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测试总结-zhujy
声腔检测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声腔检测技术,了解声腔的结构与特性,掌握声腔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声学参数的测量能力,为后续声学设计、声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声腔检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封闭空间内传播的特性,通过测量声波在声腔内的传播速度、衰减、反射等参数,来分析声腔的结构和特性。
实验中常用的声腔检测方法包括声波反射法、声波穿透法、声场法等。
三、实验器材1. 声源:扬声器2. 接收器:麦克风3. 声级计4. 声学测试软件5. 数据采集卡6. 声学测试架7. 声腔模型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声源、接收器、声级计等设备安装在声学测试架上,确保设备稳定。
2. 声源定位:将扬声器放置在声腔中心,确保声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合适。
3. 数据采集:a. 启动声学测试软件,设置采集参数,如采样频率、采样点数等。
b. 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扬声器发出的声波信号和接收器接收到的声波信号。
c. 记录声波信号的幅值、相位、时间等信息。
4. 数据处理:a. 对采集到的声波信号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
b. 计算声波在声腔内的传播速度、衰减、反射等参数。
c. 分析声腔的结构和特性。
5. 实验结果分析:a.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声波传播速度、衰减、反射等参数与声源、接收器之间距离的关系曲线。
b. 分析声腔的结构和特性,如共振频率、声学吸收系数等。
c. 对比不同声腔模型,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1. 声波传播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声波在声腔内的传播速度与声源、接收器之间距离呈线性关系。
2. 声波衰减:实验结果显示,声波在声腔内的衰减与声源、接收器之间距离呈指数关系。
3. 声波反射:实验结果显示,声波在声腔内的反射与声源、接收器之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
4. 声腔特性: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声腔的共振频率、声学吸收系数等特性。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声腔检测,验证了声腔检测技术的可行性。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声腔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声学参数的测量能力。
声场测试报告

声场测试报告一、设计规范及标准根据舞台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定位并参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音响扩声系统设计规范WH/T38-2009《舞台扩声系统跳线柜、综合接线箱、地板接线盒设置规范》WH/T39-2009《专业音频和扩声用扬声器组件实用规范》WH/T318-2003《演出场所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JGJ 57-2000/J 67-200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GB 4959-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J 76-84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T 14476-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WH/T25-2007)《剧场等演出场所扩声系统工程导则》GB/T 14197-93 《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ITU-R BT. 601-2 供演播室使用的数字电视编码标准;ITU-R BT. 711 供分量数字演播室使用的同步基准信号;GY/T 156-2000 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GY/T 158-2000 演播室数字音频接口;AES3 供数字伴音工程线性表示数字伴音数据的串行传输格式;AES11 供数字伴音工程在演播中使用的数字伴音设备的同步规格;GB 3174-1995 PAL-D 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二、多功能演播厅声场设计说明根据场景布局、实用面积,结合系统功能现实(文艺活动兼报告型会议、培训等等),我们选择主/辅/超低/返听扩声模式进行声场扩声。
本系统采用了48路扩展性强、处理功能强大、兼容性好、个性化、多场景方便方便每个操作者和每场演出、无线调音功能的数字调音台为核心进行音频系统主控制,无线手持、无线头戴、人声/乐器、合唱、鹅颈电容会议话筒对人声进行拾取,随后将初次拾取到的人声信号(人声信号先进入数字调音台综合管理)通过专用的传输线缆传输到调音台,接着输出到效果器进行初次音质处理、修正、根据使用环境适当的添加音频效果后输入至调音台进一步的对音质处理(增益、MIC 前置放大器、均衡、单/立体声输出等等),这时通过调音台末端输出到12进12出音频数字矩阵处理器,运用其内置功能进行处理(输入信号进行压限、延时、均衡等操作,此操作有益系统的正常运行、设备安全、声场音质的均匀),最后分频器进行音频信号处理分频,将音频电声信号一分为三进入扩声系统的信号电声放大部分,此部分是通过与扬声器技术参数相匹配的主/辅/超低频功率放大器对电声信号进行电功率放大,让音频可以有足够的功率去推相应的主/辅/超低频扬声器(也是系统的末端),对舞台这场区域,我们选配一对舞台返听扬声器,用均衡器进行音质处理(提升/衰减量程、增益调节、电压调节、信号动态调节等等),为场景提供一个高品质、高享受、高效率的优良声场。
汽车外声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外声场的基本特性。
2. 掌握汽车外声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分析汽车外声场与车速、车型、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关系。
4. 评估汽车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 汽车噪声测试仪2. 测量车3. GPS定位系统4. 道路噪声测试车5. 计算机及数据分析软件三、实验原理汽车外声场实验主要研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及其传播特性。
实验原理基于声学原理和噪声控制理论,通过测量汽车在特定速度和条件下产生的噪声级,分析噪声的传播规律。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道路: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确保道路平整、无噪声干扰。
2. 实验车辆:选择不同车型、不同车速的汽车进行实验。
3. 测量位置:在实验道路上选择多个测量位置,确保测量数据的全面性。
4. 数据采集:使用汽车噪声测试仪和测量车,在各个测量位置进行噪声数据采集。
5.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噪声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噪声级计算和传播特性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实验道路、车辆、测量位置等。
2. 数据采集:在各个测量位置,分别以不同车速行驶,采集噪声数据。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噪声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噪声级和传播特性。
4. 结果讨论:分析汽车外声场与车速、车型、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关系。
5.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评估汽车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汽车外声场噪声级与车速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车速的增加,噪声级逐渐升高。
2. 不同车型的噪声特性存在差异。
实验表明,小型汽车的噪声级普遍低于大型汽车。
3. 道路条件对汽车外声场噪声有显著影响。
平坦、宽畅的道路噪声级较低,而拥堵、狭窄的道路噪声级较高。
4. 汽车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实验结果显示,汽车噪声已成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七、结论1. 汽车外声场噪声级与车速、车型、道路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汽车噪声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噪声控制。
声学原理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声学原理,通过实验了解声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加深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理1. 声波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粒子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有关。
2. 声波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会反射回来。
反射声波的能量与入射声波的能量、障碍物表面的反射系数和声波入射角度有关。
3. 声波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声波会发生折射。
折射角与入射角、两种介质的声速有关。
4. 声波干涉:当两束或多束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有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两种,与声波的相位差有关。
三、实验器材1. 声源:扬声器2. 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3. 阻抗箱:用于调整声源与测量设备之间的匹配4. 麦克风:接收声波信号5. 数据采集器:记录声波信号6. 耳塞:保护听力7. 直尺:测量距离四、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放置在实验室内,调整阻抗箱,使声源与测量设备匹配。
2. 将麦克风放置在预定位置,记录声波信号。
3. 改变声源的频率,观察并记录声波信号的强度。
4. 将麦克风移动到不同位置,观察并记录声波信号的强度。
5. 改变声波的入射角度,观察并记录声波信号的反射和折射情况。
6. 观察并记录声波干涉现象,分析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声波传播:实验结果表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随着声源频率的增加,声波信号的强度逐渐减弱。
2. 声波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当声波入射角度为0°时,反射声波的能量最大;当入射角度为90°时,反射声波的能量最小。
3. 声波折射:实验结果表明,当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声波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 声波干涉:实验结果表明,当两束声波相遇时,会出现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现象。
相长干涉使声波信号的强度增加,相消干涉使声波信号的强度减小。
扬声器测试工作总结

扬声器测试工作总结
在音频设备生产过程中,扬声器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扬声器的测试,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以下是对扬声器测试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扬声器测试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
测试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测量扬
声器的频率响应、失真率、音质等指标,以确保产品的性能稳定和可靠。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和工具,如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扬声器测试需要注重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
记录测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和改进。
同时,测试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也可以为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另外,扬声器测试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
要与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等密切合作,及时交流产品的测试情况和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和努力,扬声器测试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和高效。
最后,扬声器测试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扬声
器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优化测试流程和方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发展。
总的来说,扬声器测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扬声器测试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测试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提供更好的保障。
测量噪声的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和掌握噪声的测量方法,提高我国噪声污染治理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测量噪声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噪声测量原理和方法;2. 了解噪声的传播规律;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4. 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验原理噪声是指无规律、不和谐的声音。
本实验采用声级计测量噪声,声级计是一种测量声音强度的仪器,其测量原理是基于声压级。
声压级是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声压变化。
本实验采用声级计测量噪声的声压级,并将其转换为分贝(dB)作为噪声等级的表示。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声级计:用于测量噪声的声压级;2. 水平仪:用于确保声级计的测量方向水平;3. 数据采集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4. 移动测量车:用于移动实验地点;5. 风速仪、温度计、大气压力计:用于测量环境参数。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如道路、工厂、居民区等;2. 设备安装:将声级计安装在移动测量车上,调整水平仪,确保声级计测量方向水平;3. 数据采集: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时间、声压级、风速、温度、大气压力等;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噪声等级、噪声分布、噪声污染状况等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噪声等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实验场地的噪声等级。
如某道路噪声等级为75dB(A),某工厂噪声等级为85dB(A);2. 噪声分布: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噪声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
如某道路在早晚高峰期噪声较大,中午和夜间噪声较小;3. 噪声污染状况:根据噪声等级和噪声分布,评价实验场地的噪声污染状况。
如某道路噪声污染较严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噪声测量原理和方法,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2. 实验结果表明,噪声污染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需要加强噪声污染治理;3. 噪声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排放,同时加强噪声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
音响系统声环境测试报告声学特性

XXXXXXXXX礼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测量报告测量:审核:XXXXXXXXX 2015年10月日受委托,对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按《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国家标准,对最大声压级、传输频率特性、声场不均度、传声增益、系统总噪声级等五项声学特性指标进行了实地空场测量。
并对有关建声指标混响时间,背景噪声也进行了实地空场测量。
现把测量情况归纳如下:一、XXXXXXXXX礼堂概况该礼堂长约32m、宽约18m、高约9m,总面积576平方米,总容积5184 m3。
可容纳观众470人左右,有吸音材料的软座,地面铺设塑料板,左右墙壁及后墙均装有吸声材料。
舞台宽约14.2m、深约8.5m、高约8m,容积965.6m3,墙壁为吸引材料,舞台上装有观看3D电影用的金属电影幕。
舞台口宽约16.5m、高约6m。
在舞台口中线上方装有一组(两只)QSC K12 (全频)扬声器和一只KW181超重低音音箱,(每只K12全频扬声器的覆盖角度为75°圆锥形),舞台两侧八字墙下方各嵌入安装K12(全频)扬声器一只和KW181超低音音箱一只,两组之间水平间距约为15.5m。
台唇处各装有三只K8(全频)扬声器(每只K8全频扬声器的覆盖角度为105°圆锥形),以用作补声,三只扬声器之间相距约3m,共计4只K12和3只K8全频扬声器及三只超低频扬声器以不同的角度覆盖观众区,使观众厅前半区的声场得到均匀的覆盖。
另外在观众区中部及后部共计安装有四只K12扬声器,覆盖观众厅中后区,以满足多用途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的要求。
以上扬声器品牌均为QSC。
二、测量标准及条件1、测量方法按GB/T495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国家标准;2、性能指标按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标准中多用途类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3、测量仪器:美国TERRASONDE,TOOLBOX,ATB-PLUS型音频分析仪及配套用的标准测量用传声器。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声学性能测试方法与技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声学性能测试方法与技巧声学性能测试是物理实验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声学性能的测试与评估,可以有效地了解和评估声学系统的性能,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研究和开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声学性能测试方法与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声学测试领域的相关知识。
一、声学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声学性能测试主要涉及声音的传播、衰减、回声等特性的测量和评估。
其中,常用的测试参数包括声压级、声强度、频率响应等。
测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声音的产生和控制,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而评估声学系统的性能。
二、声压级的测量方法声压级是声音强度的量化表示,常用单位为分贝(dB)。
测量声压级的常见方法是使用声级计或测音仪。
使用声级计时,需将测量的声压值与标准参考值进行比较,并换算成分贝值。
而测音仪则可以直接读取声压级的数值。
三、声强度的测量方法声强度是声音能量传播的指标,与声源的功率和传播距离有关。
常用的声强度测量方法包括声压法和声强度法。
声压法通过测量声压的分布及变化来计算声强度,而声强度法则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密度来计算声强度,更加准确和可靠。
四、频率响应的测量方法频率响应描述了声学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传输特性。
测试频率响应时,可以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然后用麦克风或传感器接收和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差异,可以得到声学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曲线。
五、回声时间的测量方法回声时间是描述声学系统中声音残留的时间。
常用的回声时间测量方法是采用脉冲信号并测量其衰减的时间。
在实际测试中,可以使用回声时间分析仪或频谱分析仪等设备。
通过测量声音信号从发送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得到回声时间和声学系统的声学环境信息。
六、测试技巧与注意事项在进行声学性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与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适当的测试设备和仪器,并确保其准确和可靠。
其次,在进行测试前,需要做好实验场地的准备工作,如降噪处理和消除干扰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场测试总结依据1.GB 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会议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2.GB T 4959-1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测试步骤:一.系统初始化,选测试点。
二.校准SmaartLive的声压级三.测试音箱相位四.测(调)试以下指标:序号指标测点选取手段备注1 传输频率特性8点,无楼座5点多频率2 传声增益8点,无楼座5点声压计有源音箱90dB粉红噪声3 最大声压级8点,无楼座5点声压计4 稳态声场不均匀度不少于座位数1/60 声压计85~90dB5 系统总噪声级空场,不少于5点声压计如果测试之后作了调整,那么记录调整之后的参数。
指标术语解释:摘自GB 50371一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传输频率特性transmission frequency response扩声系统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
传声增益transmission gain扩声系统在最大可用增益状态时,厅堂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心型[R(θ)=(1+ cos θ)/2 ]传声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单位:dB 。
最大声压级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厅堂内各测量点可能的最大峰值声压级的平均值L M 。
以峰值因数(1. 8-2. 2)限制的额定通带粉红噪声为信号源,其最大峰值声压级为RMS 声压级的长期平均值L RMS 、加上峰值因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单位:dB 。
)2.2~8.1lg(20+=RMS L L声场不均匀度sound distribution厅堂内 (有扩声时)各测量点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单位dB 。
系统总噪声级system total noise level扩声系统在最大可用增益工作状态下,厅堂内各测量点扩声系统所产生的各频带的噪声声压级(扣除环境背景噪声影响)平均值,以NR-曲线评价。
具体说明一. 系统初始化,选测试点GB T 4959-1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2.1 测量条件 2.1.1 测量前(原文)扩声设备须按设计要求安装完整,并调整扩声系统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均衡器应已经系统最佳补偿调整。
[注解]指均衡器已经频谱仪等手段测试调整后的工作状态。
2.1.2 测量时(原文)扩声系统中调音台的EQ处于“平直”位置;厅堂内测点的声压级应高于厅堂总噪声15dB,混响时间的信噪比至少应满足35dB要求。
[注解]在实测时只要声压级高出现场噪声声压级15dB即可;混响时间测量时一般要求厅堂内保持绝对安静。
各出入口门均应关闭,以免测量时受到干扰影响。
2.1.3(原文)各项测量应在空场及满场条件下分别进行。
如满场或模拟满场难以进行时,可作空场子可行。
[注解]所谓模拟满场,即在空场子情况下在座椅上覆盖棉被或其它可作为吸声体的实物,此代替观众吸声。
2.1.4 测点选取2.1.4.1(原文)所有测点离墙>=1.5m,距地高度1.2—2.3m。
对于有楼座的厅堂,测点应包括楼座区域;对于有舞台或主席台的扩声场所,测点应包括舞台区或主席台区。
2.1.4.2(原文)对称性厅堂,测点可在中心线一侧(包括中心线附近)区域内选取。
[注解]对称性厅堂是指观众席中单双号座位基本对称。
(原文)体育馆可在比赛大厅的1/2区域或1/4区域内(包括对称轴线附近,偏离对称轴线1.5m内)选取。
(摘自行业标准JGJ/T131—2000,J42—2000《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2.1.4.3(原文)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最大声压级,系统失真的测点数宜选全场座席的千分之五。
最好不得少于八点(无楼座场所,不得少于五点),测点的分布应当合理并有代表性。
(原文)体育馆比赛场地内,不应少于三点。
2.1.4.4(原文)声场不均匀的测点数不得少于全场座席的六十分之一,可以在中心线附近,左半场(或右半场)均匀取1~2列。
每隔几排进行选点测量,对于大型场所,测点数可适当减少。
(原文)体育馆比赛场地内不应少于五点。
2.1.4.5(原文)混响时间测量,空场时不少于五点。
(原文)体育馆在观众区不应少于六点,比赛场地内不应少于三点。
2.1.4.6(原文)总噪声及背景噪声测量只在空场条件下进行,测点数与混响时间同。
2.1.4.7(原文)RASTI指数的测量。
空,满场的测点与混响时间同。
·(原文)RASTI快速语言传输指数(rapid speed transmission index)。
它是语言传输指数法(STI法)在某些条件下的一种简化形式,用来测定与可懂度有关的语言传输质量(见GB/T14476)。
[注解]由于RASTI测量时需要具备专用测量手段,故有时也用国标GB/15508—1995《声学语言清晰度测量方法》来进行。
2.1.4.8(原文)对于非对称厅堂,应增加测点。
2.1.4.9(原文)有些项目的测量亦可采用录音法(声记录、重放)。
二.校准SmaartLive的声压级…………三.测试音箱相位首先打开左侧音箱,在两侧音箱中轴线上选择一点读出该点的声压级。
打开右侧音箱,观察声压级读数变化:如果读数大约增加3dB ,则说明相位一致如果读数变小,则相位可能不一致。
四.测(调)试以下指标GB T 4959-1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2.2 测量方法2.2.1 扩声特性2.2.1.1 传输[幅度]频率特性(原文)厅堂内各听众席处稳态声压的平均值对于扩声系统传声器声压或扩声设备输入端电压的幅频响应。
测量结果中需说明使用哪种方法。
b、电输入法测量线路图。
1/3 OCT粉红噪声信号直接馈入扩声系统调音台输入端。
调节噪声源输出,使测点的信噪比满足第2.1.2条要求。
在观众厅内规定的测点上测量声压级。
[注解]具体操作步骤:1)扩声系统中调音台的“EQ”处在平直(即“0”)位置。
2)准备好粉噪信号发生器。
频谱仪(或装有Smaart live 软件的笔记本电脑),测试电容传声器。
3)将测试电容传声器支在立式话筒架上,传声器离地高度在1.2m~2.3m间选择,并通过音频传输电缆与频谱仪连接。
4)将粉噪信号馈入调音台某X输入通道,该通道的输入GAIN调至PEAK 灯临界点处;调音台的总输出推杆处在0dB。
调节该X输入通道推杆至某一点处,使场内声压级正好90dB(Line 或C计权档;该声压系临时自选)。
5)按事先选定的测试点进行测量,记录并打印频率特性曲线及各频率点的声压级值。
如某测试点的记录打印。
传输频率特性曲线FREQ. LEVEL FREQ. LEVEL 25 64.1 800 81.7 31.5 63.2 1000 83.8 40 66.6 1250 87.7 50 72.4 1600 91.2 63 74.2 2000 88.6 80 85.6 2500 88.1 100 88.8 3150 86.6 125 85.3 4000 79.1 160 85.0 5000 72.9 200 85.5 6300 71.5 250 85.0 8000 69.6 315 87.9 10000 65.2 400 82.4 12500 68.4 500 78.8 16000 - 630 83.6 20000 -传输频率特性各频点声级值2.2.1.2 传声增益(原文)扩声系统达到最高可用增益时,厅堂内各听众席处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
·最高可用增益扩声系统在所属厅堂内产生反馈自微临界增益减去6dB 时的增益。
测量线路图:把在观众厅内各测点上测得的声压级平均值减去传声器处的声压级。
按频率加以平均即得该频带的传声增益。
若把传声增益值与频率的关系绘在同一张频率坐标纸上,可得到传声增益频率特性。
测试信号的中心频率也允许按倍频程中心频率测量。
·在调扩声系统最高可用增益时,自激临界点的判定可利用仪表指示辅以人耳判别为依据。
·测试声源与传声器距离。
语言0.5m;音乐5m。
[注解]具体操作步骤1)取扩声系统中常用(有代表性)的传声器,放在舞台头道幕后1m处的舞台当中,并连接扩声系统调音台中某X输入通道,同时紧靠该传声器旁再放置一台具有频谱记录功能的声级计(或频谱仪),两传声器的拾音头应平齐。
2)在距传声器0.5m处(语言时),放置一台全频带放声源(不能与扩声系统共用,如有带前置有源音箱更好)。
3)开通扩声系统。
调音台总输出设在0dB,调节某X通道(该通道EQ 处在平直即0状态),直至场内出现声反馈的临界状态(可通过人耳和调音台VU指示来判定)为止,并立即将该某X通道的电平衰减6dB(下拉该通道推杆,看推杆旁刻度和调音台VU指示)。
调好扩声系统的工作状态应保持平稳不动。
4)开通放声源,送出粉噪声。
逐步调节输出量,同时观察声级计至某一声级值(可选在85~90dB之间),并保持稳定。
5)移动声级计按测试点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
2.2.1.3 最大声压级(原文)扩声系统在厅堂听众席处产生的最高稳态准峰值声压级。
a.电输入法宽带噪声法测量线路图其中将1/3 OCT带通滤波器换用模拟节目信号网络。
[注解]模拟节目信号模拟节目信号计权功率谱信号滤波器线路图模拟节目信号功率谱频率/Hz相对电平/dB 容差极限/dB频率/Hz相对电平/dB容差极限/dB 正负正负20.0 -13.5 3.0 3.0 630.0 0 0.5 0.525.0 -10.2 2.0 2.0 800.0 0 0.5 0.531.0 -7.4 1.0 1.0 1000.0 -0.1 0.6 0.640.0 -5.2 1.0 1.0 1250.0 -0.3 0.7 0.750.0 -3.5 1.0 1.0 1600.0 -0.6 0.8 0.863.0 -2.3 1.0 1.0 2000.0 -1.0 1.0 1.080.0 -1.4 1.0 1.0 2500.0 -1.6 1.0 1.0 100.0 -0.9 0.8 0.8 3150.0 -2.5 1.0 1.0 125.0 -0.5 0.6 0.6 4000.0 -3.7 1.0 1.0 160.0 -0.2 0.5 0.5 5000.0 -5.1 1.0 1.0 200.0 -0.1 0.5 0.5 6300..0 -7.0 1.0 1.0 250.0 0 0.5 0.5 8000.0 -9.4 1.0 1.0 315.0 0 0.5 0.5 10000.0 -11.0 1.0 1.0 400.0 0 0.5 0.5 12500.0 -14.8 1.5 1.5 500.0 0 0.5 0.5 16500.0 -18.2 2.0 2.0 630.0 0 0.5 0.5 20000.0 -21.6 3.0 3.0 注:摘自原国标GB4959—8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