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饭店平面图(庭院)

合集下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0》

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2021年5月16日现代建筑领域的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贝先生去世了。

决定要好好写一篇关于他一生最特殊的一件作品——香山饭店。

但苦于水平有限,在读过库里大局部关于香山饭店的文章后,我决定用编纂的方式真实的记录和复原香山饭店设计的细节,o,让我们开始吧~由于工程设计在80年代,并且贝先生把庭院设计交给了北京园林局的刘少宗和檀馨。

所以严格来说香山饭店是大师和国内设计师的一次碰撞,是一次现代建筑的探索。

香山饭店是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

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这也更值得我们新一辈的设计师学习和思考。

一种为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变所尝试的新外乡建筑风格, 它地处北京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山的红叶而闻名。

故宫博物院藏品?静宜园二十八景图?网友秋之居拍摄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

白粉墙,灰瓦顶,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苏州的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贝氏家族所有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贝聿铭就是这么一场神奇的轮回,貌似落叶归根,人的精神也要找到一个落脚的港湾。

以下来自访谈贝先生?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节选〕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开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回到了,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国家了。

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林已经成了公园。

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我对听众们说: 你们要更考虑周到些。

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恰当。

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浅析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浅析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浅析摘要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追求和探索,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贡献和影响,有着相当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社会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拓展与深化,导致与当代社会文化的疏离。

本文阐述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化转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本土建筑是我们这一代及以后几代人共同的责任。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香山饭店中国建筑民族化责任1979 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内,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了香山饭店,随即引发了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这座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以一个大家闺秀式的粉墙黛瓦出现在众人面前。

结合地形蜿蜒曲折,为了保护其内的百年古树,形成了11个院落,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

一、北京香山饭店设计的特征香山饭店入口的低调与简单的小广场,为后面的丰富的院落拉开序幕。

进入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开阔并经精心设计的中庭――常春四合院,四面白墙上磨砖对缝的青砖将菱形窗连缀呈一组颇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图案。

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

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几条又深又长的走廊,两种空间相互辉映,有松有驰,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后院具有连续性。

方形和圆形,是香山饭店的两种几何符号,增强了建筑的韵律感。

灰白方圆的不断重复,加强了整组建筑的统一识别性。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

祝你有好的灵感!
贝聿铭:给年轻设计师的十大忠告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2、可以做设计,切不可沉湎于设计。 3、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4、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 5、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
6、抓住时机向工程管理或行政方面的转变! 7、逐渐克服自己的心里弱点和性格缺陷!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10、该出手时便出手!
传统建筑特点的运用:
1、布局上沿用轴线布局 2、传统符号的重复运用(圆形,方形,菱形) 3、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 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 脊顶精髓。 4、园林手法的运用 5、硬山和单坡屋顶 6、颜色搭配
园林手法的运用
打破传统体现现代;
1、打破传统的对称式布局 2、突破传统的大屋顶 3、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 按照广场空间设计以此非传统的园林设计手 法来满足现代旅馆的功能需求。 4、后花园即长春四合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 一面敞开远山近水叠 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 得非常得体既有 江南园林的精巧又 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5、材料的运用将现 代与传统完美的结 合起来。
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总结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充满了中国传统园 林的特点,山,水,池,石融为一体,加上 三角形、菱形几何体的设计,传统而不失现 代,对光与影的运用及表达更是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建筑融合自然的理念主导者贝聿 铭一生的作品,香山饭店体现了建筑与环境 的完美融合,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 美融合。
方形的运用
圆形的运用
色彩方面
在色彩运用方面,香山饭店主要采用白、灰、黄褐三色。三色 的搭配使其显得纯净而自然,古朴而典雅。 白色是主调,白色的墙面,包括外墙和内墙,白色的顶棚, 屋架,白色的桌面,茶几和灯具; 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在室外用在勒脚、门窗套, 联系窗户的装饰格带,屋顶、围墙压顶等处,而且一律用 磨砖对缝; 在室内,用在地毯,卧具,沙发,办公桌椅等处,黄褐色, 用作小面积点缀性,如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材的楼梯,室 内装饰格带,竹制的窗帘等处, 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无论室内室外,都十分统一,和 谐高雅,使来到香山饭店的人们,看到每一个细小的部件 都不会忘记是在香山饭店。

谈香山饭店的设计特色

谈香山饭店的设计特色

谈香山饭店的设计特色郑苏洋【摘要】坐落在北京郊区的香山饭店规模不算大,但\"处处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时隔近40年,让我们回头看看,香山饭店对后世对中国建筑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期刊名称】《居业》【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贝聿铭;香山饭店;传统与现代分析【作者】郑苏洋【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环境设计景观班,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北郊20km外的香山公园内。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伸展开来产生了水平式的院落布局。

是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故乡主持设计的的第一个作品。

1 香山饭店设计分析1.1 归根在贝聿铭回国之前,中国人甚至没有这种,利用古典建筑元素来创造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的设计思想。

我认为他回国不单单是要为祖国设计一栋建筑,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开创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路线,给中国建筑师带来一种全新的建筑思想。

1.2 环境第一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北郊香山公园。

公园地势险峻,苍翠连绵,饭店原址为清代乾隆皇帝的香山行宫静宜园内寝宫中宫的遗址。

从环境的全局出发处理单体建筑。

贝聿铭运用了我国传统和现代的造园、借景等手法,使建筑融入环境中,让环境渗到建筑内,贯彻了“巧借、精致”的原则。

即将建筑延伸开,这样做不但融合了香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又使建筑围合成不同的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庭院风格,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1.3 一切服从于人香山饭店合理分区,以满足人的活动的需要,分层组织空间。

在统一中求变化,营造了丰富空间。

这种空间的营造便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思想。

围合形成院落——不同的院落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礼制、秩序、构建艺术氛围的思想。

1.4 刻意传神“民族化”,“化”是一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模仿。

如果想要迷住别人,就需要吸收和消化很多东西来实现这个词。

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收集素材,最后构建了一系列不规则的庭院布局,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高耸的老树融为一体,成为强烈中国风格的建筑。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特色的红条幅”。

该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

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建于一九八二年,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贝聿铭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

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

北京香山饭店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

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佳境。

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路擦肩而过,由市中心驾车顷刻而至。

饭店建筑独具特色,一九八四年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见,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香山 饭店

香山 饭店
21 世纪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应在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贝聿铭曾说过:“只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所以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从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优秀建筑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香山饭店由贝聿铭设计于1982年,十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香山饭店的重要价值。贝聿铭选择设计香山饭店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讨”。正如他自己所说:香山饭店,并不仅仅是一个旅馆,而是代表了寻求一条道路的努力。贝聿铭寻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民居形式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他本人曾说过:“我重游了我家在苏州的园林, 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 一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 从某些方面说, 它们已经在那儿了。这些50 年前, 100 年前建造的东西, 至今仍是站得住脚的。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 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变。1978 年, 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 建筑没有改变, 有些仍被沿用。于是我打算按照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
(二) 建筑立面造型
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 — 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三角形构架的顶棚是传统四坡顶的新阐释。深色的钢管,浅色的玻璃重复着园林厅堂室内黑椽与青面瓦的关系。最令人震撼的还在于它的外观形象:醒目的白墙,美丽的线脚,深色的压檐。曾经被问到北京的气候与白色墙面是否不相宜,贝聿铭解释说:北京气候与南方的不同, 这是事实, 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 家居生活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 它们同样都是低层建筑, 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服些。在北京, 灰尘是个大问题, 他们说, 一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 但香山是一个公园, 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香山饭店景观建筑分析

香山饭店景观建筑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云南山石运到现场,很多人为其奇美所动,着意重新安排 显要位置,以致置于“溢香厅”的对景位置。现在看来与“清音泉”有些争景 和重复。“烟霞浩渺”

对面的墙体砌得欠妥,松树遮挡不够,致使远景与近景的联系不紧,中间 隐约出现了隔断。“高阁春绿叶”和“古术清风"仍然显得分量稍轻,建筑气氛过 浓而园林气氛不够。 • 现景台”和“青盘敛翠”的挡墙处理稍显呆板,不够自然。其他如“流水 音”的坐凳过重、庭园中的石桌凳造型不够理想等等,主要是设计上考虑不够 造成的。 • 香山饭店建成后,在京的建筑界专家对其选址和建筑创作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但就庭园来说是成功的,还弥补了建筑上的一些不足。就建筑为庭园创造 了主庭园和其他几个庭园空间而论,应该归功于建筑师的精心安排。


四、景观与意境
• 香山饭店大小庭园共13处,除人口的前庭和屋顶花园外,设计师承担了11处庭园的设计。 • 主庭园。该园位于“溢香厅”(玻璃大厅)以南,面积约7000平方米,东西为客房。 • 庭园中保留古松柏40多棵,还有两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大银杏。为了给这些大树创造合适的 生长条件并使周围地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湖面成钟形,东西宽40米,南北长50米,面积 1400平方米。原有“流水音”中心线位置与建筑的南北轴线向东偏离3.5来,为了使建筑构 图更稳重、水面与建筑的关系更紧密,将“流水音”移至中轴线。这样水面也就分成了一 大一小,以小村大,又增加了景深。中心水面平静开阔,与三层的建筑物在体重、横竖线 条的比例都达到均衡和协调。白粉墙映在湖中,苍松翠柏回清倒影,几株金色的银杏、红 色的枫树幻影摇动,丹黄朱翠,丽而不妖,艳而不俗,胜似金碧辉煌的雕粱画栋。
二、历史与现状
• 香山在历史上是着名的风景区。据记载,在辽代(938年前后)为私人所有,盖 有住宅。金代开始建寺院,金大定26年(1186年)修建丁行官。金章宗时(1190 1208年)又在这里增建了“会景楼”和“祭星台”。从此这里就成了历代皇家的园圃和 游山幸寺。此后,元、明、清代都有扩建,规模较大者在清乾隆10年(1745年), 乾隆亲题二十八景,并定名“静宜周’’。1860年和1900年帝国主义者两次入侵北京, 周内大部遭焚毁。现香山饭店坐落在原“虚朗斋”和”学古堂”一带,其西南为“璎洛 岩竹,东西分别为原有的“郁兰堂”和“伫芳楼”。饭店院内尚存“流水音”亭座和“璎洛 岩”的延续地形。民国时期建起了“慈幼院”的一部分建筑。1957年开设了香山饭店, 以后又添建了大餐厅和一部分住房。1978年北京地震后经查原有房屋属危险建筑, 1979牟决定全部拆除改建为园林式的高级饭店。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解读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解读

设计师简介: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获得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背景: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

那时的中国政府希望贝聿铭的到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高潮的象征性开端,一场大戏令人振奋的序幕。

因此,政府给出了相当宽松的条件,提供了二三十处选址和项目让其选择,甚至提出在首都北京最核心的位置——长安街,由贝聿铭来设计十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贝聿铭审慎得对待了政府方面的热情并婉拒了设计高层建筑的邀请,认为过高的建筑会破坏北京作为古都的风貌,为此,他排除了高层建筑的选项,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雄辩地证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和价值,因为建筑的生命力就是文化的生命力。

由于对外开放,政府就要考虑一定的对外接待能力。

香山饭店是外事管理局委托的项目,选址于香山,一处皇家园林的选址上。

于是贝聿铭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