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前奏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4课时)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叶绍钧的小说创作叶绍钧“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第三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三章20年代诗歌创作(4课时)第一节20年代诗歌概述“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郭沫若的诗歌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新格律体的探索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李金发的象征诗李金发早期象征诗第四章20年代戏剧与散文(3课时)第一节20年代戏剧概述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是一门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基础课。
其教学研究对象是自年建国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文学运动与思潮,代表性的作家、经典性的作品。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条目标,并注明每条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层次。
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
、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课程进度表
表理论教学进程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教学内容与学时(一)学时:112学时。
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4学时)重点难点:“五四”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生平背景。
2.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与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与风格的演变2.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2.1 鲁迅2.1.1 《狂人日记》2.1.2 《阿Q正传》2.2 茅盾2.2.1 《子夜》2.2.2 《春蚕》2.3 丁玲2.3.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2 《全家福》2.4 钱钟书2.4.1 《围城》2.5 高行健2.5.1 《玛丽安》2.5.2 《黄金时代》3.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 3.1 余华3.1.1 《活着》3.1.2 《许三观卖血记》3.2 莫言3.2.1 《红高粱家族》3.2.2 《蛙》3.3 阿来3.3.1 《尘埃落定》3.4 张炜3.4.1 《北方一片苍茫》3.4.2 《雨花石》四、课程教学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和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特定话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3. 个人撰写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阅读与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或创作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作品或者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赏析》课程大纲【课程类别】公共课【学分数】4【适用专业】学院所有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64【编写日期】2014年8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感悟、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中文底蕴,促进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进而为他们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河北外国语学院“准职业人”培养授课计划第二、三章“五四”文学革命及鲁迅作品赏析《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6课时)主要内容:1、“五四”文学革命2、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赏析教学要求: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以及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2、赏析《狂人日记》“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蕴分析;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日记体的结构模式、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的双重叙述视角。
3、《伤逝》赏析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做出自己的分析。
4、《灯下漫笔》赏析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赏析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为文特点及其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和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新及《女神》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郭沫若新诗开创性;《女神》赏析教学要求:通过对《女神》的赏析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开创性。
1、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了解《女神》应“五四”精神激发和感召而生,并进而感受其时代精神。
2、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理解其在诗歌形式上的突破性。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创作理念、代表作家及影响贡献(4课时)主要内容:四大文学社团的创作理念、代表作家及影响贡献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代表作家茅盾、冰心、叶绍均、朱自清、许地山、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倡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了解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代表作家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创造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高扬“文情主义”对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影响重大、深远。
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力推行“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对薄弱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对丰富现代文学创作格局及理论思潮都有重要作用。
3、了解新月社新诗创作“三美”主张;代表作家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新月诗人”的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纠正了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的不足,提出了建立现代新诗规范的积极主张,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4、了解语丝社“排旧出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
在“语丝”作家的带动下,现代散文创作从此出现了新的局面,1925年以后出现了大批“美文”作家开始了“小品文”和“抒情叙事散文”的创作。
第六章“京派”、“海派”文学主张及“京派”小说沈从文《边城》、京味小说老舍《骆驼祥子》赏析(4课时)主要内容:“京派”、“海派”文学主张及沈从文《边城》、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赏析教学要求:1、了解“京派”文学主张,明确“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
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2、鉴赏“京派”小说沈从文《边城》、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赏析。
理解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文本内涵;欣赏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式的人物塑造手法;体会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展现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乡村风俗画幅,并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
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赏析。
了解作品梗概;理解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2、了解“海派”文学创作。
第七章茅盾长篇小说创作及《子夜》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茅盾生平简介,重点简介其小说创作历程。
简要讲述《蚀》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小说的梗概,引导学生熟悉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2、简介《子夜》。
讲述创作背景。
介绍小说结构。
分析小说形象(吴荪甫、吴老太爷、赵伯韬)。
介绍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介绍《子夜》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
教学要求:1、茅盾生平简介要结合部分作品分析。
2、重点解释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3、重点分析《子夜》的心理描写特征。
4、阐释《子夜》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高峰的原因。
第七章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及《家》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巴金生平简介,介绍无政府主义对其影响。
2、简介巴金的家庭小说题材。
3、详细讲解《家》,并结合“激流三部曲”整体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要求:1、介绍无政府主义和巴金创作的关系。
2、介绍《家》的人物形象系列(重点介绍觉新)。
3、介绍《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八章曹禺戏剧创作及《日出》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曹禺生平简介,介绍童年生活对其影响。
2、介绍曹禺戏剧对“命运之谜”的追寻和叩问。
3、介绍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4、介绍《日出》的情节梗概,分析陈白露人物形象。
教学要求:1、结合曹禺生平分析其戏剧风格形成的原因。
2、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结合相关作品分析。
3、讲述《日出》的批判现实风格。
第九章艾青诗歌创作及《太阳》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艾青生平简介,介绍其曲折历程对创作的影响。
2、介绍艾青的土地情结,分析其“漂泊的情愫”在诗歌中的体现。
3、通过解读《太阳》,理解和总结艾青诗歌的风格。
教学要求:1、着力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演变历程。
2、分析艾青诗歌磅礴特征的体现和原因。
3、分析民族性和世界性如何在艾青身上得到有机结合。
4、解析艾青诗歌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情感力量。
第十一章赵树理文学创作及《小二黑结婚》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简介赵树理生平。
2、介绍“山药蛋派”的创作特征。
3、分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三仙姑形象)等,了解小说的民族化、通俗化特征。
教学要求:1、通过对赵树理生平的讲解,理解其小说风格产生的历史环境。
2、了解“山药蛋派”,掌握哪些作家属于该流派,该流派的主要创作风格是什么。
3、重点分析《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十二章钱钟书文学创作及《围城》赏析(4课时)主要内容:1、简介钱钟书生平,重点介绍家学渊源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2、重点分析钱钟书文学创作的讽刺艺术风格。
3、重点分析钱钟书创作中善用比喻的风格。
4、介绍《围城》的情节梗概。
5、分析方鸿渐人物形象。
6、看苏文纨、孙柔嘉两位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异同。
7、分析《围城》如何成为当代“儒林外史”,怎样描写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8、归纳概括《围城》的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1、重点理解《围城》的知识分子写作特征。
2、分析钱钟书国学功底在其小说创作中如何体现。
3、分析《围城》的女性人物形象群体。
4、分析《围城》对于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何处。
第十二章张爱玲文学创作及《红玫瑰与白玫瑰》赏析主要内容:1、简介张爱玲生平,分析其生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2、讲解张爱玲如何将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艺术风格。
4、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人物形象(振保)教学要求:1、张爱玲如何结合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特征,形成自己苍凉、优雅的艺术风格。
2、张爱玲的家族小说风格分析。
3、《红玫瑰与白玫瑰》如何体现了上海地域的繁华和苍凉。
4、分析张爱玲独特的叙事风格。
第十三章新中国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学时:2主要内容:“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概况,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并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1、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及《红旗谱》赏析(1)《红旗谱》具有哪些十七年小说的典型特征。
(2)《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分析。
2、了解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及《三里湾》赏析《三里湾》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
2、闻捷的创作概况及闻捷的抒情叙事诗3、郭小川的创作概况及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教学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
2、分析闻捷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赏析《舞会结束以后》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点。
3、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赏析《团泊洼的秋天》。
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基本概况。
2、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
教学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杨朔“诗+小说+通讯”的散文创作模式及《香山红叶》赏析3、了解秦牧创作概况及《社稷坛抒情》赏析。
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基本概况2、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基本概况。
2、了解《茶馆》的艺术成就,分析《茶馆》主人公王利发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20课时)一、新时期小说创作,伤痕小说(2课时)主要内容:1、介绍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类型,发展过程,2、伤痕小说的兴起和主要特点。
3、伤痕小说的意义。
4、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教学要求:1、伤痕小说的发端、得名、代表作家作品等。
2、重点讲解伤痕小说的特点:政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情绪的宣泄。
3、伤痕小说的开拓性的意义。
二、反思小说及王蒙的《蝴蝶》解读(2课时)主要内容:1、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的关系。
2、反思小说的内容。
3、王蒙的简介,创作风格的变化。
4、解读《蝴蝶》中人物的心理。
教学要求:1、分析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反思小说的创作目的和重要特征。
2、了解王蒙的创作经历,生活逆境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解析《蝴蝶》中主人公张思远的反思经历。
4、了解小说独特的结构。
三、文化寻根,贾平凹“商州系列”及《废都》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贾平凹创作简介,新时期的乡土小说。
3、《废都》的故事背景,庄之蝶的情感变化以及思想变化。
教学要求:1、了解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