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前六章复习资料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前六章复习资料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复习大全第二讲:六书:名称取许慎说,次第取班固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戴震正式提出“四体二用”理论主张六书的前四者为造字的本体,后两者为用字的方法。

1、象形(1)定义:描摹那个实物,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地划出来,“日”、“月”二字就是如此。

可见,象形是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如:人、又、目、日、月、水、火、木、门、户、牛、羊、鸟、鱼、鹿(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象形字:在《说文》中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

例如:女:妇人也,象形。

日:实也。

象形。

眉: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

(3)类型淸段玉裁注释《说文•叙》依文字的结构,分象形字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类。

1)独体象形:所谓独体象形就是客观地把实物具体的描摹下来,其形构为不能再分析的「文]。

如:雨,象下雨的形状。

2)合体象形:所谓的合体象形就是在一个具体的象形文之外,再添增一个表示具体形象而不成文的符号,即「文+具体符号」的结构。

如:果,象木上长果实。

2、指事(1)定义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看到就可以识字之形,细察才能悟字之意,“上”、“下”二字就是如此。

根据许慎的分析,可知指事是一种用指事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例如:上、下、亦、本、末、刃、(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指事字的解说方式:除用“指事”表示外,也用“象某某之形” 来表示例如:上:高也。

指事也。

刃: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3)类型指事字为三类:纯独体指事、变体指事、合体指事。

1)纯独体指事纯独体指事是指直接以线条表示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析解的「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2)变体指事变体指事则是由一个文,改变其形体成另外一个文,以表达其抽象的槪念。

乏《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段玉裁注曰:「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

」这是个反体指事字。

3、会意(1)定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意符合二为一,意义上加以系联,显示出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如此。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五章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五章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 ❖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
为空虚的意思。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说文》
❖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 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例如:五谷 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
❖ 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 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 单位“年”。
❖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孟子·公孙丑上》);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
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
一个接一个引申出来的。
本义 工作、事情
成绩、功效
成就、功业
功劳、功勋
(3)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 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或混合式引申。例如: 朝,《说文》:“朝,旦也,”本义是早晨,古时君臣在早晨会见,从而引申 出朝见义;朝见时君臣彼此朝向对方,从而引申出朝向义;朝见的地方叫朝廷, 又是朝的一个引申义。朝见时,群臣必须下拜。又从朝廷引申出王朝义,由王朝 引申出朝代义。朝的这些引申义产生的方式,由早晨、朝见、朝廷、王朝、朝代 组成连环引申,而朝见又分别引申出朝廷、朝拜、朝向等义,则是并列式引申。
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兮,固知国 中之无人!——《汉书》 ❖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古汉郭锡良版 重点复习

古汉郭锡良版  重点复习

简答:(一)文字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商)—西周金文(春秋)—大篆(战国)—小篆(秦)—隶书(汉)—楷书章草(魏晋)—草书行书演变规律:A由图画性向符号性转变B由繁到简2.六书的贡献: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

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

六书说抓住汉字的表义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的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3.六书的局限性:A六书以小篆形体为分析对象,它既不能解释全部古文字,也不能解释全部今文字。

象形.指事只能用来解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今文字不再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了。

B六书定义过于简略,界说不够严密。

1.转注界定不明,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2.指事字的定义与象形会意界限不清。

C有的例字与定义抵触,如假借的例字。

4.指事与象形的区别:象形字都是具有形象描写,而指事字却包含了抽象的指事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会意与指事的区别;会意字由几个符号构成,每个意符基本上由它形象来会意。

指事字则包含了抽象的指事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形声与会意的区别: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示字义类属,声符表示字的读音。

会意字由几个意符互相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会意字的构成一般没有表音成分。

(二)词汇【词类活用+例子】1.名词用作动词 A名词后有宾语 B名词后有补语 C名词被修饰(名词放在副词后面)D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E名词通过而同动词组合 F名词同特殊代词所“者组合。

2.形容词用作动词3.象声词用作动词 4数量词用作动词 5.带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分汉字为540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康熙55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45?6?71986年第一卷出版,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其次,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8?9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着。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着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2.古今词义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古代汉语复习要点(郭锡良版)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郭锡良版)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太后》、《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2.古今词义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

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

(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

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 )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

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

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

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1. 什么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

(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

(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

一以当十。

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答: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骞,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答:(1)不用判断词“是”。

(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

(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

(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

(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1.程度副词:少、稍、颇2.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且、固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

“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

)“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

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围,也可以没有围或不指出围。

“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