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30湄潭县城市规划简介
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

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湄潭县域体系规划图一、总体发展目标中国优质茶生产交易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生态旅游目的地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遵义东部片区中心城市分项发展目标富强湄潭——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的区域中心生态湄潭——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水茶城和谐湄潭——保障有力、服务完善的宜居城市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城乡互促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湄潭总体城区总图规划图二、总则规划期限:规划期:2011-2030年,共20年。
其中:近期:2011—2015年,5年;中期:2016—2020年,5年;远期:2021—2030年,10年。
规划层次及范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范围:湄潭县行政辖区范围,即湄潭所辖9镇(湄江镇、黄家坝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6乡(西河乡、洗马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天城乡)的范围,总面积为186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路网骨架等,规划范围:将湄江镇老城区及黄家坝镇区两部分包括在内,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东抵湄潭老城区,西以团山堡、枫林坎、柏香林等自然山体为界,南及黄家坝镇新庄村,北达鱼泉镇偏岩塘,面积约为62.25平方公里。
规划区规划区是指县城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根据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并考虑规划管理的便利和可操作性,,同时考虑远景发展的可能,划定湄潭县县城规划区包括湄江镇、黄家坝镇、天城乡、鱼泉镇、永兴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587.3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城市服务,充分利用城市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茶叶、优质大米、油菜等经济作物,促进传统农业向都现代生态农业转型。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茶叶加工、优质米加工、油料加工、医药加工、酿酒加工等绿色产品加工为主体,优化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战略性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黔府办发[2011]77号【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7.08【实施日期】2011.07.0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2011年—2015年)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77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八日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城市(含县城,下同)规划是各级政府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健康有序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城市规划编制相对滞后、规划前瞻性不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亟待加强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做好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根据《城乡规划法》和《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全覆盖,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切实加强空间管制,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城市建设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推动节能、节地、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防范和抵御各种灾害的措施,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材料来源———湄潭县政府门户网站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乡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2.6%,高考录取率达90.4%。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农贸街南旧城改造方案

湄潭农贸街南旧城改造方案湄潭农贸街南旧城改造方案一、背景介绍湄潭农贸街位于某市南部的一个老旧城区,是当地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该农贸街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为了提升农贸街的形象和功能,本方案将对其进行全面改造。
二、规划目标1. 提升交通流畅度:改善道路布局,增加停车位,并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
2.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修缮建筑外观和立面,并增加绿化带和公共厕所。
3. 优化商业布局:引入新型商业模式,提供多元化的商品选择,并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4.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设休闲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三、具体措施1. 交通改善措施1.1 扩建道路:根据实际需求,在现有道路两侧拓宽,增加车道数目,提高通行能力。
1.2 建设停车场:在农贸街周边选址建设多层停车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
1.3 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安装交通信号灯、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现交通流量监测和调控。
2. 环境改善措施2.1 垃圾分类管理:设置垃圾分类桶,并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2.2 建筑修缮:对农贸街沿线的建筑外观和立面进行修缮,提升整体形象。
2.3 增加绿化带:在农贸街两侧增设绿化带,并种植花草树木,改善环境氛围。
2.4 公共厕所建设:在适当位置增设公共厕所,方便市民使用。
3. 商业布局优化措施3.1 引入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创业者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商品选择。
3.2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根据农贸街的特点,确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农产品专区、小吃美食区等。
3.3 加强市场管理: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商户的监管和服务,提高市场整体管理水平。
4. 居民生活改善措施4.1 增设休闲活动场所:在农贸街周边建设公园、健身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提供居民娱乐和休息的空间。
4.2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在农贸街附近增设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站等基础设施,方便居民就近享受服务。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批复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22•【字号】黔府函[2013]221号•【施行日期】2013.10.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批复(黔府函〔2013〕221号)遵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的请示》(遵府呈〔2012〕22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关于湄潭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原则同意湄潭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县域城镇发展目标、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形态、基础设施规划、社会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
(一)实施该规划时,要进一步强化湄潭县中心城区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发展永兴镇、马山镇、高台镇、石莲镇等中心镇,增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主要交通沿线小城镇。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小城镇综合职能。
(二)要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职能分工,统筹安排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供水、供电、通讯、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
(三)县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40.0%,城镇人口20.2万人;2020年为50.0%,城镇人口26.1万人;2030年为66.0%,城镇人口36.6万人。
二、关于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原则同意《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规划年限、县城性质、规模、布局、发展方向和各项专业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一)县城规划区。
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战略——以《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为例

( )求是精神 ” 1“ 这一人文精神内涵以科 学求是 、 人文 关怀 、
包 容和谐 , 勇攀 高 峰 为核 心 , 浙 大 历 经 “ 军 长 征 ” 在 湄 潭 是 文 、
通过城市 文化 形象塑造 品牌 经营 ,形成城 市发展 新的动 力, 并注入城 市活力与 吸引力 , 而带动城市 整体 发展 。现 以 从 《 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 为例 , 分析探讨文化引领城 市发展。 研究湄潭县城市发展过程 中, 主要探讨 的城市文化 为 :
空 间 形 制 基 本 一 致 ; 通 性 的 巷 道 都 是 高 墙 深 巷 ; 合 院 的朝 交 三
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种 系发生学 的理论 中也必能
得 到 合理 的解 释 。
( 作者单位 :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0 21 2 1.)
参考文献
[】 昀. 统聚 落结 构 中的 空 间概念 . 国建 筑 工业 出版 社 1王 传 中
3 地 方 传 统 文 化 .
“ ” 形 的大屋 反映 的是“ 丰 字 直系 家庭模式 ” 就 是通 常所说 的 ,
几 世 同 堂 的 大 家 庭 。大 家都 有 自 己 固定 居 所 — — 三 合 院 , 众 但 多 三 合 院 按 照 一 定 的血 缘 关 系又 统 一 于 大 屋 之 下 ,大 屋 主 轴
() 1第一层次是 “ 的“ 茶” 形态” 内涵挖掘( 天下 第一壶 、 主 茶
题 大 地 景 观 )主 要 目的 是 利 用 强 烈 的 视 觉 震撼 树 立 湄 潭 鲜 明 , 的旅游品牌形象 ;
这些大半个世纪来 中国乃 至世界 的学术 泰斗 、 院士精英们 , 湄
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湄潭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一节调整目的、主要任务 (3)第二节调整原则、依据 (4)第三节调整范围、期限 (8)第四节数据来源 (8)第二章规划调整背景 (10)第一节区域概况 (10)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第三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3)第四节规划调整的必要性与要点 (18)第三章规划调整方案 (21)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21)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及规划目标调整 (22)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6)第四节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32)第五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34)第四章重点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37)第五章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40)第一节规划任务和保护目标 (40)第二节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 (40)第三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44)第六章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6)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46)第二节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 (46)第三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制措施 (48)第七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9)第一节生态保护目标 (49)第二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49)第三节土地生态建设的管控措施 (50)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2)附表 (54)附表一土地利用现状表(2014年) (54)附表二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55)附表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6)附表四土地用途分区表 (57)附表五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58)附表六湄潭县基本农田调入调出情况表 (59)附表七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分解表 (60)附表八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62)附表九湄潭县生态红线划定情况表 (67)前言湄潭县地处黔北经济协作区的“次中心城市”,随着“黔中带动、黔北提升”发展战略的深化,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进一步向黔北地区倾斜,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湄潭县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四年四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评估背景 (3)一、湄潭县概况 (3)二、评估目的 (4)三、评估依据 (5)四、评估原则 (7)五、评估范围 (7)六、评估时限 (7)七、评估方法及流程 (8)八、数据来源 (10)第二章规划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 (11)一、规划编制背景 (11)二、规划主要内容 (11)第三章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17)一、约束性指标执行情况 (17)二、预期性指标落实情况 (22)第四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执行情况 (29)一、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执行情况 (29)二、规划布局调整和局部修改情况 (31)第五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落实情况 (31)一、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31)二、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32)三、土地生态建设重大工程 (34)四、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35)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执行情况 (35)第六章规划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6)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36)二、规划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41)第七章规划取得的成效 (43)一、加强了宏观调控的作用 (43)二、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 (43)三、完善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 (43)四、促进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4)第八章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45)一、规划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势 (45)二、规划难以保障科学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45)四、规划数、图、库之间不一致,导致实施过程中矛盾重重 (46)六、依法依规用地意识有待加强 (47)第九章评估结论及建议 (48)一、评估结论 (48)二、建议 (49)附表 (52)附表1湄潭县年度土地利用现状表 (52)附表2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54)附表3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执行情况表 (56)附表4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表 (57)附表5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城镇工矿用地执行情况表 (58)附表6湄潭县2006-201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统计表 (60)附表7湄潭县2006-2012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及实施情况统计表 (61)附表8湄潭县2013-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 (66)前言《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批准已实施7年,规划的实施在管控土地、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促进湄潭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30
湄潭县县城总体规划年简介
总体发展目标中国优质茶生产交易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生态旅游目的地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遵义东部片区中心城市
分项发展目标富强湄潭——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的区域中心生态湄潭——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水茶城和谐湄潭——保障有力、服务完善的宜居城市
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城乡互促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战略。
总则规划期限:规划期:2011-2030年,共20年。
其中:近期:2011—2015年,5年;中期:2016—2020年,5年;远期:2021—2030年,10年。
规划层次及范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范围:湄潭县行政辖区范围,即湄潭所辖9镇(湄江镇、黄家坝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6乡(西河乡、洗马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天城乡)的范围,总面积为186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路网骨架等,规划范围:将湄江镇老城区及黄家坝镇区两部分包括在内,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东抵湄潭老城区,西以团山堡、枫林坎、柏香林等自然山体为界,南及黄家坝镇新庄村,北达鱼泉镇偏岩塘,面积约为62.25平方公里。
规划区规划区是指县城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根据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并考虑规划管理的便利和可操作性,,同时考虑远景发展的可能,划定湄潭县县城规划区包括湄江镇、黄家坝镇、天城乡、鱼泉镇、永兴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587.3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产业: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城市服务,充分利用城市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茶叶、优质大米、油菜等经济作物,促进传统农业向都现代生态农业转型。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茶叶加工、优质米加工、油料加工、医药加工、酿酒加工等绿色产品加工为主体,优化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战略性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优化和提升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重点培育和发展为绿色食品交易、建材加工服务的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和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湄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遵义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中国著名茶城,以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山水园林花园城市。
城市职能: 1. 湄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遵义东部片区中心城市 3. 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4. 优质茶生产交易中心5.西南地区重要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6.区域性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至2015年规划总人口15.0万人;远期至2030年规划总人口25.0万人。
用地规模:至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2806.59公顷,人均用地指标为112.26平方米。
规划用地中,区域性仓储物流、商贸、交通、工业等用地约为350公顷,折合人均用地为14平方米。
除去以上用地,县城建设用地约为2457公顷,人均用地为98.26平方米。
空间结构规划对应城区所处的“三山夹两水”生态结构框架,用地布局从区域的生态基底着手,充
分保持城区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中心城区形成“两区两园两带七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区” 沿湄江河发展的湄江片区和沿桃花江发展的桃花江片区。
湄江片区是城市中央活动区(CAZ)所在,主要以发展商贸金融、商务酒店、文化及旅游产业等为主;桃花江片区是以发展第二产业(绿色产品加工)为主的区域。
“两园”即城区南部的茶山公园和中部后山坡、桐子坡、火焰山所形成的森林公园,是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背景和视觉背景。
“两带”湄江发展带和桃花江发展带。
湄江发展带是中心城区城镇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城市开发建设、公共空间、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区域;桃花江发展带是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规划引导其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七组团”即在两个片区内形成多个功能组团。
通过规划用地布局,分别在湄江片区和桃花江片区形成多个功能组团。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交通设施规划道路骨架:以“两环相扣,七纵八横”构建中心城区路网骨架,以方格网加自由式的道路网形式为主,并结合组团式的用地布局,在各组团形成相对独立的道路网络,形成“组团内结构完整、组团间联系有力通畅”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
道路系统:两环:分别是湄江片区外部形成的环线和桃花江片区外围形成的片区环线,两个环线并在两河交汇处环环相扣,两片区的外环线融汇成一条完整的城市环线。
七纵:分别由湄江片区由东北向西南纵向贯通的4条城市主干道,桃花江片区由东北向西南纵向贯通的3条城市主干组成,形成城市纵向的主要交通干线。
具体是南环路(204省道改线段)、湄江大道、茶城大道、东南村—职校—黄家坝、两河口—官堰—偏谷塘道路、园区二号路、马家湾—长岗岭—官堰。
道路交通设施:1. 广场交通集散广场:规划在高速公路匝道一侧市场对面、老城区商业中心、黄家坝商业中心处、火车站前侧各布局一处;游憩集会广场:规划在老城区、县行政中心、湄江组团北侧、湄江组团南侧、黄家坝组团东侧、黄家坝组团西侧、工业园西组团各地规划一处广场,共7处。
2. 公共停车场城区出入口、片区衔接处及公共设施集中区重点布局,规划布局22个社会停车场,用地合计16.95公顷。
3. 公共加油站在主要对外出入口处设置。
规划布局加油站8个。
公共交通规划以城市快速路及规划区环路构建规划区城乡公共交通环形通道,将两城区有机串联。
并通过环线上的放射线连接较远居民点。
在湄江新区中部布局城区公交枢纽站,在黄家坝西部、老城区东部、官堰组团火车站附近各设置片区公交首末站,在黄家坝西部建设汽车保养、维修场一处,占地2.85公顷。
同时,客运站的设置同公共交通有效换乘。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结构: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核、一环、两带、四园、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
景观规划目标在保持现有城市山水格局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资源、文化内涵、以城乡组群的方式,引入乡村田园风光特色,营造秀美宜人的城市风情,建设别具特色的“三山夹两水”的城市风貌。
规划布局规划以面为主,以线为次,以点为辅,以此构成覆盖中心城区的点、线、面结合,协调布局的绿地系统。
1.公共绿地规划在中心城区建设茶山公园、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湄潭公园、桃花江新农村示范园等。
2. 生产绿地规划在杭瑞高速公路南侧区域布局园林生产绿地,以提高苗木自给率,苗圃用地面积为26公顷。
3. 防护绿地。
规划在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布局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沿湄江两岸控制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沿桃花江两岸控制不少于50米的绿化带;杭瑞高速公路两侧控制不少于50米绿化带。
城区空间发展时序近期建设:一是依托老城区沿湄江河向外围扩展,围绕湄江大道、茶城大道的延伸及新建工程,重点建设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同时完善老城区服务设施,启动老城更新改造和湄江河沿岸景观工程,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市人居环境;二是以杭瑞高速公路及站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周边区域,重点建设工业园区道路主骨架,初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工业片区和物流片区的建设,在黄家坝居住组团内集中开发建设几处配套居住用地,打造城市开发建设的亮点工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期建设:继续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重视产业发展与产业配套的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和昭黔铁路建设,启动官堰组团建设,特别是铁路站前区的建设;老城区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成效,城市功能完善,设施配置合理,旅游服务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湄江新
区建设完善,并与工业区之间交通网络畅通,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山水园林”的城市形态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