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合集下载

登陆厦门台风轨迹集合

登陆厦门台风轨迹集合

登陆厦门台风轨迹集合摘要:一、引言二、厦门台风概况1.厦门台风的定义2.厦门台风的成因三、登陆厦门的台风历史1.台风莫兰蒂2.台风鲇鱼3.台风米克拉四、登陆厦门台风的影响1.对厦门地区的破坏2.救援和重建工作3.预防台风的措施五、结论正文:【引言】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夏季和秋季,时常受到台风的侵扰。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登陆厦门的台风轨迹集合,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厦门台风概况】厦门台风主要是指在厦门市及周边地区登陆的台风。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由于地球的自转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得气旋呈现出逆时针旋转的特点。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定义为台风。

【登陆厦门的台风历史】1.台风莫兰蒂(2016 年)台风莫兰蒂是2016 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4 号台风,当年9 月15 日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造成厦门市及周边地区严重损失。

2.台风鲇鱼(2016 年)台风鲇鱼是2016 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7 号台风,当年9 月28 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沿海登陆,对厦门市造成严重影响。

3.台风米克拉(2020 年)台风米克拉是2020 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6 号台风,当年8 月10 日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沿海登陆,给厦门市带来强降雨。

【登陆厦门台风的影响】1.对厦门地区的破坏台风登陆时,厦门市及周边地区常出现狂风暴雨,引发山洪、内涝、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2.救援和重建工作每当台风过后,政府部门会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

同时,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协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3.预防台风的措施为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厦门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加强台风预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提前疏散危险地区群众等。

【结论】登陆厦门的台风给厦门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应更加重视台风的防范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国后福建主要气象灾害

建国后福建主要气象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干旱沿海地区自1948年秋至1949年初出现严重秋冬旱,随之出现春旱。

洪涝6月14日闽江出现了较大的洪水。

台风有3次登陆台风,分别出现于8月14日(惠安)、9月30日(福清)、10月5日(厦门),另有2次影响台风。

1950年寒害雨季期间北部出现了较重的“五月寒”。

洪涝6月24日闽江出现大洪水。

1951年寒害闽北有较重的“倒春寒”,对春播不利。

台风仅有两次影响台风。

1952年洪涝6月15日受强暴雨影响,晋江流域有较大的洪水灾害。

台风有3次登陆福建的台风,5次影响台风,7月21日受登陆温州地区台风的影响,闽江出现了特大洪水。

1953年洪涝除6月11日强暴雨使闽西汀江出现了大洪水外,全省无过大的区域性旱涝灾害。

台风有3次登陆福建的台风,3次影响台风。

1954年以夏秋旱最突出,春寒也比较明显,雨季闽江有水灾。

福建无登陆台风,仅有四次影响台风,均未造成明显灾害。

干旱2月21日~4月16日有9个县大旱,4月漳州市受旱面积33万亩占21.4%,云霄池塘、河水干涸,漳浦部分地区吃水困难,泉州市50%的稻田缺水溶田。

7月至8月21日全省受旱145万亩。

9月中旬起旱情又起,至11月上旬,中晚稻受灾面积已达404.5万亩,全省因旱减产5亿多斤,灾民达250万。

寒害3月气温比常年偏低1~2℃,出现了倒春寒天气,龙岩烂秧3成以上,损失谷种21.3万斤,同安县烂秧达60~80%。

冰雹全省降雹8县次,损失不大。

大风5月14~15日的沿海大风,福鼎死渔民18人,霞浦12人,连江33人,闽侯2人。

福鼎渔民称这是“五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的暴风”。

暴雨较大范围的暴雨有5次,有40个县因洪涝受灾,危害稻田29万亩,其他作物666亩,总计死亡43人。

5月29~31日全省大部地区接连出现暴雨,南平总雨量达242毫米。

6月6日暴雨,中心落在闽江上游,南平、清流日雨量超过100毫米,闽西因倒房死7人。

6月14~22日暴雨,中心位于建溪、富屯溪,建宁总雨量达354毫米,仅南平地区稻田就淹没2.44万亩,冲成沙滩者0.28万亩,倒房14幢。

平潭县台风大~暴雨与路径关系统计分析

平潭县台风大~暴雨与路径关系统计分析
2 0 年第 1 08 期
2 0 年2 08 月
福 建 气 象
J OURNAL 0 U I T ROL Y F F JAN ME EO OG
2 08, . 0 No 1 Fe .2 0 b 08
平潭县 台风大~ 雨与路径关 系统计分析 暴
翁 祖 源 丁 斌 吴 美 华
以后 的 台风 ,平潭 县也 无产 生 大到 暴雨 天气 。
( )第 四类 :西 太平 洋 台风 西移 穿 越菲 律 宾 群 岛后 进 入 南海 ,此 类 台风 共 有4 个 ,进入 甲 区的有 1 4 0 3 个 ,平 潭 县产生 日降水 ≥3 m 8 m有4 ( 1 ,这4 台风 均 在我 省 中南 部沿 海 登 陆 ,其进 区大到 暴雨 概 率 个 表 ) 个 为 1% (/ 0 ,深入 甲 区大 到暴 雨概 率 为3 .% (/ 3 。这 一 类 台风 在 西太 平洋 生 成后 ,越过 菲律 宾 群 0 44 ) 08 41) 岛进入 南海后 有 三种移 向 ,一 是 偏 西移 ,未 到2 。 线 就西 移 出区 ;二是N N — E 转 在2  ̄ 1N E 顺 1N以南 返 向西
区、 乙区和A区,如图1 。
3 各 类 台风 影 响概 况
统 计 17 ~ 0 7 3 年 台风 资 料 .共 有 9 6 20 年 2
1 6 台风 “ 区 ” 9个 进 ,其 中 日雨量 (0 ~ 0 或 2h 2 h 0 h0 h 8 一 8 )≥3 m 8 m的 台风有5 个 ,气候 概率仅 0
其 不会 造成 明显 的影响 ,为此本 文 以 日雨量 i3 m > 8 m的 台风降水 作 为探 讨 的重 点 。 日常 预报 工作 中,为 了
便 于预报 人员 判断 台风未来 可能 产生 强降水 的前 期位 置 ,利 用 17 — 0 7 2 台风资 料 ,统计 分析平 潭 9 6 2 0 年3 年 县 台风大~ 暴雨 与路径关 系 ,以便在实 际 台风暴 雨短期 预报 中应用 。

台风灾害及其对福建的影响

台风灾害及其对福建的影响
7、结论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是指亚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风。台风往往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有时甚至时强降雨,因此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损失和不便。要防止由于山洪、大风和降雨造成的灾害,及早进行预防,以减低台风灾害的程度。同时台风灾害也将对(台风发生次数较多的)福建的林业、农业等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每年台风对福建的影响并不乐观。
引言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
【18】张容焱、吴滨、宋德众,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若干基本气候特征,台湾海峡, 2000 年
【19】李瑞英,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以福建为例,中国农业科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陈信旺、施恭明、徐雪玲等,近65年来福建省登陆台风发生规律及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10年
6.3 台风对福建林业生产的影响
福建地形以丘陵为主,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利于茶叶生长。同时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林业生产受气候的影响巨大。低温、台风、降雨、风暴潮等经济对森林造成巨大的创伤。福建是中国登陆台风较多的省份,登陆福建的台风,具有暴风强、路径复杂、结构和强度变化大、灾害严重等特点,是福建最主要的气像灾害。与多数行业比较,林业具有先天脆弱性,树木不同于钢筋水泥,台风期间更容易遭受重创。台风期间的暴风骤雨轻则导致树木枝叶脱落、断梢、折干,重则连根拔起,成片倒状,严重影响到林业生产。台风过后,林内枯枝落叶大量增加,如不及时清理,易导致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发生。

【doc】福建台风灾害特征及其防御对策研究

【doc】福建台风灾害特征及其防御对策研究

福建台风灾害特征及其防御对策研究福建台风灾害特征及其防御对策研究魏应植,吴陈锋.,孙旭光(1.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福州35000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3.厦门市气象局,福建厦门361012;4.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根据历史台风路径,强度和灾害实况等资料,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划分为较大,重大和特大3个等级,同时提出按照3个等级进行科学设防.从而提高防灾抗灾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研究表明,(1)在1949~2005年的57a里,福建共出现特大台风灾害4O次,平均约3年出现2次;在所有台风移动路径中,直接登陆型台风的致灾风险最大,闽南一粤东地区是历史上我国大陆遭受特大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平均每年有1个西太平洋台风穿过巴士海峡后在闽南一粤东沿海登陆.(2)地形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德化,安溪,南安和永春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是崇武(沿海站)的3.1,2.8,2.7和2.7倍.(3)防台减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一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组织领导,依靠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防灾抗灾,才能把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福建;台风灾害;特征;防御中图分类号:P45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96(2006)10—000708福建是遭受台风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ll].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风暴潮和巨浪等灾害,常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鹿世瑾ll研究了福建沿海地区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的极值,发现有93.7%是台风造成的.1990年17号台风,出现了10h雨量高达690mm的超特大暴雨,是登陆福建台风中雨强最强的一次I2].1959年3号台风登陆厦门,恰逢天文大潮,风助浪势,潮顶江水,台风登陆时海水暴涨,最高潮位竞高达7.39m,该台风还保持了1949年以来台风登陆时阵风60m/s和死亡与失踪人数高达728人的两项全省最高历史记录.此外,福建处于台湾中央山脉和武夷山脉挟持的”狭管地带”,极易造成台风巨浪,尤其是中部沿海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2005年的57a里,在福建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台风有92个,共夺去5296人的生命,平均每年93人.1950~1990年全省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9633人l1],其中近一半是由台风所造成的.自l990~2005年的l6年间,仅38个严重影响的台风就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512亿元,占同时期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0.1990年,台风灾害造成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总量近1O.作者着眼于对福建造成严重影响的125例台风资料,通过对其气候特征,灾害特点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防御对策,希望对今后的监测,预报,防御和抗击台风灾害有所帮助.作者所指的台风包含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等,所用资料取自《台风年鉴》,《福建省气候公报》,《中国气象年鉴》和《福建省年鉴》等.1台风灾害的分级及其变化特征评估台风灾害一般以人员伤亡,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3项指标作为主要衡量标准l5j.但是从设防角度看,这3项指标不能真正反映每一次台风过程潜在灾害的威胁程度,如风,雨,潮和浪等.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时,灾害就能够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否则灾害就取决于台风本身的破坏程度.根据台风主要是产生风,雨,潮和浪4种灾害的特点,尤其是风,雨灾害对人们赖以生存的陆地环境造成直接的破坏,又考虑作为气象历史记录的风,雨监测资料的完整性,本文选择台风造成的风,雨灾害程度来表示其潜在灾害的因子.而台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字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台风的威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环境的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收稿日期:2006—01-21;修回日期;2006—08—01基金项目:厦门市科技局计划资助项目(3502Z200340l7, 3502Z200520lO)作者简介:魏应植(1957一),男,广东汕头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卫星,雷达在热带气旋中的应用, E—mail:*************.cnMarineSciences/vo1.30.N0.10/20067工作的成效,因此也作为台风灾害等级的因子.作者选取的另一个因子是1990年以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程度,主要是考虑到1990年以后经济发展迅速,直接经济损失数据的统计也更为规范,而2O世纪5O~7O年代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不完整,可比性也比较差.同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程度以占同期全省GDP的比重为标准.而受灾面积可由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两项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表征而不采用.按照上述因子选取原则,将台风灾害划分为3个等级,标准为:I级——较大台风灾害:造成死人(含失踪,下同)10人以下,或1O~14站(县或市,下同)出现7级大风(10mm平均,下同),或lO~l9站出现100mm以上暴雨(过程雨量,下同);Ⅱ级——重大台风灾害:造成死人1O~99人,或15~19站出现7级大风,或2O~29站出现100mm以上暴雨;Ⅲ级——特大台风灾害:造成死人100以上,或2O站以上出现7级大风,或3O站以上出现100mm以上暴雨,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1以上(1990年以后,下同).按照上述标准普查了1949~2005年57a间的台风,若称符合以上条件者为对福建省产生严重影响,则57a共有125个台风过程严重影响福建省,平均每年2.2个,各年频数(出现次数)变化如图1所示,特大台风灾害年发生频数如图2所示. 1949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份图1福建重大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和致灾情况Fig.1Frequencyofseveretyphoon—causeddisastersandtheirinducedlossst atusinFujianprovince研究发现,57a来,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强度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即各个年段都出现过风,雨特别强的例子.台风严重影响的年份段有3个,分别是1958~1962年,1980年和1990年,其中1961年最多达到7个.而造成死亡人数500人以上的年份也有3个,分别是1959,1973和1996年,两者并不完全吻合,造成特大死亡灾难的分别是195903号(728人), 197301号(630人)和199610号(526人)台风,特别是199610号台风是由其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在闽西地区引起特大暴雨所造成,而另两次台风都在厦门登陆.从图1还可以发现,造成人员死亡的数字呈现年代减少的趋势,2O世纪5O~90年代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分别是129,102,85,67和110人,其中9O年代有所回升,而最近6a来平均是64人.另外,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的月际分布最多月份出现在8月,其次是9月,7月和1O月,如表1所示,这一结果与登陆和影响福建的台风频数分布统计结果[】]基本吻合.表1严重影响福建台风个数月变化表Tab.1Tableofmonth-by-monthtyphoonnumberforthose badlyinfluencingrujianprovince台风数量(次)3044331O125海洋科学/2006年/第30卷/第10期份一00计一00321321轻032121大风.…一…一……../\一…一……一…一……..:.7.八….八.八..-..死亡../\..八一./\…一./\….八…八..八./-II....1-...……...../...1.../.I....1....1...JI.,.r.,....,19491955196019651970197 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份图2特大台风灾害发生频数Fig.2Frequencyofsupertyphoon-causeddisasters据统计,57a间共出现特大台风灾害40次,平均况,而大范围的大风和暴雨过程,有的造成重大灾害,约3年出现2次.其中出现30个站以上大暴雨的特大台风灾害有28次,占70,出现死亡100人以上的12次,占30,出现大风20个站以上的只有1次,占2.5,出现大暴雨并同时死亡100人以上的有7次,占17.5.此外,1990年以来,单次台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IGDP以上的有8次,其中4次出现了大暴雨,4次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研究发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与大范围大风和大暴雨灾害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研究还发现,1990~2005年间,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大幅增加,后8年333亿元,几乎是前8年179亿元的两倍,但是损失占GDP的百分比在下降,该百分比前10位的台风灾害有7次发生在前8年,如表2所示.显然,造成损失的绝对值增大与GDP总量的增长有关,而造成损失所占GDP的百分比下降与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不无关系.2特大台风致灾因素分析上文分析已经发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并不一定是台风大风和暴雨最猛烈的情有的则灾害稍轻,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严重灾害呢?表21990~2005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10个台风Tab.2Top10typhoonsandtheycauseddirecteconomicloss from1990to2005编号经济损失(亿元)占全省GDP百分比(%)1999142001022O0519b9169.15154628.9175.14O74.78MarineSciences/V o1.30,No.10/2006 17l2981l911131O112O1628668OO111OO1OOO246699999999999999;;l30.N25.15.110.图3影响福建的4种类型台风路径Fig.34kindoftyphoontracksinfluencingFujianprovince 2.1移动路径台风移动路径是决定台风登陆时灾害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福建省东临台湾,南向南海的东北部, 北部沿海地区面向东海南部.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是生成于西太平洋或南海的热带天气系统,多数源地发生在5~2O.N,台风生成后受到地转偏向力,副热带高压和夏季东风气流等因素和系统的作用,一般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来自西太平洋发展强盛的台风直接穿过巴士海峡登陆福建省时,其灾害往往是致命的;而先登陆台湾岛之后进入台湾海峡再登陆福建省,则由于台湾岛上3000rn多高的中央山脉天然屏障的阻挡作用,使台风强度大为削弱.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和致灾程度,可将其分为4大类型,即直接登陆型,登台人闽型,登粤型和北部登陆型,如图3所示.分析表明,4O个Ⅲ级台风中有l1个属于直接登陆型,包括195903(厦门),197301(厦门),198304(漳浦),199006(漳浦),199914(厦门),200102(福清)等造成严重灾害的台风.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研究表明,1949~2005年,西太平洋台风穿过巴士海峡后在闽南一粤东(闽江口以西一珠江口以东)沿海登陆的过程共有51个,平均每年约1个.其中除了上述6个外,还有196903(汕头),198006(汕头),199107(汕头)和200313(深圳)号台风等都是历史上造成重大灾害的例子.因此,闽南一粤东沿海地区可能是我国大陆遭受特大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这一结果与陈联寿等L6关于强台风登陆频数以广东,福建和台湾三地最多的结论是吻合的;在所有台风移动路径中,直接登陆型台风的致灾最大.其次,登台人闽型是登陆及影响福建省频数最高的路径.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福建的台风中有6O属于登台人闽型,在4O个Ⅲ级台风中有14 个先登陆台湾,占35,造成严重灾害的例子如195626,196122,199012,199018,200010,200519等.这种路径成灾的特点是,从福建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 洪灾严重.登粤型台风是指在广东饶平及以西登陆,对福建省造成影响的台风,尤其是从广东境内移人福建省的路径,闽南和闽西地区受灾严重,最典型的个例是196001和196103号台风,两次台风的路径非常相似,都是在香港登陆,之后经粤东北进入闽西,闽北地区,从浙江南部东移出海,福建省出现了大范围的风, 雨灾害.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台湾岛以北一东海南部海域,登陆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或浙南地区,包括绕经台湾岛以北沿海,进入台湾海峡并登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的台风.如1966ll,196614和196615号台风,当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2O天内接踵登陆连江,罗源和霞浦,给闽中北地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害.2.2地形作用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挡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此类地形机制,使福建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宁德,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霄,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1]. 陈瑞闪等研究了闽东北地区由于太姥山(鹫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荣,福鼎和霞浦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比台山(海岛站)大出4.16,2.13和1.96 倍.为了研究戴云山脉地形作用对台风暴雨的增幅作用,本文从4O个Ⅲ级台风过程中,选择13个登陆闽南粤东地区并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例子,对比分析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德化,安溪,南安和永春与崇武(沿海站)的暴雨过程雨量发现,该4个站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是崇武站的3.1,2.8,2.7,2.7倍,图4是该13个台风过程累计总雨量的分布图,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戴云山的地形抬升作用,在德化,安溪和南安一带存在一暴雨中心,雨量大于3000mm,而沿海的10海洋科学/2O06年/第30卷/第10期崇武,晋江雨量小于2000mm.另外,从图4还可以看到北面鹫峰山和南面博平岭山脉东侧的雨量高值中心.116.117.118.119.120.E图4在闽南一粤东沿海登陆的l3次台风过程总雨量(ram) Fig.4Totalrainamountcausedby13typhoonsland—inginthecoastofthesouthareaofFujianprov—inceandtheeastareaofGuangdongprovince(mm)2.3风雨持续时间1999年14号台风是登陆福建省之后持续大风时间最长的例子.台风登陆时风力达12级,由于移动,减弱缓慢,造成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持续出现12级以上的强风,12级以上的阵风持续8~10h,为历史罕见.风灾使厦门市的公园和街道上的树木9O以上被连根拔起或是拦腰折断,9O以上的广告牌及公交候车廊被刮倒,全市停水,停电,停气.1996年1O号台风登陆后减弱的低压环流系统产生长时间的降水是持续暴雨成灾的典型例子.该台风于8月6日08时在南海东部海面上生成,当日擦过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于8月7日02时在福建省漳浦附近沿海登陆并减弱成低气压,该低压云团移人闽西地区并长时间滞留于龙岩地区上空,造成历史罕见的的强降水.长汀8h(8日5时3O分至13时3O分)降水370mm,破历史记录,永定连续3日降大暴雨,雨量达407mm,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持续的暴雨使龙岩地区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有5县(市)97个乡镇受灾,死亡242人,失踪284人,龙岩地区各县市的交通,通讯大部中断,房屋倒塌7万多间,1O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28.91亿元. 实践证明,当一个减弱的热带气旋高空环流在某一个地区停滞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例如着名的河南75.8大暴雨,历史上十分罕见的怪台风——l99Ol2号,以及199610号热带风暴都有这种现象.有人做过统计表明,当一个热带气旋在某一个地区移动缓慢或维持不消长达66h以上,则有100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口].2.4环境的脆弱性台风是一个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引发水文,地质,海洋,交:通,环境,农业等等多种灾害链.2O 世纪50470年代,海洋和农业灾害是台风引发的主要灾害,如受到气象监测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导致海上作业人员的伤亡等;而8O年代以后,地质灾害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明显增加.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中国5O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地质灾害的损失与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的程度呈现出正比口].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潜在着环境的脆弱性,例如199610和200519号特大台风灾害就是很好的见证,因此加强台风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5气象预报局限性7O年代以前,由于缺乏气象卫星和雷达探测,发生在太平洋的台风有的没能被及时监测,特别是那些尺度较小强度又大的台风,往往进人近海才被人们所发现而来不及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那个年代的可预报性问题首要是气象监测能力问题.8O年代以后就不同了,陈联寿等[6指出,台风活动的变异性特征明显,几乎没有一对台风是完全重复的移动,台风可预报性的研究可从实际观测资料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随着气象监测能力和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 以及重视对台风路径和台风强度突变的研究,使台风的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例如,1959年8月23日登陆厦门的台风预报失误,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2].40年后,同样发生在厦门登陆的199914号台风,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到了全程跟踪监测.然而,有些较弱的近海台风容易被忽视,往往会酿成大灾.上述提到的199610号台风,就是因为在近海减弱后,被误认为在厦门近海消失,而停止编号, 不再发布热带风暴警报,可是它没有向东北方向的厦门移动,而是在漳浦登陆,并进入闽西地区.人们不禁要问,减弱的热带低压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灾呢? 有人研究,台风暴雨强度主要与台风移速及登陆后的MarineSciences/V0L30,No.10/200611移向有关,而与台风本身强度似乎关系不大_2],这是对199610号特大台风灾害的最好回答.类似的情况还有如2004年7月发生在广东省沿海并造成2O多人死亡的热带低压系统.得到成功预报的例子有199017号和200116号台风等.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千万不可因为近海台风弱而掉以轻心,进入内陆的热带低压系统同样会引发特大暴雨而导致重大灾害.3防御对策3.1科学设防根据历史规律,路径特征,强度实况和潮汐变化等情况,对影响的台风划分等级,加以科学设防,无论从提高气象监测预报的定量化水平,或是从防灾抗灾中争取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在公众服务中提高信誉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台风设防等级分成3级,即I级:一般影响,Ⅱ级:严重影响,Ⅲ级:特大灾害,以下加以分别描述.Ⅲ级:(1)台风路径来自西太平洋并可能直接登陆,包括登陆台湾岛南部地区(未受到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福建省,或登陆菲律宾吕宋岛后经南海东北部海域再次登陆福建省,或从台湾岛北侧海域登陆福建省;(2)登陆前(6h)风力强度达到12级或以上;(3)台风螺旋雨带云团发展旺盛;(4)遇天文大潮.以上(1)为基本条件,其他为任选条件.此类台风一般情况下将可能导致全省5O~150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达5O亿~100亿元.Ⅱ级:(1)台风路径属于登台入闽型,台风强度受到台湾中央山脉的阻挡而减弱,或属于登粤入闽型,或近海台风;或(2)登陆前风力强度达到1O~11 级的直接登陆型路径的台风.此类台风一般情况下将可能导致全省1O~50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达10亿~5O亿元.I级:不登陆福建省,但可能造成7级大风或大于100mm暴雨达1O个县(市)以上.此类台风一般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全省经济损失上亿元.若减弱的热带低压可能在本省较长时间滞留,则应采取Ⅲ级设防措施.3.2政府组织与决策防台减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组织领导,依靠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防灾抗灾,才能把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如果气象监测和预报都相当成功,但是缺乏政府去采取措施组织防灾救灾,或者仅仅依靠社会力量去组织防灾救灾,则同样要酿成大祸.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密集度相当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不高,总体上环境还是比较脆弱的,不但经不起重大灾害的袭击,即便是稍有较大的灾害发生,也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几年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所发生的绝大多数台风灾害都被减轻到了最低程度.图5防台减灾科学——社会系统工程工作流程Fig.5Flowchartofscience-societysystemprojectofdefendingandreducingt yphoon—causeddisasters由于防台减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有人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报告).测是指探测或监测,包提出了”测,报,防,抗,救,援”6大环节(取自大城市括风,雨,潮和浪的探测;报是指对台风路径,强度,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研讨会材料:上海市气象灾响范围和灾害落点等的预报;防是对影响地区警示全12海洋科学/20O6年/第30卷/第10期社会加强防范,包括必要时采取强制性转移或撤离;抗是当台风到来后,组织力量对某些薄弱环节采取加强,加固措施;救是指灾情发生后,对人民生命财产实施抢救;援是组织社会力量对灾区和灾民实施援助.图5清楚地描述了各个环节的关系,可见,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协调和指挥,其中宣传媒体负责传达政府的指挥决策信息,是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的重要工具,而气象监测和预报质量是防台减灾的基础,军,警和消防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医疗,民政和社会力量是防台减灾的保障.历史上政府重视防台抗台决策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里仅举197304号台风的例子,该台风在广东登陆后进入福建省,从漳州地区到福州地区,几乎横扫福建省,造成全省28个县(市)大暴雨和6个站大风,达重大台风灾害等级(Ⅱ级).据历史记载:由于各级党委重视,加强领导,吸取第2号台风的经验教训,抓早,抓紧,因此,在各地普降暴雨的情况下没有死人, 没有发生灾情.3.3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由于气象监测与预报是防台减灾工作的基础,是决定整个防台减灾工作成效的先决条件.显然,若气象预报漏报或失误,将可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历史教训是深刻的.然而,若空报或预报过度,不但导致防灾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影响政府部门决策的信誉度.因此,不但需要气象预报准确,而且需要科学地设防,特别是灾害等级,转移时机,设防重点等.这就要求更加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信息,精细化预报取决于探测信息的精细化和信息加工分析的精细化两方面,前者需要卫星(多通道,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先进的探测装备;后者主要依赖数值预报技术,数值预报需要高性能计算机, 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和多种探测资料同化技术三要素.总而言之,精细化预报是气象现代化总体水平的体现,必须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才能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损失的绝对值愈来愈大,减灾增效得到越来越多决策者的重视.据研究E,现阶段全国气象服务投入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比约为1:40.因此,重视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意义重大.3.4环境保护这里的环境保护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保护地球植被,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重视防洪和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建设规划,避免在易发生洪涝地点搞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我国历史上的灾难史说明建筑质量低下是造成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转移安置危险地带人口等等.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涵养水源,减少地表迁流和入江河泥沙量,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和地灾之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中下游拓宽河床,清理河道,严禁和限制围湖围海造田,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提高防洪,行洪和防台抗灾能力.总之,必须充分认识台风灾害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积极科学地开展各种防台减灾措施,把台风灾害减轻到最低限度,实现减灾增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4小结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2005年的57a里,在福建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台风有92个,共夺去5296人的生命,平均每年93人.57a间共出现特大。

台风危害下的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案例分析

台风危害下的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案例分析

台风危害下的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案例分析近年来,台风频繁袭击我国沿海地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台风来临之际,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案例,探讨台风危害下的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的挑战和策略。

一、台风“海燕”袭击福建沿海地区2013年9月,台风“海燕”以强台风的级别袭击福建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福建省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投入救援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建受灾民众的住房。

在应急救援方面,福建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统筹协调各项救援行动。

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其他省份和国际组织合作,争取更多的救援资源。

在灾后重建方面,福建省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方案,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

他们注重把握好时机,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为灾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台风“海沃德”席卷广东沿海地区2018年8月,台风“海沃德”袭击了广东沿海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广东省政府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他们组织了大批救援人员和物资,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

同时,他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和监测,提前做好防范和救援准备工作。

在灾后重建方面,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灾后重建规划。

他们注重整体规划和资源配置,确保重建工作的有效推进。

同时,他们还注重提高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广东沿海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台风“海棠”袭击海南岛2016年10月,台风“海棠”袭击了海南岛,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海南省政府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他们组织了大批救援人员和物资,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

同时,他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和监测,提前做好防范和救援准备工作。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影响福建的台风路径1.直接登陆型直接登陆型路径包括来自西太平洋经巴士海峡直接登陆福建,或登录台湾岛南端(台风主体未收到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福建,也包括登陆菲律宾群岛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陆福建的台风。

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

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

2.登台入闽型登台入闽型路径就是先登陆台湾岛,受到台湾地形摩擦作用影响后,再次登陆福建的台风。

登台入闽型是登陆及影响福建频数最高的路径。

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福建的台风中约有60%先登陆台湾。

从福建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洪灾严重。

3.登粤型登粤型路径是指在广东饶平及以西登陆,对福建造成影响的台风。

尤其是从广东境内移入福建的路径,闽南和闽西地区受灾严重,常出现大范围的风、雨灾害。

4.北部登陆型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台湾岛以北-东海南部海域登陆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或从台湾东部沿海绕经台湾岛以北海域进入台湾海峡并登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也包括登陆浙南地区并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

图1. 影响福建的4 种类型台风路径二、影响福建台风灾害的因素1.地理位置福建地处115°50′~120°43′E,28°19′~23°33′N之间,位于亚热带海陆过渡带,靠近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是全国台风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

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挡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

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

此类地形机制,使福建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宁德、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霄,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

福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福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农业布局。
2 进一步加 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 和建设力度 ,重点抓好水库 的安 ) 全管理和调度 。根据水库 蓄水 、河网水位和气象预报情况 ,动态管理水 库排蓄水 ,提高拦蓄洪水能力。 3 强化 防台农 田、养殖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 由台风引起的泥 ) 石流、洪涝 、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加强城乡建设规划 ,提高房屋防 台抗台标准 ,减少由台风及其次生灾 害造成的房屋倒塌和人民生命财产 的损 失 。
台风对农作物的破坏尤为严重 , 不仅会直接毁坏农作物 ,影响作物的 生长发育及抗逆能力, 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毁 、减产 , 且台风造成的田 间小环境还非常适宜病虫害的滋生 、 蔓延 。时间长、量级高的降水使土壤 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引起作物枯叶、烂根和病菌 陕速传播等现象。 22高温干旱 _ 每年的6 月底至7 月初 ,福州转入长 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 , 常出现较长时间连续晴热高温天气 ,往往造成伏旱 ,使作物蒸腾过盛 , 水分失调 , 叶枯萎。若秋季少雨 ,造成伏秋连旱并使干旱范围不断加 枝 大,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干旱将造成农作物歉收、病虫害 、森林 火灾 等灾害链尤为突出 。2 0 年6 8 雨季结束后 ,福州地 区出现阶段性 0 7 月1 日 高温干旱 ,6 1 日到7 1 日大部分县 ( )出现小旱 ,局部出现 中旱 月 6 月 3 市 ( 平潭县 ),7 3 月1 日到1 日闽清、闽侯、永泰和罗源等县先后 出现 >2 6 0 毫米的降水 ,旱情得 以解除 ,其余县 ( ) 市 干旱持续 ,最为严重的平潭 县连旱 日数超过5天 。受干旱的影响 ,福州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占正常蓄 0 水量的5 .%,小 I 2 8 型水库蓄水量占正常蓄水量的33%,全市农作物受 8
参考 文 献 [ 宋 德众. 中国气 象灾 害大典( 1 】 等. 福建卷 ) . 北京: 气象 出版社,0 71 5 20 , . — f叶榕 生. 福建重 要天气 分析和预报 析. : 出版社,99 6 3. 2 】 等. 北京 气象 18, —8 3 [陈琦 . 3 】 温州市农业 气象灾 害及防灾减 损对策 f_ #农 业科技 , 9( : 8 JN I 1 1 715 . 9 )— 作者 简介 叶光营 ( 94 ),男 ,应 用气象工 程师 ,硕 士 ,从事应 用气象科 学研 17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一、影响福建的台风路径
1.直接登陆型
直接登陆型路径包括来自西太平洋经巴士海峡直接登陆福建,或登录台湾岛南端(台风主体未收到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福建,也包括登陆菲律宾群岛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陆福建的台风。

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

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

2.登台入闽型
登台入闽型路径就是先登陆台湾岛,受到台湾地形摩擦作用影响后,再次登陆福建的台风。

登台入闽型是登陆及影响福建频数最高的路径。

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福建的台风中约有60%先登陆台湾。

从福建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洪灾严重。

3.登粤型
登粤型路径是指在广东饶平及以西登陆,对福建造成影响的台风。

尤其是从广东境内移入福建的路径,闽南和闽西地区受灾严重,常出现大范围的风、雨灾害。

4.北部登陆型
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台湾岛以北-东海南部海域登陆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或从台湾东部沿海绕经台湾岛以北海域进入台湾海峡并登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也包括登陆浙南地区并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

图1. 影响福建的4 种类型台风路径
二、影响福建台风灾害的因素
1.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115°50′~120°43′E,28°19′~23°33′N之间,位于亚热带海陆过渡带,靠近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是全国台风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
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

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挡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

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

此类地形机制,使福建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宁德、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霄,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

闽东北地区由于太姥山(鹫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荣、福鼎和霞浦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比台山(海岛站) 大出4. 16 ,2. 13 和1. 96倍。

3.风雨持续时间
当一个减弱的热带气旋高空环流在某一个地区停滞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

据统计,当一个热带气旋在某一个地区移动缓慢或维持不消长达66 h 以上,则有100 %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4.环境的脆弱性
台风是一个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引发水文、地质、海洋、交通、环境、农业等等多种灾害链。

20世纪50~70 年代,海洋和农业灾害是台风引发的主要灾害,如受到气象监测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导致海上作业人员的伤亡等;而80 年代以后,地质灾害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明显增加。

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中国50 %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

地质灾害的损失与人口密
度、经济发达的程度呈现出正比。

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潜在着环境的脆弱性。

因此加强台风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 气象预报局限性
台风活动的变异性特征明显,几乎没有一对台风是完全重复的移动,台风可预报性的研究可从实际观测资料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随着气象监测能力和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以及重视对台风路径和台风强度突变的研究,使台风的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但仍具有局限性。

三、福建台风灾害链及成因
由于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侧,亚热带海陆过渡带,使登陆福建的台风受到台湾海峡助长和垂直于台风气流方向的闽中戴云山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又受到喇叭形河口、西高东低的地势、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发育、地表破碎、格子状水条河网密集、山地性河流流程短、比降大、切割深、汇流快且土壤以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为主,其保水性能极差等孕灾环境,以及人多地少、沿海城市开发、生命线工程集中、防灾水平较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承灾体共同影响,使得福建形成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台风灾害链模式(如图)。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台风灾害链模式构建的福建台风灾害链系统图表明,福建台风灾害灾情随孕灾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叠加、灾害链过程和承灾体脆弱性累积而放大。

图2. 福建台风灾害链系统形成模式
四、2005年“龙王”台风案例分析
1.成灾分析
“龙王”台风生成后,路径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速度和强度不断加强,于2005 年10 月2 日05 :30 在台湾省花莲登陆。

由于受到台湾山脉阻挡势力有所减弱,穿过台湾岛后,移速明显减慢。

但又受到台湾海峡再次加强作用,于当日夜间在福建中南
部沿海登陆,登陆时风力12 级,在福建滞留时间长达10 h。

位于迎风海岸的福州沿
海,受闽江下游喇叭形河口助长,产生长时间大风。

台风登陆后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
动,受垂直于台风移动方向的闽中戴云山脉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又遇到北方弱冷空气
影响形成台前飑线,产生短时强降水。

“龙王”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分布有3 个特点:一是空间上集中在沿海地区, 尤其是福州市;二是降水时间集中在晚上;三是峰高时短, 降水时间特别集中, 容易产生洪涝和城
市积水。

“龙王”台风登陆福建时遇农历八月天文大潮, 两潮叠加, 潮水上溯,闽江下泄河水
受其顶托, 产生雍水,加上福州市北郊的八一水库开闸泄洪, 引起数十年一遇的内涝。

“龙王”台风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风暴潮等致灾因子与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配
合极易产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链性并发, 放大台风致灾因子强度。

本文基于福建台
风灾害链和“龙王”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征, 构建了2005 年“龙王”台风灾害链致灾成灾模式。

图3. 2005 年10月2日福建“龙王”台风成灾模式
2.灾害链分析
(1)台风大风灾害链
福建由于受到台湾山脉的阻挡作用,登陆台风风力比周边省份小。

但由于福建海岸
线长, 海岸破碎, 近岸喇叭形河口和港口多, 台风大风灾害链引起的巨浪在河口和港口
发生增水, 给近海船只和海洋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 台风大风还能刮倒沿海房
屋、毁坏农作物、吹倒各类大型公用设施、装置、电缆等, 造成人员伤亡、阻断通讯、
车辆被砸、电力供应中断等;此外, 台风季节又是福建亚热带水果荔枝和龙眼成熟季节, 台风大风常造成果树折断和大量落果, 使经济作物受损等。

如“龙王”台风造成福建水产
养殖面积受灾13 960 hm2 , 产量损失8. 612 万t ;台风过后, 在福州主要地段的繁华街道两旁堆满了被风吹落的广告牌、桌椅、沙发、纸箱、水果等。

可见, 台风大风灾害链对福建沿海地区的人员、通讯线路、果树和近海船只与海上作业造成严重损失。

(2)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
台风具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故登陆台风几乎都形成暴雨,其中60 %形成了特大暴雨。

由于东北- 西南走向的闽中戴云山脉和闽西武夷山脉与台风移动方向垂,抬升了台风暖湿气流,使得台风引发的暴雨强度强于登陆周边省份。

同时, 受福建特殊环境影响, 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形成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 加大灾情. 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常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受淹、财产损失、工业停工停产、水利设施损毁、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受损等。

如受登陆台风“龙王”的影响, 福建省共造成96 人死亡, 紧急转移人口53. 7 万次,130 790 hm2 农作物受灾, 倒塌房屋19 440间, 2 752家企业停产, 铁路中断1 条次和公路中断241条次, 以及水利设施、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大量损坏;台风暴雨导致闽侯、罗源等地发生山洪暴发, 致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因此,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的影响范围广, 对山区和河流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工农业生产受损和水利及交通通讯生命线工程中断等。

(3)台风风暴潮灾害链
福建海岸线曲折, 港湾多,山地性河流流程短, 近岸海堤防潮水平较低, 若遇到台风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 则会抬高下游河水水位, 造成近岸海堤决口、内涝加剧、近海船只沉毁、海洋渔业以及生命财产受损。

如“龙王”台风造成福州城区10kV 供电线路中断113 条次, 中断通讯线路132. 52km , 36 个小区停电, 移动通讯基站中断22 个, 车辆受淹损毁7 400多辆, 堤防决口37 处3. 4 km , 损坏护岸661 处。

因此, 台
风风暴潮灾害链对河流下游平原和近海村庄及港湾、岛屿养殖和海上作业等造成严重灾情。

五、福建台风防御对策
基于福建台风灾害链模式, 不同区域成灾因素有差异, 因此防御台风灾害的对策应各有侧重。

沿海和岛屿地区主要成灾因素有大风、巨浪和风暴潮, 危害近海养殖业、靠岸停泊的船只、沿海村庄、农田和房屋。

因为风、浪、潮灾害是不可抗拒的, 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对策, 重点防御台风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如提高大风和风暴潮的预报准确率、提前通知出海船只和海上作业人员回港避风、抢收成熟作物和亚热带水果及海上养殖产品、定时检修海堤、提前加固堤坝建设、作好沿海危房检修加固等。

因此, 沿海和岛屿地区土地开发利用时应预留灾害高风险区, 做到“与台风灾害风险共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