了古典诗词的背诵与理解,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解答】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1)考查了文学常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2)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

“别枝惊鹊”意思是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考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这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的词,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1)辛弃疾;(2)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丰收之年;农村生活。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的到。

30.材料: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用“/”划出诗的节奏。

(3)理解古诗,填空。

①诗人的“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②诗人用“出”这个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的感情。

(怎样的情感?)【分析】《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