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2012.7.3 09:00~11:00

(打“√”者需要重点掌握)

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也称“推土机式”

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的地层形成方式,也称“钢筋水泥式”。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大体一致,古水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的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沉积。

旋回沉积作用: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非旋回沉积作用:不能形成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层层序律:正常层序下(岩层未发生倒转),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即“下老上新”。√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指在“期”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特征的对应关系。

√穿时: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不一致的或是斜交的。

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沉积建造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共生组合情况分析其沉积过程的构造背景。

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

√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发展模式。

联合古大陆:C2-P1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带;P西伯利亚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形成乌拉尔褶皱带。

二、填空题(共29~32分,每空1分)

1、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2、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本身条件、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

成岩石化条件。√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4、化石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5、蜓类属于原生动物门、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三叶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恐龙属于爬行动物门、鲸鱼属于哺乳动物门、叠层石属于蓝藻植物门。√

6、蜓类化石看到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的叫轴切面;看到初房、隔壁、房室、壳圈

数的叫旋切面。√

7、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单带型、双带型、泡沫型、三带型。√

8、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块状复体、丛状复体、蔓延状复体。√

9、分左右壳的为双壳动物,它双瓣壳对等,单瓣壳两侧不对称;分背腹壳的为

腕足动物,它双瓣壳大小不等,单瓣壳两侧对称;√

10、双壳动物的耐盐性广;造礁珊瑚、部分腕足动物的耐盐性窄。√

11、菊石化石根据旋卷壳旋卷程度分为四种: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内卷。√

12、菊石化石的缝合线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鹦鹉螺型、无棱菊石型、

棱菊石型、齿菊石型、菊石型。√

13、三叶虫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大

尾型。√

14、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可分为:后颊类面线、角颊类面线、边缘式面线、前颊

类面线。√

15、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螺顶指向主端的为石燕贝型,螺顶指向背方的为无洞

贝型,螺顶指向两侧的为无窗贝型。√

16、腕足类的腕螺类型有无窗贝型、无洞贝型和石燕贝型。√

17、笔石枝按生长方向分为7类: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

斜式、上曲式、上攀式。√

18、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原蕨植物为主,地质时代是 D1-2;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

的是两栖类,但它不能远离水,只能在水边的陆地上生活;√

19、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鱼石螈,其地质年代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爬行类

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蜥螈,其地质年代是早二叠世,现归属两栖纲;鸟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始祖鸟、国内为中华龙鸟。√

20、泥盆纪也称为鱼类的时代;石炭-二叠纪也称为两栖类的时代;中生代也称为爬

行动物的时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

21、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在:营养方式,生活方式,生长方式。√

22、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水生植物→陆生植

物;1 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23、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有:高山区、平原区、滨海区、浅海区、

1 半深海区、深海区。

24、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有: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

25、根据海洋生物的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26、鲍马序列自下而上包括:递变(或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

理和均匀层理。√

27、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沉积接触和

1 侵入接触。√

28、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它系造陆

运动所致;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它系造山运动所致。√

29、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称为沉积接触,盖层的底

部常含成分为下伏岩石的砾石;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称为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30、地层划分的依据包括: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特征、地层的厚

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其他属性。

31、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包括:岩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

对比、同位素方法、磁性地层对比、旋回地层对比。

32、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及级别依序分别是群、组、段、层,其中组是

岩石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

33、构造变形或变质作用强烈地区,很难恢复原生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多采用岩群、

岩组、岩段来划分。

34、年代地层单位分六级,依序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带;

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期、时。其中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

35、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间隔带、哑带。

36、主要的层型类型包括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37、用来确定国际系、统和阶之间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称为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

27c 层之底已已确立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是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辅助层型剖面。

38、根据基底下降幅度、海水深度与沉积厚度关系,将盆地分为:补偿盆地、非补偿盆

地和超补偿盆地。√

39、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有:沉积物组分和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分析、沉积物厚

度分析、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和构造运动面分析。

40、板块边界通常包括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

其中离散型为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俯冲会聚型为海沟,碰撞会聚型为褶皱带,平错型为转换断层。√

41、按照威尔逊旋回,大洋的演化阶段有胚胎期,代表为东非裂谷;初始洋盆期,

代表为红海;成熟大洋期,代表为大西洋;衰退大洋期,代表为太平洋;残余洋盆期,代表为地中海;消亡期,代表为喜马拉雅山脉。√42、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具有互补关系,其中地台对应于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对

应于被动大陆边缘,优地槽对应于活动大陆边缘,地槽旋回对应于 Wilson旋回。

43、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为陆核的形成期;古元古代为原地台的形成期;中新

元古代为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

44、华北板块形成于Pt1末的吕梁运动(18亿年);扬子板块形成于Pt3的晋宁运动(8-

10亿年)。√

45、泛大陆在二叠纪末期形成,又在三叠纪开始分裂。√

46、志留纪分四世,石炭纪分二世,二叠系分三统,白垩系分二统。√

47、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于早古生代末(时间)的加里东运动,拼合后形成更大

规模的华南板块。√

48、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__裸子植物__的时代和_ 菊石的时代。鱼类繁盛于

泥盆纪,两栖类繁盛于石炭、二叠纪。√

49、生物相包括底栖相、浮游相、礁相。√

50、东吴运动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其主要表现有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

和华夏古陆上升。√

51、中国东部古地理面貌中生代以前主要为南北分异;中生代以后则转为东西分异。√

三、简答题(共24分,每题6分)

1、简述造礁珊瑚的形成条件√

水深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最适宜温度20-25℃;盐度34-37‰;水体清澈。现今赤道南北纬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

2、简述遗迹化石概念及其意义

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称为遗迹化石,它对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简述下列各门类生物化石的演化趋势(蜓、四射珊瑚、腕足√、菊石、三叶虫√、笔石√)

①简述四射珊瑚的演化趋势

S:主要为单带型(除隔壁外,只有横板)和泡沫型,可形成小型珊瑚礁;D2-D31:双带型和泡沫型;C1:三带型单体;P1:三带型复体。

②简述腕足动物的演化趋势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构造复杂化,如五房贝;

③简述三叶虫的演化趋势

早寒武世(∈1):小尾型即头大尾小,头鞍锥形、向前收缩,眼叶大、新月形,胸部多节

多刺;中寒武世(∈2-3):等尾型即尾甲≈头甲,头鞍两侧平行或截锥形、眼叶减小,胸节减少;中、晚寒武世出现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奥陶纪-志留纪(O-S):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不明显,胸节进一步减少,尾甲变大、大尾型即尾甲>头甲;泥盆纪-二叠纪(D-P):仅镜眼虫目少量孑遗分子较为重要;二叠纪末(P3):绝灭。

④简述笔石的演化趋势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物群为主,如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大量繁盛;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奥陶纪是鹦鹉螺类最繁盛的时期,以直壳类为主,壳体较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

4、简述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其中,生物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及食物链;食物链系指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非生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温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

5、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的制约性——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2)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改造环境。(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4)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无限的。

6、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深(海拔)、光线、盐度、底质及其他因素如含氧量、有害气体、水体流动性和海拔等,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比如:随着水深加大,则压力和盐分也增

加,而温度、含氧量和光线均下降;(2)生物因素,指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共生、共栖、寄生和食物链等。

7、简述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变过程。要注意两点:化石保存具有不完整性;化石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埋藏。

8、简述瓦尔特相(定)律√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可以依据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或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来推测横向上或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如果不相邻的两个沉积相在横向上或纵向上叠置在一起,说明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构造变动。

9、简述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原理√

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但是,地质作用赖以发生的环境因素与介质本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同速度和规模不断变化的,必须遵循辩证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现实类比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10、简述穿时普遍性原理√

由于搬运介质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作用,使得沉积物发生横向堆积,随着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也就是说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总是不一致的,或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斜交的,这种穿时性在岩石地层单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

11、简述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包括三个方面:(1)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3)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12、简述建组的条件√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成因相关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较一致;3)顶底界线明显,可以是不整合界线或明显的整合界线,组内不能有不整合界线;4)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1/5万-1/20万区域地质图上表达)。

13、简述前寒武系的特征

(1)时限长(46-5.4亿年);(2)地层普遍变质 (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3)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4)生物化石稀少(以分子化石为主,化石无硬壳、后期破坏);(5)大气圈、水圈极酸性、极还原,与现在不同;(6)矿产丰富(Fe、Au、U)。

14、简述太古界到元古界地层的变化特征√

从Ar到Pt,从老到新,(1)地层变质程度由深到浅,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的麻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等;(2)火山岩由多到少,太古界为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元古界多为钙碱性火山岩;(3)沉积岩由少到多,太古代晚期夹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元古代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色沉积,反映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

15、简述震旦系特征√

为我国特有的地层单位,即新元古界中上部部分,主要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

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

16、简述迪卡拉动物群(或澄江动物群或小壳动物群伊)及其地质意义

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中期陡山沱组。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它是第一个带壳生物群,作为寒武纪的起点。

澄江动物群:发现于我国云南澄江,是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的生物群,距今5.3亿年。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它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17、简述南丹型泥盆系和象州型泥盆系的特点√

南丹型泥盆系: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沉积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象州型泥盆系: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双壳、三叶虫、棘皮类等多门类底化石和层孔虫、珊瑚和苔藓虫造礁生物广布为特征;

沉积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18、写出下列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19、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1)整合接触:地层连续、没有明显缺失,岩层产状一致。包括:

地层间连续: 沉积作用没有中断, 地层没有缺失,地层特征相同。

地层间间断: 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剥蚀作用,常表现为岩性的截然变化。(2)不整合接触:地层不连续、存在明显缺失。包括: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沉积盖层底部常含下伏岩石的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岩体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20、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⑴菌藻植物阶段: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⑵早期维管植物阶段:D1-2,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门植物,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⑶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D3-P2。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D3-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⑷裸子植物阶段:P3-K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

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P3-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⑸被子植物阶段:K2-Rec., 被子植物在植物界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植物群面貌。

21、简述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包括:(1)生物标志,通过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进行生态环境恢复;(2)物理标志,利用岩性的颜色、成分和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化学及生物成因构造进行岩相分析;(3)化学标志,

22、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23、简述东吴运动的标志√

发生于P2/P3,1、大规模海退: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平行不整合,茅口顶部缺失Neomisellina带;2、玄武岩喷发;3、华夏古陆上升;4、钦防海槽褶皱回返。

24、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a.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三叠系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

c.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 秦岭FB, Bayan Har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

基本拼合;

d.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

属矿床,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25、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

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26、新生代的基本特征:√

1 沉积物固结较差,E已基本固结成岩,N(即N1)尚未完全固结,Q(即N2)为未固结

的松散物质;2 生物界: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3 地球构造巨大变革期,特别是古近纪,Tethys仅残留下地中海,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27、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1 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地貌格局;

2 环

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3 Pengaea继续分裂。28、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

三叠纪晚期,羌塘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侏罗纪,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末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白垩纪,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

29、简述腕足动物的腕螺类型

腕足动物的腕螺类型共有三类,包括:

无窗贝型:腕螺的螺顶指向两侧;

无洞贝型:腕螺的螺顶指向背方;

石燕贝型:腕螺的螺顶指向主端。

30、简述三叶虫纲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P);寒武纪,占统治地位,最繁盛期;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地位;志留纪至二叠纪,急剧衰退,只留少数类别;二叠纪末绝灭。

31、简述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始现于早寒武世;经历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于二叠纪末急剧衰退;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代之以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32、简述笔石纲地史分布

树形笔石目(∈2-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繁盛,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正笔石目(O1-D1)始现于早奥陶世,奥陶纪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绝灭。

四、论述题(14分)

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1.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 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 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 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2.试述双壳类与腕足类壳体构造的异同点

3.论述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答:一、生物标志:1、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2、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二、物理标志:主要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等。颜色:浅色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下,暗色岩石形成于深水或静水和还原条件下。沉积物结构:一般来说粒度、圆度高,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较高能量的沉积条件,反之则反映较低能的水环境。原生沉积构造:波痕是流水、波浪或风作用于非黏性沉积物表面留下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冲刷痕和刻压痕是重力流沉积中常见的沉积构造。暴露构造通常反映沉积盆地边缘间歇性暴露条件,平行层理是高流态条件下的沉积,水平层理反映静水条件。板状交错层理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楔状交错层理形成于冲洗作用,进退潮流作用形成鱼骨状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反映未经分选的沉积物经快速堆积形成,均质层理反映单一成分的快速堆积或生物扰动破坏原生层理所致。粒序递变层理一般认为由牵引流作用形成,粗尾递变一般认为由重力流作用形成。准同生变形构造发育于快速堆积或具有原始倾斜的沉积层中。鸟眼构造形成于潮坪环境古代叠层石主要形成于潮坪等浅水沉积条件。三、岩矿标志:1、沉积物的结构组份可以反映其沉积历史、物源及沉积介质的特征。如纯净石英砂岩形成水浅高能条件,鲕状灰岩形成于水质清洁的动荡的浅水环境2、自生矿物

指沉积期货同声期形成的原生矿物,他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如海绿石、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浅海成绩环境。四、其他标志:沉积相的纵向变化序列,横向变化关系及沉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在沉积相恢复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4.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试述早古生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每类堵在早古生代出现,因此,早古生代又被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早古生代比较重要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有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以及牙形石(3分)。早古生代末,出现了原始的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1分)。

早古生代最初期,主要有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小壳动物群由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组成,出现于震旦系末期,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其大量繁盛是寒武纪开始的标志(1.5分)。澄江动物群发现于我国云南澄江,由多门类无壳和具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组成,始现于5.3亿年左右,是继小壳动物群后很快出现的又一动物群(1.5分)。三叶虫出现于早寒武世,整个早古生代均较繁盛,但在寒武纪最为重要,也是寒武纪最重要的化石,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1分)。笔石出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主要为树形笔石,正笔石类出现于早奥陶世,是奥陶、志留纪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1分)。腕足类自早寒武世出现并广泛分布,早期主要是一些原始的无铰纲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志留纪则相对较少,内部构造也复杂化(1分)。头足类自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为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类的重要发展时期,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落(1分)。珊瑚出现于寒武纪晚期,晚奥陶纪世开始繁盛,主要为单带型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志留纪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繁盛(0.5分)。双壳类也出现于寒武纪,但在早古生代不重要。早古生代末志留纪,出现了原始的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0.5分)。

5.论述我国东部××地质时代的地史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试述中国东部中生代古地理特征

中国中生代古地理发展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三叠纪,特别是早中三叠世仍继承了古生代以来以秦岭海槽为界的南海北陆格局,受中晚三叠世期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区海退,南北大陆连为一体,侏罗、白垩纪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转为东西分异4。

中国东部三叠纪古地理表现为空间上的三分性和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指以古昆仑、古秦岭为界,北部地区为古陆,南部以康滇古陆和古龙门山为界,以西为活动海槽,以东为稳定滨浅海。时间上的二分性则指华南地区T1- T2为干旱气候的海相碳酸盐岩,T3 则为潮湿气候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华北地区T1- T2 为干旱气候的红色河湖相沉积,T3则为潮湿气候的河湖相沉积4。侏罗白垩纪中国东部全为陆地,侏罗纪,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西为大型稳定盆地,发育了一系列大型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沉积特征为潮湿气候不含火山岩的河湖相沉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则为小型断陷盆地含火山岩的河湖相沉积3。白垩纪,火山活动带东移至鸡西、浙东一带,除东部沿海(鸡西、浙东)外,中国东部基本为不含火山物质的稳定类型湖泊沉积,西部川滇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萎缩,东部发育松辽盆地、华北—苏北盆地、江汉盆地等2。

6.试述我国华北板块晚生代地史特征(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例)

华北板块自奥陶纪中晚期上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一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故,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华北板块主体为古陆剥蚀区,没有沉积。(4分)

晚石炭世华北板块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发育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山西太原是华北板块石炭纪典型剖面,自下而上分为本溪组和太原组(下部)。本溪组底部与下奥陶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下部为山西式铁矿及铝土矿富集层,上部为砂页岩夹煤层和含蜓灰岩,为滨海沼泽至浅海环境。太原组是我国重要产煤地层,由三个“砂岩—页岩-煤层—灰岩沉积旋回”组成,反映河流三角洲—滨海沼泽—浅海环境交替出现的环境。(3分)

二叠纪华北板块除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外,中上二叠统已基本脱离了海相环境。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例。该剖面下二叠统下部(太原组中上部)与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沉积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下部夹含筳灰岩。上部山西组下部为具交错层理的含砾石英砂岩,上部砂页岩中夹可采煤层,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并有含舌形贝等化石的海相夹层。代表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中二叠统石盒子群为一套岩性复杂的河、湖相沉积,下石盒子组下部仍夹不规则煤层,往上逐渐变为杂色和紫红色,不再出现煤层但夹有铁锰及铝土层,显示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增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已属红层沉积,岩性为杂色砂页岩、红色砂泥岩等,化石稀少,偶夹石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总之,二叠纪华北板块是由潮湿气候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向半干旱、干旱气候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转变的过程。(6分)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1-4及参考答案(1)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 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 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 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和。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等方面都有 了很大的改变。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 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化、演示、结束、课堂 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级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多维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学生的能力培养 A 与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B 与知识增长有密切的关系 C 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D 与以上三者都有密切的关系 *来源于网络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章节说明及复习题: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学习目的: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利用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阐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的;说明教科书的作用。 学习重点: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学习及考核要求:本章学习要求学员充分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在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能利用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明确中学生物学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认识生物学教科书的内容和作用。 (二)填空题 1、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中学生物学课程可分为课程和 课程。 2、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包括和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 分是在初中生物课基础上,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生共同的生物科学素养;后一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学习方向和择业提供帮助。 3、生物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大陆地区生物学课程改革进展中的重 大事件,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 4、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具体标准都是描述学生学习 的,是用描述学生学习后学习行为上的变化。 5、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这种尝试性的课程 标准框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依次为前言、、和实施建议。 6、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选取了个主题,并选择了作 为主线,贯穿在这些主题之中。 7、课程目标是生物教师备课、上课、分析课的和。(出发点、依据) 8、2000年后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文件,将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来表 述,一是课程,二是课程的。 9、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又是学生学习 的。 10、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 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 (三)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中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B 它是中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 C 它是科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 D 它是一门非技术课程性质的科学课程2、中学生物学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 A 面向全体中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 学素养。 B 面向大多数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C 面向全体初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D 面向部分高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 终身学习打基础。 3、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A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的具体方法。 B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 C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统一的探究和调查活动。 D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 4、下面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B 它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统一的最高要求。 C 它是对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学习内容统一的具体详细的规定。 D 它是用一系列抽象的名词术语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5、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A 初中共选了10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 B 共选了10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 C 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D 高中必修部分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6、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前言:主要介绍课程标准的制作背景、和制作过程。 B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指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C 内容标准:详细描述了不同阶段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 D 实施建议:提出了活动和探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及课时分配。 7、关于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学课程总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B 课程的总目标是一种宏观的、较为抽象的表述方式,具体目 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要求。 C 课程总目标代表了课程设计者对本课程的认识、理念、期望、 和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和教师应注意到的不同方面。 D 具体目标专指生物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应达到的标准。 8、关于教科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高分子化学试题库

1 高分子化学试题库 一、基本概念题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天然聚合物或由单体经聚合反应合成的聚合物为一级聚合物,若其侧基或端基为反应性基团,则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新的聚合物(为二级聚合物),由一级聚合物变为二级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谓之。 缩聚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低分子化合物,在官能团之间发生反应, 缩去小分子的同时生成高聚物的可逆平衡反应,谓之。 乳化作用某些物质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能形成胶束,胶束中能增溶单体,对单体液滴有保护作用,能使单体和水组成的分散体系成为稳定的难以分层的乳液,这种作用谓之。 动力学链长一个活性中心,从引发开始到真正终止为止,所消耗的单体数目,谓之。 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浓度分解至起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谓之。 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是指具有反应性基团的轻度交联的体型无规聚合物,利用其反应性基团实现离子交换反应的一种高分子试剂。 界面缩聚反应将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形成两种单体溶液,在两种溶液的界面处进行缩聚反应,并很快形成聚合物的这种缩聚称为界面缩聚。 阴离子聚合增长活性中心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的连锁聚合,谓之。 平均聚合度平均一个大分子链上所具有的结构单元数目,谓之。 阻聚剂某些物质能与初级自由基和链自由基作用生成非自由基物质,或生成不能再引发单体的低活性自由基,使聚合速率为0, 这种作用称为阻聚作用。具有阻聚作用的物质,称为阻聚剂。 平衡缩聚:缩聚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之比是个常数(称为平稳常数),用K表示。该种缩聚反应谓之。 无定型聚合物:如果聚合物的一次结构是复杂的,二次结构则为无规线团,无规线团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聚合物谓之。 反应程度P:已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占起始官能团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应程度,记作P。 杂链聚合物:大分子主链中除碳原子外,还有O、S、N、P、S i和苯环等杂原子的聚合物。交替共聚物:共聚物大分子链中两种单体单元严格相间排列的共聚物。 体型缩聚的凝胶点Pc:体型缩聚中出现凝胶时的反应程度叫凝胶点,或称临界反应程度,记作Pc 。 引发剂的引发效率f:引发剂分解产生初级自由基,但初级自由基不一定都能引发单体形成单体自由基,用于引发单体形成单体自由基的百分率,称为引发剂的引发效率,记作f,(f <1=。 向大分子转移常数Cp:链自由基可能向已形成的大分子发生转移反应。转移结果,链自由基形成一个大分子,而原来的大分子变为一个链自由基。Cp=ktr,p/kp,它表征链自由基向大分子转移速率常数与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逐步加成聚合反应:形成大分子的方式如同连锁聚合那样是通过单体反复加成而进行的,而动力学过程如同缩聚那样是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步增大,聚合物的结构酷似缩聚物。 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聚合物的扩链、嵌段、交联和接枝使聚合物聚合度增大,称为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稳定化法: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达到要求时,加入官能团封锁剂,使缩聚物两端官能团失去再反应的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缩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目的的方法。乳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二部分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包括()。 A. 倡导独立性学习 B. 倡导探究性学习 C. 淡化知识系统性 D. 突出内容趣味性 2.()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结束了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的状况。 A .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1952年 3.我国中学生物学课最早是在()年之后,随着英国传教士传教活动,在中国办学开始设立的。 A. 1902年 B. 1840年 C.1912年 D.1856年 4.制定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的要求的依据是() A. 根据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B. 根据中学的课程设置 C.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D. 以上三点都是 5.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里指的联系实际,是指() A. 我国目前和将来生产和科学发展的实际 B. 我国社会需要的实际 C. 我国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状况的实际 D. 我国学生的实际 6.从我国实际出发,生物学教学内容()。 A. 要有统一性 B. 要有多样性 C. 要有传统性 D. 既要有统一性,也应有多样性 7.初中阶段主要学习的生物学内容是() A. 偏重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 B. 偏重感性的,较多涉及生命本质的基础知识 C. 讲述共性的,较多涉及生命本质的基础知识 D. 讲述生物共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 8.衡量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

A. 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与否 B. 教学目的要求达到与否 C. 考试分数高与否 D. 教学内容丰富与否 9.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包括() A. 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物的遗传进化 B. 植物、动物;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 C. 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态 D. 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 10.能力的培养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关系是() A. 相互对立的 B. 相辅相成的 C. 知识和技能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D. 能力的发展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 11.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必须() A. 从科学的内容出发 B.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 C.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D. 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 12.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 A. 教师 B. 教师和学生 C. 学生 D. 以上三点都不是 13.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学习()为主的认识过程。 A. 直接经验 B. 间接经验 C. 直接和间接经验 D. 人类的认识过程 14.一位教师在讲细菌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我国在解放后进行了防病治病消毒灭菌方面的成就,从而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是根据()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 A. 生物学教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B. 理论联系实际的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修订稿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胧:能够反庖种牵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广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合体。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高分子化学试卷4答案

《高分子化学》模拟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 分,) 1.聚合物的无规热降解:对于一般聚合物而言,其使用温度的最高极限为150℃,如超过150℃可能发生降解反应。聚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大分子链发生任意断裂,使聚合度降低,形成低聚体,但单体收率很低(一般小于3%),这种热降解称为无规降解。⒉缩合反应和缩聚反应:缩合反应——含有一个官能团的化合物,在官能团之间发生反应,缩去一个小分子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可逆平衡反应。缩聚反应——而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化合物,在官能团之间发生反应,在缩去小分子的同时,生成高聚物的可逆平衡反应。 2.. 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剂能够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记作CMC。 3.凝胶点:体型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黏度将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不溶、不熔、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弹性凝胶的过程,即出现凝胶化现象。此时的反应程度叫凝胶点。 4.共聚合和共聚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混合物,经引发聚合后,形成的聚合物其大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的聚合过程,称为共聚合反应,。大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5.聚醚型聚氨酯:以二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醚为原料,经逐步加成聚合反应形成的大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和聚醚链段的一类聚氨酯。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⒈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有 丙烯腈 、偏二腈基乙烯、偏二氯乙烯 和 甲基丙烯酸甲酯 等。 ⒉ 聚合物降解的原因有 热降解 、 化学降解 、 机械降解 和聚合物的老化四种。 ⒊ 乳化剂有 阴离子型 、 阳离子型 、 两性 和 非离子型 四种。 ⒋ 阳离子聚合的引发体系有 含氢酸 、 Lewis 和 有机金属化合物 等。 ⒌ 逐步聚合反应包括 缩聚 和 逐步加成聚合 两类。 ⒍ 聚合物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有 扩链反应 、 交联反应 和 接枝反应 等。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5分,简答下列各题) ⒈ 写出下列常用引发剂的结构式和分解反应式: ⑴ 偶氮二异庚腈 ⑵ 氢过氧化异丙苯 并说明这些引发剂的引发活性和使用场合。 解:⑴ 偶氮二异庚腈(2分) 油溶液性、高活性,适用于本体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聚合。 ⑵ 氢过氧化异丙苯 2CH 3 CH CH 2 C + N CH 3CH 3CN CH 3 CH CH 2 C N N C CH 2 CH CH 3 CH 3CH 3CH 3CH 3 CN CN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高分子化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热塑性聚合物: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融,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热塑性聚合物受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则固化成型,并且可以如此反复进行。 2、热固性聚合物:许多线性或支链形大分子由化学键连接而成的交联体形聚合物,许多大分子键合在一起,已无单个大分子可言。这类聚合物受热不软化,也不易被溶剂所溶胀。 3、官能度:一分子聚合反应原料中能参与反应的官能团数称为官能度。 4、自动加速现象:聚合中期随着聚合的进行,聚合速率逐渐增加,出现自动加速现象,自动加速现象主要是体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 5、动力学链长:每个活性种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定义为动力学链长,动力学链在链转移反应中不终止。 6、胶束成核:在经典的乳液聚合体系中,由于胶束的表面积大,更有利捕捉水相中的初级自由基和短链自由基,自由基进入胶束,引发其中单体聚合,形成活性种,这就是所谓的胶束成核。 7、笼蔽效应: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其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含大量溶剂分子的高黏度聚合物溶液的包围之中,一部分初级自由基无法与单本分子接触而更容易发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8、引发剂效率:引发聚合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为引发剂效率。 9、活性聚合:当单体转化率达到100%时,聚合仍不终止,形成具有反应活性聚合物(活性聚合物)的聚合叫活性聚合。 10、竞聚率: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r1=k11/k12,r2=k22/k21,竞聚率用来直观地表征两种单体的共聚倾向。 11、阻聚剂:能够使每一自由基都终止,形成非自由基物质,或形成活性低、不足以再引发的自由基的试剂,它能使聚合完全停止。 12、凝胶点:多官能团单体聚合到某一程度,开始交联,粘度突增,气泡也难上升,出现了所谓凝胶,这时的反应程度称做凝胶点。 13、反应程度: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团数的分率。 14、半衰期:物质分解至起始浓度(计时起点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二、填空题 1.尼龙66的重复单元是-NH(CH2)6NHCO(CH2)4 CO- 。 2.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的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 3.自由基聚合中双基终止包括岐化终止和偶合终止。 4.聚氯乙烯的自由基聚合过程中控制聚合度的方法是控制反应温度。 5.苯醌可以作为自由基聚合以及阳离子聚合的阻聚剂。 6.竞聚率是指单体均聚和共聚的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或r1=k11/k12, r2=k22/k21) 。 7.邻苯二甲酸和甘油的摩尔比为1.50 : 0.98,缩聚体系的平均官能度为 2.37 ;邻苯二甲酸酐与等物质量 的甘油缩聚,体系的平均官能度为 2 (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8、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中,交联和支化反应会使分子量变大而聚合物的热降解会使分子量变小。 9、己内酰胺以NaOH作引发剂制备尼龙-6 的聚合机理是阴离子聚合。 10.一对单体共聚时,r1=1,r2=1,其共聚行为是理想共聚。 11.两对单体可以共聚的是①Q和e值相近②Q值相近而e值相差大; 12在高分子合成中,容易制得有实用价值的嵌段共聚物的是阴离子活性聚合 13、乳液聚合的第二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单体液滴的消失; 14、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中,使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速率同时提高,可采用乳液聚合聚合方法。 6、自基聚合的特点: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7、引发剂效率小于1的原因是( 诱导分解)和(笼壁效应)。 8、聚合方法分为两大类,大多数乙烯基单体发生连锁聚合,大多数非乙烯基单体发生逐步聚合。 9、玻璃化温度是无定形聚合物的使用上限温度;玻璃化温度是橡胶使用的下限温度;熔点是结晶聚合物的使用上限温度。 10、链锁聚合反应一般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顺序错不扣分) 11、根据自由基聚合机理,自由基聚合体系内往往由单体和聚合物两部分组成。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 考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 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 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 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 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 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 和。 *来源于网络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着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 证据、得出结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 化、演示、结束、课堂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级 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多维 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多维 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高分子化学复习题——高分子化学试卷库合集

高分子化学试题库 一、基本概念题 ⒈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天然聚合物或由单体经聚合反应合成的聚合物为一级 聚合物,若其侧基或端基为反应性基团,则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从 而形成新的聚合物(为二级聚合物),由一级聚合物变为二级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谓之。 ⒉缩聚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低分子化合物,在官能团之间发生 反应, 缩去小分子的同时生成高聚物的可逆平衡反应,谓之。 ⒊乳化作用某些物质能降低水的表面力,能形成胶束,胶束中能增溶单体, 对单体液滴有保护作用,能使单体和水组成的分散体系成为稳定的难以分层 的乳液,这种作用谓之。 ⒋动力学链长一个活性中心,从引发开始到真正终止为止,所消耗的单体数 目,谓之。 ⒌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浓度分解至起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谓之。 6、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是指具有反应性基团的轻度交联的体型无规聚 合物,利用其反应性基团实现离子交换反应的一种高分子试剂。 7、界面缩聚反应将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形成两种单体溶液,在两种溶液的界面处进行缩聚反应,并很快形成聚合物的这种缩聚称为界面缩聚。 8、阴离子聚合增长活性中心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的连锁聚合,谓之。 9、平均聚合度平均一个大分子链上所具有的结构单元数目,谓之。 10、阻聚剂某些物质能与初级自由基和链自由基作用生成非自由基物质,或生成不能再引发单体的低活性自由基,使聚合速率为0, 这种作用称为阻聚作用。具有阻聚作用的物质,称为阻聚剂。 11. 平衡缩聚:缩聚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之比是个常 数(称为平稳常数),用K表示。该种缩聚反应谓之。 12. 无定型聚合物:如果聚合物的一次结构是复杂的,二次结构则为无规线团, 无规线团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聚合物谓之。 13. 反应程度P:已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占起始官能 团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应程度,记作P。 14. 杂链聚合物:大分子主链中除碳原子外,还有O、S、N、P、S i和苯环 等杂原子的聚合物。 15. 交替共聚物:共聚物大分子链中两种单体单元严格相间排列的共聚物。 16、体型缩聚的凝胶点P c:体型缩聚中出现凝胶时的反应程度叫凝胶点,或称临界 反应程度,记作P c。 17、引发剂的引发效率f:引发剂分解产生初级自由基,但初级自由基不一定都能 引发单体形成单体自由基,用于引发单体形成单体自由基的百分率,称为引发剂的 引发效率,记作f,(f <1=。 18、向大分子转移常数C p:链自由基可能向已形成的大分子发生转移反应。转移 结果,链自由基形成一个大分子,而原来的大分子变为一个链自由基。C p=k tr,p/k p, 它表征链自由基向大分子转移速率常数与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2012.7.3 09:00~11:00 (打“√”者需要重点掌握) 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也称“推土机式” 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的地层形成方式,也称“钢筋水泥式”。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章节说明及自学练习题: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学习目的: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利用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阐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的;说明教科书的作用。 学习重点: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学习及考核要求:本章学习要求学员充分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在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能利用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明确中学生物学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认识生物学教科书的内容和作用。 (二)填空题 1、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中学生物学课程可分为 课程和课程。 2、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包括和两部分内容, 其中前一部分是在初中生物课基础上,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生共同的生物科学素养;后一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学习方向和择业提供帮助。 3、生物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大陆地区生物学课程改革 进展中的重大事件,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 4、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具体标准都是描述学生学习的,是用描述学生学习后学习行为上的变化。 5、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这种尝 试性的课程标准框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依次为前言、、和实施建议。 6、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选取了个主题,并选择了作为主线,贯穿在这些主题之中。 7、课程目标是生物教师备课、上课、分析课的和。(出发点、依据) 8、2000年后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文件,将课程目标分为两 个层次来表述,一是课程,二是课程的。 9、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又是 学生学习的。 10、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的理念、课程 目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 和。 (三)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中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B 它是中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 C 它是科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 D 它是一门非技术课程性质的科学课程 2、中学生物学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 A 面向全体中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 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B 面向大多数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 基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C 面向全体初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 基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D 面向部分高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步入 社会、择业、终身学习打基础。 3、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A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的具体方法。 B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 C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统一的探究和调查活动。 D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4、下面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B 它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统一的最高要求。 C 它是对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学习内容统一的具体详细的规定。 D 它是用一系列抽象的名词术语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5、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A 初中共选了10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 B 共选了10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 C 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D 高中必修部分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6、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前言:主要介绍课程标准的制作背景、和制作过程。 B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指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