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 PPT课件
2024版中国经济史课件

CHAPTER目的和背景目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提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的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史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知识体系。
重要性经济史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助于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和整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HAPTER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为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历代王朝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古代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古代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治乱兴衰交替出现。
周期性波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如铁器、牛耕等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发展B CD商业城市的出现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
海外贸易的拓展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中国经济史课件

程与宗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三种土地形态
的矛盾运动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手工业
一、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城镇民营手工业
▲二、中国传统社会城镇手工业的基本结构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本质特征和外部表现特征;
一、概念的介绍
1、经济结构 所谓经济结构,在这里特指中国传统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目的和相互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 中,社会再生产形成了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 为辅的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开始在战国时期至隋统一中原前中国北方地区形成— —隋到元时期传统农业地域的扩展和在全国范围的初步形成—— 明清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发展和日趋完善
▲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占有关系 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地关系变化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土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此消彼长,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土地关系从所有权来看,分为官田和民田(包括地主土地 和自耕农土地)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这三种土地 所有制的变化此消彼长
一是重点不同。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
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 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 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
二是作用不同。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 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 地区或某一领域。
3、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试论周初到鸦片战争时期中 国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840—1894》,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经济-PPT课件

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渐开始恢复。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3)1956年~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
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 ①背景:中共指导思想“左倾”错误上升到“以阶级 斗争为纲”。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中苏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政府对世 界战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对经济建设有消极影响。 ②措施: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革对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同时,进一步拉大 与发展国家的差距,失去经济发展机遇。 但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 市场调节资源 的配置 的配置 积 促使“一五”计划超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 极 额完成 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度集中,束缚了 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不是万能的,存 在一定的盲目性、自 发性、滞后性。
巩固: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 根本的转变是( ) A.资源配置方式 B.分配方式 C.管理方式 D.审批方式
延伸: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 的比较。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 有 制 形 式 生 产 目 的 影 响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基础
资本家获得
实现共同富裕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 目的,易引起经济危机 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典型例题:
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 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 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 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 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 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 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 原因:建国初期农业不发达,又要支持工业化建设; 背景:向社会主义过渡; 转变。( 2 分) 涌现。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 分) 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分) 从1992年开始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粮票、股 标。(1分) 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特点:中国侧重于利用“市场”调节。( 2分) 票出现的背景与原因各是什么?( 4分)股票出现十年后 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3 分) 粮票才停止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分) 从材料中,可 以看出中国对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是什么?(2分)由 此你得到什么认识?(3分)
最新中国社会经济史1ppt课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传统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食货》半月刊(1934-1937),“社会史专攻刊 物”,旨在聚合“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力量。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20世纪20年代末,陈翰笙主持社会科学研究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1932年办《中国近代经 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陶孟和、汤象龙、梁方 仲等继续社会经济史研究,保持了社会经济史传统。
荣孟源先生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类。书报分为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 史部以外的群籍。文件分我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实物分为生产工具、生活资 料、武器和刑具、货币、度量衡器、印信、建筑、墓葬和古迹、模型和雕塑、照相和绘画、 语言和文字、碑刻和砖瓦、纪念物。口碑分为回忆录、群众传说、调查记和文艺作品四类。 (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厦门大学傅衣凌先生留学日本学习社会学,受经济学理论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社会经济 史研究取向。
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新视角。1、海岸带开发史研究,包括临海地理、港湾、洋流、潮汐、 风候的认识和利用,荡地的农业与非农业开发,港口、港市的盛衰等等。2、岛屿带开发 史研究,包括岛屿的发现和利用,农业与非农业开发等等。3海洋国土开发史研究,包括 海洋捕捞、海水制盐、海洋交通、海洋气象、海底资源的了解和利用。4、海洋贸易史研 究,包括近海贸易和远洋贸易,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海洋经济圈内相关国家或区域的贸 易互动,商品流通与管理等等。5、海洋移民史研究,包括中国境内的海路移民与海外移 民,海洋移民的回归或反馈等等。6、海洋社会组织变迁史研究,包括渔村社会、海商社 会、海盗社会、移民社会及海洋活动产生的各种血缘、地缘、业缘、神缘组织,海防、海 军、港务、海关等政府管理组织等等。7、海洋社区发展史研究,包括沿海地区、岛屿等 面向海洋发展的陆地社会经济变迁,“外向型”经济的成长,乡村的城市化等。8、海洋 科技史研究,包括渔具、渔法、造船与航海技术、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海水和海底资源开 发技术的演进等等。9、海洋政策演变史研究,包括国家和地方性的海洋政策、法令的制 定或废止,政策变动对海洋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等。10、海洋思想文化史研究,包括海洋意 识、海权观念、移民思想、海洋性风俗信仰、海外知识等等。
(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PPT课件

0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1-20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 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 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012-至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 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 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指令性 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实现了对主要经济资源的集中配置 和使用。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实现 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国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2024)

2024/1/26
0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
展。
03
辛亥革命后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一
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15
近代工业与交通通讯事业兴起
近代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
2024/1/26
1
目录
• 引言 • 古代中国经济概述 •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 •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讨 • 总结与展望
2024/1/26
2
2024/1/26
01
引言
3
课程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04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 程和演变规律。
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 主要理论。
2024/1/26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 活力。
19
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参与
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
参与全球化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024/1/2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2024/1/26
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经济史课件)第九讲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 (3)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 在“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影响下,私营 工商业营业萎缩、开业减少、歇业增多、经 营资金减少,再次出现生产经营困难。
❖ 私营工商业再次发生困难的原因:
❖ 从供给方面来看,“五反”运动使资本家不 敢投资;资金供给大幅减少;过快发展的国 营经济挤压私营经济活动空间。
❖ 从需求来看,群众拒绝购买有“五毒”行为 的企业的产品;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 两次私营工商业经营困难的比较:
❖ 从出现的范围和困难的程度来看,第一次比 第二次更广泛和严重。第一次是工商业同时 出现困难,第二次是工业的困难在先,商业 在后,且商业重于工业。
❖ 从产生的原因看,第一次的原因更多是需求 因素引起的,第二次更多是供给因素导致的。
❖ (二)朝鲜战争爆发与财经方针的被迫调整
❖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10月19日, 志愿军入朝。中国国民经济被迫转入战时经 济
❖ 1950年11月,第二次财经会议确定1951年 财经工作的方针是:战争第一,市场第二, 其他第三。
❖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
❖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 “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经济发 展战略思想。
供了借鉴
❖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工商业调整
❖ 1、“三反”和“五反”运动
❖ (1)“三反”运动
❖ 从1951年底开始的一场全国性的反贪污、反 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
❖ “三反”运动的四个阶段:发动群众阶段 (揭露“三害”)、“打老虎”阶段、处理 贪污人员阶段和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