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言:耳鼻喉科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探讨,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风寒型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等。

治疗上,可选用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味。

另外,草药羚羊角、防风、白芷等也有助于缓解鼻炎的症状。

2. 风热型鼻炎: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黄涕、头痛等。

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加减。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湿热型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

治疗上,中医常选用清热利湿、通窍化痰的方剂,如茵陈蒿汤。

中药中常用的有黄芩、白术、苍术等。

二、中耳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的炎症引起的耳朵疾病,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及炎症反复发作。

1. 风热郁结型中耳炎:症状为耳痛、耳塞、鼓膜发红等。

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龙胆泻肝汤。

中药常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

2. 痰湿阻络型中耳炎:表现为耳痛难忍、耳鸣、耳鸣等。

治疗上,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香薷麻沸散。

常用中药有防风、蔓荆子、郁金等。

3. 肾虚火旺型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

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

中药常用黄柏、麦冬、玄参等。

三、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能够祛除炎症,缓解症状。

1. 风热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痛、红肿、声音嘶哑等。

治疗上,可选用清热解毒、清上焦的方剂,如麦门冬汤。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临床实践。

下面将列举几个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辨证遇难题在中医临床工作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然而,有时中医师在面对疾病时可能会遇到难题,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所属的证候。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

解决方案:1. 借鉴经典书籍和医案,通过研读典籍,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辨证水平。

2. 积累临床经验,通过实践加深对各类疾病的辨证能力,灵活运用辨证方法。

3. 多与他人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与其他中医师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思路和经验。

二、处方用药风险中药处方是中医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恰当的处方用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例如,药物过于复杂、药物搭配不当等。

解决方案:1.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物。

2. 多观察用药效果,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体验,及时调整处方药物的配伍和剂量,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3. 关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三、医患沟通问题中医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医患之间可能出现沟通障碍,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解决方案:1. 提高沟通技巧,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议。

2.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避免使用医学术语,确保患者能够理解。

3. 尊重患者的选择权,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医疗决策,与患者形成共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四、诊疗误区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中医师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诊误治的情况。

这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解决方案:1. 加强自身的学术知识,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降低误诊误治的概率。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经验丰富。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医临床也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辨证难题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关键环节,但有时会面临辨证难题。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发病情况复杂,多种证候共存,或者是症状表现模糊不清。

解决方法:1. 系统观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经验借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借鉴,加强自身的辨证能力。

3. 互诊讨论: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与同事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辨证的最佳策略。

二、疗效不佳有时候,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会遇到疗效不佳的情况。

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反复复发的情况。

解决方法:1. 查找原因: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需要仔细回顾治疗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

可能是诊断不准确、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或者是患者不配合治疗等原因。

2. 修正治疗方案:根据问题的具体原因,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正。

可以尝试调整药物配方、改变治疗手法等,以提升疗效。

3. 引入辅助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中医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外用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规范化需求在现代医学环境中,中医临床实践也需要符合规范化要求。

这包括临床记录、药物管理、医疗设备使用等方面。

解决方法:1. 规范记录:中医医生应遵守规范化的临床记录要求,详尽记录患者病史、体征、诊断、治疗方案等信息,以便于日后回顾和参考。

2. 药物管理:中药方剂的调配、药材质量的保证等,都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医疗设备使用:中医医疗设备的使用也需要符合规范,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传承问题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传统,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然而,因为现代化对中医的冲击,中医传承问题逐渐凸显。

许多中医知识和技能面临流失和失传的困境。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病案中常见的缺陷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中医病案质量。

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多数医院中医病案常见缺陷和整改措施,总结共性问题,提炼有效措施,对提高病案质量提供方法及思路。

病案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的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环节之一,病案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书写不仅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同时也是医院医护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更加为医疗教学、科研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更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数据来源资料,也与医保付费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所述病案的性质,病案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在于,从医院角度来讲,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水平;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从公民和社会角度来说,是保障公民权利的表现,是基本医疗保险甚至商业保险的要求。

影响病案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通过检索文章,选取5篇有代表文章,见表1,分析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尝试探讨医院病案常见缺陷和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为临床医师书写病案规避常见问题和病案质控工作提供思路和改进方法。

表1各医院病案常见问题常见问题材料1.未有效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影响患方判断和选择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及时纠正漏诊,误诊3.术前讨论记录不规范,风险评估不足,缺乏应急处置预案4.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不及时,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5.病情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格,延误诊治时机某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46例医疗纠纷病案[1]1.病程记录缺陷为主,首程中又以诊疗计划缺陷最多,其次病例特点无中医内容。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为人们的健康贡献着力量。

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中医证候辨识不准确中医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辨证施治,但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证候的辨识不准确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错选方剂或者施以错误的治疗方法,影响治疗效果。

解决方案:1. 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

只有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辨识证候。

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2. 收集临床经验。

多与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进行交流,向他们请教疑难问题,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提高辨证能力。

3. 增加临床观察时间。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证候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辨证水平。

4. 借助现代医疗技术。

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问题二:草药剂量计算不准确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

但是,草药剂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出错的过程,如果计算不准确,可能导致用药过量或过少,影响疗效。

解决方案:1. 学习草药剂量计算的方法。

在药学课程中学习草药剂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公式的使用。

2. 使用药典和草药配伍数据库。

药典中一般都会提供草药剂量的参考范围,可以根据药典的推荐进行剂量计算。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草药配伍数据库,提供各种草药的标准用量,方便用药计算。

3. 经验积累。

在实践中,尽量记录用药的剂量和疗效,逐渐积累经验,掌握不同疾病和病情所需的草药剂量范围。

问题三:针灸操作技巧不熟练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针灸操作技巧不熟练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表现为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和疼痛,但在身体检查中却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这种情况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中医认为,躯体化障碍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滞血瘀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因此,在治疗躯体化障碍时,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眩晕等,伴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等,伴有头晕、疲乏、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所致。

3.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患者常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伴有腰酸背痛、夜尿频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失调导致心肾相互失调所致。

二、治疗原则1.理气活血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中医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丹参等,可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2.调理脾胃对于肝郁脾虚型的患者,中医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等,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益气养阴对于心肾不交型的患者,中医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精等,可补充气血精华,改善心肾功能失调所致的症状。

三、针灸治疗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情志状态,对于躯体化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太冲等。

针刺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四、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躯体化障碍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调配。

常用方剂有桂枝茯苓丸、逍遥散等。

五、心理治疗躯体化障碍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心理治疗在综合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4:20:5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导读]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1秦安县千户乡中心卫生院 741618;2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741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1-02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科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在有关医院的支持下,我们随机抽查了2008-2012年部分医疗机构中医住院病历200余份,从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证侯诊断、治则治法、依法组方,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等六个方面,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故中医辨证分析强调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判断准确,结论正确,遣药组方合理。

我们在抽查时发现,部分中医病历病史资料和辨证论治有较多的问题。

一、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错误
(1)病史资料不详细、不具体,舌、脉象描述不准确、缺如,或在个人不同病历中形式雷同;(2)辨证依据不充分,说理不透彻,缺乏严密的逻辑,或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写成病因病机分析;(3)证侯诊断不全面,不准确;(4)治则治法不全面,不妥当;(5)遣药组方不合理;(6)理法方药不完整,不统一。

二、典型病历分析
如某院消化内科病历:(1)病史资料: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呃逆,伴间歇性便秘,曾在基层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654-2、吗丁啉、消化酶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后病情反复,2月前因饮食不当,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治……(2) 体格检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患者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致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

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食宿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4)证候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5)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6)方药:白芨+云南白药。

详细、准确的中医四诊资料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这则病历在病史资料中对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如喜温喜按与否,疼痛发生在食前或食后等),程度,有无反酸等均未予描述,主要症状描述不清楚或不透彻,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依据,本身容易导出错误的辨证论治;依据体格检查,似属脾胃虚弱证,但证候诊断却为“湿热中阻证”;辨证分析中未经分析论证,先入为主地提出“胃脘痛”的中医病名,然后毫无逻辑和调理地堆砌了一些中医名词,与辨证分析几乎谈不上关联;其辨证分析结论是“胃脘痛,肝郁气滞”,证侯诊断却是“胃脘痛,湿热中阻证”,辨证与诊断相互矛盾,且与病史资料不符合;治则治法是“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又与本人的证候诊断相矛盾;所选方药是“白芨+云南白药”,方药非中非西,不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理法方药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统一。

三、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通过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目的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故提高中医中医辨证论治水平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西医专业医师来说,写好中医病历确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我们发现,部分医师所写的中医辨证论治,漏洞百出,反映出对中医理论不熟悉,为了应付中西医结合病历要求,胡乱编凑,或复制同类病例,使得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表现出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还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中医辨证论治病历记录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承担法律文书的作用。

从病历中列举的证素来分析,因辨证论治结论不准确,直接影响到选方用药的正确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较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分析,并没有指导正确的临床遣药组方,这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表现较为突出。

如有些病历中列举的方药和实际医嘱选方用药呈两套方案,如此做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首先置自己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还有选用中成药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选方用药比较混乱。

某地曾发生过高血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引发的医疗纠纷,但我们抽查发现,高血压病使用参麦的情况较普遍。

参麦注射液之主要成分为人参,其性热而补气,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属不妥。

还有如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中药选方保元汤,但同时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患者在气虚的同时,是否合并血瘀,病历中并未提及血瘀的诊断依据,故选用活血化瘀药就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单纯的气虚证,如使用化瘀消伐药物,会加重气血的耗散,属虚虚之弊。

甘肃省卫生厅近年来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给西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