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之争

合集下载

老子故里:老子故里-老子简介,老子故里-故里论_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老子故里-老子简介,老子故里-故里论_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老子故里-老子简介,老子故里-故里论_老子故里本文话题:老子故里,文化名人,龙山文化老子故里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两千年来是官方与民间公认的老子故里,并获得了古今中外权威机构对太清宫镇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太清宫镇祭拜老子。

鹿邑县亦因老子故里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名,并在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故里太清宫在唐末黄巢起义时被毁于兵事。

老子故里_老子故里-老子简单介绍鹿邑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老子像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叫李聃。

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曲仁里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着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1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故里_老子故里-故里论鹿邑太清宫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鹿邑县,距县城5千米,东邻安徽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相连。

太清宫之名乃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钦赐。

行政辖太清宫、大贺、八里、陈楼、黄王、营子寨、周元、薛小、晏庄、怀溜十个居委会,四羊、后双、后刘、大梁、怀楼、薛楼、大崔、蒋营、小怀九个行政村。

道家创始人老子到底是哪里的,河南安徽之争

道家创始人老子到底是哪里的,河南安徽之争

道家创始人老子到底是哪里的,河南安徽之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陕甘豫皖多地都在争,但是目前给出资料较多也比较受支持的主要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和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

两地直线距离也就几十公里。

安徽省涡阳县:九龙井:《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老子出生时九龙吐水,形成九井,这九井遗址现在在涡阳。

圣母墓:涡阳县老子娘坟据当地传说是老子母亲的墓地。

尹喜墓:当地俗称尹子孤堆,尹喜是老子的弟子,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2009年9月7日央视的《走遍中国》播出电视专题片《从人到神说老子》关于这期专题片的预告内容是:“亳州市的涡阳县,在老子出生地的争论中,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扎实的史料论证,获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本片将追随地方学者寻找老子出生地证据的过程,还原一代圣哲老子的传奇人生。

”但同样是《走遍中国》,在2004年曾播出过一期《老子不老》的专题片,这期节目援引国内诸多专家一致的说法得出结论——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县。

目前涡阳县有涡阳老子文化广场、涡阳老子庙、东岳庙、天静宫、老君殿遗址等相关建筑与遗址。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

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

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

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

明道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北,据传说是老子传道之地。

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

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后来的《汉书》《资治通鉴》以及现代的《辞海》,都注明了老子诞生地在鹿邑,唐宋几代都有帝王在鹿邑太清宫立有亲笔御书的巨碑。

2011年11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报中国文联审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备案,命名河南省鹿邑县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老子故里160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

老子故里160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

老子故里160 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2015 年11 月24 日上午,《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课题成果实地新闻发布会在牛集镇蒋楼村姬揣李自然村西惠济河入涡河口(两河口) 举行。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先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道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副教授于国庆先生,国家课题专家组亳州行动小组组长、亳州道祖脉传全真龙门23 代衣钵顾宗正道长,老子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北京市著名企业界代表赵延敏女士等参加了发布会。

自2009 年起,詹石窗先生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

历时五年多,在课题组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充分详细论证和实地考察核证的基础上,将《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列入了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范围,第一篇学术论文于2015 年10 月份顺利通过权威学术期刊《宗教学研究》学术委员会专家组双向匿名的严格审核,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15 年第三期,并列入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资料数据库。

发布会上,陆文荣道长致祝贺词。

詹石窗先生介绍了《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课题研究成果相关情况,指出: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的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牛集镇姬揣李村。

最后,詹石窗解答了新闻界朋友们的提问。

你立个牌子你就是老子诞生地?证据是什么?你说汉老子祠遗址?遗址在哪里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看呀?出土文物呢!我们坚绝反对学术造假?【老子文化】九大证据锁定涡阳就是老子故里老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很想知晓在什么地方出生了这一伟人。

老子故里之谜

老子故里之谜

老子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名人,但因历史久远,关于他的出生地,目前存有两种不同说法,即老子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之说和安徽省涡阳县之说。

这是因为在历史典籍中,关于老子诞生地苦县的归属说法历来存在分歧。

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河南省鹿邑县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所在地,而《后汉书》中则记载:“陈国苦县,春秋时曰相,有赖乡”。

安徽省涡阳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陈国的所在地。

河南省鹿邑县与安徽省涡阳县之间相距不到百公里。

河南鹿邑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地带,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

这里是老子的诞生地,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

该县保留了很多与老子有关的历史文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太清宫。

太清宫建于东汉汉恒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最初名老子庙,后来改称老子祠。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将老子定为始祖,将老子庙设为太庙,并修建了庙宇和大殿。

在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改庙名为太清宫,该段时期,亦是太清宫最繁盛的时期。

太清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前宫是太清宫,祭祀老子的场所;后宫是洞霄宫,祭祀老子母亲的场所。

太清宫主体建筑物是太极殿,殿中供奉着老子像,并有一根高约1.5米,直径大约25厘米的铁柱子,人称为“赶山鞭”,寓意老子曾经担任过“柱下史”这个职务。

太清宫内还有三株唐柏以及十几通历朝历代的石碑。

太清宫东面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面有隐阳山遗址,还有九步井遗址等。

此外,还有老君台遗址,据传老子年轻时曾在此讲解道经,根据传说这里也是老子升天之地,因此也被称为“升仙台”。

安徽涡阳老子诞生地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地处淮北平原腹地,境内涡河自西向东流过,因此得名涡阳。

县内的天静宫遗址是为人所熟知的老子庙,遗址所在地在古时隶属于豫州,豫州在春秋时期称为“相”,位于宋国和陈国两个国家的交界地带,随后均被楚国歼灭。

在西汉时,属于沛县。

隋朝和唐朝开始,属于亳州的管辖范围。

老子故里之争,鹿邑败相渐露

老子故里之争,鹿邑败相渐露

鹿邑和涡阳的老子故里之争,从本质上说应该是老子诞生地之争。在这场争端中,后起后发的安徽涡阳,渐渐以深厚的皖北文化底蕴,务实低调的行事风范,在看似柔弱和无为中谋定全局。在亳州地区数次有关老子的文化研讨会上,涡阳政府的领导及地方学者总是从老子的思想境界出发,公开阐述和表达“为而不争”之道,用以指导老子文化建设与传播工作。
一个浮躁不知清静,狭隘而无大局的城市,是代言不了“尊道贵德,清静自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老子文化的。
哪怕你真的是老子的诞生地,你都已经掩盖不了你在老子故里争端中的败笔。
老子故里之争,不争才是大谋略
争名夺利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经营的城市自然也不例外。城市在品牌经营中,可以争名,但要争合情合理之大名,要顺大局而动;可以争利,但要争阴阳调和之共利,要谋全胜而为,老子《道德经》“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早就揭示了如何“不争而善胜”的至高演变法则。
作为非考证学者的黄老道学谋略研究机构与智库组织,我们本无意卷入鹿邑和涡阳两地的纷争中,对于我们而言,传承、研究、发掘和开发老子道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与诸行百业中的具体应用,重于一切。但是连日来,不堪忍受某些鹿邑人士的低级骚扰与恶意辱骂,故不得不写下此文,以警非份极端之徒,勿再好心添乱,给自己城市抹黑自秽。
对于诸多的老子故里,抛开其学术考辩之真伪,就老子道学思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故里纷起、城市争名的时代背景下,且不论当地政府是出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还是“注重文化发掘,弘扬人文精神”的目的,都值得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去支持和参与。因为,无形的大道必须借助有形的形式和手段才能得以传播推广。
然而,鹿邑的某些热爱老子文化的极端分子,却以近乎野蛮的手段数年如一日的干着同样一件“伟大”的事,那就是“一致对外,死守鹿邑”。上海学者王振川先生考证-全球品牌网-了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就因为王先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就多次受到鹿邑网友的“人肉”,有人以暴力言语威胁王先生的人身安全,希望他能知难而退;有人打听王先生的身份证号码,声称要去法院起诉王先生……当此类事一再上演,闹剧演变成习惯行为的时候。鹿邑,你真的不战自败了。

道教始祖老子是现在哪里人

道教始祖老子是现在哪里人

道教始祖老子是现在哪里人道教始祖老子是哪里人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关于“老子是哪里人”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明确记载过老子故里:“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该就是从史记开始的,而探究“楚县”到底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

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

安徽涡阳县通过研究历史古籍对老子的记载还有对当地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了大量可以证明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相人,也就是现在的涡阳县人。

但是这一说法同样遭到了质疑,因为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发现,如果老子是涡阳县人,那么就是说在几十里的地方同时出现三个县——真源县、鹿邑县以及亳州。

而这种地理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

而鹿邑县其实是属于亳州的,也就是说老子应该是亳州人,但是当时的亳州和现在的亳州是不一样的,春秋时期亳州是在河南省,所以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人这一说法更能站得住脚。

不过,这两个地方各有各的说法,关于老子是哪里人的一系列证据不过是基于史实的推测,并不能完全的确定,所以任何一方都坚持自己才是正确的,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现如今也不好辨别了,只能说,舆论更倾向于河南鹿邑县这一说法。

道教始祖老子简介老子,本名李耳,又称作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春秋时楚国人。

老子早年时期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官,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图书管理员。

老子是道教的教祖,他主张无为而治,用道来解释宇宙的变化起源,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客观规律。

其实关于老子的历史真实身份说法并不统一,历史上有人认为老子就是楚国人老莱子,跟孔子处于同一个时期,老莱子一生著有十五部书籍,都是宣传发扬道家学说;还有的人认为周太史儋就是老子的真实原型,他的活动时期是在孔子之后的100多年,这又与孔子问学于老子的历史故事不相吻合。

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的历史确切身份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记载,只是大约给出了一个可能,文字记载为“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近二十年“老子故里考辨”梳辨

近二十年“老子故里考辨”梳辨

近二十年“老子故里考辨”梳辨以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近20年对老子故里的争论为基础,从古史料、存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口述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三个方面,对以前学者们考辨成果进行新的梳理和辨析,可以得出老子的故里是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镇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地位毋庸置疑。

标签:老子故里;鹿邑;涡阳;老子一、引言鹿邑是老子故里原本不曾有争辩,近20年来,以已故安徽大学孙以楷教授为主将的安徽籍学者,试图把道家文化原产地拉到安徽,就论证老、庄是安徽人。

涡阳籍台湾人马道士,将以修鹿邑太清官为名筹集到的巨额资金,转向支持涡阳天静宫重建。

涡阳以此为契机,从史料、老庄的文本语言和内容、口述史、神话、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作了大量论证,加之在利益的驱动、地方学人的附会下,形成绵延至今的争夺老子故里的小气候。

纵观从孙以楷、杨光对已有定论的“老、庄故里”发难,到能混淆视听、试图湮灭事实真相的今天所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只有孙以楷、廉成荣、李谷鸣、李玉成、陈桥驿、陈广中、王振川、易小斌几位(后文统称“涡阳说”),对论据用过技术性的功夫,其余参与论争者,多是重复现成的话语,没有新意。

这几位的说辞之间除大量重复的内容外,也有相互矛盾的解读和冲突,但其共同目的就是把“老子”从河南鹿邑拉到安徽涡阳,专一“服务”那个地方。

他们所谓的立论基础主要是:对《史记》记载的怀疑,对汉桓帝延熹年间祭祀老子事件的怀疑,对挖掘到的碑刻和遗址阐释,对涡阳天静宫周围神话传说的历史化和方言的解读。

对于他们的论证,袁祖亮、崔大华、李玉洁、蔡万进、杨宝顺、张志清、王珏、李士、韩秉方、韩绍诗、李灿、王继斌、李岚田、宋平、李水海、刘庞生、桑敬民诸先生,各自从多方面翔实考证,征引得当,理据充足,给予了有力辩驳,并指出他们对元代涡河改道的无视,对他们自己乡贤参编的《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的失察,甚至对历史地理的误读等。

本文在诸位先生辩驳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辨正。

老子故里安徽涡阳

老子故里安徽涡阳

老子故里安徽涡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

今安徽涡阳县在老子的年代里,是归属于楚国版图。

而鹿邑、亳县属于陈国。

老子的故乡在今安徽涡阳。

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并是鹿邑,证据如下: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看宋史:《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

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

车驾还,临问数四。

(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只好先回了。

)2、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

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

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

《新唐书·志·卷二十八》:鹿邑,上。

大业十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

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

真源,望。

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

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

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

4、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古诗做不了假。

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

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

“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

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

鹿邑又扯说河改道了。

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不曾改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究竟是宋国、陈国人,还是楚国人?
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

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姓李,又为何称老子呢?据郑玄《礼·曾子问注》曰:老子,寿考者之称。

然而古往今来,寿星很多,为什么独李耳称老子?于是,葛玄(葛洪从祖,治神仙术,见《抱朴子》)则解释说:老子生而皓首,故曰老子。

至于老子姓李氏,列仙传(马叙伦案《神仙传》)曰: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而唐初《艺文类聚》(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生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神仙传》又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上述诸说,乃附会之谈。

关于老子乡里,史记曰“楚苦县”。

列仙传云陈人,还有的说是宋人。

1924年7月7日马叙伦先生在《老子校诂·老子姓氏名字乡里仕官生卒考》中说:“苦于春秋之际,尚不属楚,将以陈亡于楚惠王,当获麟后之三年。

世传老子老寿,与孔子同时,未必即死于春秋时,则陈之相已入于楚之苦,故从而楚之耶。

然则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者,盖本之河上注矣。

且边韶曰:相县荒虚,今属苦,故城犹存。

又《水经注》二三曰:谷水又东迳赖乡故城南。

谷水自此东入涡水。

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

老子生于曲涡间。

”老子生于何地?近代专家作了许多艰苦细致的考证工作,其中马叙伦先生《老子校诂》引用的资料较为丰富。

他所使用的方法虽是清代汉学家的方法,不免失于烦琐,但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

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据1993年3月17日《光明日报》记者胡丰报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天静宫的遗址,先后共发掘10米×10米考古探方37个,累计揭露面积3700多平方米,发现唐至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地层堆积。

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八层,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三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第四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
第五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土层较厚;第六层至八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毫瓷片,宋代钱币和建筑构件等。

唐代文化堆积,见于一灰坑和窑内,有含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考古地层显示了自唐代以来,建筑活动持续不断,大体都处于天静宫遗址的中心地带,这期间曾经历了两次黄河泛滥之灾,反映天静宫沧桑的历史。


在天静宫遗址内发掘了一批汉至六朝期间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

另一处还发现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凸突莲花瓦当,均具汉至六朝风格。

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天静宫在汉至六朝时较繁盛。

又据《文汇报》记者许前伟1995年8月12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观民、邵望平在现场考察发现:有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装修“天静宫兴造碑”,其中记载“天静宫为老君所生之地”和“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有“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和司马光记载的老君石像一尊及“古流星园”石匾一块,证实此地即老子故里。

在天静宫东北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和老子弟子尹喜的墓,至今仍有遗物在。

老子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五十二章)既然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在此,那么此地是老子的出生地无疑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刘观民、邵望平二位研究员在考古现场还发现:在流星园旧址,即老君殿东南,清理出九眼古井,即九龙井,经鉴定,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陶制大块板瓦井壁,这眼春秋瓦圈井至今保存完好,其余八眼在汉代、宋代整修过。

据唐代《括地志》(分道计州的地志)载:“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

有老子宅及宙,庙中有九井尚存”,《亳州志》说:“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后人根据传说建九井。

九井当在老子诞生后根据传说所建。

而瓦圈井既为春秋时期建,那么由此可以断定,老子生年不能晚于春秋时代。

在中太清宫西北角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

天静宫遗址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和春秋时期文物,俯首可拾,品类繁多,有的文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完整出土一个春秋时期用的灰砂陶制瓮棺,还有铜器、铁器、玉器和钱币等,说明此地历史悠久,到春秋时期已相当繁荣,老子正是在已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代哲人的。

据史料记载,此地,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陈宋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故《史记》言老子为楚人。

自秦汉起,为谯(今亳州)之辖地。

清同治三年(1864),设立涡阳县时,划归涡阳所辖。

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南绕涡谷之二水,三面碧波粼粼,北枕龙山之麓,环境清幽,风光宜人。

公元前571年,老子即降生在太清宫流星园址。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为老子庙,盖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庭,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

后在曹魏黄初三年,隋开皇元年都奉旨敕修过。

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宫为祖庙,大兴土木兴建,后毁于兵火。

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

帝王对老子尊崇至极,不仅屡赐宫名,先为太清,后为天静,而且亲往朝谒,不绝史册。

元明两代,仍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堪称华夏第一道观。

清代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

惜乎清末
战乱频仍,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

在中太清宫旧址发掘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老君殿遗址,对道家发源地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老君殿遗址将按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方法进行保护。

为纪念一代哲人老子,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涡阳县一些有识之士早在八十代末期就酝酿重修老子故里中太清宫,境内外文化界、道教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及省、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前往涡阳中太清宫进行考察。

尤其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先生1989年以来,多次带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热心人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并决心为重修老子故里做一番事业,积极筹建大陆以外地区重建老子中太清宫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境外募捐工作。

省市道协多次派员来实地察看,并拨专款整修、复制。

我国古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领衔设计。

规划方案按中太清宫极盛时期,即北宋敕修时的规制予以设计。

由于老子在历史上有“玄元皇帝”、“混元皇帝”的封号,又因老子曾为“孔子之师”的缘故,老君殿在规格上不应低于曲阜孔子大成殿。

老君殿规划为东西宽47米,南北进深28米,殿高23.75米。

九间重檐周围廊九脊殿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屋面上覆黄色琉璃瓦,色调宁静清雅。

殿前出月台二重,均绕以白色石栏、螭首,前有龙陛、踏道。

如此大体量的古式大殿,全国现存不过五、六座。

老君殿前约66米×71米的宽大庭院,地面敷石板,随意植松柏。

再前为灵官殿,后为三清殿,自成一院。

整体规划壮丽雄伟,再现出中太清宫的昔日宏观。

老子圣像,铜质,高5.5米,重5.5吨,由上海交大设计制作,三星集团协助落驾。

1995年10月19日,建国以来道观建筑“第一殿”,重修后的太清宫主殿老君殿落成典礼暨老子圣像开光仪式举行,海内外赤子云集涡阳,祝贺老君殿落成暨老子圣像开光。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到处寻找家园。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大概也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沉思冥想,追根溯源,指出道乃天地万物之母(源),因而成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

然而《道德经》问世已两千多年了,而其作者老子生于何时,他自己的小家园在哪里,却成了千古之谜。

安徽省涡阳县发掘出天静宫(史称中太清宫)遗址和千余件各类文物,终于打开了历史的尘封,找到了老子的家园。

如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老子故里的愿望,已变为瑰丽的现实。

二十世纪末我们找到了老子的生身之地,重建了他的家园,道家始祖圣地天静宫重展当年建筑之雄风。

我们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老子关于宇宙本源(天地万物之母)的探索、关于人(心、身)与天地变化规律的学说,必将放射出新的灿烂光芒,人天科学新纪元即将到来,人类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