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纺织之光”照亮强国路——记2017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

等奖
1
: : : 活 性 染料 无盐 染 色关键 技 术研 发与 产业 化 应用 : : : 产
: 青 岛大学 、’ 『 俞悦 家纺 有限 公司 、天津 工业 大学 、 : 孚 目集 团股份 有 限公 司 、 : 上海 安诺 其 集团 股份 有限 公司 、华纺 股份 有 限公 司 、 : 鲁丰 织染 有 限公 司 、 : 山东 黄河 三 角洲 纺织 科技 研究 院 有限 公司 、
继续前行 ,把我国建成纺织科技 强国的伟大事业 不断推向前进 。 ” 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 司董事长王士华
过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我 国纺织服装行业广大教师在教 书育人 、严谨笃学 、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教师奖和学生奖在 1 3所本科院校和 2 所高职院校展开 。 采取二级院系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次 大会颁 发 了以下十 大奖项 ( 获 奖名单见文后 ) :
纺织技 术创 新示范 企业 全国纺织科技 创新人 才 首届 中国纺 织行业专利 奖
荐,学校差额评选 、 审核 、 公示等流程 申报。经专家评 审, 联合会批 准,本
年度共评 出教师特别奖 1 人 ,奖励金额 2 0 ( 0 元,“ 纺织之光”教师奖 2 1 人, 奖励金额 1 0 0 1 3 0元 / 人 ; 学生特别奖 2人 ,奖励金额 1 2 0 0 0元 / 人,“ 纺织之 光”学生奖 1 4 7人 .奖励金额 8 0 0 0元 / 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在大会作
^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

44 产教共融共建时尚设计创拔尖人才
胡迅,冯荟,戚孟勇,邹奉元,吕昉,须秋洁
浙江理工大学
45 聚焦文化传承,推进文化育人——中国服装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卞向阳,刘瑜,李甍,周洪雷,王朝晖,李苏琴,张 顺爱,王乐,冯鸣阳
东华大学
46 基于研究型教学方法的《非织造布性能与测试》课程教学实践
李素英,张瑜,张伟,颜婷婷,戴家木,张广宇,臧 传锋,任煜,付译鋆
57
产业链视角下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程为例
——以《服装生产管理
刘琼,左言文,涂晓明,张继红
江西服装学院
58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服装项目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金莹,林剑,李萍,胡蕾,季晓芬,陈敏之,朱伟明, 张康夫,项海燕
浙江理工大学
59
发挥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的产品设计(家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与实践
南通大学
62 基于“互联网+”的服装导论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何崟,王晓云,杨秀丽,单毓馥
天津工业大学
63 纺织院校设计类专业模块化教评体系研究与实践
李万军,闫俊,向荣,魏欣,代先军,徐晓艺,吴浩 武汉纺织大学 第 4 页,共 21 页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结果
序号
项目名称
作者
学校
48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驱动卓越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纺纱工程课程建 崔红,吕立斌,宋孝浜,林洪芹,王春霞,季萍,陆
设
振乾,高大伟,郭岭岭,王玮玲,邱文娟,刘国亮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对策分析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对策分析摘要:在各大院校大规模扩招热潮中,争取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成为新时代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仍面临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占比失衡、生源覆盖范围有待提升、招生宣传体系不够完善、生源科研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
为此,应增强院校吸引力、扩大生源范围、强化招生宣传、优化复试考核机制,优化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以期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对策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1]。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性决定指标,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基础[2]。
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越来越成为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故而,深入剖析生源质量现状与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提升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1.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加之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调整,部分本科生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纷纷致力于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促使我国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显著提升[3]。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21年的377万飙升至457万人,同比增长80万,增幅高达21%。
这一数据表明,继续深造或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2.专硕人数超过学硕人数受专硕比较优势突出、国家政策扶持倾向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专硕人数远超学硕人数。
一方面,相比于学硕,专硕在学制、研究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成为研究生报考首要选择。
另一方面,国家倾向于专硕领域而制定政策方针,为专硕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1年教育部发布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公示结果,在新增1500多个硕士点中,专硕点占了1115个,比例高达74.3%。
二、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1.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占比失衡一方面,知名院校报考研究生人数较多。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10年总结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工作10年总结2019年07月15日“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教学成果奖”)于2009年启动,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承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资助的行业奖项,至今已连续开展10年。
10年来,教学成果奖在推动纺织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要求评审是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关键环节。
评审工作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具体实施,建立了初评专家组、网评专家库、会评专家组三级评审组织,强调专家评审,保证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而后,在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网站公示30天,加强社会监督。
二、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分析1.参与院校和申报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启动,奇数年开展本科院校教学成果评审,偶数年开展职业院校教学成果评审。
10年来,教学成果奖在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行业参与院校逐年增加,成果质量越来越高,多个成果经推荐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在2017年评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严格控制授奖比例,优中选优,2009年至今,共表彰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1228项,历年获奖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历年获奖数量2.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10年来,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出台,2007年(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出台,形成了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组合拳。
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启动,2009—2011年的教学成果项目中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围绕精品课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的。
科技国之利器——“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召开

科技国之利器——“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召开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6年第12期文|本刊记者易芳2016 年11 月23 日,“纺织之光”2016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杨兆华、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陈树津、张延恺、徐文英及各专业协会领导出席大会。
2016 年度中纺联科技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教育教学成果奖、针织内衣贡献奖及纺织行业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单位代表,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各捐赠单位代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代表等相关人员共500 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2016 年度申报纺织科技奖项共181 个,经形式审查和网评后,147 个项目进行入会评。
经专家组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媒体公示,最后经中纺联批准,决定对“大褶裥大提花机织面料喷气整体织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等116 个项目授奖,其中一等奖12 项、二等奖46 项、三等奖58 项。
授奖项目占申报项目的比例为64%,各等级奖项的占比与往年基本一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在大会发表主旨讲话“以科技进步助推纺织强国建设”。
他指出,今年的获奖项目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明显提升;四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李陵申分析,目前我国纺织科技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
一是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呈现新格局;二是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蕴含新空间;三是纺织与互联网融合催生新变革;四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局面;五是纺织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纺织之光”2017 年度科教奖榜单发布

10 /科教/ SCIENCE
“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纺织之光”2017年度科教奖榜单发布
一等奖
2017年12月1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会上颁发了“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和学生奖,“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纺织之光”2017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以及首届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等奖项。
本刊特摘取部分获奖名
单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SCIENCE /科教
/ 11
12 /科教
/ SCIENCE
“纺织之光”2017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
“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获得者名单
(按行业、姓氏笔画排序)
“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获奖单位名单
(按行业排序)
“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获奖个人名单
(按行业、姓氏笔画排序)。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之光”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之光”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中国纺织》2020年第10期经百余年的发展与变迁,天津工业大学现已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具现代纺织特色的高等学校。
学校从1996年开始,就与“纺织之光”的前身“钱之光奖学金”淵源已久,可以说“纺织之光”一直在全校范围内产生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纺织之光”是荣誉更是鼓励说到“纺织之光”,天津工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蔺洪全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和学生奖的评选在校内都是备受关注的奖项。
学校对于“纺织之光”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及教师奖的评选,一直坚持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努力从事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推荐为候选人。
蔺洪全告诉记者,对于教师来说,获得“纺织之光”奖励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教师多年来在纺织教学、科研工作中的认可。
比如,天津工业大学的获奖教师之一西鹏,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天津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名校以学生的身份听名师讲课,记录听课笔记,录制听课视频并反复观摩。
通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法,在学生与老师间营造起科学的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此外,每年一度的“纺织之光”评选也十分受学生们的欢迎。
蔺洪全说,学生们为能获得此奖而感到荣耀,尤其是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的经历,成为学生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纺织之光”为高校公益事业带来动力2016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天津工业大学响应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纺织之光”爱益行联合公益计划活动倡议,在师生中开展以“健康运动、爱心助学”为主题的“纺织之光”爱益行活动,提倡全校师生参与“我的长征”健步行。
据蔺洪全介绍,自2016年5月至10月,天津工业大学师生响应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号召,积极参加健步行活动,认捐里程数达278794.23公里,合计22个长征。
《材料成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成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材料成型理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相互融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通过对《材料成型理论》课程教学要求与研究现状进行深度剖析,详细研究和讨论了通过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共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案例库、构建可持续优化可量化的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可有效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相融合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材料成型理论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教学研究[通讯作者]:王志新(1972-),中原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邮箱:****************。
[课题项目]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GJGLX009)、“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1BKJGLX530、2021BKJGLX529)、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JG202105、KC202201)、中原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ZGSZKC017).《材料成型理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着连接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
材料成型理论主要介绍金属材料成型,所涉及理论发展历程涵盖了青铜器时代至今,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对该课程专业理论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案例可让学生充分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新时代我国在材料领域的高速发展现状和部分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增强学生从事科研事业的动力和激发科教报国的热情。
因此,《材料成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材料成型理论》课程教学要求与研究现状以《材料成型理论》中液态金属成型为例,该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有:(1)能够阐述液态金属成型在材料成型中的地位与特点及其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能运用液态金属成型原理对常见铸造零部件的优缺点加以分析;(2)能够阐述金属膨胀与熔化过程中晶体间原子结合的变化情况;能够阐述液体与固气体结构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阐述液态金属的理论模型、结构特征、粘度与表面张力的基本理论;(3)能够阐述液态金属充型能力、流动性、凝固特性、停留机制的基本原理,明确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影响因素;(4)能够阐述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温度场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半无限大平板铸件凝固温度场分析;阐述铸件凝固区域及其结构,明确铸件凝固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铸件质量的关系;(5)能够阐述液态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与曲率压力对物质熔点的影响;阐述液态金属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基本理论,明确固液界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阐述液态金属晶体生长方式与生长速度,明确晶体生长过程中位错形成机理;(6)能够阐述液态金属平衡凝固与固相无扩散而液相充分混合、液相只有有限扩散和液相有对流情况下的溶质再分配;阐述合金凝固界面前沿出现“成分过冷”的条件与判据,明确其对纯金属液固界面形态与合金固溶体晶体形貌的影响;阐述单相合金分别在不同成分过冷作用下的胞状组织、枝晶生长等轴晶的形成规律;能够阐述共晶合金的分类与特点,明确非平衡状态下的共晶共生与离异生长的形成机理;(7)能够阐述铸件宏观组织的晶区构成和特点,明确表面激冷晶区、柱状晶区、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机理;能够运用铸件组织形成原理,通过合理的浇注工艺、冷却条件、孕育处理和动力学细化实现对铸件宏观结晶组织的控制;(8)能够阐述铸件中成分偏析、气孔与夹杂、缩孔与缩松、热裂纹与冷裂纹的形成机理,明确上述缺陷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丽琴
48 2017BKJGLX247 跨学科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王立群
49
2017BKJGLX272
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现 状研究
50
2017BKJGLX256
融合创新教育和大创训练的实践教学对工程 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
林颐 王浩程
大型综合实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 用
张兴祥
8 2017BKJGLX240 纺织复合材料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实践
王文一
9
2017BKJGLX245
以新工科理念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张桂芳
10 2017BKJGLX253 《纺织新材料及其识别》在线课程建设
尹翠玉
11
2017BKJGLX266
2017BKJGLX249
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与实践
郑羽
26
2017BKJGLX228
基于纺织创意领域的动画专业在线课程教学 改革及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徐丕文
27
2017BKJGLX230
企业工程案例在 IT 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植入与 实践
宋国治
28
2017BKJGLX268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创新型动画人才实践环 节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基于学科交融的《纺织机械造型专题设计》课 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段金娟
19
2017BKJGLX262
基于优秀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模式的纺机(方 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杨世明源自202017BKJGLX267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 教学改革与实践
孙会来
21
2017BKJGLX264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推手、促进应用型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材料/纺织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多层次 培养创新型人才
12
2017BKJGLX254
虚拟现实设计与仿真平台在化工原理课程设 计教改中的研究与实践
13
2017BKJGLX255
纺织相关学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立体化建设 探索与实践
14
2017BKJGLX257
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平台应用于本科综合实践 训练的新模式
刘国华
22
2017BKJGLX270
融合 TRIZ 创新方法的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 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尚志武
23
2017BKJGLX22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训练与实践课程体 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陈力颖
24
2017BKJGLX24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号处理类课群体 系改革与建设
陈纯锴
25
文化传承创新理念下高校纺织类非遗教育产 学研协同模式研究
姜弘
45 2017BKJGLX238 “创业与法律”通识课在线课程建设研究
李树成
46
2017BKJGLX265
基于开放实验教学的传媒专业新媒体技术应 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车传锋
47
2017BKJGLX244
基于蓝墨云班课手机 APP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 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乃华
29
2017BKJGLX231
印染前处理过程自动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 设
田慧欣
30
2017BKJGLX234
慕课背景下面向“纺织工程类”专业的电工技 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马欣
31
2017BKJGLX273
基于 OBE 的纺织工程专业电工及电子技术课程 改革与实践
沙琳
32
2017BKJGLX229
张毅 S
4
2017BKJGLX243
依托高科技生产型企业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 综合改革与实践
赵晓明
5
2017BKJGLX248
《绿色纺织复合材料》数字化网络在线课程建 设
王春红
6
2017BKJGLX261
纺织商检专业方向“1.5+2.5”导师制人才培 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张毅
7
2017BKJGLX233
2017 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1
2017BKJGLX235
“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索
刘雍
2
2017BKJGLX237
外国留学生纺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全英文授课 专业建设
姜亚明
3
2017BKJGLX239
纺织品设计与应用专业(方向)实验教学改革 的研究与实践
张青松 卢素敏 严峰 张环
15 2017BKJGLX271 纺织助剂剖析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黄艳凤
16
2017BKJGLX246
“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纺织机械类新工科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赵永立
17
2017BKJGLX258
现代纺机行业下大学生多维交织创新创业人 才培养体系研究
杜玉红
18
2017BKJGLX259
深化设计学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 实践
张斌
41
2017BKJGLX236
“管理主导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 施研究
马立群
42 2017BKJGLX263 纺织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赵昕
43 2017BKJGLX269 《创业管理》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
姚飞
44
2017BKJGLX241
纺织高校融合型开放式大学数学实验教学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
汪晓银
33 2017BKJGLX232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等数学在线学习课程探索
孙硕
34
2017BKJGLX260
以信息产业为驱动的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 革与构建
张霞
35 2017BKJGLX250 设计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于添
36 2017BKJGLX251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郝小红
37
2017BKJGLX252
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改 革与实践
38
2017BKJGLX274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津冀校 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
姚远 徐军
39 2017BKJGLX275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模块的改革与建设
王晓云
40
2017BKJGLX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