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外的麻醉 第二军医

合集下载

手术室外的麻醉

手术室外的麻醉

麻醉方法 1:丙泊酚1---2.5mg/kg缓慢静脉注射,等药物 作用高峰时开始操作(大约60—90秒)密切观察 生命体征及呼吸动度,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预 防缺氧的发生。 2:芬太尼0.5---1.0ug/kg+丙泊酚0.5—1mg/kg 顺序缓慢 iv,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动度,及 时解除呼吸道梗阻,预防缺氧的发生. 3:术中根据刺激强度、手术进程及患者的反应 及时追加麻醉药物,丙泊酚每次10---20mg,尽 量减少体动及呛咳的发生。
谢谢
麻醉适应症和术前准备 原则上为所有需要麻醉的患者提供麻醉服务,术 前常规禁饮食,问清病史。

实施流程 1:门诊医师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意愿决定是否 申请麻醉。 2:需要申请麻醉的门诊患者(无痛人流、无痛 Leep刀锥切术、无痛诊刮、无痛射频、无痛取环、 无痛高频治疗· · · )到门诊收费处交费等待。 3:麻醉医师应仔细询问患者情况(一般病史、 既往史、手术过敏史)根据情况进行评定:ASA I—II级,无明显心肺异常的及无严重过敏的患者 可直接约定麻醉、手术时间,同时与患者签署 《麻醉知情同意书》和《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知 情同意书》,并开具缴费单、处方。
麻醉方法 1:芬太尼0.8---1.5ug/kg,iv,约2—3分后缓慢静 注,丙泊酚1---2mg/kg(建议两药不要同时选最 大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动度,及时解 除呼吸道梗阻,预防缺氧的发生。 2:芬太尼0.8---1.5ug/kg,iv依托咪酯0.2— 0.3mg/kg iv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动度,及 时解除呼吸道梗阻,预防缺氧的发生. 3:术中根据刺激强度、手术进程及患者的反应 及时追加麻醉药物,丙泊酚每次20---30mg,依 托咪酯每次4—6mg,尽量减少体动的发生。

手术室外的麻醉

手术室外的麻醉

恢复治疗
通常,与在手术室进行麻醉相比,在非手术 室地点提供麻醉需要在麻醉结束后对患者进 行更长距离的转运才能到达恢复区(也见第85 章)。必须在患者情况稳定后方能转运。患者 必须由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师陪同送往 恢复区,并根据患者病情维持相应监测。患 者位于转运车上时,必要情况下应有氧供和 监测设备。应当提供恰当的恢复器材及人员。 在恢复区内,要求记录并不断评估患者的情 况,应保证经过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培训的工 作人员能立即到场。患者只有达到特定转出 条件后方可离开恢复区。
放射学治疗室内的麻醉
放射学诊治室内的麻醉不可轻视。从理论上讲,麻 醉医师应当尽可能早地参与规划麻醉实施。放射学 医师与麻醉医师应认真交流、早期磋商,才能及时 提供优质的麻醉服务,从而保证两个科室最有效地 开展工作,并减少必要手术的延误或取消。制订镇 静/镇痛指南,同时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是提供高质 量麻醉服务非常重要的步骤。实施镇静/镇痛的非麻 醉专业人员了解并掌握有关镇静/镇痛指南有助于发 现患者是否属于镇静失败或易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 群,并及时请求合适的麻醉专业人员提供帮助。
MRI室具有强大的磁场,要特别小心。并进 行专业培训,以避免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麻醉医师在手术室以外的环境对患者实施麻醉的要
求日益增多,这些地点包括放射医学诊治室、心导 管室、心理治疗室等。需要在这些环境中实施麻醉 的原因是:患者的要求以及特殊设备如CT,MRI等只 能限制在医院的特定地点应用。麻醉医师在这些环 境中实施麻醉时,必须维持和手术室麻醉同样高的 标准。麻醉医师必须先勘查麻醉地点,判断此环境 是否可进行安全的麻醉。不仅麻醉要求和患者状况 因为地点变化而改变,而且施行麻醉的条件因为这 些地点可用的空间及设备而有较大的不同。尽管已 经发布了详尽的指南,但是最近一项针对已结案的 麻醉索赔医疗纠纷的分析仍表明,和手术室麻醉医 疗纠纷相比,手术室外麻醉医疗纠纷中出现严重损 伤和麻醉不规范的情况更为常见.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操作的复杂化,手术室外麻醉管理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一环。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制定一套严谨的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一、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手术室外麻醉是指麻醉医生在手术室以外的地方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

由于手术室外环境相对复杂,涉及到的麻醉风险也相对增加。

制定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患者安全。

手术室外麻醉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必修的一环,麻醉管理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室外发生麻醉相关的意外事件。

第二,提高手术效率。

手术室外麻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将会在整个手术周期中占用较长时间。

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更好地组织工作,高效地完成手术室外麻醉任务,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第三,规范职责分工。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工作人员,如麻醉医生、护士、监护人员等。

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工作冲突和责任推卸现象,有利于团队的协作和手术室外麻醉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的内容1. 麻醉前评估:包括患者麻醉前的身体状况评估、病史收集、家族史调查等,以确保患者的麻醉前准备工作充分完善。

2. 麻醉操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要求,包括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麻醉设备的使用、监测仪器的操作等。

并对手术室外麻醉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和并发症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3. 监测记录和数据分析:对手术室外麻醉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对操作流程进行改进。

4. 紧急处理方案:制定应对麻醉过程中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包括心跳骤停、呼吸停止、药物过敏等,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麻醉相关的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一、目的:规范手术室外麻醉的工作流程,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并手降低手术室外麻醉的风险。

二、参考文献: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二版)。

三、名词定义:制定手术室外麻醉的工作流程及管理细则。

四、内容:1、麻醉科人员配置手术室外的麻醉必须在麻醉科主任统一领导下,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每台配备麻醉科医师2名,其中1名必须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麻醉科医师。

必要时配备护士1名以上。

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手术室外麻醉中心组合系统模式,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

2、场地配置手术室外麻醉的场所必须分别设置诊疗室和恢复室,床位根据各单位开展情况而定。

成立中心组合系统的单位,应设立麻醉办公室、麻醉准备室等。

3、仪器设备配置供氧源、加压吸氧装置和麻醉机等设备,监护仪(具有BP、SpO2、HR、R、PCO2和ECG等基本监测项目)、麻醉咽喉镜、气管导管、口(鼻)咽通气道、喉罩和吸引装置、除颤仪等抢数设备。

4、必备药品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麻黄碱、硝酸甘油、地塞米松、甲强龙和利多卡因等;特殊药品:纳洛酮、佳苏仑、止吐药、肌松药、氟马西尼、胺碘酮等。

5、术前谈话签字制度建立手术室外麻醉前谈话制度,并签署《手术室外麻醉知情同意书》。

麻醉科医师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评估麻醉风险,掌握适应证范围,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有关麻醉的实施目的、过程麻醉前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意外等,达到医患沟通,体现个性化服务理念。

患者本人或者被授权人在《手术室外麻醉知悄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麻醉。

患者如果委托其家属代为签字,需由患者本人写书面委托书,方为有效。

6、适应证(1)胃肠等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治疗及纤支镜的检查和治疗。

(2)人工流产术。

(3)介入治疗。

(4)门诊手术。

(5)电复律。

(6)需麻醉支持的其他检查和治疗等。

7、禁忌证下列情况者应列为手术室外麻醉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具体以麻醉医师会诊为准):(1)对麻醉药物有过敏史。

《手术室外病人麻醉》课件

《手术室外病人麻醉》课件
手术室外病人麻醉
本课件将介绍手术室外病人麻醉的定义、目的,常见的麻醉技术,术前评估 和准备工作,优缺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术后管理和麻醉效果评估,以 及总结和展望。
定义和目的
手术室外病人麻醉指的是在手术室之外对病人进行麻醉,以实现手术或治疗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病人在 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
监测呼吸情况,及时给予支持 密切监测血压,适时给予药物和液体支持 使用抗恶心药物,妥善处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
术后管理和麻醉效果评估
1
术后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
麻醉效果评估
2
稳定。
通过观察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意识情况,
评估麻醉效果,并给予必要的处理。
3
术后麻醉护理
根据病人的需要,给予合理的麻醉护理, 促进康复。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和过敏情况, 确保安全。
确保病人胃内没有食物,防止术 中呕吐。
常规检查
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等常规检 查,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
优缺点
1 优点
可避免手术室内的感染风险,方便对病人进行监测和管理。
2 缺点
可能增加麻醉风险和并发症,对专业人员的制 低血压 恶心和呕吐
常见的麻醉技术
局部麻醉
通过给病人局部区域注射麻醉药物,使其失去痛 觉。
全身麻醉
使用麻醉药物使病人完全失去知觉和痛觉,常用 于复杂手术。
腰麻
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腰椎部位,麻醉下半身,常用 于下肢手术。
监测技术
通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监测设备,对病人的 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病史评估
术前禁食
总结和展望
手术室外病人麻醉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安全和舒适。我们期望通过 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提高手术室外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手术室外麻醉工作制度

手术室外麻醉工作制度

临床工作制度手术室以外1、范围:常去的地点为CT MRI室、门诊胃肠镜室。

2、要求:负责手术室外麻醉的医师应在预定时间到达,必须携带抢救箱,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问题,签写麻醉同意书,严格按照麻醉操作常规进行。

如果病人存在较大可能导致麻醉意外发生的合并症,应向相关科室医师及病人家属提出,并建议暂停检查及治疗。

3、关于手术室外麻醉的要求迄今为止,手术室外的麻醉(Out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是麻醉科医师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①手术室外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往往认为他们要求的只是病人睡觉,而不是麻醉。

从而对手术室外麻醉的高度风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对其实施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不足,也容易将麻醉科医师的要求或拒绝误解为嫌麻烦。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睡觉就是在各种中枢性抑制药的作用下的麻醉。

与睡觉不同的是病人丧失了各种保护性的反射如呛咳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和肌肉松弛(包括食道下段张力的消失),进而继发呼吸道梗阻,这些都可导致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② 手术室外麻醉的场所往往没有实施麻醉的基本设备,使麻醉的实施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不能有效地进行;③到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麻醉科医师都是孤军作战,遇紧急情况时无内行帮助,很难实施有效地抢救;④手术室外麻醉的场所往往不具备无菌的条件,实施神经阻滞时有很大的风险;⑤由于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室外麻醉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对由此而发生的意外无法接受,往往是麻醉医疗纠纷的根源。

因此,虽然麻醉科愿意积极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为兄弟科室解决困难,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为了避免麻醉科及兄弟科室医护人员和医院陷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麻醉科申请医院医务科、麻醉科和相关科室一起制定手术室外麻醉的常规:1)手术室外的麻醉是风险极高的医疗行为,应引起相关科室的高度重视。

2)禁止在没有合格无菌条件的地方实施神经阻滞。

3)申请手术室外麻醉的科室应在麻醉场所准备:装有足够高压氧气、氧气减压表和运输氧气管道的钢瓶;电动或中心吸引器及配套的吸引瓶和吸痰管;注射器和常规的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新福林、阿托品、麻黄素、氨茶碱、西地兰、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速尿等);静脉输液设备;监测仪(包括:ECG, NIBP和SPQ)。

手术室外麻醉

手术室外麻醉
▪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非计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高危患者建议预防 性使用抑制呕吐的药物,如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应继续留院观察处理
▪ 术后躁动:疼痛是术后躁动的原因之一,建议采用联合局麻药,NSAIDs及阿 片类镇痛药的多模式镇痛来管理术后疼痛。术中适当使用右美托嘧啶可减低术 后躁动的发生率。低剂量的芬太尼可以减低躁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力恢复正常,平卧抬头>5分钟。 ▪ 呼吸系统: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能自行咳
嗽,无呼吸道分泌物;不需要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25次/分, 氧饱和度≥95% ▪ 循环系统:循环稳定,血压及心率不超过术前值得±20%并稳定 30Min以上;心电图基本正常,无严重得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 ▪ 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 椎管内麻醉后,呼吸、循环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
麻醉恢复室患者转出标准
内镜—胃肠镜
▪ 常规禁食6H ▪ 病人情况:ASAI-III级,年龄、病情差异大 ▪ 手术时间:10分钟左右 ▪ 常用药物:丙泊酚、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 ▪ 给药方式:单次给药、联合给药 ▪ 麻醉特点:呼吸道不在控制中,需注意呼吸抑制 ▪ 麻醉深度:Ramsey分级4-5级 ▪ 清醒时间:10分钟 ▪ 离院时间:0.5-1小时
无痛人流
Ramsay镇静分级
手术室外麻醉常见问题及处理
▪ 困难气道:配备各种型号的标准喉镜,以防出现非预料的困难气 道。如果术前意识到困难气道,可以考虑在手术室内开始麻醉。
▪ 呼吸道并发症:其中以呼吸抑制和呼吸道梗阻最为常见,绝大多 数可通过吸氧或面罩加压给氧得到缓解。如果不能恢复,应进行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或喉罩辅助通气。
▪ 充足的电源插座以便满足麻醉机和监护仪的需要,应备有备用电 源。如需在“潮湿场所”实施麻醉,应备有独立的绝缘电路及漏电 断电保护器。

手术室外麻醉(日间麻醉,非住院手术)的管理问题(田鸣) 2011年全国麻醉质量控制论坛 江苏质控年会论文

手术室外麻醉(日间麻醉,非住院手术)的管理问题(田鸣) 2011年全国麻醉质量控制论坛 江苏质控年会论文

手术室外麻醉(日间麻醉,非住院手术)的管理问题北京友谊医院田鸣20世纪50年代,由于医院病床的缺乏和住院手术治疗的费用偏高,人们对非住院手术的兴趣日益浓厚。

20世纪60年代,以医院为基础的非住院手术室开始出现。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医疗偿付向门诊手术的倾斜,人们逐渐认识到诊室为基础的手术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普通外科医生、眼科医生和许多其它专业人员继牙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之后,开始尝试较大规模的门诊手术实践。

在美国,1980年非住院手术占16.3%,1984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0%,2003年达到 83.5%。

在英国,1982年 1.51%为日间手术, 2003年达到62.5%。

国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非住院手术中心形式出现的管理模式。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当前社会焦点问题。

政府和医疗机构都在努力试图缓解这一矛盾。

非住院手术治疗模式,较好地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看,非住院手术能够增加病床的有效利用率,使更多的病床资源供住院患者和急症病例;能够为更多的住院病人提供服务;能够依靠增加患者的流通量来产生更好的效率和经济效益;能够使医疗花费明显降低。

从患者的角度看,非住院手术具有如下优点:(1)诊疗服务体现了患者中心化,比如,手术的安排相对灵活简便、就医流程方便简捷;(2)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下康复(减少与家庭的分离、生活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3)减少医院内感染的机会;(4)由于早期活动,降低深静脉血栓的机会;(5)早日恢复日常生活;(6)节省花费;(7)患者的满意度高。

非住院手术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微创手术和现代麻醉学的进步在技术上为这一新的治疗模式提供了可行性。

非住院手术较好地体现了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三方利益的集中趋势,具有广阔前景。

尽管非住院手术模式有众多的优势,国内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目前,大部分医院还没有从传统的门诊手术转向有序的非住院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外病人的麻醉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200433)孟岩邓小明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医师的工作范畴也得到大大拓展,不仅在手术室负责各类手术的临床麻醉工作,而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术室外的众多场所,实施一些麻醉技术。

近三十年来,非住院病人手术和麻醉迅速发展,2002年美国非住院病人手术数量占整个手术总数的地5%,而在我国非住院病人手术麻醉在近十余年来也已逐渐为公众所接受,同时其数量及手术种类也均有明显增长,尤其是近几年,主要原因在于麻醉与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麻醉药、镇痛药与肌松药的问世使麻醉更可控、麻醉恢复更快更完善;另一方面,各种诊断性检查和介入性治疗的种类、复杂程度以及适应证不断增加,尤其是合并严重或复杂内科疾病的患者增加,这使得麻醉医师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麻醉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些手术室之外的麻醉技术。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恰当的专业名词来概括目前广大麻醉医师在手术室外所进行的大量工作。

本文简述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手术室外麻醉的概念及有关的最新指南,并将对几种常见的手术室外麻醉的特点、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加以论述。

1.概念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专业名词来概括麻醉医师在手术室外实施各类麻醉工作。

现有的相关专业名词包括:手术室外病人的麻醉(anesthesia for non-operating room)主要指在除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

非卧床病人或门诊病人麻醉(a mbulatory or outpatient anesthesia)指为非卧床病人或门诊病人所实施的麻醉,最初仅仅指为医师诊所中的患者实施的简单麻醉,现在已发展为临床麻醉的一个庞大分支,主要包括为非卧床或门诊病人在医院住院病人手术室、医院内门诊手术室、独立的外科门诊手术中心、医师诊室所实施的麻醉。

这类手术或麻醉后的病人一般不需要在医院过夜。

1984年美国非卧床病人麻醉协会(Society for Ambulatory Anesthesia,SAMBA)的成立及毕业后非卧床病人麻醉专科培训制度的建立为非卧床病人手术麻醉发展的里程碑。

诊室麻醉(office-based anesthesia,OBA)定义为需要在镇痛或镇静下实施手术或侵入性操作的场所,但是除外医院或准许的独立门诊手术中心。

OBA多指在医师诊室等所实施的麻醉,属于非卧床病人或门诊病人麻醉的范畴。

远程场所的麻醉(a nesthesia at remote locations)主要指为放射科、心导管室等病人所实施的麻醉。

这些场所具有放射线危害、强大磁场、麻醉人员不熟悉、多为小儿或不配合患者等特点,给麻醉实施带来一定难度。

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此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牙科门诊,指运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对意识水平产生轻微的抑制,以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减轻疼痛和其它伤害性刺激,提高患者舒适性,同时患者能保持连续、自主的呼吸和对物理刺激和(或)语言指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以便可以和术者配合。

麻醉监控镇静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此概念最早由美国White教授于1997提出,后为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接受。

Miller麻醉学(第6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为,在一些局部麻醉或根本不需麻醉的情况下,需要专业麻醉医师提供特殊的麻醉服务,监护控制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适当给予麻醉药或其他治疗。

由此可见,MAC既包含以往清醒镇静术(conscious sedation)的内容,又强调安全监测,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该技术的难点在确定镇静深度的客观指标及与之对应的给药方法。

2.指南及标准2.1 美国麻醉学会代表会议于1994年10月19日通过《非手术室麻醉场所指南》(Guidelines for Nonoperating Room Anesthetizing Locations),并最后修订于2003年10月15日。

该指南现在已被广泛引用和认可。

该指南要求任何实施非手术室麻醉的场所必须至少具备以下条件:1)可靠的供氧源(推荐使用中心供氧系统),并应有备用氧供(包括备用氧气钢瓶)。

2)可靠的吸引装置(建议应达到手术室吸引装置标准)。

3)可靠的废气排放系统(如使用吸入麻醉药)。

4)需备有以下设备:①在面罩正压通气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至少90%的吸入氧浓度的简易手控呼吸气囊;②适当的麻醉药物、器材及设备;③适当的监护设备(需符合《麻醉基本监护标准》)。

如采用吸入麻醉,需备有麻醉机。

5)充足的电源插座以便满足麻醉机和监护仪的需要,应备有备用电源。

如需在“潮湿场所”(如膀胱镜检查室、关节镜检查室或分娩室)实施麻醉,应备有独立的绝缘电路及漏电断电保护器。

6)充分的照明设施,最好备有用电池供电的照明设施。

7)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放置必要设备及利于人员操作,同时应使麻醉医师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靠近病人、麻醉机及监护设备。

8)应备有装载除颤仪、急救药物及其它必要的心肺复苏设备的急救车。

9)应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以便辅助麻醉医师的工作,同时应备有可靠的通讯联络设备以便寻求协助。

10)应注意阅读该场所内的所有安全条例及设备操作规程。

11)应有安全合理的麻醉后处理。

除麻醉医师外,应有足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设备以便确保病人安全的转送至麻醉后恢复室。

2.2手术室外麻醉同样需要安全而严密的监测,《麻醉基本监护标准》(《Standards for BasicAnesthetic Monitoring》)最早于1986年10月21日由美国麻醉学会代表大会通过,并最终修订于2005年10月25日。

该标准要求任何麻醉的实施都必须至少符合如下标准:1)在实施所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麻醉监控镇静术(MAC)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具备麻醉资格的人员在场,以便针对病人瞬息万变的病情提供持续的监护和必要的麻醉处置。

当环境内存在某些危害麻醉医师健康的因素(如辐射等)从而使麻醉医师不得不间断的远距离观察病人时,必须对病人采取必要的监护措施。

2)在所有形式的麻醉过程中,需对病人的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①氧合: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吸入气体及血液中足够的氧浓度。

方法:a.吸入气体:全身麻醉应使用麻醉机,且应有氧分析仪以便监测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同时应具备可用的低氧浓度限值报警系统。

b.血液氧合:所有的麻醉过程中均应采用血液氧合定量监测,如脉搏式氧饱和度仪,同时应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脉搏的可变声调及低限报警。

病人应有适当的照明和裸露以便观察皮肤颜色。

②通气: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有足够的通气。

方法:a.所有全麻病人均应持续监测通气情况并加以评估。

同时可根据一些临床征象如观察胸廓运动和呼吸气囊活动幅度及听诊呼吸音辅助判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呼出气CO2监测。

强烈建议使用呼气量定量监测。

b.对于气管内插管及使用喉罩的病人,需经临床证实其位置正确,并应由呼出气CO2验证。

应进行持续呼出气CO2(ET CO2)定量监测(如CO2曲线图、CO2测定法或质谱分析法),直至气管导管/喉罩拔除或转入术后监护病房。

如采用CO2曲线图、CO2测定法,需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ET CO2报警。

c.当采取机械通气控制病人呼吸时,应有呼吸环路断开报警设备。

d.对于局部麻醉或MAC的病人,应通过连续观察临床征象和/或监测呼出气CO2以便评估病人的通气情况。

④循环: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循环功能稳定。

方法:a.整个麻醉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应持续监测心电图。

b.所有病人均应至少每隔5分钟测定动脉血压和脉搏。

c.全麻病人除上述监测项目外,应至少监测以下项目中的一种以便连续评估病人循环功能:触诊脉搏、听诊心音、直接动脉压监测、超声周围血管博动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⑤体温:目的:维持麻醉过程中病人合适的体温。

方法:对于预计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体温波动或先期出现体温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体温监测。

3.各类手术室外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处理3.1 放射学检查的麻醉3.1.1 CT检查CT检查虽然无痛,但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图像,在扫描时要求病人保持不动。

扫描过程中会产生噪音,也会产生热量,病人有可能会发生幽闭恐惧或被惊吓,儿童和部分成人需要镇静才能耐受检查。

在CT检查时经常使用造影剂以提高图像质量,如果将造影剂注入麻醉(镇静)状态或饱胃病人的胃肠道,有发生误吸的可能。

氯胺酮有大量唾液分泌,并有不可预见的不自主运动,可能会影响扫描质量,依托咪酯也有类似情况,所以一般不单独用于CT检查的麻醉。

脑立体定向在插入固定架钢针时,常用局麻加深度镇静或全麻,疑有颅内高压的病人慎用深度镇静,因PaCO2增高可进一步加重颅内高压。

操作期间由于对位和扫描仪机架移动可引起麻醉环路的扭曲或脱开,全麻或镇静时要注意监测气道管理和氧合情况。

由于扫描室温度一般低于25℃,应注意监测体温。

3.1.2 MRI检查MRI的麻醉处理的独特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禁忌铁磁性物品进入检查室;②监护仪干扰;③病人压抑感和难以接近。

在MRI检查时应注意:金属物品可以飞向扫描仪造成病人和工作人员的伤害;置入体内的含有铁磁性的生物装置或其他物品也有可能发生移位和功能异常,包括弹片、加强气管导管、植入式自动心脏除颤仪以及植入式生物泵,体内安装起搏器、动脉瘤夹闭金属夹、血管内有金属丝和宫内金属节育环的病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

麻醉处理着重注意:①镇静或全麻均可用于MRI,如选用镇静则与CT相同。

②由于病人扫描时几乎处于无法接近的情况下,气道管理较困难,多采取全麻气管内插管或放置喉罩。

应用喉罩的缺点是在导向活瓣中的一个小金属弹簧会影响图象质量。

③镇静或全麻都应在MRI室外进行诱导,远离磁场的影响,因大多数麻醉设备带有铁磁性物质,可受磁性的影响。

在室内进行喉镜检查时必须使用锂电池和铝垫片。

④许多电子监护仪均受磁场干扰,使用前必须确认监护仪适用于MRI。

在磁场附近没有一个监测仪是可靠的,每一个监测仪在MRI中应用前均应了解其监测能力。

在MRI检查时病人监测注意事项包括:①ECG:由于导联线穿过动态磁场和产生电容耦合电流造成信号失真,因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没有价值,用射频滤过或遥控也不可能降低干扰;②血压:可用自动血压计,但管道延长可使读数低于测得值;③与MRI相容的SpO2可用于大多数扫描仪,但需要进行适当防护,否则其内部的微处理器可遭到强磁场的损害,另外,由氧监测仪探头和导线散射出的射频波也可损坏图象的质量;④呼吸监测:采用延长的采样管行ETCO2监测是判断通气是否恰当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取样管过长使信号的传导有明显的时间延迟;⑤体温:MRI室温度较低,婴幼儿在该环境中体温容易下降,另一方面,扫描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增加病人的体温,因此MRI的病人均应监测体温,温度探头使用射频滤波器,同时温度探头产热有可能造成病人局部烧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