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合集下载

酒道观音道家文化中的酒仙传说

酒道观音道家文化中的酒仙传说

酒道观音道家文化中的酒仙传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道家文化中的酒仙传说,更是将酒与修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酒仙传说中的酒道观音,作为酒仙的代表,成为民间信仰中备受崇拜的对象。

本文将介绍酒仙传说的起源、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酒相关的信仰仪式,探讨酒仙传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酒仙传说的起源酒仙传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

根据神话传说,远古时期,荒芜的大地上只有一棵巨大的葡萄藤,藤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

天帝见此景,便将藤液采集制成美酒,并派出神仙将酒带给人间。

之后,酒成为神仙们与人类交流的媒介,也成为了修道者达到神仙境界的法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酒仙传说逐渐与道家文化结合。

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通过修炼道法来寻求长生不老。

酒被视为修道者突破尘世束缚的工具,成为了道家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酒仙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在道家文化中,酒仙被视为修道者必经的阶段。

道家强调内丹修炼,即通过调养内气、体悟道义以达到永生长生的目的。

传说中,酒仙乃是通过酒精修炼而成的神仙,具有长寿不老的特质。

在道家文化中,酒仙是非凡者的象征,代表了修行者所向往的境界。

酒仙的修道方式也有许多变化。

有的修道者通过长期酿造酒类,并采用特殊的炼丹术将酒精转化为灵气,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还有人通过饮酒来陶冶心性,悟道参悟。

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酒仙都是通过与酒结缘,达到修行境界的化身。

三、与酒相关的信仰仪式在道家文化中,与酒相关的信仰仪式被广泛传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醉酒观音。

据传,醉酒观音是由酒仙经过长时间修行后升华而成的化身。

她以红脸、高人一等的形象示人,手持酒杯,时刻陪伴信徒,化煞驱邪。

每年的醉酒观音诞辰日,信徒们会前往寺庙,进香上香,祈求醉酒观音的保佑和加持。

仪式中,信徒们手持酒杯,倒满美酒向醉酒观音敬奉。

这被视为与酒仙进行心灵交流的一种仪式,也是信徒们表达敬意的方式。

酒仙传说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品老子文化,悟人生之道

品老子文化,悟人生之道

品老子文化,悟人生之道
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

曾掘井于鹿邑北,得甘泉,以此泉酿酒,款待天下名士访客。

唐高宗年间,高宗亲临鹿邑拜谒老子时,一官员向其呈献了老子所酿美酒,唐高宗饮罢大为赞赏,下旨命官员传承古老工艺,建立酒坊,并将此酒命名为李耳酒,以此来纪念老子,这就是李耳酒的来历。

至今,鹿邑还流传着“御驾鹿邑拜老子,十里飘香李耳酒”的佳语。

如今,李耳酒仍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秉承一脉天然的品质,仍攫取“九龙泉井”的井水,选用当地优质高粱、小麦、玉米等粮食,在固态泥池发酵,老五续渣蒸馏,于自然中甄选精华窖藏,天、地、人和谐统一。

酒质窖香浓重,绵甜爽口,酒尾干净。

为传承道家思想,弘扬老子文化,李耳酒推出的“云上欢腾、又见花开、欢伯呼我、怡然自得”等几款系列酒,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精髓思想升华而来,充满诗意,充满生命与爱的化合。

包装新颖,蕴含浓重的道家文化气息。

仿佛这不是一瓶瓶酒,而是一段段千年文化的诉说。

开启李耳,又见花开;喝上一口,怡然自得。

喝下的是美酒,享受的是自然,感悟的是大道。

不妨开启一封李耳美酒,隨着酒香感受老子文化畅想之旅。

天人合一之酒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天人合一之酒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天人合一之酒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饮酒习俗、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被视为连接天堂和人间的桥梁。

同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将酒视为修炼和观道的重要途径。

酒与道教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本文将从道教对酒的独特认知、酒文化在道教仪式中的表达以及酒与道教修炼的关系等方面,探讨酒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一部分:道教对酒的独特认知道教将酒视为一种独特的神圣物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

在道教的经文中,酒被列为“三宝”之一,与道经和道德并列。

道教认为,酒具有疗愈身心的功效,可使人摆脱尘世的烦恼,修身养性。

同时,酒在道教中也被视为一种祭祀的工具,可以与神灵进行沟通,传递人间的愿望和祈福。

第二部分:酒文化在道教仪式中的表达在道教仪式中,酒文化得到了广泛应用。

道教仪式通常会设置祭坛,坛上摆放着酒杯、酒壶等器具,供奉着神灵的肖像。

酒被视为祭祀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尊敬和敬意。

在仪式开始之前,道士会先对酒进行祝福,然后将酒洒在神灵的肖像上,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接着,道士会将酒分发给参与仪式的人们,象征着与神灵的共享。

在仪式结束后,众人会一起举杯祝酒,共同庆贺。

第三部分:酒与道教修炼的关系在道教修炼中,酒被视为一种帮助修行者达到超脱尘世和观道的工具。

道教修炼强调“以柔克刚”,注重修行者的心境和内在的修炼。

酒被认为是精神修炼的催化剂,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超越尘俗的境界。

在一些道教寺庙中,修行者在修炼之前会先饮用一杯酒,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达到更好的修炼状态。

结论可以看出,酒道教与中国酒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道教赋予了酒独特的象征意义,将其当作连接天人的桥梁。

同时,酒文化在道教的仪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人们与神灵共享的重要方式。

而酒与道教修行之间的关系,则展示了酒在道教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酒道教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酒文化和道教思想相互交融的产物。

简介青岛崂山 太清宫与道教文化

简介青岛崂山 太清宫与道教文化

山东省青岛崂山太清宫与道教青岛崂山太清宫。

太清宫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太清宫为诸宫观之首。

青岛崂山太清宫与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陕西的重阳宫、四川青城山的天师洞、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宫、江西万寿宫等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道教宫观。

概况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

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汉代即建有三官庙,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

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布局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

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

崂山是道家仙境,不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三官殿的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是标准的宋代建筑。

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景观集萃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

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后人常说的“尧天舜日”。

可说是一种追忆;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空前的洪水灾害,故被尊为水官。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家在汉代以前供奉的神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

在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这里的雷神主要是惩罚恶人和对做坏事者采取相应惩处措施的神,是正义之神。

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

醉后道人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

醉后道人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

醉后道人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醉后道人——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伴的是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为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国酒文化中的“醉后”则是一种超越常态、放松身心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醉后的自然观——返本归真的释放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超越尘事的仙药,有助于修炼和提升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追求真我,醉后的人们往往能够忘却外界的纷扰,沉浸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种状态与道家思想强调的自然观相契合,醉后的人将身体与心灵都释放,找回了原本纯粹的自我。

二、酒与修身——情感沟通的桥梁在道家思想中,修身是人的一种基本追求。

而中国酒文化中,分享美酒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饮酒可以让人放下戒备心理,真实地与他人相处,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

这种沟通与互动使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模糊,形成一种共同体验与共鸣,愉悦与快乐被传递和分享。

三、酒与自然——感悟大道的锻炼道家思想中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国的酒文化也强调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酿酒过程中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种植、采摘、酿造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而在饮酒的过程中,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在感悟大道的锻炼中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进一步与自然融合。

四、酒与境界——达到超脱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境界的提升,酒文化则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俗的途径。

饮酒有助于放松身心,打破思维定式,让人们能够超越平常的境界进行深思熟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醉后的人能够跳出日常的框架,拥有更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五、道家思想与酒文化的当代启示——平衡与调适当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让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和对自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中国酒文化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平衡与调适的方法。

我们需要学会借鉴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在享受酒文化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适度的放松,避免陷入酒精的困扰。

天人合一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与酒的关系

天人合一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与酒的关系

天人合一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与酒的关系酒,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在中国酒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道教思想,以天人合一的精神塑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与酒的关系,探讨其中的深意与哲理。

一、酒与道教思想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中,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道教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体系。

酒与道教的结合源于道家对于天地万物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道家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皆有“道”,即一种无法被言说或定义的终极真理。

而酒则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世界,达到心灵与灵魂平静与升华的工具。

酒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和沉思,与“道”进行联结。

二、酒与道教的交融1. 道教仪式中的酒在道教的祭祀仪式中,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教义中,认为酒有神性,可以与神祗进行沟通,传递人类的愿望与思念。

所以,在道教的祭祀仪式中,酒被视为一种仪式般的载体,通过饮用酒来感应天地、超越凡尘与灵魂融合。

2. 酒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在道教中,长生不老一直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酒被认为是帮助人们达到长生不老的契机。

道教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仙人使用酒精提取物的传说,将酒与仙人、神灵和长生不老联系在一起。

这种观念也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有所体现,许多中国酒都以长寿和健康为主题。

三、酒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体现1. 和谐人与自然道教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酒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们将酒看作是自然赐予的礼物,是天地万物的结晶。

通过饮酒,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好与宏伟,感受与自然融合的愉悦。

2. 和谐人与社群除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强调了人类之间的和谐。

在中国,酒往往是人们社交与沟通的工具。

通过饮酒,人们建立起友谊与亲情的纽带,加深彼此的感情,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结语中国酒文化中道教思想与酒的关系源远流长,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载体,融入了道教思想的智慧与哲理。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当时的水平就已经登峰造极。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涉及日后各类思想派别,以及各学派对一切重大思想问题的思考与判断。

龟衔甘露争先到,凤吸醴泉随后来。

投在太清仙酒瓮,道人日饮两三杯。

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对太清酒的诠释。

尽管是淡淡谈及《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但却透露着人的从容心态和坚定信心。

其实,老子的哲学不仅中国引用,在国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以自酿太清酒待之,孔子醉,谓弟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

事实上,儒家鼻祖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相遇,不仅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成就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

二人以太清酒为媒,成就儒道交融佳话,也使太清酒成为了中华文化圣酒。

有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依河而居,种黍为生,以酿酒为乐。

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发掘的“长子口”商周墓中,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仍盛有美酒,历经3000多年,尚存酒香。

由此可见鹿邑酿酒历史之久远。

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更是深得酿酒之法,在担任周守藏室之史之余,奉周天子之命,为周王室酿造美酒,祭天地鬼神,佑万民之福。

并被周天子特许,以道号“太清”为酒名。

至今,当时的都城洛阳仍留有老子酿酒炼丹的遗址。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也,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

尤其是他所管理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

同样,老子独创的太清酒,至今依然被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太清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有汉以来,一直是宫廷贡酒。

她以老子的道教文化为底蕴,融会于漫长的历史熏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太清酒高贵的品质。

酒之佳话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智慧传承

酒之佳话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智慧传承

酒之佳话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智慧传承酒之佳话: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智慧传承中国古代酒文化是丰富而独特的,通过酒与智慧的传承,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刻思考。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对酒的酿造、品鉴、饮用以及与酒相关的礼仪习俗,都蕴含着智慧的火花。

本文将以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智慧传承为主线,分析其中的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内涵的文化。

一、智慧与酿造之道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独步一时。

古人认为制酒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协调,这就要求酿酒师必须精通自然天象、土壤特性以及人体生理学知识。

例如,宋代酿酒大师杜诵在《酒贮藏》一书中提到:“酿酒者当候天和,得生化气之助也。

其酒精,当候土亦”。

他以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将酿酒过程与自然、人类的关系紧密结合,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理解。

二、智慧与品鉴之技中国古代品酒师是古代中国酒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依据色泽、香气、口感等方面,辨别酒的优劣。

其中,孔子就曾说过:“酒色泽澄明,其味必烈”,提醒人们通过酒的色泽判断其性质。

与此同时,品酒师还要依靠自己的嗅觉、味觉来判断酒的品质。

在《酒诰》一书中,唐代文化名人韩愈写道:“香满四脑,甘泽滂墀”,形容了优质酒液给人的愉悦感受。

这种对于色、香、味的敏感度不仅需要高超的品鉴技巧,还需要智慧的启迪与积淀。

三、智慧与饮用之道中国古代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谚语,说明了中国古代讲究酒与交流之道。

在古代酒宴上,饮酒礼仪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巧。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在《金瓶梅词话》中介绍了饮酒中的各种礼仪用语,并解释了其中的智慧之处。

通过仪式的规范化和礼貌的表现,让人们保持克制,培养内在修养。

四、智慧与文化融合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信仰等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酒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工具,被用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宋代理学家程朱理论中,酒在培育人品方面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当时的水平就已经登峰造极。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涉及
日后各类思想派别,以及各学派对一切重
大思想问题的思考与判断。

龟衔甘露争先
到,凤吸醴泉随后来。

投在太清仙酒瓮,
道人日饮两三杯。

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对
太清酒的诠释。

尽管是淡淡谈及《道德经》
中的一句话,但却透露着人的从容心态和
坚定信心。

其实,老子的哲学不仅中国引
用,在国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以自酿太清酒待之,孔子醉,谓弟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

事实上,儒家鼻祖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相遇,不仅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成就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

二人以太清酒为媒,成就儒道交融佳话,也使太清酒成为了中华文化圣酒。

有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依河而居,种黍为生,以酿酒为乐。

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发掘的“长子口”商周墓中,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仍盛有美酒,历经3000多年,尚存酒香。

由此可见鹿邑酿酒历史之久远。

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更是深得酿酒之法,在担任周
守藏室之史之余,奉周天子之命,为周王室酿造美酒,祭天地鬼神,佑万民之福。

并被周天子特许,以道号“太清”为酒名。

至今,当时的都城洛阳仍留有老子酿酒炼丹的遗址。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也,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

尤其是他所管理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

同样,老子独创的太清酒,至今依然被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太清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有汉以来,一直是宫廷贡酒。

她以老子的道教文化为底蕴,融会于漫长的历史熏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太清酒高贵的品质。

周王朝分崩离析后,老子骑一头青牛,开始云游四方,并将自己酿造太清酒的的秘方传于民间,以使酒这个“万药之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造福后世。

鹿邑酿酒的历史已经3000多年了,只有老子的故里才能酿出这纯正的太清美酒。

老子也只有喝了太清酒才能称其为老子,才能受到孔子的礼拜,才能写出《道德经》那样的宏文。

太清酒是深奥的,有着哲学的意味,它使老子能够远望、沉思,而后远远地出行,让自己的身体不再属于鹿邑,也不再属于河南,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礼记·曾子问》中记曾子和子夏向孔子问丧礼,孔子的答话几次说
“吾闻诸老聃曰”;《孔子家语》的《五帝》和《执辔》两篇都提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韩诗外传》卷五记子夏说“仲尼学乎老聃”。

但有记载的老子请孔子饮酒却只有一次,而孔子酒后悟出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国人2500余年的饮酒观。

孔子曾多次拜见老子,问礼求道。

可以想象,
那道应该不仅有思想的味道,也有酒的味道。

抿一口太清酒,立时觉出一个精灵在口中舞动,
那是一种对舌、对口、对喉的滋润;酒入人体
四散开来,通体舒泰,身心都是愉悦的,那是
一种美的享受。

皇宫里,皇上来了,认祖归宗也好,喝点小酒也罢,老子不会见他们,老子早已羽化而去。

苏东坡和欧阳修两位文学巨匠的到来,倒是有些意味。

他们一定在老子故里的太清酒里看到了仰慕的老子。

苏东坡喝了酒就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欧阳修则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都是悟出了天地境界。

那不是一身酒气,是沾了道家灵气。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

孔子的”惟酒无量不及乱”更是如此。

历史上曾有8位皇帝亲临鹿邑拜祭老子,并饮用当地产的太清美酒。

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他的子孙对老子一再加封,并将太清酒列为皇封祭酒。

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来鹿邑祭拜老子后,在“明道宫”畅饮太清酒,御笔亲书并篆额立下
“先天太后之赞”。

碑文至今犹在,当为信史。

道和太清酒汲取清澈甘甜的古地下河矿泉水,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大米、豌豆等原料高温制曲,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以传统“老五甑”清蒸清烧酿造工艺和人工泥池老窖固态纯粮发酵,经过45天超长发酵,缓慢蒸馏、量质摘酒、分级贮存,由国家级调酒师精心勾兑而成,使太清系列酒形成了绵甜净爽,味甘清冽,香醇宜人的独特风格,是经典的浓香型白酒。

道和酒品牌产品主要有道和福酒、道和寿酒、道和国酒、道和禄酒、百年道和酒、老道和酒、老子道和酒、老子太清道和酒、道和老窖酒等传统酒,道和酒由中国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品牌运行,在中国酒都茅台镇原产地酿造,堪称系出名门,名门之秀。

关于道和酒,老子故里太清宫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驻足的好地方,太清酒也给了他们抒发胸意的灵感。

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大量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

唐诗宋词一半里都有酒,其中能看到一个个的人,看到多元性的文化和内涵,《道德经》里也有酒。

老托尔斯泰虽没有来过老子故里,但他的思想来过,他说,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太清酒遵循“道法自然”,酿造之法源自当年老子亲授。

独特的酿造工艺由历代酿酒师口口相传,外人很少得知。

延续一脉相承的品质,蕴含浓厚的道家文化气息。

啜一杯太清酒,喝下的是美味,享受的是自然,感悟的是大道,更是一段千年文化的诉说。

“太清酒”,酿造基地坐落在中国道教第一圣地——河南鹿邑太清宫附近。

这里地处中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丰盛的五谷杂粮和优质甘冽的地下古泉水,成就了
绝佳的酿酒圣地。

这里自古便有“天赐名酒,地赐名泉,太清美酒,名不虚传”的美句流传,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文化的发祥地。

2000多年前,道圣老子就曾在此酿酒炼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