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接入网综合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接入网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接入网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接入网安全管理制度范文接入网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接入网用户的合法权益,提高接入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接入网的所有用户及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定义】本制度中涉及的专有名词解释如下:1. 接入网:指用户通过网络服务供应商接入互联网的网络系统。

2. 用户:指接入网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个人用户。

3. 网络服务供应商:指提供用户接入互联网的服务机构。

第四条【原则】接入网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合规原则:用户通过接入网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2. 安全保密原则:网络服务供应商应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确保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3. 协同共治原则:网络服务供应商与用户应共同维护接入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合作。

第二章用户责任和义务第五条【用户资格】用户接入网须满足以下条件:1. 应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 未被判决定有犯罪行为;3. 具备正当的业务需求。

第六条【合法合规】用户在接入网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不得从事以下活动:1. 传播违法信息;2. 利用接入网从事非法商业活动;3. 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4. 损害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利益。

第七条【用户信息保护】网络服务供应商应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确保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用户在接入网过程中应遵守以下规定:1. 不得泄露自己或他人的账号、密码等信息;2. 不得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3. 不得擅自修改、删除他人的信息。

第八条【安全防护】用户在接入网过程中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具体措施包括:1. 安装和更新合法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2. 不将自己的计算机作为攻击源;3. 不传播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第九条【合作义务】用户在接入网过程中应与网络服务供应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具体措施包括:1. 及时配合网络服务供应商进行网络安全检查和处理;2. 及时报告网络安全事件,配合相关调查和处理工作;3. 配合网络服务供应商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

65协议07版

65协议07版

65协议07版(原创实用版)目录1.65 协议 07 版的概述2.65 协议 07 版的主要内容3.65 协议 07 版的特点和优势4.65 协议 07 版的应用领域5.65 协议 07 版的未来发展正文一、65 协议 07 版的概述65 协议 07 版,全称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LTE)无线接入网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移动通信技术规范。

此版本协议是基于国际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推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65 协议 07 版的主要内容65 协议 07 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无线接入网工程的技术要求,包括系统架构、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等。

2.无线接入网工程的设备要求,包括基站、终端、网关等。

3.无线接入网工程的测试方法,包括系统测试、设备测试等。

4.无线接入网工程的工程实施和验收,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

三、65 协议 07 版的特点和优势65 协议 07 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高速率:65 协议 07 版支持的最高下载速度达到 1Gbps,比 3G、4G 网络速度快数十倍,能满足用户对高清视频、游戏等大带宽应用的需求。

2.低时延:65 协议 07 版的通信时延降低到 1 毫秒以内,能够满足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

3.大连接:65 协议 07 版支持大规模物联网设备连接,最大连接数可达百万级别,适用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

4.频谱效率高:65 协议 07 版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使得有限的频谱资源能够支持更多的用户和应用。

四、65 协议 07 版的应用领域65 协议 07 版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移动通信: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

2.物联网: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003-2010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C C版本号:1.0.02011-6-24公布2011-6-24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公布目录前言 ............................................................................................................................................ I II 1范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系统架构 (4)4.1概念 (4)4.2系统组成 (5)4.3接口 (5)4.4承载业务 (5)5 接入方式 (6)6 系统设计 (7)6.1PON系统设计 (7)6.2PTN、MSTP/SDH系统设计 (12)6.3WLAN系统设计 (12)7 网管系统 (14)7.1网管功能要求 (14)7.2网管系统设计 (14)8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 (15)8.1设备配置要求 (15)8.2安装要求 (16)9 接入光缆设计 (20)9.1光缆网结构 (20)9.2光缆引入方式 (21)9.3主干光缆设计 (22)9.4配线光缆设计 (24)9.5入户线缆设计 (25)9.6缆线敷设及成端 (26)9.7配线设施设置原则 (29)9.8配线设施安装要求 (30)10 接入管道设计 (30)10.1管道路由 (30)10.2管道容量 (31)10.3管材选型 (31)10.4管材弯曲与波长 (32)10.5管道埋设 (32)10.6人(手)孔设置 (33)11 系统技术要求 (34)11.1网络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34)11.2设备技术性能要求 (36)12 环境与接地要求 (50)12.1环境要求 (50)12.2接地要求 (51)13 编制历史 (51)14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 (51)15 附录B(PON系统爱护方式) (52)16 条文说明 (53)前言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国移动“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的全业务网络进展策略,大力加快建设面向全业务的基础网络设施而制定的。

YDC045-2007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pdf 56页)

YDC045-2007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pdf 56页)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
YDC 045-2007基于交换的网络组网总体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etworking Based on Softswitch
2007-03-16 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 发布
YDC 045-2007
目次
前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定义和缩略语 ........................................................................ 2 3.1 定义............................................................................... 2 3.1.1 游牧性 ........................................................................... 2 3.1.2 游牧用户 ......................................................................... 2 3.1.3 媒体网关 ......................................................................... 2 3.2 缩略语............................................................................. 2 4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要求 ................................................................ 4 5 软交换系统架构 ...................................................................... 4 5.1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架构 ............................................................... 4 5.2 软交换网络主要设备................................................................. 5 5.2.1 应用服务器 ....................................................................... 5 5.2.2 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 5 5.2.3 媒体服务器 ....................................................................... 5 5.2.4 应用网关 ......................................................................... 5 5.2.5 HLSR............................................................................. 6 5.2.6 Web 服务器 ....................................................................... 6 5.2.7 软交换设备 ....................................................................... 6 5.2.8 信令网关(SG) ..................................................................... 6 5.2.9 中继网关(TG)................................................................... 6 5.2.10 接入网关(AG) ................................................................. 6 5.2.11 SAC ............................................................................. 6 5.2.12 NBP ............................................................................. 7 5.2.13 位置服务器 ...................................................................... 7 5.2.14 转接软交换 ...................................................................... 7 5.3 接口协议要求....................................................................... 7 5.3.1 Ia 接口(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 7 5.3.2 Ib 接口(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 7 5.3.3 Ic 接口(软交换和 HLSR 之间的接口)................................................ 7 5.3.4 Id 接口(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 7 5.3.5 Ie 接口(软交换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 7 5.3.6 If 接口(软交换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 .............................................. 8 5.3.7 Ig 接口(软交换和中继网关之间的接口).............................................. 8 5.3.8 Ih 接口(软交换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接口).............................................. 8 5.3.9 Ii 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8 5.3.10 Ij 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 8 5.3.11 Ik 接口(其他运营商基于 NGN 的网络和 NBP 之间的接口)............................. 8

电话交换与接入网系统

电话交换与接入网系统

电话交换与接入网系统(本站原创)作者:韩林 2007年10月30日一.通讯网络系统的组成程控用户交换机系统IS-PBXVSAT卫星通讯系统RSU远端哟高呼用户模块局光纤接入系统铜缆接入系统微蜂窝无线通讯系统会议电视系统HFC有线电视系统(CATV,宽带接入)广播大屏幕显示二.与公用网接口采用的手段1.接口手段(1)RSTN 公用普通电话网(2)N-ISDN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3)B-ISDN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暂未开放?)(4)DDN(5)分组交换(6)帧中继(7)以太网2.采用光纤传输系统为主3.接口的选用方式应与需求、资金等一致三.通讯网络系统设计原则1.通讯网的地位(位于小区、大厦中)2.与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局域网、小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有机结合3.丛政策法规、技术方案、满足需求、经济效益、工程投资考虑4.选择成熟产品5.加强维护管理6.开拓业务产生新的起点四.通讯业务的组成1.电路交换(信息的实时交换,用户间建立了通路的交换)(1)固定电话:长话,市话,特服,智能(16种普通业务和18种ISDN业务)(2)移动电话:800MHz 模拟(已经退出)900MHz 数字GSM 1800MHz CDMA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如CDMA2000, TD-SCDMA)(3)N-ISDN(4)拨号上网2.数据交换(数据包的交换)(1)DDN:专线,电路复用(根据用户需求可提供不同带宽nK-nM(2)分组交换PSPDN X.25 (符合X。

25协议)。

需进行纠错与流控(对数据包进行判断),为存储转发网络(3)帧中继无纠错无流控――基于光纤3.信元交换B-ISDN(ATM交换机)异步传输模式,支持宽带图像业务4.IP业务Ip电话,网关,可以把电话、传真通过打包的方式传送,在用户端通过交换设备,在局和局端通过数据网络五.电话交换系统的实现方式(地位)1.中继方式即我们所建立的电话交换西年个与公用电话交换系统的连接方式(反映一种接口方式)(1)全自动DOD1+DID 中继方式(不需要话务员转接)(支局入网),呼出听一次拨号音(2)DOD2+DID 中继方式,用户呼出听2次拨号音,第一次拨号音由PABX送至用户,第二次拨号音由电话局送出(如播“0”,播“9”,占有了电话局中继线),呼入直接呼入(3)单向中继DOD2+BID 呼入通过话务员转接,出入中继线路分开(4)双。

综合布线相关重要知识

综合布线相关重要知识

一、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1、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两个中国国家标准。

2、综合布线概念:综合布线系统是指用数据和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应用系统。

在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设计中宜将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3种常用形式。

(1)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多数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应用于语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便于技术人员管理,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

(2)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

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特点是每个工作区有两个信息插座。

(3)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楼,其余特点与基本型或增强型相同。

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各个子系统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规定,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将综合布线系统按照以下7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服务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是指从信息插座延伸到终端设备的整个区域,即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工作区。

工作区域可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以及传感器等终端。

它包括信息插座、信息模块、网卡和连接所需的跳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

它是由跳线与信息插座所连接的设备组成。

在设计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从RJ-45插座到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间的连线宜用双绞线,且不要超过5m。

宽带接入网的综合化技术

宽带接入网的综合化技术

2现 有宽 带接入 技术厦 其应 用情况
在现 今 的宽带 接入 网技 术 中,有 限接入 网和 无线 接入 网是 带宽接 入 网
技 术 中较为 主要 的两 种技 术 。有 线接 入技 术主 要包 括光 纤接 入 、混合 接入 和 铜 缆接入 ,无 线接 入 则包括 固定无 线接 入和 移动 接入 。有 线接 入技 术 中
点。
的 多媒体 通 讯业 务 。近两 年来 , 随着W T 的技术 逐渐 成 熟 ,许多运 营 商 以 AM 自己所具 备 的宽 带接 入 网的优 势 ,在 宽带 的逐渐 发 展和扩 充 中发 现 了许多 新 的技术 和 元素 ,例 如F T+ LN W +A这 些 形式 的无 线 宽接 入技 术 。 T xwA 、F ALN 这些 技术 在一 定程 度上 可 以起 到增加 宽 带移 动性 能 的重要 作用 , 能够 从根 本上 满足 家庭 、企 业和 一些 对 移动接 入 有 需求 的用户 ,从 而 有效 的避 免无 线和有 线相 结合 、室 内布线 以及和 多人 共享 宽带 的这些 方式 。 3 3早 期的 宽 、窄带兼 容的综 合接 入 . 在 很 多 年前 ,人们 大 多 都是 使 用 的都 是 烽 火通 信 的 综合 宽 带接 入 方 式 ,这种接 入 方式 成 为 了人 们综 合接 入 的方 案 。烽火 通信 的综 合 宽带接 入
的铜缆 主要 是运 用在 固 定市 话 网络运 营商 中 ,例如 中 国电信 、 中国 网通 以
及 中 国铁 通 ,在 我 国主 要是 以A S 技术 为主 要 的宽 带接入 方 式 。在北 美都 DL
不 能够 从根 本上 满足 运 营商 的根 本需 求 。因此 ,这 些要 求 还需要 不 断 的完 善 和 改进 ,其 实用性 需 要广 大规 模商 业按 照 自己运 营 的情 况进行 分 析和考

宽带及数据接入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要求培训资料

宽带及数据接入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要求培训资料

附件2:中国联通昌吉州分公司宽带及数据接入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要求目录一、基本原则 (2)二、工程施工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 (3)三、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3)(一)总体要求 (3)(二)施工前准备 (4)(三)设备施工技术规范 (4)(四)线路施工技术规范 (8)(五)施工完毕后工作 (39)(六)工程组织及工程进度要求 (39)(七)竣工文件编制要求 (40)(八)材料要求及供应方式 (41)(九)工程量的计量 (41)(十)其他 (41)一、基本原则(一)根据现行国家及相关的施工验收技术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施工要求、施工说明、工程量清单及图纸会审纪要等技术文件为依据进行施工,如施工单位没有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和返工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

(二)除本招标文件另有规定外,所有材料和工程的质量均应符合招标时已颁布的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与规范的相应规定和要求。

(三)在合同履行期间,本工程采用的标准或规范若有修改或新颁,必须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同意后,向承包人发出变更指令。

(四)工程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屏蔽工程以及施工原始资料和记录,均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控制与检查,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如有未写明之处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定且经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五)凡本规范或与本规范有关的其他规范及工程量清单及图纸中未规定的细节,或在涉及到任何条款的细节没有明确的规定时,都应认为指的是需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通信工程的常规做法。

(六)当适用于工程的几种标准与规范出现意义不明或不一致时,应由监理工程师作出解释和校正,并就此向承包人发出指令。

除非本规范另有规定,在引用的标准或规范发生分歧时,应按以下顺序优先考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有关部门的标准与规范。

(七)投标方在中标后不得转包给第三方。

(八)招标方有权在签定最终合同前,根据需要修改本规范书。

规范书的最终解释权在招标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加强我局接入网工程管理,规范接入网工程设计,指导我局接入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作,根据我局近几年下发的各项工作文件及历次接入网工程设计会审纪要精神,并考虑当前形式的发展趋势,经通信建设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讨论及征求意见,形成了我局接入网工程综合指导原则。

请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管理单位在全局接入网工程中遵照执行。

一、工程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原则1、各分公司上报工程计划时必须保证计划建设的接入网点的具体机房位置、机房面积等情况均明确,且配套管道、配套光缆、市电等资源也保证能够按计划提供,对暂不明确的接入网点,原则上不列入计划。

2、工程计划制定后,如果计划的工程暂时无法实施,各分公司应及时在下一批的计划中挑选合适的接入网点替代原有计划的工程。

同时,各分公司进行计划调整时必须以成套设备为单位进行调整,以避免设备的机框或用户板被拆除后,只留下一个空的机架无法使用。

二、征楼工作指导原则1、征楼相关费用已统一纳入各区分公司的成本性支出,由各区分公司根据各自成本的使用情况和楼盘情况自行确定租金标准和是否支付管理费用。

2、对部分因客观条件确实无法提供房产证等产权证明的机房,可以由当地居委会、街道办、村委等政府部门提供有效证明文件作为该机房的产权证明文件。

3、由于合同审批流程等原因造成合同签订日期晚于机房实际使用日期的情况,在计算租金等问题上允许以实际或约定的日期作为机房实际使用日期。

三、接入网机房要求1、机房类型:根据楼盘性质,可将接入网机房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楼宇及商住楼机房,另一类是普通住宅。

2、特区内,对于ONU机房,机房面积应在20平方米至40平方米之间;对于RSM机房,机房面积应在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之间。

宝龙地区,由于覆盖面大,机房容量大,对于ONU机房,机房面积应在3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间;对于RSM机房,机房面积应在4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之间。

3、机房内梁下最低高度应不低于2.6米。

4、机房荷重不低于450Kg/m2。

5、接入网机房应选在永久建筑内,地面以上应不易被水淹,每机房需做高为100mm的门槛;不得有与工程无关的管道穿过机房。

6、机房应方便市电引入。

7、机房尽量选择在具有良好防雷接地的建筑内,并能与机房内的防雷接地系统联接。

如不满足要求,需自行做地网工程。

接地电阻要求小于3欧姆。

所有设备、铁架需良好接地。

四、接入网机房总体设计指导原则1、对新建接入网机房,应根据各类型设备在终局容量情况下的数量来确定整个机房的总体布局和走线方式。

2、为便于不同专业工程的同步设计,统一由接入网交换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窄带语音交换设备、DSLAM设备、MDF数量等确定新建接入网机房的总体布局平面,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数据工程设计人员。

3、进行新建接入网工程设计时,窄带语音交换设备与数据工程的DSLAM设备统一以机架为单位,按1:1比例进行配比。

4、通信机房内敷设(包括新建、扩容、更新改造、整治)的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必须用上走线方式,固定在走线架上,禁止将上述“三线”敷设在天花上方或架空地板下面。

对尚未实行上走线架或原上走线架上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已经敷满的,必须另行设计、安装新的走线架后才能敷设。

5、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严禁同架混敷,而必须分开敷设,各自按不同走线架布线,同时,应根据机房高度、设备布局等实际情况分层设置,避免交叉、重叠。

6、新敷设的电源线、信号线不得使用橡胶绝缘的电缆(线)。

走线架周围不得使用各类型板状物遮、拦、挡。

7、通信机房各类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以及建筑物防雷地采用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

8、交换、传输、电源、数据等专业机房地线排分别从本楼层接地汇集线统一接入。

9、新建接入网机房内须设置接地铜排,同时接地铜排必须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墙面上,严禁与机房墙壁直接连接。

如机房需要增加新的地线排,其接地引入线必须从本机房原地线排使用两根电缆并入。

五、交换设备设计指导原则1、对于终局容量4000线以下的机房,接入网交换设备建议采用ONU设备,机架尺寸为:600*600*2200mm。

对于终局容量4000线以上的机房,接入网交换设备建议采用RSM远端模块设备,机架尺寸为:800*550*2200mm。

2、新建接入网交换工程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ADSL等数据工程的机架安装位置、MDF安装位置、蓄电池容量及空调功率等事项,并将数据工程的机架、MDF的具体安装位置在设计图纸上以虚线注明。

新建接入网交换工程的设计只标注数据工程的设备安放位置,但不计列任何数据工程费用。

六、传输工程设计指导原则1、接入网的传输设备应就近接入传输环或链,根据所接入传输网的现状,决定采用155M 或622M 设备。

从目前需求看,接入网机房一般需8-32个2M 。

如该机房安装有CDMA 设备,需增加1-2个2M 。

此外,考虑将来业务的发展,建议每个机房根据容量的大小,预留4-8个2M 。

2、传输设备通常只需安装1架。

机架尺寸为:600*600*2200mm 。

传输机架内从上至下规划如下:图1 传输机架面板图七、 数据工程设计指导原则1、进行数据工程设计时, DSLAM 设备与窄带语音交换设备统一以机架为单位,按1:1比例进行配比。

2、数据工程按照ONU 机架的发展位置考虑DSLAM 机架的发展位置3、数据设备选用直流供电方式,不采用交流供电方式。

八、 MDF 设计指导原则1、接入网工程的MDF数量按实际工程需求计列,但在工程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终局容量情况下的MDF总数量来确定整个机房的总体布局及走线方式。

2、对接入网交换工程,MDF数量只按窄带语音用户的预测数量计列,宽带用户的MDF需求在数据工程中另行计列。

3、对4000线以下的机房,ADSL所需的MDF数量按交换专业的30%预留;对4000线以上的商业楼宇及商住楼机房,ADSL 所需的MDF数量按交换专业的30%预留;对4000线以上的普通住宅机房,ADSL所需的MDF数量按交换专业的60%预留。

4、接入网机房中,MDF的配置按以下原则设计:横列端子板数量根据机房的设备容量1:1进行配置,直列端子板数量按横列的1.2倍配置,即:横列端子板数量=INT[用户数/128]直列端子板数量=INT[横列端子板数量*1.2]。

5、目前最常用的MDF架,配置为每架包含直列端子板8块和横列端子板6块,交换专业在配置MDF横列端子板机架时,每架只需配置上面4块横列端子板,下面的2块横列端子板位置预留给ADSL工程,由ADSL工程自行安装端子板。

6、对今后的新建接入网机房,同一厂家的MDF型号必须保持一致。

根据目前我局的实际使用情况,日海MDF统一选用JPX38系列,普天MDF统一选用JPX234系列,天乐MDF统一选用JPX280系列。

九、电源工程设计指导原则1、对商业楼宇及商住楼机房,每机房需配置1架电源分配架,机架尺寸为:2200*300*300。

以方便光端机等小型设备的取电。

2、部分机房能够提供市电、油机两路电,并希望能够实现两路的自动切换。

为此请设计院在设计时应对次特殊情况予以区分,配置挂墙式电源切换箱时,将原有器械闭锁底座改为2个接触器,型号要求与2个进线开关容量匹配,品牌要求与进线开关品牌一致。

3、接入网机房的电力电缆由施工单位代购。

工程结算时由监理公司对电缆布放长度进行实地测量后确定实际工程量。

电缆型号可采用RVVZ或者ZR-BVVR两种,结算价格按照开工日期当月我局局购的同类型电缆价格计列。

4、整流器:(1)整流设备必须可通过插模块进行平滑扩容,设计时按本期耗电配置即可。

(2)新建整流器选用高频开关整流器。

(3)整流模块应考虑(N+1)备份。

(4)具体配置情况,请参照下表:5、蓄电池:(1)接入点蓄电池容量应按照5—8年的设备电量需求配置(设备用电在交换、传输设备之外,应考虑ADSL设备用电及适当考虑3G用电)。

(2)新建接入网的蓄电池一般情况下采用2V的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容量按窄带语音交换设备和DSLAM设备的总终局容量确定,其中总终局容量在4000线以下的,按2×300AH 配置蓄电池,总终局容量在4000线以上的,按2×500AH配置蓄电池。

此外,综合考虑片区的停电情况,对宝安、龙岗两个分公司的工业区内或自然村内的新建接入网机房无论总终局容量多少,统一按2×500AH标准配置蓄电池。

对有特殊需求的,或总终局容量大于10000线的接入网点,蓄电池配置标准另行考虑。

6、空调配置:新建接入网的空调按窄带语音交换设备和DSLAM设备的总终局容量确定,并由各分公司根据现场条件决定具体的空调规格和数量。

空调设备具体配置标准如下:7、个别接入网机房除安装接入网交换、传输等设备外,还可能需要安装一些其余工程的大型设备,如CDMA无线设备等。

对该批接入网点,如果在机房建设前已明确加装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各分公司在安排工程设计时必须根据上述标准综合考虑加装设备的空调及蓄电池需求。

8、动力监控系统(1)新建接入网机房必须同步建设动力环境监控设备,同时接入网工程电源工程验收时,须完成动力监控设备硬件安装。

(2)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纳入各新建接入网配套电源工程中,并在该工程所属任务书中计取相关费用。

(3)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主设备由我局统一采购,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配套电缆及塑料管由施工单位代购。

(4)动力环境监控统一由施工单位到仓库领料并安装。

其中施工单位只负责安装硬件及布放电缆,设备调测工作统一由设备厂家负责。

(5)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装套用现有定额计取相关工日。

由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统一由厂家进行调测,因此在预算表中只计取硬件安装及布放缆线的工日即可。

具体需要计取的工日如下:(6)由于接入网机房动力监控线数量较少,不单独做监控走线架,监控的直流电源线走直流走线架,监控的交流电源线走交流走线架,监控的信号线在电源走线架布放时,尽量沿走线架一侧布放,靠近直流电源线侧,外穿阻燃PVC绝缘管。

十、工程实施指导原则1、对今后的接入网工程,交换主设备、传输主设备,蓄电池、整流器四类材料由通信建设部直接下单采购;其余材料由各分公司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型号和数量,并制作采购需求单发送通信建设部另行采购。

2、工程启动后,各分公司必须在管道、光缆、市电等资源均到位以后,才安排设备的领用、进场和安装,同时机房从设备安装到调测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

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接入网点(即无法保证在一个月内完工的网点),不允许进行任何设备的安装,采购回来的设备统一在仓库存放保管。

3、通信建设部将对全局设备进行统一调拨。

通信建设部将牵头组织各分公司相关人员根据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计划调整,并统一调拨存放于仓库的各类设备,以保证各批工程能按计划时限完成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