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26例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临床特点及诊治

立舅医药指南2008年7月第6卷第14期论著26例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临床特点及诊治刘爱军(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消化科617067)47摘要:目的探讨忘者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0年来在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后出现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患者2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杭生素相关性肠炎出现在使用抗生素后,以腹泻、度胀、腹痛、发热等为主要症状,大便经检提示球杆菌比例失调,结肠镜捡可见黏膜发红、水肿、有伪膜存在,大便培养3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茼生长,余大便培养结果阴性,口服甲硝哇或万古霉素有效,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关键,对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及患者的痛苦.关键词:抗生素;抗生素相关性肠炎I甲硝唑;万古霉素中图分类号:R574.4}R9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4—047-02CIi I Ii∞l f翰t u他’di a印∞虹柚d t r翰t m饥t O f Z6ca辎of柚tm io“宁a觥I at甜col It isL儿,A坷越疗(D e加n批打f o,&靠r0明细.D ZD gy,C钿£r口Z H D5户i缸Z o,P4疗柚i^们a缈,P佣加讯∞617067,吼f加)A bs t m d:obj e ct l ve To appr oa c h t he cli血cal f e at ur e,pr e vent i on and cu r e of ant i biot i c.as∞ci at ed c ol i t i3(A A C).M e也。
凼T h e c l i I l i ca l dan(cl i r I i cal f∞t ur e,di a gnos i s and t re a t m e nt)of26pat i ent s w i t h A A C due t o use of a n t.bi o t i cs w a s r et r ospec t i vel y ar扭l yzed.R巧ul t s A A Cocc ur ed af t er am i bi ot i c w a s us e d.D i a r r he a,a bdom i nal di st ent i on,abdom i na l pai n a nd f e ver i n∞m e pa’t i en t s ar e pr esen t sym pt or ns.S t ool s m ear exa m i∞t i on di spl a yed di spr op or t i on of coccobaci U us}H ypef eT I l ia,edem of m uc03a and ps eudom em br anef om at bn c a n be f o und du r i ng col os copy.St∞l cul t ur e s how ed t hat3ca se s w er e S t aphyI oc oc cus au r eu s pos it i ve.Trea仰ent w i th m et r oI li daz ol e a nd vancom”i n w a5e ff ec t ive.26ca8e s w er e f uI l y r e cover ed and di3cha rged.o嘶cl够I如R at i on al us e of ant i bi ot i cs i s t he key po i r lt f or pr even t i o n of A A C.Ear l y di agno si3a nd act i ve t r ea t m e nt c an s hor t en hos pi t al days,r e duce m edi c al cos t and r e“eve t he pai n of pat ie nts.1【e yw or dsl a nt i bi ot i csI柚t i bi ot i c-∞soci a t ed c ol i t i s(A A C),m e t r oni daz ol eI vanc om yc i n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存在着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不仅造成了药品和金钱的大量浪费.同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和肠道菌群失调,并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 i bi ot i c ass oci at ed col i t i s.A A C)发生,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伪膜性肠炎诊疗要点:深入了解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伪膜性肠炎诊疗要点:深入了解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病因与发病机制伪膜性肠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然而,当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这些药物不仅会杀灭病原菌,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A和毒素B,是导致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因素。
毒素A可引起细胞凋亡,而毒素B则导致细胞坏死,两者共同作用,损伤肠道黏膜,形成伪膜。
临床表现伪膜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和里急后重。
腹泻常为水样或含有血丝,随着病情的进展,粪便中可能出现脓液。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呈持续性、剧烈性疼痛。
患者可伴有全身乏力、肌肉痛、头痛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诊断伪膜性肠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中,粪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血液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血清电解质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平衡。
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粪便培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进行毒素检测,可明确诊断。
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肠道黏膜上的伪膜形成,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治疗方案伪膜性肠炎的治疗旨在控制感染、缓解症状、纠正并发症和恢复肠道功能。
治疗措施包括:停用诱发药物:立即停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衡的抗生素。
调节肠道菌群: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以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
抗感染治疗:选用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甲硝唑等。
对于难治性病例,可采用去污染疗法,即反复清洗肠道,然后给予敏感抗生素。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并发症处理: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
预后伪膜性肠炎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等。
03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 2
临床表现
伪膜性肠炎患者常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 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大便多为水样,带泡 沫,有时还伴有血液。
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疾病发生。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抗生素滥用现象的 发生。
07
研究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伪膜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仍需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明确 其病因和病理过程。
伪膜性肠炎的耐药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加强耐药性 监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需要研究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发病和 传播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建议加强伪膜性肠炎患者样本的收集和分析,深 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建议重视伪膜性肠炎耐药性问题,加强耐药性监 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建议开展伪膜性肠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发病 和传播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建议加强伪膜性肠炎患者的长期随访和康复研究 ,了解其预后和转归情况,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提供依据。
结肠镜检
结肠镜检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金标准,可观察 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伴有黄白色伪膜。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大便 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伪膜性肠炎应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 ,结肠镜检可见炎症和溃疡。
01
目前,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定难度,但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 入了解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改善。
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作者:绳百龙田瑞龙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5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内镜结果及治疗情况汇总分析。
结果:26例患者大多数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少部分发生在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的患者。
结论:PME多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发病,体质衰弱、外科重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等为易感人群。
根据抗生素应用史、易患人群、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典型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广谱抗生素;内镜;左半结肠;万古霉素;甲硝唑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是主要发生在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
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
由于本病易误诊、漏诊,且本病并非少见疾病,为提高认识、更好地诊治该病、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将2005年2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PME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30~55岁,病程7~18 d,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做全面体格检查,记录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 诊断标准(1)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突然出现无细胞的粘液腹泻;(2)腹部手术后病情反而恶化,并出现腹泻;(3)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4)肠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2]。
4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4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一、伪膜性肠炎概述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在黏膜表面形成伪膜为特征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抗生素使用、感染、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
治疗伪膜性肠炎需综合考虑病因、病程、患者体质等因素,采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手段。
二、病例分享1. 病例 1患者,男,65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 2患者,女,50 岁,因“反复腹痛、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2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3. 病例 3患者,男,35 岁,因“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3 周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4. 病例 46患者,女,72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痛、腹泻”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4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治疗体会1. 及时停用可能导致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2.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3. 针对患者病情,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如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盐平衡、纠正贫血等。
4. 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5. 加强对伪膜性肠炎的预防,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治疗经验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即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牵连的抗生素相当广泛,以氯洁 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最为可疑(伪膜性肠炎只是描 写病变形成及部位的名称)。 近年来,随着难辨菌及其霉素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采用,以及纤 维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才对本病有了全面的认识。
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 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
每天在便量4000~5000ml,致使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再由细菌霉素和坏死组织霉素的吸收而致代谢性中毒。 少数排出斑块状伪膜,即所谓“管型伪膜”或“结肠管型伪膜”。
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 氯林可霉素为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脆弱类杆菌的药物,但对上述细菌感染时,除非其他药物无效或没有条件应用外,一般不宜
病因
大手术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可能使 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肠道瘀血 或缺血、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利于难 辨菌的繁殖而致病。
手术后发生本病时,肠腔内的气体还能 进入肠壁,而使病变加重。
病理
本病的发病初期,伪膜形成前,隐窝表浅上皮首先发 生肿胀、变性,少数细胞脱落,间质水肿、嗜酸性液 体渗出,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扩张,可有 微血栓形成。若病变继续进展,使更多的上皮细胞变 性脱落,其基底膜破坏,病变间质向肠腔渗出纤维素, 嗜酸性液体和炎细胞连同脱落的上皮细胞、粘液和坏 死细胞碎片,形成初期的伪膜,紧覆于隐窝开口处, 使粘液和脱落上皮及渗出的炎性细胞不能排出,而导 致隐窝扩张。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范围扩大,则假 膜也增多,大小不一,微有突起,有的呈点状,有的 融合成片状,严重时整个肠段被假膜所覆盖。
伪膜性肠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伪膜性肠炎的内镜检查与临床资料分析

管 内发 生 感 染 时 。其 早期 特点 是 血 液 透 析 治 疗 开 始 的 1 - 2 h
出现寒战 、 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 及 时 做 导 管 内 血 培 养 及 药
『 4 ]C O R R 2 0 1 0 . R e p o r t - T r e a t m e n t o f E n d — S t a g e O r g a n F a i l u r e i n
[ 3 ]Q u a r e l l o F, F o me r i s G, B o c r a M, e t a 1 . D o c e n t r l a v e n o u s c a t h e t e r s
h a v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v e r a t r e i r o v e n o u s i f s t u l a s o r g r a f t s [ J ] . J N e p h ml , 2 0 0 6, 1 9 ( 3 ) : 2 6 5 - 2 7 9 .
C a n a da , 2 0 1 0 .1 9 9 9 - 2 0 08 .
敏 试 验 .并 根 据 药 敏 结 果 及 时 选 用 敏 感 抗 生 素 全 身 抗 感 染 ,
局 部 使 用 庆 大 霉 素 8万 U 加 尿 激 酶 l 万 U封 管 ,控 制 感 染
效果明显 。 综上所述 . 深 静 脉 留置 双 腔 导 管 是 一 种 安 全 、 有效 、 实 用
【 参考文献 】
【 l 】王海 燕 , 王 梅 .慢 性 肾 脏 病 及 透 析 的 临床 实践 指 南 [ M】 .北 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3 .4 6 8 .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庄涵虚;黄伟平;许勇【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诱因、临床特点、结肠镜下特征、诊断及防治.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住院的43例P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泻,轻-中度患者25例、重度患者14例、复杂型4例.重度患者多为腹部及盆腔术后、肿瘤、糖尿病及高龄患者,结肠镜检查表现分类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符.所有患者停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后,均获得治愈或好转.结论PMC常在伴有基础疾病或高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出现,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随访观察.【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伪膜性肠炎;临床特点;内镜检查【作者】庄涵虚;黄伟平;许勇【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肠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盖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临床常见于应用抗生素之后[1],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患者,女性稍多于男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及水电解质紊乱,并可引发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该病病情重,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
本研究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43例P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目的:分析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5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内镜结果及治疗情况汇总分析。
结果:26例患者大多数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少部分发生在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的患者。
结论:PME多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发病,体质衰弱、外科重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等为易感人群。
根据抗生素应用史、易患人群、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典型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
标签:伪膜性肠炎;广谱抗生素;内镜;左半结肠;万古霉素;甲硝唑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是主要发生在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
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
由于本病易误诊、漏诊,且本病并非少见疾病,为提高认识、更好地诊治该病、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将2005年2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6例PME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30~55岁,病程7~18 d,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做全面体格检查,记录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 诊断标准(1)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突然出现无细胞的粘液腹泻;(2)腹部手术后病情反而恶化,并出现腹泻;(3)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4)肠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2]。
1.3 病情分型(1)轻度病变:最初的损害是在黏膜的固有层中出现急性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形成灶性坏死。
在坏死的病灶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形核细胞聚集形成特殊的顶极损害。
(2)重度病变:病变未侵犯到黏膜下层,黏膜腺体被破坏,假膜形成。
含有黏蛋白的急性炎性细胞的破坏和腺体被典型的假膜所覆盖,固有层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伴有典型火山口样隆起坏死病变。
(3)严重病变:黏膜完全破坏,固有层深层受到侵犯,黏膜固有层被一层厚而相互融合的假膜覆盖[3]。
1.4 研究内容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布诱因、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及活检结果、临床分型、治疗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发病诱因患者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发因素,应用广谱抗生素20例(76.9%),其中头孢菌素14例,克林霉素3例,喹诺酮类2例,青霉素1例;外科腹部手术3例;恶性肿瘤2例;糖尿病1例。
2.2 主要临床表现共有24例(92.3%)患者以突发腹泻入院,大便次数5~20次/d,多为黄色蛋花样稀水便,部分为草绿色水样便,无脓血便;不同程度的腹痛19例(73.1%);腹胀16例(61.5%);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46.2%);恶心呕吐者8例(30.8%);腹水(+)5例(19.2%);5例(19.2%)腹肌紧张、腹部压痛与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3例(11.5%);有4例(15.4%)查体无阳性体征,主要表现为腹泻、纳差、乏力及肠鸣。
2.3 实验室检查2.3.1 血液学检查26例白细胞总数10.2~40×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6例患者CRP、ESR均不同程度地升高。
21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
4例患者ALT、AST轻度升高。
2.3.2 大便常规及培养26例患者大便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
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多数病例可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
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
2.3.3 腹水检查5例腹水阳性患者腹水外观均为淡黄色、稍浑浊,腹水检查显示有核细胞数明显升高,多核细胞占85.6%,未见肿瘤细胞。
腹水生化:Rivalta 实验(+),蛋白定量31.5%~47.6%,提示为渗出液。
3例CA125、CA199升高。
2.4 内镜及活检结果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
主要病变在降结肠、乙状结肠者21例;主要累及升结肠者2例;跳跃性分布者1例;累及乙状结肠与直肠者2例。
22例患者在病灶及其周围取活检,标本数量6~8处。
活检提示固有层中出现急性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形成灶性坏死;病变未侵犯到黏膜下层,黏膜腺体被破坏,假膜形成;黏膜完全破坏,固有层深层受到侵犯,黏膜固有层被一层厚而相互融合的假膜覆盖。
2.5 病情分型26例患者中轻度病变2例,重度病变5例,严重病变19例。
2.6 治疗及随访结果明确诊断前患者经给予抗感染、止泻、解痉等对症支持后效果欠佳。
明确诊断后,有应用广谱抗生素的15例者给予停用广谱抗生素,均给予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甲硝唑灌肠、培菲康和美常安口服或灌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均逐渐改善,12例发热者体温多于4~8 d降至正常,19腹痛者多于除6~12 d消失,最长者20 d腹痛消失。
2例因结肠癌合并腹水者未愈外其他均症状消失。
2例结肠癌合并腹水者均给予肠腔通氧气治疗(用一灌肠用管道插入较深位置间断给予通入纯氧,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并给予腹腔置管放液、甲硝唑腹腔灌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均腹腔积液消失、腹泻等症状亦消失。
随访其中20例患者3~6个月,3例恶性肿瘤、1例糖尿病患者复发,给予上述同样治疗后仍有效。
3 讨论PME的病因近年证实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其毒素为本病致病因素,但粪中毒素的效价高低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由此说明该菌毒素并非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因素[7]。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手术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
故对PME患者应仔细询问抗生素应用史、手术史,尤其是胃肠道癌肿手术史、全身严重疾病史等情况,从而提示完成相关检查以利于诊治[8]。
本病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
腹泻是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就诊原因,患者腹泻程度、次数、持续时间随病情轻重而不同,大便多为绿色海水样或黄色蛋花样稀便,少数病例可排出斑块状伪膜,血粪少见[4]。
另外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休克等。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多在10 000~20 000/mm3以上,甚至高达40 000/mm3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粪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
有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失平衡或酸碱平衡失调。
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多数病例可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
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将患者粪的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中,观察细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7]。
污泥梭状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阳性。
内镜及活检是诊断PME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侵犯结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偶见小肠,如回肠末端等部位黏膜充血水肿、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到30 mm不等,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伪膜界限分明,周边黏膜相对正常[5]。
病理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黏膜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黏膜下层因炎症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限于黏膜下层,偶尔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穿孔[6]。
PME的治疗主要包括立即终止使用所有抗菌药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口服或灌肠或静脉使用万古霉素与甲硝唑、补液和补充电解质等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甲硝唑一般用法为200~400 mg,3~4次/d,餐后服用,7~10 d。
重症频繁呕吐者可静脉给药,但疗效明显低于口服用药。
万古霉素口服不吸收,对肾脏无损害,在肠道内可达到高浓度,静脉给药不宜采用。
一般用法0.25~0.5 g,4次/d,疗程7~10 d[9],治疗48 h应有效,4~7 d内应恢复正常,但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9]。
另外对于重症病例或病变范围广泛者本科实验性应用间断肠腔给氧治疗效果显著而值得推广应用。
轻症病例在停用抗生素之后可自愈,重者经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约20%~25%的患者在初治停药1~3周后可再次出现症状[9-10],原因可能是同一菌株或另一株CD感染,结肠中残留孢子的发芽繁殖,需要重新应用抗生素治疗[9]。
复发病例轻者可应用调整肠道菌群药物,不需要抗生素治疗,多数复发病例再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仍然有效[9-10]。
本研究中26例病例4例复发,其后1例无明显原因,3例为因腹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抗生素而复发。
随着对PMC认识的提高,尤其对于老年人、重病患者、大手术后及曾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如出现非特异性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现象,且用一般抗生素及止泻药无效者,应考虑到PMC 的可能,及早行结肠镜检查,条件允许行便CD培养、毒素测定。
以期做到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1] 罗忠芬,陈世耀.假膜性肠炎[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89-1791.[2] 翁心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3):968-969.[3] 郭智涛,李建昌,乔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伪膜性肠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1):12-13.[4] Wilcox M.Minton Role of antibody response in outcome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J].Lancet,2001,357(9251):158-159.[5] 王颖,田丰,李岩.伪膜性肠炎1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5):1237-1239.[6] 刘和生.65例伪膜性肠炎临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1):55-56.[7] 朱军,刘建华,王凌云,等.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4):556-557.[8] 郑家驹,周春立.伪膜性结肠炎的内镜、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3):226-227[9] Tabaqchali S,Jumaa P.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J].BMJ,1995,310(1):1375-1380.[10] Bartlett J G.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J].N Engl J Med,2002,346(1):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