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主题词句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读者展示了毛泽东对韶山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先,这首诗充满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怀念和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在诗中,毛泽东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其次,这首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毛泽东用4句56个字,通过“忆往、抚今”两个层次,记述了回到故乡时的真情实感。
在表现手法上,他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读者在感受到诗歌韵律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毛泽东对韶山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毛泽东通过描绘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壮丽场景和人民公社社员热情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同时,他强调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也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总之,《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对韶山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创】赏析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文书法

【原创】赏析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文书法王玉良文鹤舞滦河书法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韶山是一个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地方,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他成长、从事革命事业的发祥地。
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
临行前,在《呈父亲》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
诗句铿锵有力,气势雄伟,表达诗人坚如磐石的求学决心和高远的人生志向。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安贫者能成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志不在温饱”。
要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
毛泽东在革命活动中实现了诺言和鲲鹏伟志。
毛泽东自1927年离开韶山冲,到1959年6月探望久别的故乡,转眼32年了。
此时身居群山环抱,峰峦耸峙,翠竹苍松,田园秀美阔养育他的故乡,眼望那蓝天如洗,那如碧波荡漾的稻菽……。
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挥毫命笔熔铸了这首历史现实主义与理想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首联以倒装句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回乡无限的感慨。
少壮“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感慨万千的毛泽东,思绪如雄鹰盘空,似波涛澎湃。
别离时情景已如残梦依稀,但故园泥土的芬芳,故园的山川秀美,故园的养育恩情,故园的情怀依恋,乡民的朴实勤劳……一幕幕在脑际不时呈现。
伟人如哲人孔丘归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32年时光如江河流水而逝。
诗人诅咒那是没有尊严、没有权利、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剥削深重苦难的逝川。
一个“咒’字不仅鲜明地表达血与火,贫穷与苦难岁月及其制造者的痛恨;而且表达对故园人民深厚的情感。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颔联不仅高度赞扬湖南轰轰烈烈革命运动;而且鞭挞以蒋介石为首穷凶恶极反动集团,高度概括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史。
七律到韶山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离别家乡已经太久了,一切都显得 有些恍惚,然而时间不可逆转,三 十二年背井离乡难以弥补诗人恋土 怀恨的人之常情,不免由衷地发出 感叹。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在反对派对革命同志进行血腥镇压 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倒下,相反, 红色的旗帜卷起了如火如荼的中国 人民的革命斗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因为不怕牺牲,才坚定了信念,以至于 产生了敢于把日月换新天,翻身来求解 放的壮志。因为有的先烈的英勇牺牲, 才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这是 一种势不可挡的洪流,是一件前无古人 的伟业,最终的胜利属于前赴后继、继 往开来的中国人民。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看着远处的稻菽卷起无数重浪花, 心头无比欣喜,在夕烟深处走来了 无数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诗歌译文《七律·到韶山》鉴赏及赏析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诗歌译文《七律·到韶山》鉴赏及赏析《七律·到韶山》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七律·到韶山》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律·到韶山》近现代: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注释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七律·到韶山》创作背景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
七律回韶山诗句

七律回韶山诗句
以下是 6 条七律回韶山诗句及相关内容:
诗句一:重归韶山心潮涌,儿时回忆漫心间。
例子:哎呀呀,你想想啊,当我再次回到韶山,那心情就跟海浪似的,一个劲儿地往上涌啊!可不就像那放电影一样,小时候在这儿的点点滴滴一下子全在脑子里冒出来啦!
诗句二:青山绿水依旧在,时光飞逝情未改。
例子:你看呐,这韶山的青山绿水还跟以前一模一样呢!可时光那真是飞得贼快呀,但是咱对这儿的感情可一点都没变哟!
诗句三:故居门前思往事,感慨万千涌心头。
例子:站在那故居门前,我就忍不住去想以前的那些事呀,那感慨哇,一下子就跟泉眼似的咕嘟咕嘟往外冒,停都停不下来!这感觉多奇妙哇!
诗句四:乡亲笑脸如暖阳,温暖心窝怎能忘。
例子:哎呦喂,那些乡亲们的笑脸哇,就跟那暖乎乎的大太阳一样,一下子就把我心窝给照暖啦,这我能忘得了吗?
诗句五:漫步田间忆当年,汗水挥洒亦甘甜。
例子:我在这田间慢慢地走着,就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事儿呢,那时候流的汗水呀,现在想想都觉得甜滋滋的呢,这多有意思呀!
诗句六:韶山圣地永难忘,深情厚意刻心房。
例子:这韶山可是圣地呀,我怎么可能会忘呢?这份深情厚意,那可是深深地刻在我心房里喽!
我的观点结论:韶山,是永远值得怀念和铭记的地方,那里有着太多令人动容的回忆和情感。
故园忧思: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到韶山》解析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记载:6月下旬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这首诗的前面,毛泽东写有小引:“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于斯。
毛泽东的人生波澜壮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但他始终满怀对韶山父老乡亲的深情眷恋,对韶山青山绿水的不尽依恋,始终带有故乡文化的深深烙印。
《七律·到韶山》看似并不费解,但因为对毛泽东家乡情结未作深刻体悟,对毛泽东重返韶山的心路历程没有全面了解,人们也不免对这首诗出现误读。
这也正是笔者重新解读《七律·到韶山》的用意所在。
题解:“到韶山”有何深意韶山是钟灵毓秀之地,《尚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语。
据同治刊《湘乡县志》载:“韶山因虞舜南巡而得名。
”相传舜帝南巡到湘江流域。
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作韶山。
韶乐是孔夫子与颜渊谈论治国方略津津乐道的乐曲。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1902年春,毛泽东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
此后,又先后就读于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颈、东茅塘等私塾。
毛泽东的家境还算殷实,但山村的偏僻闭塞和天生的不羁个性,促使他想要离开韶山。
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从此他走向外面的世界。
1910年,他走出韶山时曾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走□汪建新园忧思喜看稻菽千重浪——《七律到韶山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南征北战,离家乡越来越远。
赞韶山风景七律诗

赞韶山风景七律诗以下是十条“赞韶山风景七律诗”:1. 《韶山景美醉心间》韶山如画映眸前,翠岭青湖展秀颜。
那片风光谁可比,不逊仙境在人间。
观点:韶山的风景真的太美了,让人陶醉其中。
2. 《韶山翠色映晴空》韶山翠影韵无穷,绿水悠悠映碧空。
这般美景何处觅,好似桃源梦境中。
观点:韶山的翠色和美景独特而迷人。
3. 《赞韶山之美》韶山景致惹人怜,峻岭繁花映碧涟。
难道这里非圣地,心怀敬意意绵绵。
观点:韶山是非常值得夸赞和敬仰的地方。
4. 《韶山风光别样娇》韶山美景韵千般,绿树红花展画帘。
这等风光真罕见,令人沉醉不思还。
观点:韶山的风光有着别样的娇美。
5. 《韶山神韵醉吾心》韶山神韵意深深,古木清泉悦我魂。
难道你能不心动,不来领略此中真。
观点:韶山的神韵真的能深深打动人心。
6. 《韶山奇景映心田》韶山奇景美如幻,云雾缭绕似画悬。
这般景致难描绘,只留惊叹在嘴边。
观点:韶山的奇景让人印象深刻。
7. 《韶山风景魅无穷》韶山风景魅无边,鸟语花香醉意添。
岂会有人不喜爱,流连忘返心挂牵。
观点:韶山的风景有着无穷的魅力。
8. 《韶山秀色撩人意》韶山秀色韵悠悠,碧草青林映眼眸。
这样美景难舍弃,情思缠绕意难休。
观点:韶山的秀色很能撩动人的情感。
9. 《颂韶山风光》韶山壮丽展宏篇,翠影霞光映眼前。
好似明珠镶大地,光芒璀璨永流传。
观点:韶山的风光值得颂扬。
10. 《韶山景致韵非凡》韶山景致韵如澜,峻岭清溪展画坛。
如此迷人谁可忘,心中常念意阑珊。
观点:韶山的景致有着非凡的韵味。
韶山的诗词 韶山诗词伟人

韶山的诗词韶山诗词伟人七律·到韶山近现代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及注释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创作背景1959年6月25日傍晚,伟人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
伟人在这次返乡,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
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
关于昭山的诗句关于昭山的诗句1.到昭山这首诗的意思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主题词句
《七律·到韶山》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韶山的雄伟突兀,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一、二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三、四句“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
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红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
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
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
五、六句他们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啊!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过去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
七、八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儿也要归巢了,这时候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