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

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

·临床研究·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效应的价值侯蒙临床上,缺血性卒中也可以称为脑梗死,该疾病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而导致的脑部病变,通常情况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小板凝集率有明显的上升变化,血液比较黏稠,血流增多,这种症状无疑加重脑梗死病变。

目前,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时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具有能够阻滞诱导血小板凝集的花生四烯酸,而氯吡格雷则具有阻滞诱导血小板凝集的二磷酸腺苷,帮助患者增加血流速度,改变或缓解患者脑部组织缺血与缺氧的情况[1]。

为了探讨这2种药物单独应用以及联合应用的效果,本研究选择90例符合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内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选出90例纳入本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30例、氯吡格雷组30例和联合组30例。

阿司匹林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3~79岁,平均(63±6)岁。

氯吡格雷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4~80岁,平均(63±6)岁。

联合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岁。

3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时经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缺血性卒中疾病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疾病患者;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吸烟史;③患者或其家属明确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系统病变,有出血倾向或活动性溃疡的患者;②近半个月内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③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要器官衰竭的患者;④依从性差,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阿司匹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ꎬ安徽蚌埠233004[作者简介]郝佳妮(1995-)ꎬ女ꎬ在读研究生ꎮ[通信作者]屈洪党ꎬ男ꎬ主任医师ꎬEmail:qhd820@sohu.comꎮDOI:10 14126/j cnki 1008-7044.2020.01.042综㊀述阿司匹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郝佳妮ꎬ屈洪党[关键词]㊀阿司匹林ꎻ脑血管疾病ꎻ阿司匹林抵抗[中图分类号]㊀R743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8 ̄7044(2020)01 ̄0108 ̄021㊀阿司匹林作用机制㊀㊀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乙酰水杨酸ꎬ通过乙酰化环加氧酶 ̄1(COX ̄1)中第529位的丝氨酸来抑制环加氧酶的活性ꎬ进而阻断血栓素A2(TXA2)的形成ꎮTXA2在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ꎬ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介导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 ̄2]ꎮ除了典型途径外ꎬ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还具有额外的抗血栓作用ꎮ例如阿司匹林可以通过减少凝血酶的产生ꎬ进而对凝血酶介导的凝血反应产生抑制作用ꎬ如因子XIII活化ꎮ另外ꎬ阿司匹林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ꎬ主要通过使纤维蛋白原中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3]ꎮ2㊀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㊀㊀2018年Lancet杂志刊登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burdenofdiseaseꎬGBD)中表明ꎬ中国人群的终身卒中风险和中国男性卒中风险在同项比较中均居于全球第一ꎬ分别高达39 3%和41 1%[4]ꎮ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最早被用以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品ꎬ广泛应用在缺血性卒中ꎮ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之一ꎬ目前很多大型试验已证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神经缺损症状以及认知功能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提出ꎬ对不符合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尽早给予阿司匹林可显著减少卒中复发并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残疾率ꎮ其推荐剂量为150~300mg/dꎮ3㊀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作用㊀㊀阿司匹林广泛用于心脑血管保护ꎬ作为一种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可获得和负担得起的药物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5]ꎮ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复发率很高ꎬ抗血小板药物尤其阿司匹林广泛用于卒中的二级预防ꎮ一项有关阿司匹林在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Meta分析(n=112000)共纳入了22项研究ꎬ其中16项有关二级预防的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显著减少了卒中复发的可能ꎬ而6项有关一级预防的试验表明口服阿司匹林并未减少卒中的发生[6]ꎮ有研究表明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也可减低卒中的复发率ꎮ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的疗效证据尚不明确ꎬ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对11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n=118445)ꎬ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使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显著降低了6%ꎬ小剂量的阿司匹林(ɤ100mg/d)使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显著降低14%[7 ̄8]ꎮ另外ꎬACES研究的观察数据也显示ꎬ与无抗血小板治疗对比ꎬ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在随访期间可显著使TIA㊁卒中或任何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9]ꎮ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可靠性ꎬ同时也证实了如停用阿司匹林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或TIA发生的可能ꎮ国内外许多指南均推荐阿司匹林作为卒中的预防药物ꎬ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关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以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均建议阿司匹林作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首选用药[10 ̄11]ꎮ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及2014年AHA/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也将阿司匹林作为脑血管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的药物[12 ̄13]ꎮ4㊀阿司匹林安全性㊀㊀阿司匹林用于脑血管病预防可减少缺血事件的再发ꎬ但也显著增加非致命性出血事件的发生[14]ꎮ1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ꎬ阿司匹林50~500mg/d使出血性卒中增加33%和胃肠道出血59%[15]ꎮ这与最近2项Meta分析报道的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风险升高相似[16 ̄17]ꎮ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男性ꎬ超过60岁ꎬ上消化道疾病史ꎬ合并肝或肾病ꎬ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以及其他药物的使用(如皮质类固醇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选择性5 ̄HT再摄取抑制剂等)ꎮ阿司匹林相关研究显示ꎬ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18 ̄19]ꎮ1项针对将近400000人随访长达14年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发现ꎬ低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与颅内出血风险升高无关ꎬ并且疗程超过1年时ꎬSAH相关风险降低了30%[14]ꎮ之前很多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会加重出血性卒中的症状ꎬ不利于血肿的吸收[20 ̄23]ꎮKwok等人的研究表明ꎬ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后30天死亡率的增加有关ꎮ尽管如此ꎬ一些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关联ꎮMyint等人在一项更大规模的研究中发现ꎬ先前的抗血栓治疗(血小板抑制剂和/或抗凝血剂)与住院死亡率显着降低相关ꎮ5㊀阿司匹林抵抗㊀㊀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部分卒中患者即使长期规律应用阿司匹林仍然再发血管事件ꎬ即阿司匹林不能有效地阻断TXA2的生成ꎮAR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法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而得出判断ꎮ其机制尚不明确ꎮ研究表明AR对卒中结局有影响ꎮKim等人发现ꎬ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加重与AR独立相关[24]ꎮ同样ꎬ我们发现AR是预测卒中患者预后和死亡率的独立标志物[25 ̄26]ꎮ为了减少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㊁改善预后㊁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持ꎬAR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并确立相关防治措施ꎮ6㊀总结㊀㊀阿司匹林作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制剂ꎬ不仅用于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残疾率ꎬ更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ꎮ阿司匹林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初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减少卒中的复发ꎬ但阿司匹林造成的出血成为限制其用药的主要原因ꎮ所以ꎬ有必要对每个患者就阿司匹林治疗的风险和获益进行评估ꎬ确立治疗方案ꎬ真正改善其生活质量ꎮ同时还应避免由于个体的差异而产生的阿司匹林抵抗ꎮ尽管抗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防治中举足轻重ꎬ但当前这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明确ꎬ仍然需要进一步去探究ꎮ[㊀参㊀考㊀文㊀献㊀][1]㊀PATRONOCꎬROCCAB.Aspirinꎬ110yearslater[J].JThrombHaemostꎬ2009ꎬ7(Suppl1):258 ̄261.[2]㊀PATRONOCꎬCOLLERBꎬDALENJEꎬetal.Platelet ̄activedrugs.Therelationshipamongdoseꎬeffectivenessandsideeffects[J].Chestꎬ2001ꎬ119(1):39S ̄63S.[3]㊀UNDASAꎬBRUMMEL ̄ZIEDINSKEꎬMANNKG.Antithromboticpropertiesofaspirinandresistancetoaspirin:beyondstrictlyanti ̄plateletactions[J].Bloodꎬ2007ꎬ109(6):2285 ̄2292. [4]㊀FEIGINVLꎬNGUYENGꎬCERCYKꎬetal.GlobalꎬRegionalꎬandCountry ̄SpecificLifetimeRisksofStrokeꎬ1990and2016[J].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ꎬ2018ꎬ379(25):2429 ̄2437.[5]㊀KISHORESPꎬBLANKEꎬHELLERDJꎬetal.Modernizing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stofEssentialMedicinesforPrevent ̄ingandControllingCardiovascularDiseases[J].JournaloftheA ̄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ꎬ2018ꎬ71(5):564 ̄574. [6]㊀BAIGENTCꎬBLACKWELLLꎬCOLLINSRꎬetal.Aspirinintheprimaryandsecondarypreventionofvasculardisease:collabora ̄tivemeta ̄analysisof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fromrandomisedtrials[J].TheLancetꎬ2009ꎬ373(9678):1849 ̄1860. [7]㊀MPRASꎬMANSONJE.AspirinforPrimaryPreventionofAthero ̄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dvancesinDiagnosisandTreatment[J].JAMAinternalmedicineꎬ2016ꎬ176(8):1195 ̄1204.[8]㊀BIBBINS ̄DPMINGOKIRSTEN.AspirinUseforthePrimaryPre ̄vent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ColorectalCancer: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RecommendationStatement[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ꎬ2016ꎬ164(12):826 ̄845. [9]㊀KINGAꎬSHIPLEYMꎬMARKUSH.TheEffectofMedicalTreat ̄mentsonStrokeRiskinAsymptomaticCarotidStenosis[J].Jour ̄nalofVascularSurgeryꎬ2013ꎬ44(2).542 ̄546.[10]㊀FURIEKLꎬKASNERSEꎬADAMSRJꎬetal.GuidelinesforthePreventionofStrokeinPatientswith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AttackAGuideline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 ̄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J].Strokeꎬ2011ꎬ42(1):227.[11]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ꎬ2015ꎬ3(4):84 ̄93.[12]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ꎬ2015ꎬ48(8):629 ̄643.[13]㊀MESCHIAJFꎬBUSHNELLCꎬBODEN ̄ALBALABꎬetal.Guide ̄linesforthePrimaryPreventionofStroke:AStatementforHealth ̄care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J].Strokeꎬ2014ꎬ45(12):3754 ̄3832. [14]㊀CEASORIANOLꎬGAISTDꎬSORIANO ̄GABARROꎬetal.Low ̄doseaspirinandriskofintracranialbleeds:AnobservationalstudyinUKgeneralpractice[J].Neurologyꎬ2017ꎬ89(22):2280 ̄2287.[15]㊀WHITLOCKEPꎬBURDABUꎬWILLIAMSSBꎬetal.BleedingRisksWithAspirinUseforPrimaryPreventioninAdults:ASys ̄tematicReviewforthe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ꎬ2016ꎬ164(12):826 ̄835. [16]㊀GARCIARODRIGUEZLAꎬMARTIN ̄PEREZMꎬHENNEKENSCHꎬetal.BleedingRiskwithLong ̄TermLow ̄DoseAspirin:ASystematicReviewofObservationalStudies[J].PloSoneꎬ2016ꎬ11(8):e0160046.[17]㊀ELWOODPCꎬMORGANGꎬGALANTEJꎬetal.Systematicre ̄viewandmeta ̄analysisofrandomisedtrialstoascertainfatalgas ̄trointestinalbleedingeventsattributabletopreventivelow ̄doseaspirin:noevidenceofincreasedrisk[J].PlosOneꎬ2016ꎬ11(11):e0166166.[18]㊀LINXINLIꎬOLIVIZCGERAGHTYꎬZIYZHMEHTAꎬetal.Age ̄specificrisksꎬseverityꎬtimecourseꎬandoutcomeofbleedingonlong ̄termantiplatelettreatmentaftervascularevents:apopula ̄tion ̄basedcohortstudy[J].TheLancetꎬ2017ꎬ390(10093). [19]㊀RANn ̄DUYAꎬVANMOLKOTFHꎬJOOREMAꎬetal.Shouldpa ̄tientsprescribedlong ̄termlow ̄doseaspirinreceiveprotonpumpinhibitor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Interna ̄tionaljournalofclinicalpracticeꎬ2015ꎬ69(10):1088 ̄1111. [20]㊀GARCIA ̄RODRIGUEZLAꎬGAISTDꎬMORTONJꎬetal.An ̄tithromboticdrugsandriskofhemorrhagicstrokeinthegeneralpopulation[J].Neurologyꎬ2013ꎬ81(6):566 ̄574.[21]㊀LEWISJDꎬSCHINNARRꎬBILKERWBꎬetal.Validationstudiesofthehealthimprovementnetwork(THIN)databaseforphar ̄macoepidemiologyresearch[J].PharmacoepidemiologyandDrugSafetyꎬ2007ꎬ16(4):393 ̄401.[22]㊀CEASORIANOLꎬSORIANO‐GABARROMꎬGARCIARO ̄DRIGUEZLA.Validationoflow ̄doseaspirinprescriptiondatainTheHealthImprovementNetwork:howmuchmisclassificationduetoover ̄the ̄counteruse?[J].PharmacoepidemiologyandDrugSafetyꎬ2016ꎬ25(4):392 ̄398.[23]㊀GAISTDꎬWALLANDERMAꎬGONZALEZ ̄PEREZAꎬetal.García‐Rodríguez.Incidenceofhemorrhagicstrokeinthegen ̄eralpopulation:validationofdatafromTheHealthImprovementNetwork[J].PharmacoepidemiologyandDrugSafetyꎬ2013ꎬ22(2):176 ̄182.[24]㊀KIMJTꎬHEOSHꎬLEEJSꎬetal.Seung ̄HanꎬParkMan ̄SeokꎬKimByeongCꎬKimMyeong ̄KyuꎬChoKi ̄Hyun.Aspirinresist ̄anceintheacutestagesofacuteischemicstrokei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newischemiclesions[J].PloSoneꎬ2015ꎬ10(4):e0120743.[25]㊀CHAO ̄WEIWANGꎬCWꎬSULLꎬYANQJꎬetal.Aspirinresist ̄ancepredictsunfavorablefunctionaloutcomeinacuteischemicstrokepatients[J].BrainResearchBulletinꎬ2018ꎬ142:176 ̄182. [27}㊀JINGYꎬYUEXꎬYANGSꎬetal.AssociationofAspirinResist ̄ancewithIncreasedMortalityinIschemicStroke.[J].Thejour ̄nalofnutritionꎬhealth&ampꎬagingꎬ2019ꎬ23(3):266 ̄270.(收稿日期:2019 ̄10 ̄23)。

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应用阿司匹林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

【关键词】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059-01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也称“中风”、“脑血管意外”等,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由于血管阻塞引起血液无法流入至大脑所致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的两种类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危害大,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建议尽快对症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为了观察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选择83例患者进行分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9年1月内收诊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

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最小6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9.01±4.58)岁;研究组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70.01±3.84)岁。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早期卧床休息,脑保护营养神经以及扩容、强化降脂等治疗。

(1)对照组: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治疗,口服给药,100mg/d,1次/d。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

糖尿 患 者 群 也 是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高 危 人 群 , 诊 的糖 尿 初 病 患 者 23存 在 血 脂 异 常 ,/ / 12存 在 心 血 管 病 , / 13存 在 高
外 周 血 管病 、 尿 病 合 并 心 血 管病 患者 , 及 部 分 心 房 颤 动 糖 以 和 部 分瓣 膜 置换 术 后 的患 者 ; C ② VD血 栓 高 危 患 者 如 急 性 冠 状 动 脉综 合 征 ( C ) 者 , 须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 氯 吡 格 A S患 必
阿 司 匹 林 1 0mg d 氯 吡 格 雷 7 / , 吡 格 雷 与 阿 司 匹 0 / , 5mg d 氯
素 明显 增 高 。 同时 也 发 现 2型 糖 尿 病 合 并 心 血 管疾 病患 者 有 体 内血 栓 素 过 度 合 成 现 象 l 。所 以 , 床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4 ] 临 通 过 阻断 环 氧 合 酶 进 而 抑 制 血 小 板 合 成 血 栓 素 , 而 抑 制 从 血小板聚集 , 防止 血 栓 形 成 , 著 降低 心 肌 梗 死 、 梗 死 等 显 脑
上高 血 压 患者 , 只要 无 禁 忌 证 且 血 压 控 制 满 意 , 大 部 分 男 绝 性应 使用 阿 司匹林 , 女性 适 用 比例 则 略 低 于男 性 。需 要 指 而
出 的是 高血 压 患 者 合 并 其 他 危 险 因素 的 比 例 较 高 , 吸 烟 、 如
体 质 量 指数 ( MI> 2 、 血 脂 等 的 比 例 均 分 别 在 3 以 B ) 4高 o
1 规 范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的 含义 包 括 在 所 有 适 应 证 的人 群 积 极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 用 临 采

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应注意的问题

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应注意的问题
用 阿 司 匹林 l O g末 次 剂 量 后 7 Om d血 小板 功 能 才 可 恢 复 正 常 。
1 1 血 小板 由 骨髓 成 熟 的 巨核 细 胞 产 生 , . 血小 板 进 入 血 液 后 , 平 均 寿命 7 1 d 每 天 血 小板 池 约有 1 血 小 板 新 生 , 天约  ̄ 0, O 每
用 称 为 阿 司 匹林 的双 向作 用 。
阿 司 匹林 又 名 乙酰 水 杨 酸 (ctlac l cd A A) 自 aeysl yi ai, S , i c 诞 生 以来 已有 百 余 年 历 史 , 抗 血 小板 药 物 中循 证 医学 证 据 最 是 充分 的药 物 , 目前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防 治 的 最 可 靠 药 物 ,0 5年 是 20
性, 已使 更 多 的缺 血性 脑 卒 中 患者从 规 范使 用 阿 司 匹林 中获 益 。但 是 , 临床 应 用 中还 存 在 着一 些 问题 , 得 大 家关 注 。 在 值
关 键 词 : 司 匹林 ; 血 性 脑 卒 中 ; 防 阿 缺 预
中 图分 类 号 : 4 . R73 3
文献标志码 : A
我 国心 脑 血 管病 专 家共 同 制 定 了 规 范 应 用 阿 司 匹 林 治 疗 缺 血
性 脑 血 管病 的专 家共 识 Ⅲ ( 以下 称 中 国 专 家 共 识 )但 是 , 临 , 在 床 应 用 中 还存 在 着 一 些 问题 , 得 大家 关 注 。 值
1 血小 板 的 药 理 作 用 特 点
1 3 血 小板 激 活 时 , 自膜 的 花生 四烯 酸 在 磷 酸 酯酶 、 氧 化 . 来 环
酶 一( O -) 血 栓 素 A ( A ) 成 酶 的 快 速 协 同 作 用 下 1C X 1 和 2 Tx 2 合 生 成 前 列腺 素 H2 P 2 , 而 生成 TX 2 O - 是 血 小板 ( GH )进 A 。C X 1 花 生 四烯酸 代 谢 的一 个 关 键 酶 。新 生 的 血 小 板 也 含 有 少 量 环 氧 化 酶一( O 一) 2C X 2 和前 列 腺 素 E( GE 合 成 酶 , P ) 当新 生 加 速 时 其 含 量 明显 增 加 , 0x 2 可 以 使 花 生 四烯 酸 生 成 P C _亦 GH。经 , 前 列 环 素 ( G ) 成 酶 和前 列腺 素 E P ) 成 酶 的 作用 进 一 P I合 ( GE 合 步 生成 P I 与 P 2 G2 GE 。 14 人 类 的血 小 板 和 血 管 黏 膜 内皮 细 胞 都 能 经 P H。途 径 . G 进 一步 产 生 T A2P I 和 P E , A2 起 血 小板 聚集 和血 X 、G2 G 2TX 引 管 收缩 , P I 抑 制 血小 板 聚 集 并 引起 血 管 扩 张 , G z 胃 而 Gz P E 在 肠 黏膜 中有 细 胞 保 护 作 用 。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Ta b l e 3 Cl i n i c a l a p p i l c a t i o n o ft he r e c o mme nd e d d o s eo fa sp i r i n
适应证
推荐剂量
不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 血 栓 闭 塞 性 脑 卒 中
其中包括 风湿 痛、痛 风、心血 管疾病等 ,其疗 效显著 。特
别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其 良好的收益和风 险比越来 越受 到患者
和医疗工作者的重视 ,主要治疗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预 防 短暂性脑缺血、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等 J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 我院 2 0 0 8年 9月—2 0 1 2年 9月门诊或住 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 4 2例 ,均按照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确诊 ,有服用阿司 匹林 史 ,其 中男 8 2例 ,女 6 o例 ;年 龄 3 2 7 3岁 ,平均 4 8 . 7岁。患者主要疾病类 型包 括心绞痛 、急性 心肌梗死 、短暂性脑 缺血等 。
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对我 院2 0 0 8年 9月—2 0 l 2年 9月门诊或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 患者在诊 治过程 中阿司匹林临床
应用和不 良反应情况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主要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其 中治疗慢性稳定型心 绞痛所 占比
例最 高 ( 占3 3 . O 1 %) ,其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 中、高血压 ;服 用阿司 匹林主要 的不 良反 应有 胃肠道反应、哮喘、机体 出血、药物合 用出现问题 。结论 针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 ,阿 司匹林 疗效收益和 风 险 比比 较 高 ,实 际 临床 中应 该 加 强其合 理 运 用 ,才 能 发挥 良好 的 疗 效 。

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他途径抑制血栓形成 , 包括 : 影响纤维蛋 白的形成 ; 大剂量阿司 匹林对纤溶有抑制 和促进 的双向效应 , 而促纤溶 占主要作用 ;
抑制炎症 ; 对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 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 氧 抗 抗
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 、 二级预 防中均显 示出卓越 的作用 , 它 可以降低心肌梗死、 脑卒 中的发病 以及死 亡风 险, 防治心脑 是 血管疾病的“ 基石” 。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后 , 露了 内皮下胶原 组织 , 暴 在炎
症细胞产生 的趋化 、 黏附以及细胞 因子作 用下 , 血小板 黏附在 破裂处 , 黏附后血小板活化 , 放血栓素 (xA) 二磷 酸腺 释 :、 I
蛋白交联 ,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
(05 > 20) 中建议 口服 阿司匹林 10 7 1 ) gd长期应用 。 0 (5— 5 m/ , 0
的合成过程是一个 涉及 多种酶 的级 联反应 。阿 司匹林 通过其 乙酰基与含有 60个 钶基 酸的酶 活性 中心发生 不可 逆的结合 0 层的高低 , 只要没 有禁忌证 和对阿 司匹林过敏 史 , 均应 服用 阿 司匹林 ; 而且不论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施行经皮腔 内冠状动脉介 入治疗 , 或者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术 的围手术 期患者 , 阿司匹林

3 8・ 5
Mo i nTet dD a ra g
现 代诊 断 与 治 疗
20 N v1 ( ) 0 8 o 9 6

药物与临床 ・
阿司 匹林在 治疗 心脑 血管性 疾病 中的应用
Ap l ain o pr rame t f ado a c lra dCee rv s u a s a e pi t f c o As ii i T e t n r iv s u a n rb o a c lrDie s s n n oC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药学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药学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药学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药学原理。

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时间为 2018年2月-2019年2月,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一般组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增加辛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药学原理。

结果一般组治疗有效率(65.63%)明显低于治疗组(87.50%);并发症发生率(37.50%)明显高于治疗组(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类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优异,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缺血性心血管;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其类型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糖等,其原因多是患者出现动脉硬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糖、微循环障碍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

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及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主要治疗药物是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进行有效聚集,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2]。

本研究选择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旨在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药学原理,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两组均32例,一般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1-86岁,平均年龄为(68.37±7.92)岁,病程分布在1-4年,平均病程(2.39±0.47)年;治疗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2-87岁,平均年龄为(67.84±7.58)岁,病程分布在1.5-4.5年,平均病程(2.51±0.6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阿司匹林问世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

20世纪7O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

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对阿司匹林不合理及过度的应用也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及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最高。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所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孪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等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本文我们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阿司匹林对其的作用机理及其合理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公认的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能量耗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损伤,炎性细胞因子损害,NO和NO合酶( NOS)的作用,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几种。

(1)能量耗竭、酸中毒脑缺血后,最先受影响的是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这直接导致了缺血脑组织的能量耗竭,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由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所需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最终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脑组织酸中毒。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 amino acids , EAAs)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兴奋性信息的物质,同时又是神经毒素。

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神经毒素作用,造成神经元的损伤。

由于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供给不足,导致EAAs大量释放及再摄取和灭活障碍。

(3)氧自由基损伤正常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n)、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可不断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使体内自由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在缺血脑组织中,由于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使上述酶类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造成氧自由基蓄积。

过多的氧自由基可与含不饱和双键的膜脂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膜的通透性,使离子转运、生物能的产生和细胞器的功能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造成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内方细胞损伤.(4)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凋亡是缺血脑组织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由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等参与调控。

大脑短暂缺血后,缺血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很快出现细胞坏死;但一般要经过1一2天的潜伏期,在其周边的神经细胞才出现延迟性退化。

目前已证明这种延迟性细胞退化就是细胞凋亡。

2.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抗血小板疗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证据最多。

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

2.1作用机理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中的代表药物,它是通过乙酸化环氧化酶一1(CoX一1)中529位丝氨酸的羟基不可逆地抑制该酶活性,阻碍花生四烯酸与385位酪氨酸活性位点结合,抑制TXA 的合成,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阿司匹林的半衰期15~30min,血药浓度达到值峰时间l一3 h。

阿司匹林起效快,服用阿司匹林肠济片后6h内,即可检测到血小板功能受抑制,1周后,血液中的血小板被完全抑制。

由于血小板缺乏细胞核,不能生成COX—l,当停用阿司匹林后。

新生的血小板重新进入血液循环,COX一1的活性才得以恢复。

一般血小板寿命为9~10 d,每天更新10%左有,停药5 d 后,血液中血小板功能可基本恢复。

阿司匹林也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COX一1,但内皮细胞COX一1可再生:大剂量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PG合成酶,不利于抗血栓作用。

目前推荐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剂量是“小剂量”,即不超过325 mg/d。

3.阿司匹林应用的安全用性及合理用药3.1 阿司匹林应用的安全性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大量临床试验的证实。

1998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荟萃分析显示,正确使用阿司匹林的获益是风险的30一50倍。

2006年发表于AJM 的关于阿刊匹林严霞出血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药相比,阿司匹林使每1 000人每年增加1.2例~卜消化道大出血和0.3例颅内出血,其增加的风险绝对值和驾车的风险类似。

ETDRS研究显示,糖尿病伴眼部血管病变者应用阿司匹林未增加眼部出血风险。

尽管阿司匹林可以安伞地应用于大多数患者,目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有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正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严重肝功能不全等患者要慎用。

3.1.1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预防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比较公认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方亚平等通过胃镜观察发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50—150mg,6—9个月,胃镜下见胃黏膜红斑及出血,其次是点片状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比较浅的溃疡,直径在0.2~0.9cm,胃底黏膜损伤不明显。

肠溶阿司匹林在阿司匹林片外包以一层肠溶膜,其外膜主要由纤维素、硅或其他不活跃材料组成,能抵抗胃内酸性环境,在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下才分解,因而避免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传统的用法是餐后服用,旨在通过食物的缓冲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

但肠溶阿司匹林抗酸而不耐碱,若在餐后服用,并不能体现肠溶片的优势。

因为,进餐后食物的缓冲使胃内酸性环境稀释,胃液酸碱度提高,药物易于溶解,药片与食物混合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使肠黏膜破坏,增加了药物在胃内溶解的机会。

餐前服用,由于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药物不易溶解,空腹服用后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因此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3.1.2 阿司匹林抵抗(AP)“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或血小板功能试验(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未达到预期效果,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尽管AR可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但目前阿司匹林仍不失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良药。

AR定义的提出旨在提醒:在应用阿司匹林防治血管病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和处理AR,以防出现无效服用阿司匹林并承担其不良反应的危险。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1)与阿司匹林剂量不足有关.有研究发现患者可因增加阿司瓯林剂量而克服低剂量时的抵抗;(2)与环氧化酶一2有关,Weber等发现环氧化酶一2在血小板中的表达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推测血小板几乎不被阿司匹林抑制的环氧化酶一2可能是引起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因素之一;(3)血小板活化旁路途径,阿司匹林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酯氧化酶代谢途径的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一40%。

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6%一24%。

阿司匹林抵抗对策:(1)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应考虑给予补充或替代的抗血栓治疗。

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2)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3.2 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合理用药措施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无禁忌证、未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最好48 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 h后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推荐剂量150—300 mg-d,2~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或阿司匹林和缓释双嘧达莫复合制剂(阿司匹林25 mg,双嘧达莫200 mg),bid;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00 mg·d一1,也可使用阿司匹林和缓释双嘧达莫复合制剂(阿司匹林25 mg,舣嘧达莫200 mg),bid,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剂量为50~150 mg·d。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足合理的。

但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不推荐使用阿一J匹林以外的其他抗衄小板制剂,除非高危患者存在阿司匹林过敏、消化道溃疡出血或不能耐受阿刊匹林等特殊情况。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增加出m危险。

MA TCH试验和CHARISMA试验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疗效并未超过任一单药治疗。

对于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不常规推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除非有特殊的指征如冠状动脉支架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等"J。

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应本着个体化的原则。

抗血小板治疗和预防不能千篇一律,用药的尺度取决于危险因素的轻重度。

高血压患者应有效控制血压之后再服用阿司匹林,用药期间血压控制的好坏十分关键,血压控制不佳者,应用阿司匹林不但无益,反而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腩内小动脉存在着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卒中的病理基础。

腔隙性梗死、白质疏松、和皮层下微出血三者都是高血压脑小动脉病变的特征,都预兆有脑出m的危险。

因此在腔隙性腩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未控制的高血压、淀粉样m管病变、严莆白质病变、吸烟、阿司匹林剂量及MRI上嘭梯度回波所见的微出血等重要脑出血的危险囚素,以减少腔隙性梗夕匕的脑出血。

应用阿司肛林期问出现消化道出血,合理的治疗是同时应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泉抑制药,小推荐换用氯吡格雷治疗。

4.结语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作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落实临床合理用药,就能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1]游然,幸敏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药物药学进展 2009.33(6):247-252[2] 张旭光,刘进普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医药导报2010.29(1):117-118 [3] 杜晓芬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10.3(9):994-996[4] 张颖冬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18(3):161-163[5]许其兵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医药与保健 2010.18(2):31-32[6] 杨靖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医药导刊2005,2(7):116-117[7] 阿司匹林应用规范共识专家组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共识继续医学教育2010.21(7):29-30[8] 张建斌,鹿梁燕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2008.39(11):1031-1032[9] 崔友涛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安徽医学 2005.26(2):96-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