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噬血细胞综合症PPT课件

诊
断
• 1.符合HLH的分子诊断:PRF1、UNC13D、 Munc18-2、Rab27a、STX11、SH2D1A或 BIRC4等基因突变
诊
• 发热
断
• 满足以下8条标准中的5条即可确诊:
• 脾大
• 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90g/L(新生儿:血红蛋白<100g/L),血小
板<100×10/L,中性粒细胞<1.0×10/L;
治
疗
•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较为复杂 • 一方面必须针对原发疾病治疗,例如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需行化疗,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需抗感染治疗 • 在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方案来控 制病情的发展 •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HLH-2004方案治疗继发性噬血细胞综 合征。2004方案以地塞米松、依托泊苷及环孢霉素为基础 ,分为前8周的初始治疗期及维持治疗期,另外加以鞘内 注射。急性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有助于缓解病情 • 如果治疗困难、失败或疾病复发,可考虑行骨髓移植术
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等可在 治疗前、中、后并发或继发噬血细胞综合 征。由于原发病可能较为隐匿,特别是淋 巴瘤患者,故极易将其误诊为感染相关性 噬血细胞综合征 。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 是儿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多 见于系统性青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在慢性风湿性疾病的基础上,患者出现 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 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噬血细胞综合 征的表现 。
• 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空腹甘油三 酯≥3.0mmol/L(≥2.65g/L),纤维蛋白原≤1.5g/L
诊
断
• 骨髓、脾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细胞现象而非恶变证据 • NK细胞活性减低或缺乏 • 铁蛋白≥500μg/L • 可溶性CD25(sIL-2R)≥2400U/mL
继发性(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心理干预策略分享
认知行为疗法
01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轻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
放松训练
02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情
绪,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支持
03
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
家属参与和支持网络建设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包括分子 诊断、免疫学和临床标准。
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综合 分析,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感染性疾病
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可引起类似HLH的临床表现,但 缺乏HLH的典型实验室特征。
家属教育
向家属普及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相关知识,提高家属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 家属应对照顾患者的压力和挑战。
家属互助组织
建立家属互助组织或社交平台,为家属提供一个交流经验 、分享资源、互相支持的平台,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 照顾和支持。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 化及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血浆置换
通过血浆置换去除患者体内异常免疫球蛋白及炎症介质,以缓解噬 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
细胞免疫治疗
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等,通过改造患者自身免疫 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或异常免疫细胞。
支持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症PPT课件

噬血细胞综合征
2020/7/7
.
1
定
义
•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被认为是一种单核巨噬 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细胞 毒杀伤细胞(CTL)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 清除障碍 ,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 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 、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 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 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
力改变及抽搐,亦可有局部神经系统体征。 • 肺部可为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与感染鉴别较困难。 • 常见的死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等 。
2020/7/7
.
5
2.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症
•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2020/7/7
.
6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2020/7/7
.
15
治疗
•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差,疾病进展 迅速,建议尽早行骨髓移植术
2020/7/7
.
16
治疗
•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较为复杂 • 一方面必须针对原发疾病治疗,例如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需行化疗,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需抗感染治疗 • 在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方案来控
2020/7/7
.
2
病
因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分为原发性(遗传性 )及继发性。
• 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存 在明确基因缺陷或家族史。
• 后者可由感染(主要为EB病毒感染)、恶 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获得性 免疫缺陷(如移植)等多种因素引起。
2020/7/7
.
1
定
义
•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被认为是一种单核巨噬 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细胞 毒杀伤细胞(CTL)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 清除障碍 ,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 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 、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 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 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
力改变及抽搐,亦可有局部神经系统体征。 • 肺部可为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与感染鉴别较困难。 • 常见的死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等 。
2020/7/7
.
5
2.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症
•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2020/7/7
.
6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2020/7/7
.
15
治疗
•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差,疾病进展 迅速,建议尽早行骨髓移植术
2020/7/7
.
16
治疗
•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较为复杂 • 一方面必须针对原发疾病治疗,例如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需行化疗,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需抗感染治疗 • 在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方案来控
2020/7/7
.
2
病
因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分为原发性(遗传性 )及继发性。
• 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存 在明确基因缺陷或家族史。
• 后者可由感染(主要为EB病毒感染)、恶 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获得性 免疫缺陷(如移植)等多种因素引起。
噬血细胞综合症幻灯片课件

8
药物
苯妥英钠
9
发病机制-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
PRF1基因缺陷与穿孔素功能异常相关。 MUNC13-4、STX11、STXBP2、RAB27A、LYST、 AP3B1基因缺陷可导致NK细胞和CTL脱颗粒异常,细胞表 面CD107a表达水平降低。 NK细胞和CTL细胞数量与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溶细胞颗粒 (穿孔素和颗粒酶)释放障碍,不能“杀死”受感染的靶细 胞,使感染持续存在并不断加重以及多脏器损伤 (uncontrolledinflammatory process); 由于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增殖,致巨噬细胞侵润和吞噬 作用“泛化”,导致持续性的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和 多脏器功能障碍。
感染因素
活化的T细胞、NK细胞持续增多
Th1细胞活化 胞
分泌细胞因子 (IFN-γ、GM-CSF)
肿瘤细
活化巨噬细胞
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组织同时分泌 细胞因子(TNF-α、IL-1、IL-6等)
组织损伤
14
“ 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所有临床表现” 干扰素-γ(IFN- γ) 白介素-6,-10,-12,-16,-18 sIL-2R(sCD25) 肿瘤坏死因子-α ( TFN-α)
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5-20×106/L,但以淋巴细 胞为主,可有单核样细胞,蛋白升高,但也有脑炎症状明显 而脑脊液正常者。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ANA、Coomb’s test可阳性
20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在骨髓涂片的尾部可发现 单独存在或成团分布的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阳性率 为75%。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 血细胞,病程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药物
苯妥英钠
9
发病机制-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
PRF1基因缺陷与穿孔素功能异常相关。 MUNC13-4、STX11、STXBP2、RAB27A、LYST、 AP3B1基因缺陷可导致NK细胞和CTL脱颗粒异常,细胞表 面CD107a表达水平降低。 NK细胞和CTL细胞数量与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溶细胞颗粒 (穿孔素和颗粒酶)释放障碍,不能“杀死”受感染的靶细 胞,使感染持续存在并不断加重以及多脏器损伤 (uncontrolledinflammatory process); 由于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增殖,致巨噬细胞侵润和吞噬 作用“泛化”,导致持续性的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和 多脏器功能障碍。
感染因素
活化的T细胞、NK细胞持续增多
Th1细胞活化 胞
分泌细胞因子 (IFN-γ、GM-CSF)
肿瘤细
活化巨噬细胞
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组织同时分泌 细胞因子(TNF-α、IL-1、IL-6等)
组织损伤
14
“ 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所有临床表现” 干扰素-γ(IFN- γ) 白介素-6,-10,-12,-16,-18 sIL-2R(sCD25) 肿瘤坏死因子-α ( TFN-α)
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5-20×106/L,但以淋巴细 胞为主,可有单核样细胞,蛋白升高,但也有脑炎症状明显 而脑脊液正常者。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ANA、Coomb’s test可阳性
20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在骨髓涂片的尾部可发现 单独存在或成团分布的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阳性率 为75%。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 血细胞,病程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嗜血细胞综合征PPT课件

HLH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儿科临床已发现HLH和SIRS/SEPSIS
的临床表现相似,如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
油三酯血症在SEPSIS和HIL中都存在。很多HLH患者病情进展为MODS,这 在SEPSIS患者也可见到,因此HLH常被漏诊或误诊为SEPSIS。由于HLH病 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正期诊断、立即合理化疗对于挽救病人生命至关 重要。 另一方面,很多SIRS/SEPSIS病人也符合目前HLH的临床诊断标准, 面临接受化疗的风险,那样将进一步抑制病人的免病系统,使现存的感染恶 化甚至导致机会性感染。
HLH通常表现为持续不能解释的发热,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肝脾
肿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骨髓、脾、淋巴结可见噬血
细胞现象。儿童患者可以表现为急性暴发性起病或缓慢隐袭性发病 目前HLH-2004诊断标准虽被作为一个金标准而广泛应用,但其中很多 诊断指标不是特异性的,临床操作性较差并存在争议。PICU中许多SIRS/ MODS患者也符合此标准,而不少HLH病例却被漏诊或误诊为SEPSIS。下 面我们探讨一下
发热、脾大、血细胞减少是HLH的主要临床特征、其中发热、脾大见于
3/4的病人,血两系减少见于1/2的病人。临床出现这些表现应马上想到诊断
HLH的可能,尤其是对于经积极抗生素治疗后仍发热、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 临床诊断HLH需足5条标准,HLH发病初期可能不够5条标准,而符合5 条标准的也不一定是HLH。因而诊HLH需综合分析临床特征,不把HLH当作 一个特殊的少见的诊断,而是作为高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或终末 阶段。高炎性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因而有人建议[9]诊断标准中加入免疫病理 标准,免疫病理证据包括肝损害、凝血病、血细胞减少、出血、中枢神经系 统异常、进行性呼吸衰竭和肾衰竭等。
嗜血细胞综合征-PPT课件

HLH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儿科临床已发现HLH和SIRS/SEPSIS
的临床表现相似,如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
油三酯血症在SEPSIS和HIL中都存在。很多HLH患者病情进展为MODS,这 在SEPSIS患者也可见到,因此HLH常被漏诊或误诊为SEPSIS。由于HLH病 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正期诊断、立即合理化疗对于挽救病人生命至关 重要。 另一方面,很多SIRS/SEPSIS病人也符合目前HLH的临床诊断标准, 面临接受化疗的风险,那样将进一步抑制病人的免病系统,使现存的感染恶 化甚至导致机会性感染。
骨髓和外周血涂片:仔细分辨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形态有助于鉴
别诊断[10]。研究发现50%的儿童HLH患者有成熟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
15.4%HLH有幼单核细胞增殖。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扩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 如CD3+HLA-DR+,CD3-CD56+,CD4LOW (H2,24,44),也有助于HLH的诊断和分型[1]。 可溶性CDl63(血红蛋白—触珠蛋白复合物受体):在HLH患者明显高于 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患者[12],对于诊断HLH和监测HLH的活动度 有价值。
系减少、铁蛋白上升显著、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组织细胞噬血现象并高度怀
疑HLH诊断时就应开始HLH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谢谢大家!
细胞因子水平:HLH的特征为高细胞因子血症。这种高细胞因子血
症导致了HlL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检测细胞因子的类型和程度将有助于鉴
别HLH和评估危险因素[13]。
由于HLH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正确诊断、立即合理化疗对于挽
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而严格遵循HLH-2004诊断标准可能会延误治疗,丧
噬血细胞综合征ppt新版

Janka GE. Klin Padiatr 2009,221(5):278-85.
HLH分类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primary HLH,pHLH)
• 多发生于婴幼
• 儿童年发病率 0.12/10万
• 未经治疗中位生存时间< 2 months
• 多数由感染触发
• FHLH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有家族史
成细胞溶解颗粒介导的细胞毒活性受损
pHLH相关基因
Janka GE,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5:82-8.
FHLH发生分子机制示意图
C. Gholam,et al. Clin Exp Immuno 2011,163(3):271-83
儿童中25%为原发,成人多为继发 合计 63/113(56%)13/25(52%)40/65(62%) 20/20 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均减少
HLH病理学
• 组织中出现多少不等的噬血细胞
• 噬血细胞特点:胞体大,不规则,核染 色质呈粗网状,胞浆中吞噬数量不等的 红细胞,亦可吞噬血小板和白细胞
• 骨髓中异型淋巴细胞与噬血细胞
HHV-8、 感染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
HLH常见临床表现(5)
CMV、ADV、B19、HAV、登革热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BM见异常组织细胞,多无血脂改变
毒等 儿童中25%为原发,成人多为继发
HLH常见辅助检查结果(7) 合计 63/113(56%)13/25(52%)40/65(62%) 20/20
•细菌:肠道G 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 ②IgG1和/或IgG3缺乏,或高IgA/IgM
无BMT存活
23
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仍难以确定,则应按家族性HPS处理,有条件者尽量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及遗传
HLH分类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primary HLH,pHLH)
• 多发生于婴幼
• 儿童年发病率 0.12/10万
• 未经治疗中位生存时间< 2 months
• 多数由感染触发
• FHLH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有家族史
成细胞溶解颗粒介导的细胞毒活性受损
pHLH相关基因
Janka GE,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5:82-8.
FHLH发生分子机制示意图
C. Gholam,et al. Clin Exp Immuno 2011,163(3):271-83
儿童中25%为原发,成人多为继发 合计 63/113(56%)13/25(52%)40/65(62%) 20/20 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均减少
HLH病理学
• 组织中出现多少不等的噬血细胞
• 噬血细胞特点:胞体大,不规则,核染 色质呈粗网状,胞浆中吞噬数量不等的 红细胞,亦可吞噬血小板和白细胞
• 骨髓中异型淋巴细胞与噬血细胞
HHV-8、 感染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
HLH常见临床表现(5)
CMV、ADV、B19、HAV、登革热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BM见异常组织细胞,多无血脂改变
毒等 儿童中25%为原发,成人多为继发
HLH常见辅助检查结果(7) 合计 63/113(56%)13/25(52%)40/65(62%) 20/20
•细菌:肠道G 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 ②IgG1和/或IgG3缺乏,或高IgA/IgM
无BMT存活
23
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仍难以确定,则应按家族性HPS处理,有条件者尽量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及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血细胞综合征
13
诊断标准
发热
脾肿大
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系或3系减少)
Hb<90g/L(新生儿<100g/L)
PLT<100x109 /L
ANC<1.0 x109 /L
高三酸甘油血症(>2.0mmol/L)或/和低
纤维蛋白血症 (<=1.5g/L)
噬血细胞综合征
14
诊断标准
BM、脾脏或淋巴结中可见噬血细胞但无 恶性表现
75%患者确诊时噬血细胞阳性,主吞噬 RBC,偶见PLT和WBC。
BM内未发现噬血细胞应不排除HPS,因为
25%的病例BM内未发现噬血细胞,故诊断
应结合临床。
噬血细胞综合征
1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以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最多见,白
细胞减少较轻微。
肝功能: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不同程度增
高或胆红素增高,与肝脏受累程
噬血细胞综合征
5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继发: 严重感染、结缔组织系统疾病等引起的
单核巨噬系统免役活化可导致伴有吞噬红
细胞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 病毒、细菌、寄生虫、类风湿、与代谢有
关的肿瘤及随后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脂 肪负荷过多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6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噬血细胞综合征
血液中心
噬血细胞综合征
1
定
义
T细胞介导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是指在组织病理 学上具有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和吞噬血细胞特点,临
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显著肿大,血细胞减少,
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脂类代谢异常的一类综合
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2
组织细胞增生症
Ⅰ类 LCH Ⅱ类 HPS Ⅲ类 MH,ANLL(M5)
度一致,低白蛋白血症。
脂类代谢: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常见于早
期,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
脂蛋白减低。 噬血细胞综合征
12
实验室检查
凝血象:在疾病活动期,常有凝血异常, 低纤维蛋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PT) 可延长
免疫:Nk细胞和T细胞活性降低
其它:LDH明显增高
在早期治疗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低,(2~8 周)如疾病开始好转(热退、血小板计数 升高)如髓细胞过少,考虑省略两次VP-16。
噬血细胞综合征
23
HLH-04方案
诱导治疗后病情稳定尽早SCT
继续治疗:9~24周有6人死亡,所有都死于 原发病,至少三人死于中枢神经系统。
建议方案:由于继续治疗中可出现中枢神 经系统复发,如有全身复发或神经系统症 状,建议检测脑脊液,以早期发现。建议 行MRI检测。
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
18
机理
FHL发病与编程性细胞死亡触发缺陷有关
足叶乙甙是较好的细胞凋亡始动因子
DEX具有抗炎、促凋亡作用及很强的脑膜 穿
透作用
CSA可降低HLH中噬增血细胞综加合征 的T细胞活性
19
HLH-94方案
诱导治疗(1-8w)
DEX(mg/m2) 10mg/m2 2w
5 mg/m2 2w
1次/2w 9-51w
DEX
10 mg/m2 x3d 1次/2w 10-52w
CSA
6 mg/kg/d Q12h Qd 9-52w 根据
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噬血细胞综合征
21
HLH-94方案总结
94/7/~98/7FHL3年存活率为51%,(n=113), 预计存活率55%。20名未予SCT患者停药〉12月 后仍存活。65位准备SCT患者25人在移植前死亡 或仍在治疗(3),3年存活率45%,移植后预计 存活率62%
儿童FHL的发病率约为0.12/10万,大多数 发病年龄很小,不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2个 月。
继发性HPS的确切发病率尚不得而知。亚洲 发病率较高。
噬血细胞综合征
7
临床表现
发
热
间断或持续发热
热型呈波动性和迁延性,也可自行消
退,少数可发生在病程的后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
8
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往往显著并呈进行性发展,
2.5mg/m2 2w
1.25mg/m2 1w,1w内减停
VP16(mg/m2)150 mg/m2 2次/w(d1,4) 1-2w
1次/w(d1) 3-8w
IT(MTX) 如果有CNS症状或有CSF改变的需鞘
注
噬血细胞综合征
20
HLH-94方案
维持治疗(9-52w)
VP16 150 mg/m2
NK细胞活性减低或缺乏 铁蛋白>=500mg/L. 可溶性白介2受体水平>=2400U/ml
满足以上中5条标准或
分子生物学诊断
噬血细胞综合征
15
预
后
不治疗的FHL存活期2月,化疗后有存活9 年以上的。
继发性HLH相对预后好于FHL,主死于全血 细胞减少、器官衰竭、DIC。其中发病年龄 大,预后相对好,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预后 好。
脾肿大在起病初常不显著,脾肿大更有
临床意义
噬血细胞综合征
9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CNS受累常出现在病程的晚期,在家族性
噬血细胞综合征中更常见,有报道73%FHL
在确诊时有CNS受累
噬血细胞综合征
10
临床表现
骨
髓
早期噬血细胞并不常见,与临床表现的严 重程度不相平行,仅表现为反应性组织细
胞增生,无恶性细胞侵润,晚期出现阳性 率高。故需多次,多部位骨穿。
总之,25个死于移植前的患者(22%),25个死 于移植后,
6名死于第一个月,另6名死于第二个月,因此建 议采用不增加骨髓毒性的药物增强前两个月的治 疗强度,
噬血细胞综合征
22
HLH-04方案
过去于8周后加用CSA,提至开始即用。
治疗初即有中性粒细胞减低,若〈500和骨 髓细胞过少,考虑省略前两次VP-16
噬血细胞综合征
3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 细胞增生症(HLH)
噬红细胞性淋巴组 织细胞增生症
噬血细胞性淋巴 细胞增生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
4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原发: 又称家族性HLH(FHL),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部分患者与凋亡触发减低有关, 基础基因缺陷之一为穿孔蛋白基因突变。 占所有FHL患者20~40%,从而导致NK细 胞和T细胞细胞毒作用异常。Hmunc基因 (细胞溶解颗粒融合所必需)突变,也可 引起FHL。
噬血细胞综合征
16
噬血细胞综合征
17
04方案适应对象
FHL
疾病严重并持续存在或反复,无论是否原 发,建议化疗8周 。
首要原因为免役激活的继发HLH
无法区分FHL和HLH时,通过全面检查无基
础肿瘤、细菌寄生虫感染、无其它免役激
活因素,无论是否有病毒感染都应接受前
期治疗,如疾病完全缓解,8周后可停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