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课件剖析 共82页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文学批评实践
04
CHAPTER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常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风貌。
文学的政治倾向
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的政治批判
一些作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政治立场和诉求,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05
CHAPTER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展望
1
2
3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视角,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互动和碰撞,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推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主题、风格和叙事方式,为全球作家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灵感,启发了跨文化、跨领域的文学创新。
提供新的文学创作灵感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03
培养了新一代读者群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培养了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的读者群体。
01
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元素,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思潮
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先锋小说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
02
CHAPTER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和《阿Q正传》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ppt

汪増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首先在于重气氛, 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写不出 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 可以在字里行间溱透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 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汪増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自然流露出 一个民族的天性。
(2)直叙与抒情交融
2 “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美”
指老舍的小说语言在通俗,流畅中所蕴含的诗 意,典雅与口语化。
பைடு நூலகம்
(1)这种语言有三种成分:
北京话 (派,阔气) 文言词语 (儒雅)
欧化语式 (浪漫)
《骆驼祥子》
《正红旗下》
(2)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转换,交融。 《骆驼祥子》
未完待续————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教学辅导之一
茅盾和他的社会剖析小说
一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风格
1 何为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有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个阶级的 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 与事件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 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 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 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 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和理论意义。
“墙” 的象征意义: (1) 人们处心积虑的婚姻与谈情说爱。
(2) 白流苏环环相扣的追,范柳原步步为营 的防范形成了无形的心墙 。 (3)社会上人们关于婚姻的传统观念,离婚再 嫁低人一等,只能填房,不能正娶。 (4)社会环境的墙。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 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汪増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自然流露出 一个民族的天性。
(2)直叙与抒情交融
2 “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美”
指老舍的小说语言在通俗,流畅中所蕴含的诗 意,典雅与口语化。
பைடு நூலகம்
(1)这种语言有三种成分:
北京话 (派,阔气) 文言词语 (儒雅)
欧化语式 (浪漫)
《骆驼祥子》
《正红旗下》
(2)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转换,交融。 《骆驼祥子》
未完待续————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教学辅导之一
茅盾和他的社会剖析小说
一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风格
1 何为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有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个阶级的 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 与事件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 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 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 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 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和理论意义。
“墙” 的象征意义: (1) 人们处心积虑的婚姻与谈情说爱。
(2) 白流苏环环相扣的追,范柳原步步为营 的防范形成了无形的心墙 。 (3)社会上人们关于婚姻的传统观念,离婚再 嫁低人一等,只能填房,不能正娶。 (4)社会环境的墙。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ppt

对陈小手高超的接生本领,作者也仅是通 过白描手法很自然地写出来,并未写他的其他 特征,如他的手“动作细腻,可减少产妇的痛 苦”“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 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些”。作品只在 小说结尾写到陈小手的不幸遭遇。结尾一句话 把团长的心理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觉到作者 流露出的嘲讽。
汪老先生在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的和谐快 乐,用他自己的话“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 谐。”
如《陈四》,直接写到陈四的部分很少, 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 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 表演,突出了纯然而宁静的乡土风貌,反映了 故乡那和谐而温馨的风俗人情。虽说对陈四的 介绍只限于小说的结尾,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 影响力,恰是这种看似“很随意”地安排,营 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
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
小 有《说 ,陈开 同小头 时手就 也》交是待被写男人了性瞧什产不么科起?医的生一在个当 职地 业绝 。无 但仅 陈
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小说简单交待了陈小手的经历,也就是他的 与众不同,却并未交待他为何要做产科医生。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 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 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 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 团长一枪打死。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 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 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 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 “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 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 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 的。
• 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 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 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 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 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 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 小说的戏剧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2).ppt

怎样结构?
“孤独”可以说是“我” 的一种基本生存情境。
• 从童年、青年到成年人,孤独一如既往。 • 小说中的“我”是坐着一个痰盂上乘火车进入上海的。 • 作为一个“同志”的后代是这座城市的外来者,这似
乎注定着我们的命运的“孤独”。 • 由于语言的隔膜和“同志”家庭特有的氛围,我无法
与外人沟通,找不到伙伴。 • “保姆”和“同学”架起了我进入这座城市的桥梁,
从其所述之事而言,与 传统“故事”的规范相距
甚远。
• 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被淡化成散文化的事和 经验的记录,而小说也还原成了散文式的心灵 写实。
• 这种“实”无疑是作者生存境域的具体展开以 及由此而生发的真切的个体感悟和存在体验。
• 这种体验超越外在生活事件,可说是一种更高 层次的、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具体 来看则是“孤独”与生命的同在。
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 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 “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 和《大刘庄》等。其中,《小鲍庄》获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 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 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此后, 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 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 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 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 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生命自审的存在之思
《纪实与虚构》内容与思想内涵
这是一个家族神话和自我成长 的故事。王安忆从个人经验入手, 通过虚构家族历史和追忆个人成长 经历,从纵的历史和横的社会关系 来探讨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书写自 身与这个城市的关系、时代和个人 的关系。
“孤独”可以说是“我” 的一种基本生存情境。
• 从童年、青年到成年人,孤独一如既往。 • 小说中的“我”是坐着一个痰盂上乘火车进入上海的。 • 作为一个“同志”的后代是这座城市的外来者,这似
乎注定着我们的命运的“孤独”。 • 由于语言的隔膜和“同志”家庭特有的氛围,我无法
与外人沟通,找不到伙伴。 • “保姆”和“同学”架起了我进入这座城市的桥梁,
从其所述之事而言,与 传统“故事”的规范相距
甚远。
• 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被淡化成散文化的事和 经验的记录,而小说也还原成了散文式的心灵 写实。
• 这种“实”无疑是作者生存境域的具体展开以 及由此而生发的真切的个体感悟和存在体验。
• 这种体验超越外在生活事件,可说是一种更高 层次的、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具体 来看则是“孤独”与生命的同在。
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 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 “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 和《大刘庄》等。其中,《小鲍庄》获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 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 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此后, 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 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 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 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 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生命自审的存在之思
《纪实与虚构》内容与思想内涵
这是一个家族神话和自我成长 的故事。王安忆从个人经验入手, 通过虚构家族历史和追忆个人成长 经历,从纵的历史和横的社会关系 来探讨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书写自 身与这个城市的关系、时代和个人 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1、鲁迅的“童年经验”:
“祖父入狱”→他们家族开始走向衰败、使他 感受到被视为“乞食者”的被歧视;
“父亲生病” →他几乎每天来往于当铺和药 房之间,感受着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后的世态 炎凉。
鲁迅在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被动事实面前,破 灭了血缘的希翼和安全附着的希望,在亲情的 温馨与血缘的纠葛中,烙上了个人意义的“绝 望”。
这里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 人的大本营,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开始呈现出 异常炫目的光彩。鲁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 过他人生最后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 寓所,享年五十六岁。
二、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是鲁 迅文学创作的起点,也预示着他创作态度的建 立,当பைடு நூலகம்这种创作态度还是应该回归到本文来 进行研究和解读。那么对于《狂人日记》我们 研究的起点应该放在哪里?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 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赴南京求学。初步接 受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
2、外出留学阶段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 院.在日本的7年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 化,思想上逐渐远离那个时代流行的振兴中 国的观念——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和孙中山的 民族革命思想,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的历史 课题,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精神的思考与 超越时代的历史眼光。
应该说,辛亥革命前的鲁迅,虽然对家园、血
缘已经绝望,但在进化论的世界观指导下,他 对于国家、民族还充满着希望的,他写《摩罗 诗力说》,提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 迫切希望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丑石》、《月迹》、《商州初录》、《商 州又录》等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照片
青年时期学生照
中年时期
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共收入1924——1925的11篇小说,主要 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 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 (祥林嫂)、《离婚》(爱姑)、《伤 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 (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 《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所选文学作品,提高 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阅读中 形成自己有建设性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 研究写作积累资料和题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含现当代两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体裁分成四 大部分,每种体裁的作品又有精读和略读的 不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开放教育的特 点,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提示”、 “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等内容, 以方便学生自学。
(一)时代背景:
《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 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 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 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 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 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 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 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 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 的分子,开风气之先。
对学生的建议一
对文学名著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 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 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 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 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 的阐释。
建议二:
应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 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 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等等)。要学会发现问题,查 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 性的文章。
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强大的旧势力的 压迫之下,他们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 沉颓废,改变初衷,几乎成为社会矛盾的 孤独者和异类。吕纬甫和先前判若两人, 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也是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坚定性的充分暴露。 作者对他(们)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 所走过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 和缺点,作了深刻的剖析。作品表明,个 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建议三:
首先是“读”: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 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 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②最初读 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直接读原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 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 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 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小说部分:
一、重点阅读篇目 ⒈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孔一己》要求:把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并通 过这些形象,体会“鲁迅气氛”及鲁迅创作的基调。
⒉ 茅盾小说:《子夜》要求:⑴全面理解吴荪 甫形象的典型意义。⑵熟知相关的人物。⑶体会“社 会剖析小说”的内涵。
⒊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要求:把 握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三)艺术风格: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并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所列篇 目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树立 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王风、贺桂梅编选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 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新 传院各专业本科教学中通选的一门文学 类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以对通俗易懂的文学作 品解读促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等文科课程的基础概 念。
通过学习该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和巩 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深入地理 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 品。
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 《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
⒌赵树理:熟悉《小二黑结婚》等扩展读物的基本 情况。 ⒍汪曾祺:《故里三陈》的基本情况。 ⒎王蒙:《春之声》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基本故事情况和相关 人物。 ⒐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相关 人物。
⒋ 沈从文小说:《边城》要求:主题, 故事风貌,人物。
⒌ 王安忆小说:《纪实与虚构》要求: 体会“虚构自己小说”的含义。
⒍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要求:⑴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⑵体会 “回忆体小 说”的含义;⑶关于“东北作家群”的情况。
二、一般阅读篇目: ⒈鲁迅:《铸剑》:了解《故事新编》的基本情况。 ⒉老舍:《正红旗下》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关人物。 ⒊阿城:《棋王》的艺术风格及其相关人物。
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 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 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④不仅要默 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 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 好能背诵。
建议四、
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 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 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 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 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 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
学习要点:
1.学生要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3.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4.仔细阅读作品。 5.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要点。
一、在酒楼上
鲁迅 相关知识:
1.《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共收入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第 一篇小说为《狂人日记》,初发表于 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另外,比较 典型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最初连 载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精神胜 利法)以及《孔已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