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化 、程式 化 、汉锦 里 的图案 都被 唐代 的织 绵 图 案替 代 ,使 用 的手 法 到互 相 呼应 的效果 ,聚散结 合 ,自然清 新 ,将 原 来 的 拘谨 气 氛 全 部
主要 是布 局 法 ,花纹 主要是 通过 完成 分 隔 。
摆脱 ,生 活气 息 与人 文气 息扑 面而 来 ,装 饰 主题 由富 丽 的花 朵 替 代
关键 词 :唐代 ;织锦 纹样 ;艺术表 现 形式
中 图分 类号 :TS14—09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671—1602 (2016)06—0050—01
锦 主要 指的 内容 是彩 色丝 线显 花 的 缎子 织 ,它 的色 调 基 础是 通 强 弱 、虚实 、粗 细 、浓淡 、曲直 的对 比变 化 。色彩 构 成 上 ,多 使 用
唐 代 写 实型 纹样 形 象 都 来 自于 一 刹 那 的形 象 表 现 ,展 现 出 来 的都 美 观过 渡到 了 自然 美 。
围 ,常见 的手法 是 花 卉 。 主纹 主 要 适 用 的 范 围 是 圆 形 ,多 以鸳 鸯 、
3.1 纹样 题 材的 选取 体现 了对 生活 情趣 的描 颂 。唐 织 锦 里 表
花朵 、鸭 、鸟 、鹿 、猪 头 、等 等 出现 。 表现 出来 的 特 点 主要 是 抽 象 现 出来 的纹样 不仅 可 以 自由设计 ,同时 主题 纹 样 与 陪衬 纹 样 能 够 起
萨 珊波 斯朝 使用 范 围最 广的 纹样 则 是联 珠 纹 ,唐 代 丝 绸 制造 过 的纹样 技术 融 入在 一起 ,形式 上更 加 独 特 ,主 题往 往 通 过 花 鸟纹 样
程 中将 这些 艺术 融人 进 来 ,也是 唐代 织 锦制 造 业 中代 表 性 流 行 范 围 来 展示 ,达 到 审美 装饰 的要 求 ,表现 出来 的艺 术 风格 不 仅 仅 是 流 畅
浅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

浅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
王彦娜;王茹娜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6
【摘要】中国唐代国力鼎盛,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织锦纹样也随之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丰富了织锦纹样.汉代纹样的发展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的民族化发展作了铺垫.唐代长安织锦纹样的风格具有自身的时代特征,趋于写实性、情趣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呈现多元化风格.
【总页数】1页(P38)
【作者】王彦娜;王茹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J], 张凯辰
2.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J], 张爱红;
3.唐代织锦纹样的风格及其成因研究 [J], 李斌;李强;刘安定;
4.唐代织锦纹样的风格及其成因研究 [J], 李斌;李强;刘安定
5.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J], 刘春晓; 单筱秋; 张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染织纹样

前言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着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
(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
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
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
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
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
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
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纺织品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的纺织品中,狩猎纹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唐代的服饰和饰品中广泛应用,它不仅在纺织品上具有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意义和解读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具体表现形式。
狩猎纹是指在纺织品上以狩猎场景为主题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包括猎人、猎犬、猎物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狩猎场景。
这些图案可以出现在丝绸、织物、刺绣品等不同的纺织品上,其形态多样,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狩猎纹在唐代的纺织品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狩猎是贵族阶层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一种象征权力和荣耀的行为。
狩猎纹的出现,不仅是对狩猎活动的一种艺术再现,更是对贵族阶层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狩猎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纺织品,更多的是通过图案来表达一种特定的社会意义。
这也与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密切相关,显示了唐代人们对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狩猎纹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狩猎活动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高贵的享受和充满乐趣的体验。
狩猎纹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这种高尚活动的一种美化和赞美。
狩猎纹所展现的狩猎场景,不仅为唐代的纺织品增添了一种豪华和高贵的气息,更是对狩猎活动本身的一种赞美和颂扬。
这也说明了唐代社会对于狩猎活动的一种正面认可和推崇。
狩猎纹的出现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狩猎纹所展现的猎物、猎人和猎犬等元素,不仅是对自然界和动物的一种再现,更是对自然的一种赞美和敬畏。
在唐代人们的观念中,自然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奇迹的存在,狩猎活动则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亲密接触和融合。
狩猎纹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的一种追求和赞美。
这种追求和赞美也体现了唐代人们对于自然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对自然的一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狩猎纹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作者:张婉玉陈宇周春燕来源:《丝绸》2021年第09期摘要:团窠纹是唐代织锦中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其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演变性差、创新性弱、时尚度低等问题。
通过分析唐代团窠纹的文化内涵和构成规律,解构团窠纹的外环纹样和中心纹样,利用分裂语法规则将纹样分解成基本的单元形,结合形状文法规则推衍重构,获得新的单元形并进行创新纹样开发,实现唐代织锦团窠纹的现代化设计与应用。
文章以立狮宝花纹为例进行现代织锦纹样创新设计,提高了织锦的时尚美观度,在保护团窠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更加契合当代审美需要。
研究旨在保护、创新唐代团窠纹,并为其他纹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团窠纹;唐代织锦;织锦纹样设计;分裂语法;形状文法中图分类号: TS941.1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9-0126-07引用页码: 0913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9.019(篇序)Analysi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 and its innovative designZHANG Wanyu, CHEN Yu, ZHOU Chunyan(Institute of Fashion and Design Ar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China)Abstract: Tuanke pattern as an important decorativ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brocade is poor in evolution, weak in innovation and inferior in fash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rule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this study deconstructs the outer ring pattern and central pattern of Tuanke pattern, decomposes the pattern into basic unit shapes according to split grammar rules. Then, through the de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rules of shape grammar, new unit shapes are obtai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atterns, thus realizing the moder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brocade pattern. Taking the Lishibao patter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brocade patterns, which improves the fashionable aesthetics of the brocade, and better satisfie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needs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genes of Tuanke pattern. The study aims to protect and innovate Tuanke patter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other patterns.Key words:circular pattern; Tang dynasty’s brocade; brocade pattern design; split grammar; shape grammar收稿日期: 20210215;修回日期: 2021082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111)作者简介:张婉玉(1982),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品、服装设计等的教学与研究。
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

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服饰多样的时期,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从唐代服饰的纹样结构入手,介绍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的特点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服饰纹样的分类唐代服饰纹样主要分为几类,包括花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这些纹样结构多样,富有变化,反映了唐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达。
1.花纹:唐代服饰中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菊花、荷花等,这些花纹鲜艳、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代人们钟爱牡丹花,将其视为高贵、富贵的象征,因此在服饰上常以牡丹花纹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动物纹:唐代服饰中常见的动物纹有龙、凤、麒麟等,这些动物纹样结构独特,寓意吉祥如意。
例如,龙被视为皇室的象征,因此在服饰上常见龙纹,寓意着皇家的威严和权威。
3.植物纹:唐代服饰中的植物纹主要包括梅花、兰花、竹子等。
梅花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质,常以梅花纹装饰服饰,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4.几何纹:唐代服饰中的几何纹样结构简洁、规则,包括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这些纹样给人以凝练、稳重的感觉,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追求。
二、唐代服饰纹样的特点唐代服饰纹样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1.富有层次感:唐代服饰纹样结构丰富多样,多采用多层次的设计,使纹样在服饰上呈现出立体感,增加了服饰的艺术价值。
2.细腻精致:唐代服饰纹样的织物工艺相对精湛,纹样细腻、清晰,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
3.色彩鲜艳:唐代服饰纹样的色彩丰富多样,常采用鲜艳的颜色,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寓意丰富:唐代服饰纹样中常融入一定的寓意,如花纹中的牡丹寓意富贵、动物纹中的龙寓意权威等,这些寓意丰富的纹样使服饰更具文化内涵。
三、唐代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唐代服饰纹样的结构和设计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趣味。
1.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是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唐代服饰纹样中的龙、凤等动物纹和梅花等植物纹都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吉祥如意的追求。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唐代团窠纹是流⾏于唐代建筑、佛幡、壁画、织锦上的⼀种典型装饰纹样[1],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化发展的重要映射者,也是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与物质承担者。
研究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规律唐代团窠纹主要是西部外族的汉地联珠纹演变⽽来[2],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0年)及当时出⼝贸易适销样式的影响,盛⾏于北朝⾄唐代中期。
当下,针对唐代团窠纹的研究主要结合考古实物中的影像资料与史书本⽂在前⼈的研究基础上,利⽤分裂语法和形状⽂法对唐代团窠纹样形体进⾏解构分析和再设计,从历史⽂化中汲取营养,将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与现代设计形式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强化现代产品的⽂化内涵和时代根基, 1 唐代织锦团窠纹特征提取1.1 唐代织锦团窠纹典型特征唐代团窠纹是唐代常⽤于丝绸上的⼀种重要纹样,将单位纹样联结成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整体形状,按照⼀定的格式⾻架进⾏散点排列,内⽅外圆、主次分明、章彩奇丽、特⾊鲜明,体现了古代“天圆地⽅”的哲学思想。
施⼯⼈员的素质与⽔利⽔电⼯程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提⾼施⼯⼈员的⽔平与素质是促进⽔利⽔电⼯程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对施⼯⼈员进⾏技能培训,提⾼其综合素质。
唐代经济繁荣昌盛,⽂化开放、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迷⼈的装饰⽂化,成为民族⽂化的重要代表。
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团窠纹样风格收到波斯纹饰风格的影响,以联珠、飞禽⾛兽、花卉植物等元素为代织锦团窠纹主要由外环纹样要素和中⼼纹样要素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
图1 唐代织锦团窠纹要素Fig.1 Element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外环纹样称为窠环,代表着具有圆形纹样轨迹和特定图案范围的环形纹样,以联珠环、花草环、⽂字环等为主要样式,由⼀个或多个元素按照⼀定规律进⾏环绕排列。
其圆形构造与环内的中⼼纹样相互呼应,呈现出饱满、圆敢,对⿅象征着仕途顺遂、爱情美好。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是中国古代丝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其窠环形式的纹样设计在唐代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本文将从流变的角度出发,对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其设计特点和艺术内涵。
一、窠环形式的基本特点1. 窠环形式的定义窠环,是一种在织锦纹样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元素,它由若干个相互衔接的弯曲线条构成,形成一个环圈式的图案。
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纹样中被广泛运用,其设计形式多样,纹样精致。
2. 窠环形式的创作方式窠环形式的创作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手工编织,一种是通过图案设计。
在唐代时期,设计师们会先通过图案设计,确定好窠环的形式和布局,然后再进行编织。
3. 窠环形式的艺术表现力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纹样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案效果,展现出唐代织锦的独特魅力。
二、窠环形式的流变研究1. 窠环形式的起源窠环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期,当时的窠环纹样设计主要受到中亚和西域文化的影响,窠环的形式主要呈现出弯曲多变的特点,线条交错复杂,纹样图案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情。
2. 窠环形式的发展随着唐代织锦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图案设计的丰富多样,窠环形式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变化形式,其线条更加流畅,纹样更加精美,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
3. 窠环形式的传播唐代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唐代织锦纹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窠环形式作为织锦纹样的重要元素,也随之传播到了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
三、窠环形式在陵阳公样中的艺术表现1. 窠环形式的设计特点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纹样中的经典之作,其窠环形式设计特点明显:线条纹理流畅,曲线圆润,窠环之间的衔接紧密,整体呈现出一种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独特美感。
2. 窠环形式的艺术内涵陵阳公样中的窠环形式不仅体现了唐代织锦工艺的高超水平,更融合了唐代时期不同文化的艺术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2012-4-19 10:18:33
锦是以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现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华美的产品。
唐代的锦,在艺术上有经锦、纬锦的区别。
经锦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技法,是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
纬锦是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过来的,大约开始于武则天当政前后,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纬线织出花纹,虽然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且纬线可以随时改换,因此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品。
而且能充分显示丝线的光泽,使唐代丝绸更为灵活多变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的色调与丝线美丽的光泽交相辉映,创造出如琵琶袋牡丹锦(图1)这样富丽堂皇的织物。
图1
一、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
联珠纹(图2)是萨珊波斯朝最流行的纹样,在西方艺术东进的大潮中被唐代接纳为装饰艺术元素,成为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常盛行。
它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时而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时而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
主纹多系适合于圆的图形,常有鸟、鹿、猪头、花朵、鸭、鸳鸯等等。
其形象往往相当程式化、抽象化。
在唐织锦中,联珠纹代替了汉锦中那种卷云和各种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法,而以联珠圆圈分隔成各个花纹单元。
图2
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是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并按米字格(或井字)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通常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向四面伸展,所以被称为“四出忍冬”。
纹样风格受波斯纹饰影响较大,样式十分丰富。
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其中宝相花的构成综合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造型富丽堂皇、丰满工整。
现存实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红地宝相花纹”锦。
花瓣重叠繁复,富丽而优美,体现盛唐风采。
对称纹,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这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有:孔雀、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动物的身上往往系着飘带,也有用人物题材的,如骑士、狩猎等。
唐初的“陵阳公纹样”是对称纹中的典范,它是唐初窦师纶在担任益州大行台兼管修造皇室家用物时,设计的一种上贡瑞锦和宫绫图案样式。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过“:窦师伦,…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
…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
”论述了其样式多采用成双对称法,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影响范围甚广。
如唐永徽四年的对马纹锦,和对狮、对羊、对鹿、对凤等纹样,都是其典型代表。
散花,没有固定规则的格式花锦,多用团花和菱形作交替排列,具有圆和方的对比的美,常用牡丹、花草、鸟蝶等组成自由式纹样,也有用一种小蔟花作散点排列的。
几何纹,比较大量应用的一种纹饰。
常见有万字、双胜、龟背、锁子、棋格、十字、锯齿、间道等形式。
从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中所描写的妇女服饰,可以看到织锦上几何形图案的具体形象。
不过唐织锦中的几何纹一般纹样单位较小,形象单纯,已退居次要地位。
二、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装饰规律
1.造型流畅,善于利用流动的曲线。
唐织锦纹样善于利用流动的曲线,结合写实的风范,较之秦汉以来的经锦纹样,创造出了层层叠叠、清新活泼的艺术效果。
唐代写实型纹样形象皆取自生动瞬间动态,形象生动自然,花草中鸟雀喧闹、蜂蝶起舞,一派繁华景象。
但又不完全是模拟现实,收到了减璞得玉的效果,情与景的神趣浓缩,具有意象化倾向,如唐代联珠鹿纹锦(图3),保留了鹿角美丽的部位,而对鹿身则进行了装饰化的处理。
使得动物纹样在平面化的基础上,根据自然形象的纹理特征,添加不同的装饰纹样,使纹样形象更为活泼、流畅。
又兼顾装饰的想象和需要,将多种自然形态美的因素加以组合,构成新的纹样形式。
如团窠纹在四方连续的一点排列、二点排列的骨线上,(图4唐代瑞鹿团花锦)形成曲线动势,植物、珍禽、草虫和走兽穿插于花叶之间,组合成气势磅礴、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的理想美的装饰纹样。
图3
图4
2.组织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追求华美的视觉效果。
唐织锦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求美。
在对比中求美,亦是在对比中求得统一,将对立因素按照一定等级序列的组合排列,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组织构成上讲究强弱、虚实、粗细、浓淡、曲直的对比变化。
色彩构成上,多使用鲜艳的纯色对比,配色上则采用对比色的面积、形状的大小、聚散等的不同配置,并运用金、银、黑、白、灰等光泽色和中间色系的间隔,减弱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刺激强度,使之达到既艳丽强烈又和谐统一的效果,造成唐织锦富丽堂皇的色彩特色。
如唐织锦底色与花纹主色常有极明显的浓淡深浅变化,柔和恬静的实在不多,如阿斯塔那北区出土永徽四年的红地小团窠锦,以红绿对比为主调,点缀白色联珠纹和宝蓝边线,色彩调和,寓静穆于华丽之中,是使人怡情悦目的优美作品。
唐织锦中还经常采用晕繝的表现手法,由深到浅分成多次的色阶,构成斑斓复杂的条纹,使人感到丰富而华美。
如在新疆阿斯塔那曾发现一件晕繝提花锦裙,用黄、白、绿、粉红、茶褐五色织成,还在彩条上用细纬线织出金黄色的蒂形小团花,色彩华丽,又被称为“锦上添花”锦。
三、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风格特征
唐代丝织纹样在对汉代以来传统纹样的继承、发展,对外来纹样的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形式,即以花鸟纹样为主体,以审美装饰为目的,呈现出清新、活泼、华美、流畅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和风格,在丝织装饰美术上展开了一个新面貌。
1.纹样题材的选取体现了对生活情趣的描颂。
唐织锦中的纹样组织设计更加自由,主题纹样与陪衬纹样相互呼应,有聚有散,生动自然,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规则对称的拘谨气氛,充满自然风情和生活气息。
装饰主题由雄健的禽兽、人物
变换成富丽的花朵,原来居于次要位置的植物纹广泛地用作了主纹,因此锦纹也告别了勇武,迎来了温和。
如在阿斯塔那出土的牡丹纹锦,此锦纹样花大鸟小,花卉之中,又以牡丹为主。
这与开元时期,长安等地的人们有看花赏花的民俗息息相关。
在春天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富贵人家,车马若狂,争相观赏牡丹,这也标志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自然。
2.外来艺术的涌入,使唐织锦纹样呈现多元性风格。
唐代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指出“: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
”以“世界性文化”一语概括唐文化的风貌确乎精当。
如唐织锦中出现的联珠纹,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萨珊波斯的织锦中,而且唐织锦中联珠纹的主纹往往很“洋”,如马纹往往带有翅膀,即所谓翼马(图2),是典型的波斯装饰题材,也屡见于粟特的壁画和织锦。
再如联珠纹锦中的人首兽身、大角野山羊、翼狮、生命树等题材同西方的联系已经不必再说。
但唐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大交流并广为摄取外来文化营养中却决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而是始终保持本土主体性的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还加以一种能动的选择和改造。
如极富拜占庭色彩的生命树,在唐锦上反复出现,但是,结体已经复杂,名称也有改变,唐人称之为“花树”,它反映的是对西方风情的中国式改造。
总之,唐代织锦纹样以其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在我国染织纹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就是在当今生活中,无论是服装面料还是家纺面料,还随处可见团花纹等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