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前奏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4课时)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叶绍钧的小说创作叶绍钧“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第三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三章20年代诗歌创作(4课时)第一节20年代诗歌概述“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郭沫若的诗歌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新格律体的探索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李金发的象征诗李金发早期象征诗第四章20年代戏剧与散文(3课时)第一节20年代戏剧概述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是一门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基础课。

其教学研究对象是自年建国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文学运动与思潮,代表性的作家、经典性的作品。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条目标,并注明每条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层次。

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

、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课程进度表
表理论教学进程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二、本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连续开设,共72学时,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引言(1课时)一、对“现代文学”学科与课程的回顾二、现代文学的分期、性质与特征三、学习现代文学的意义与要求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1课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五、“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第二章鲁迅( 2课时)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二、《呐喊》、《彷徨》三、《狂人日记》四、《阿 Q正传》五、农村题材小说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六、《故事新编》七、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第三章小说( 2课时)一、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二、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第四章新诗( 2课时)一、初期新诗和新诗集二、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三、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第五章郭沫若( 2课时)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女神》三、郭沫若的其他诗集四、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五、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剧作第六章散文( 1课时)一、“ 五四” 时期散文创作总貌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四、冰心和其他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六、梁遇春、徐志摩的散文与“ 现代评论” 派“ 闲话” 散文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七章话剧( 1课时)一、春柳社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二、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创作潮流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 国剧运动”五、丁西林简介六、欧阳予倩与袁昌英的历史翻案剧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928-1937)第一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 1 课时)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 左联” 的成立二、“ 左联” 的主要文学活动三、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四、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第二章茅盾( 2 课时)一、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蚀》与《虹》三、《子夜》四、《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五、《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三章老舍( 2课时)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三、《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四、《骆驼祥子》五、《四世同堂》第四章巴金( 2课时)一、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灭亡》和《爱情三部曲》三、《激流三部曲》四、《憩园》与《寒夜》第五章沈从文( 2课时)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三、《边城》与《长河》四、意境与文体第六章其他小说创作( 2课时)一、蒋光赤、柔石、胡也频、叶紫等作家的创作二、丁玲前期创作三、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四、艾芜的早期小说五、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六、“ 东北作家群”七、京派小说八、现代派小说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十、杨逵的小说十一、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七章 30 年代诗歌( 1课时)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三、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四、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五、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六、卞之琳、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第八章 30 年代的散文和剧作( 1课时)一、 30 年代的散文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四、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六、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七、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洪深的剧作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第九章曹禺( 2课时)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雷雨》、《日出》、《原野》三、《北京人》和《家》四、艺术成就与贡献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937-1949)第一章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 40年代文学思潮( 1 课时)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三、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第二章国统区小说( 2课时)一、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二、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三、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四、师陀等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五、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六、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他第三章国统区诗歌( 2课时)一、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二、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他三、讽刺的诗——袁水拍与臧克家四、“ 七月派” 与“ 九叶派” 的诗五、国统区的叙事长诗六、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第四章国统区戏剧与散文( 2 课时)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二、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三、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四、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五、报告文学的繁荣杂文的复兴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六、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第五章解放区文学( 2课时)一、赵树理小说的历史贡献二、孙犁的短篇小说三、其他短篇小说家四、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六、《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长篇小说七、《新儿女英雄传》等“ 新英雄传奇”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大二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36学时)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2课时)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二、文学活动机制的改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四、几个基本概念: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迎接新的时代到来(2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第一次文代会、作家群的构成二、胜利者的政治抒情:以胡风为例三、寻找时代的契合点:以巴金为例四、潜在写作的开端:以沈从文为例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2课时)一、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四、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准《李双双》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2课时)一、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吴强《红日》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曲波《林海雪原》四、战争小说与人性美:茹志鹃《百合花》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2课时)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二、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组合:欧阳山《三家巷》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茶馆》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宗谱《红豆》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2课时)一、“双百方针”颁布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及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三、思想者的苦恼:郭小川《望星空》四、受难者的炼狱之歌:绿原《又一名哥伦布》和曾卓《有赠》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课时)一、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再现:田汉《关汉卿》三、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四、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1课时)一、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二、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以《阿诗玛》为例三、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情:老舍《正红旗下》四、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唐湜《划手周鹿之歌》第八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2课时)一、“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和“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二、老作家的秘密写作:以丰子恺为例三、知识分子的苦难抒情:以牛汉和穆旦为例四、年轻一代的觉醒:以食指和北岛为例第九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1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二、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三、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陈村《死》四、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顾城《一代人》第十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1课时)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方之《内奸》三、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王蒙《海的梦》四、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公刘《哎,大森林》第十一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1课时)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二、苦难民间的情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三、美好理想的憧憬:铁凝《哦,香雪》四、女性激愤的呼声:张洁《方舟》第十二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课时)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三、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四、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路遥《人生》第十三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课时)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汪曾祺《受戒》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邓友梅《烟壶》四、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周涛《巩乃斯的马》第十四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2课时)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以舒婷诗歌为例三、舞台上的艺术尝试:以高行健剧作为例四、小说中的现代意识:以残雪小说为例第十五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2课时)一、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韩少功《爸爸爸》和阿城《棋王》三、来自民间的美好抒情:贾平凹《商州初录》四、“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第十六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2课时)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三、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四、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第十七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2课时)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二、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方方《风景》三、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刘震云《一地鸡毛》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莫言《红高粱》第十八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社会转型期文学的特点:二、摇滚中的个性意识:以崔健为例三、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以王朔为例四、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欲望化叙事:以卫慧为例第十九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二、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史铁生《我与地坛》三、个人对时代的反思: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四、个人对时代的承担: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第二十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2课时)一、新的写作空间的开拓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间:翟永明《女人组诗》三、中外文化撞击下的空间:严歌苓《少女小渔》四、深层个性心理的空间:朱苏进《绝望中诞生》第二十一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课时)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二、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张承志《残月》三、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韩少功《马桥词典》四、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张炜《九月寓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生平背景。

2.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与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与风格的演变2.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2.1 鲁迅2.1.1 《狂人日记》2.1.2 《阿Q正传》2.2 茅盾2.2.1 《子夜》2.2.2 《春蚕》2.3 丁玲2.3.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2 《全家福》2.4 钱钟书2.4.1 《围城》2.5 高行健2.5.1 《玛丽安》2.5.2 《黄金时代》3.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 3.1 余华3.1.1 《活着》3.1.2 《许三观卖血记》3.2 莫言3.2.1 《红高粱家族》3.2.2 《蛙》3.3 阿来3.3.1 《尘埃落定》3.4 张炜3.4.1 《北方一片苍茫》3.4.2 《雨花石》四、课程教学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和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特定话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3. 个人撰写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阅读与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或创作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作品或者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教学内容与学时(一)学时:112学时。

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4学时)重点难点:“五四”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题:1、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有哪些?3、20年代的文学论争。

4、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5、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6学时)重点难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小说。

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问题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2、乡土小说出现的背景、艺术价值。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3、浪漫抒情的小说流派与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及弥洒社概况。

4、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及艺术上的独特性。

5、叶绍钧简介及小说创作的先驱地位。

叶绍钧小说的表现对象。

简述叶绍钧的代表作品《倪焕之》及艺术成就。

6、许地山简介及其小说的异域特征。

许地山代表作品《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出的宗教意识。

7、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概况、引起的反响及大致分期。

郁达夫小说中“零余人”的塑造、颓废气息的表现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性”描写及其在20 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20 年代“自我小说”流派的形成。

思考题:1、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2、乡土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3、问题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4、简述叶绍钧的代表作品《倪焕之》及艺术成就。

5、许地山简介及其小说的异域特征。

许地山代表作品《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出的宗教意识。

6、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概况、引起的反响及大致分期。

7、郁达夫小说中“零余人”的塑造、颓废气息的表现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8、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性”描写及其在20 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9、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6学时)重点难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简述鲁迅的生平,注意几个时间段(1898、1902、1909、1912、1918、1927、1936)。

2、鲁迅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初期进化论思想、初步接受阶级论、终身张扬个性主义及对“国民性”终其一生的关注和思考。

3、鲁迅创作的概况。

数种文体的奠基者:小说、杂文、散文诗。

4、《狂人日记》、《阿Q正传》概述。

5、《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五四文学主题的总纲性体现。

《狂人日记》表面故事情节的写实与作品内在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是鲁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体现,简述这种体现几乎是鲁迅全部小说创作的基本内核。

狂人艺术形象的塑造,其现实性和象征性具体的表现方面。

6、《阿Q正传》的文学史意义。

《阿Q正传》形象的长期争论(梳理性介绍)。

阿Q形象分析,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中具体列举作为中国人性格中的各种劣根性。

从对阿Q各种劣根性中的入骨刻画中看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阿Q形象的深远历史意义,整个20 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阿Q性格中劣根性的去除化过程。

《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7、《呐喊》、《彷徨》各自的创作背景及各自的总体特色。

8、从《呐喊》、《彷徨》对农民、妇女及知识分子形象描写的侧重,看鲁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揭示这三类人物各自代表的现实意义。

略述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的各自作品系列。

9、从传统及外来因素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及鲁迅的创造性转化看《呐喊》、《彷徨》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理由。

(1)《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异质性,浓重的浪漫色彩和戏谑手法。

(2)《奔月》《铸剑》“背叛”与“复仇”主题。

《非攻》《理水》“脊梁”与“蛀虫”对比。

《采薇》《出关》《起死》的社会批判。

(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关于“油滑”说的争论与得失。

思考题:1、《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

2、《阿Q正传》的文学史意义。

3、阿Q形象分析。

4、《呐喊》、《彷徨》各自的创作背景及各自的总体特色。

5、从《呐喊》、《彷徨》对农民、妇女及知识分子形象描写的侧重,看鲁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6、《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20 年代新诗(6)重点难点:郭沫若《女神》,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20年代新诗概述。

20 年代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2、胡适对白话诗的贡献和《尝试集》。

白话诗的先驱诗人刘半农、沈尹默。

3、郭沫若《女神》的浪漫诗风。

郭沫若诗歌创作道路。

《女神》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的艺术特色。

4、新月派及其代表诗人。

象征派及其代表诗人。

湖畔诗社及代表作家。

冯至的诗歌创作。

5、徐志摩对爱、自由和美为基本内核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及抒情诗表现出的艺术造诣。

闻一多作为诗人对新月派意义。

闻一多诗歌的基本内容。

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对新月派形成的意义。

思考题:1、胡适对白话诗的贡献。

2、新月派及其代表诗人。

3、象征派及其代表诗人。

4、湖畔诗社及代表作家。

5、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及抒情诗表现出的艺术造诣。

6、闻一多诗歌的基本内容。

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对新月派形成的意义。

7、《女神》的时代意义。

8、《女神》的艺术特点。

第五章20年代戏剧(2学时)重点难点:田汉话剧创作。

1、20年代戏剧概况及春柳社、文明戏、幕表剧的概念。

2、田汉戏剧创作概况。

田汉戏剧新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田汉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因素及《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考题:20年代田汉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第六章20年代散文(自学)1、20年代散文概况。

20年代散文的特色、成就及代表作家俞平伯、朱自清、冰心。

2、周作人20年代散文的创作概况。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两种风格。

周作人的“美文”理论。

3、鲁迅对散文诗文体的贡献。

《野草》创作背景。

《野草》表现的基本内容及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重点难点:三十年代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潮流之间的对峙与相互渗透。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概况。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观。

2、左翼革命文学思潮概况。

左翼革命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不足之处。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及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思考题:1、左联的成立。

2、左联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思想及代表作家。

3、京派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4、海派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4学时)重点难点:三十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新感觉派小说。

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思考题:1、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

2、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4学时)重点难点:《子夜》的艺术成就。

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思考题: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的思想内容。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3、如何理解《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4、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5、《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4学时)重点难点:老舍的《骆驼祥子》。

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