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社会冷漠现象分析报告
社会冷漠的归因分析

社会冷漠的归因分析现下不缺少社会冷漠的现象很常见:公车上不让座,看到老人过吗路不会上前帮忙,拾到别人的遗失物不归还,而最近发生的小悦悦遭车祸并被重复碾轧,司机逃逸,6分钟内,十余路人见而不救,其间,又一辆汽车轧过悦悦的身体,最后,是一位拾荒阿婆伸出了援手。
不少心理学专家则解析说,这是一种旁观者心态和从众心态的蔓延。
人人心中都住着冷漠,也住着热心肠。
在佛山案中,前面路人的漠视“鼓励”了后来者的漠视。
所以,我觉得社会冷漠的归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女童的惨死让人回顾起南京彭宇案,不少人认为对于佛山碾童案路人的冷漠,人们虽然也谴责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但同时又将这些路人的冷漠解读为南京彭宇案之害。
不少人认为是类似的判例,加大了做好事的风险,导致人们不敢去做好事。
所以又些冷漠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有法律的问题。
冷漠行为的蔓延,并不是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而是现代科技解构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人们更多地置身于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原来熟人之间形成的那种互救互助互信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约束氛围也就不再具有约束力量,见死不救不再有以前熟人社会那种后果。
二是信仰缺失,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如今的人都讲现实和实惠,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人都为我,不管别人如何。
很多人什么都不信,不信政府,不信社会,不信好事,不信好人,只信金钱和财富。
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社会,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没有了美好的道德情操,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情,两眼都紧紧盯在一个钱字上。
这种充满铜臭味的社会环境,也熏坏了人们原本美好的心灵。
一些人的善性在倒退,恶性在扩大,致使美好的人性在荒芜。
黑恶势力和官场腐败,也是信仰缺失的一对孪生姊妹。
三是心理失衡,从恶如流者居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实情况是,肇事逃逸者往往不能及时惩治,而积极施救者却好心不得好报。
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再到随时发生的一系列案件中,都在困惑着人们的道德选择。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
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
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
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
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一一“教”“管”结合1. 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
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
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
浅析“社会冷漠化”现象

浅析“社会冷漠化”现象社会现象的好坏一直是人们用来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因素。
在当下社会,由于各种不良现象的迸发,例如“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让人们不断涌现大量的负面情绪。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当下有待探讨的话题。
如果说,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后直到2016年这62年间已通过各个领导人的修改完善达到日常生活的基本标准,那么道德这样一个没有具体原则和法律规定的思想准绳,则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德国法哲学教授诺博托.霍尔斯特认为道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说辞来阐释它的真正涵义。
的确,如果道德是能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和规定,那么它本质已经和法律无甚区别。
道德是游离在法律之外的,它不受法律的掌控,但是却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好比当下的一个社会现象,如果是法律无法管辖的范围,那么主流价值观弘扬的道德标准则成了对这一社会现象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西方哲学里,从苏格拉底开始道德就成了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
“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为了美好生活,即教育以美好生活的价值作为终极的基础性的价值取向”,这样,就把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提到“冷漠化”这个词,似乎“冷漠化”与社会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那么,什么是“社会冷漠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在中国哲学的几千年发展里,“道德”也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是对道德的秉持和传承。
“所谓道德生活,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以心理感受与体验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因此,道德则成了人们精神向往的标杆。
而“社会冷漠化”则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人狭义的认为做坏事或者有悖伦理才是道德缺失,然而当遇到不公正现象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事不关己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俗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很多的成语类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仗义疏财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教化。
但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人性冷漠_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冷漠现象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冷漠。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分析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人性冷漠现象的普遍程度;2. 分析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3. 研究影响人性冷漠现象的因素;4. 为预防和改善人性冷漠现象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0名18-45岁的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各半。
2. 实验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情景模拟等方法。
3. 实验步骤:(1)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关于人性冷漠现象的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
(2)访谈: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人性和冷漠现象的看法。
(3)情景模拟:设置一系列情境,观察受访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以分析其人性冷漠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性冷漠现象的普遍程度实验结果显示,100名受访者中有60人表示自己曾经经历过人性冷漠现象,占60%。
这说明人性冷漠现象在成年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1)个人心理因素:实验结果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源于个人心理因素,如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2)社会环境因素:25%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社会环境有关,如竞争激烈、压力大、道德观念淡薄等。
(3)人际关系因素:20%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人际关系有关,如家庭矛盾、朋友疏远、职场冲突等。
(4)个人经历因素:15%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个人经历有关,如童年创伤、心理阴影等。
3. 影响人性冷漠现象的因素(1)年龄:实验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2)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3)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人性冷漠现象在成年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个人经历因素等。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姓名:学号:班级:专业: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
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
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社会冷漠与心理学

社会冷漠与心理学分析摘要: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有关社会冷漠的新闻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新闻折射出种种负面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问题。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机制、法律、道德等多角度观察社会中的冷漠现象,解释社会冷漠的生成原因,并找出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冷漠;道德滑坡;社会公平;双面人效应;危害;对策(一)前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
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费!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
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
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关于冷漠行为的分析姓名:甘丽娇学号:6202110009 班级:应心101班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重点从心理学分析了此类冷漠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其因素。
我认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这一时代的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冷漠行为。
关键词:道德冷漠悦悦事件心理分析当今社会, 有一种道德现象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有人为此甚至悲观地预言道德大滑坡时代的到来。
诚然,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明明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确、合理的, 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不会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以往自身体验、间接经验、群体舆论导向等, 即便是他具备一定的道德信念并有善的愿望、动机, 但意志总在反复权衡、患得患失中左右摇摆,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仅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
这样一种道德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冷漠6。
2011年,佛山市一位年仅2 岁的女童悦悦在被汽车碾压过程中,有18 位路人经过,却未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位捡破烂的阿婆将悦悦扶起。
虽然医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抢救,但因伤势太重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对道德冷漠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1、“本我”、“自我”、“超我”的力量对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三个“我”( 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响的。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状态,是个体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念和情感体验。
“自我”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
“超我”则代表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遭遇冲突抉择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被社会接纳同时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冷漠导致人们对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的排斥和藐视
当人们行走在大街小巷时,沿途路人并不因他们的窘境而伸出援手,而是面 不改色地大步经过,甚至不曾有过丝毫的滞留。
集体性冷漠事件
中国多少年前的“看客现象”、“冷漠症”并没 像青铜器、纺织车那样被送进了博物馆,在今天这个 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这种“菌毒”还在人们中间徘徊 游荡。 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社会和文化经济等 种种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冷漠,而这种冷漠 也逐渐形成了集体性 冷漠。
对于需要救助的人漠不关心和不闻不问
在寒冷的冬天,当你见到一名流浪者,你会怎么做? 你会见怪不怪,袖手旁观,还是上去询问他们是否 需要帮助。也许,你已经习惯于做众多过客和看客 的一员,也许,你已经无所谓了。不要忽略这种行 为,它确是社会冷漠现象的最普遍的表现之一。
道德的沦落,美德的丧失
当一位老人晕倒在路边而无人问津。这难道 仅仅是一幕悲剧吗?这更是一个警醒,一个对人 们道德底线提出的警醒。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 是否反思过传统的美德,人性的善良也正一点一 点的远离着我们?我们要深深地反省……
社会冷漠现象和管理学分析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实例的分析 •各个成员的观点
因社会冷漠引起个人的心理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隐患
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于自身利益, 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不愿意了解他们,也不愿意去接 触他们。在这种冷漠、残酷的现实环境中,他们找不到生 活的出路和信心而感到困惑、迷茫。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 不平衡和报复心态。心理失去平衡,理智上也就失控了, 会做出种种的骇人听闻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姓名:学号:班级:专业: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
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
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
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场时反应变慢,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会去做,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不做那么自己也就不必或者不能做。
因此,面对年轻女子被车撞倒,现场的许多人彼此观望,一时无人施加援手,固然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麻痹,但也与这种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有关。
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一)旁观者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帮助别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
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二)助人行为得不到实施救援别人实际上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行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如果这种合作背后的机制被破坏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行为的出现。
而助人行为的发生又会受到个人、环境、受助者三方面的影响。
个人会考虑到时间压力、结果回报,比如说由于国内缺乏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导致旁观者知道救援行为会导致自身的伤残、死亡,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从而放弃救援;甚至有时担心在救人之后还会遭遇反咬一口;更有甚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毕竟“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自古流传的。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文化倡导的不恰当的助人观念,导致了助人者很多情况下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
另外,小悦悦对于路人而言是陌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助人观念教育的不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允许导致了社会冷漠现象的悲剧。
(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扶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反咬一口,诸如此类“碰瓷”事件在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宣传,强化了人们不能随便对处于危急中的人实施救援的心理,人人都害怕被讹。
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救,而是该不该去救、救完了以后我会怎么样等…从而导致了救援的耽搁、或不救援。
不得不承认扶老人反被讹事件掀起了我国思想道德的一次大变革。
(四)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社会活动实质是进行各种的交换,但前提是相互等价地给予或汇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在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几十人路过无人施救的报道中,路人在知觉到年轻女子处于危急状况之时,内心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不救的话,内心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情,但是由于旁观者众多,实际上分担到身上的焦虑和矛盾就会变少,“如果每个人都不采取救援措施的话,自己也没必要愧疚”,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心理;而反之如果采取救援行动的话,虽然缓解了自己的愧疚心理,但是做出与群体相逆的行为会为其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媒体报道的“好心扶老人反被讹”事件以后国人产生的“救人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得不偿失”印象,路人会觉得是回报小于付出的,于是选择了漠视。
(五)群体性的认知失调年轻女子明明是被车撞伤,旁人救助不会出现类似“扶老人事件”中出现的被讹诈的现象,另外,打电话报警或者给医院都不会遭遇被讹诈的后果。
而可能性的原因在于旁观者产生了“年轻女子如果受伤了肯定会被别人救起,一定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矛盾的心理,所以就对选择对需要帮助的年轻女子视而不见。
(六)社会抑制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
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社会抑制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
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事件中人们表现得便是一种社会抑制行为。
(七)助人行为的过程第一,我们要注意、感知到这一问题。
可能有的路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道路上,一起车祸已经上演,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助人行为的实施。
第二,在注意、感知事件的基础上,将其理解、判断为紧急事件。
对于那几十个路人而言,有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危急的事件,也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
第三,在理解为紧急事件以后,分析自己在救援中是否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觉得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那么年轻女子的情况就无从缓解。
(八)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河南驻马店事件中,每个人看见其他的旁观者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服从大多数人而选择冷漠离去。
三.消除旁观者效应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
美国有专门的“见义勇为法”,不是为了奖励见义勇为者,而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免于受到恶意诉讼而制定的。
它保护见义勇为者对受难者的死亡、伤残、残疾不承担法律责任,只要见义勇为者行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识和使用合理的技能。
具体到每个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
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
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
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
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四.深思因“冷漠的旁观者”引发的一件又一件惨剧让我们震惊、扼腕叹息。
继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事件,公众都一味地认为公众的冷漠是此次悲剧的祸端。
但我觉得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就要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分析旁观者的心理,得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鉴后人。
旁观者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产生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错综复杂。
除了用法律形式规定公众去见义勇为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教育公众克服旁观者心理,我认为被害一方的呼救方法也是关键。
我不单以最坏的想法去考虑人心,我认为大多数的人不是冷漠的,是有良知的。
把人最柔软的内心唤醒起来,摆脱旁观者心理,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