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一).

合集下载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编著 谭新华 何清湖 整理《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总策划齐学进 何清湖审定工作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继兴 王永炎 王雪苔 王绵之 史常永 白永波张灿朱文锋 江育仁 李今庸 李经纬 余瀛鳌 玾陈可冀 欧阳锜 尚天裕 钱超尘 唐由之 董建华 谢海洲 裘沛然 谭新华编辑工作委员会总 编何清湖 周 慎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仇湘中 李元聪 杨志波 杨维华 旷惠桃 何清湖 张崇泉 吴润秋 易法银 周 慎 周小青 贺菊乔 章 威 黄政德 程丑夫 路振平 蔡铁如 潘远根 整理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献春 王 韬 王永宏 王书献 王维贤 王文波 王明辉 王令月 王旭东 仇湘中 文体端 邓奕辉 田令青 司银楚 朱传湘 伍大华 向显衡 刘 芳 刘丽芳 刘伶田 刘巧田 刘志龙 刘玉青 刘炳午 江建波 杜杰慧 严 洁 李 点 李佑生 李和生 李坤三 李元聪 李璜河 杨 柳 杨运高 杨维华 杨志波 杨坚贞 杨正望 杨少峰 吴永贵 吴润秋 吴勇军 旷惠桃 肖 瑄 肖森林 肖锦仁 何清湖 何江 何耀荣 邹青玉 宋含平 张颖清 张炜宁 玥张崇泉 陈其华 林 洁 欧阳剑虹 易振宁 易发银罗青江 周 衡 周 慎 周 华 周小青 郑佑君胡郁坤 胡静娟 钟 颖 钟共河 段晓慧 贺福元贺菊乔 贺双腾 秦华珍 徐 英 徐基平 黄明舫黄令月 玥黄水 黄政德 黄佑初 黄江波 黄惠勇章 威 蒋文明 蒋士生 蒋益兰 韩育明 喻 嵘喻桂华 喻正科 程丑夫 谢 林 谢 立 谢立科谢春娥 蒲祖纯 路振平 解发良 蔡铁如 谭圣娥谭广波 谭新华 潘远根 瞿岳云学术秘书:刘朝圣 赵建业 葛晓舒总校对:蔡铁如校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万 姗 王青青 方 照 邓 萍 刘亚芳 刘倩萍 刘锦霞 李长香 李海兰 李 银 李 萍 吕建美 杨永芳 苏劲松 杨宗纯 余茂龙 邹宇杰 张 文 张佳莉 武婧如 周颖璨 段顺艳 郭隽殊 袁建平 曾 鸣 葛姿宇 焦 蕉 廖 健 潘思明 颜翠岑|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

浅谈陈实功《外科正宗》外治疗法

浅谈陈实功《外科正宗》外治疗法
朱 晨
( 南京 市玄武区兰园社 区卫生服 务中心,江苏 南京 ,2 1 0 0 1 8)
中图分类号 :1 1 2 4 4 【 摘 要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2 - 0 0 4 6 — 0 3
外科 正宗》为 明代 医家陈实功 于明万历年 ( 1 6 1 7)所著 。该 书细载 病名 ,各 附治法 ,条理 清晰,内容 充实, 自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2 . 0 2 4
陈实功 ( 1 5 5 5 — 1 6 3 6 ) ,字 毓 仁 ,明代 南通 人 , 著名 的 外科
片刻其筒 自脱 ,脓血拔 出。并强调 :“ 治发背 己成 将溃时 ,脓 毒不得外发 ,必致 内攻,乃生烦躁 ,重如负石 ,非此法拔提毒 气难 出也I ” 。 ”拔提法 尤适 用于身体 暴露部位,具有拔毒提脓 、
【 关键词 1 外科正宗;陈 实功;外科病症;外治法
[ A b s t r a c t ] 阮 尼 P Z h e n g z o n g wa s w r i t t e n b y C H E N S h i — g o n g i n M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b o o k r e c o r d e d d e t a i l e d d i s e a s e n a me s a n d a l l
唐到明的外科 治法,大多收 录在 内。本丈就 陈实功 《 外科正 宗) )中有 关外科病症的外治法择要进行介 绍,其外治法有拔 、洗 、熏、 针 、灸 、贴等 ,它反映 了明以前我 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这些外治 法既切合 实用,又简便 效捷 ,对 后世 外科学的发展 ,乃至 当今

中医肿瘤学复习资料2

中医肿瘤学复习资料2

概论发展简史1.早期(孕育)阶段——殷商至隋唐35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记有“瘤”的病名——中医最早记载肿瘤的文献《周礼》记载与治疗肿瘤相关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疡医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黄帝内经》——对肿瘤类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奠定中医肿瘤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难经·五十五难》论述“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五脏积的病名、症状、病理等。

“积”是固定的,由五脏精气之所生;“聚”是活动的《中藏经》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的壅塞而引起,更重要的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对于肿瘤的本病和兼证的辨证论治规范成熟于《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载有大量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诸病源候论》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详细和准确记载了很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等。

2.学科理论形成阶段——宋元时期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

3.专业学术成熟阶段——明清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散、补四大类。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强调治疗肿瘤不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

4.中医肿瘤学发展时期——近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采用外治法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王清任用化瘀与补虚法相结合治疗肿瘤积块肿瘤的中医命名以患者的症状特点命名的病名失荣、失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2、噎膈(首见于《内经》,相当于食管癌、胃底贲门癌)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4、肺积、息贲(相当于肺癌或肺癌淋巴管转移) 以患者的体征命名的病名臌胀——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相当于腹腔积液)2、翻花疮(相当于皮肤癌。

癌性溃疡、黑色素细胞瘤)以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恶核、痰核(恶核出自《肘后备急方》相当于软组织良性肿瘤、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非肿瘤病变)2、癥瘕(主要是指腹部的恶性肿瘤)3、积聚(包括腹部胃、肠、肝及脾等良性肿和恶性肿瘤等)4、脏毒、锁肛痔(直肠癌、直肠息肉等)四.以病灶局部的形状特征命名的病名1、茧唇2、舌菌(舌癌)3、口菌、牙蕈4、喉菌、喉疳、喉岩、单松果症、双松果症(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5、耳菌、耳挺、耳蕈、黑疔、耳痔(外耳道的肿瘤)6、阴蕈、阴茄、阴痔、阴菌、阴中息肉(相当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五、以病灶的质地命名的病名1、瘿瘤(相当于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2、乳岩(相当于乳腺癌、乳腺湿疹样癌)3、石瘕4、石疽(类似于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瘤)5、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类似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骨肿瘤、软骨肿瘤等)6、骨疽、附骨疽、多骨疽、朽骨疽(类似于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六、其他1、控脑砂、鼻渊、鼻庤、脑漏、鼻息(相当于鼻咽部癌)2、伏梁——指生长于胃肠之外的上腹部结块性疾病,如胰腺癌、肠系膜淋巴瘤或腹壁转移癌等3、肠覃——指生长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

《外科正宗》对中医男科学的贡献

《外科正宗》对中医男科学的贡献
晰。 图 文并 茂 , 以传 统 中医 理论 为指 导 , 理 论 联 系实 湿热 瘀 毒 ” 是男 性 不 育症 的主要 病 机 . 以肾 虚为 本 , 践, 学 术特 点鲜 明 。 充实 和发 展 了中 医外科 学 的理论 湿 热瘀 毒 为标 , 病 理性 质 实 多虚 少 . 涉 及 脏腑 以肝 、 肾为主 。 治疗 上 主张病 证结 合 , 准确辨证 , 围绕 。 肾 体系 , 为 中医外 科 学 的发 展 奠定 了基 础 , 素有“ 列 证 脾 、 湿热 、 瘀 毒分 别施行 以补益法 、 清热 利湿 解毒 法 、 最详 , 论 治最 精 ” 之评 价 , 历 来 为研 究 中医 外科 学 者 虚 、 所 重视 。书 中记 载 陈氏 治疗外 科疾 病及 男科 基本 疾 活血 通 络法 ,通 过排 泄湿 热瘀毒 ,促进 疾病 痊愈 _ 】 1 。 病 的 见解 和经 验 ,对 于 临床指 导男 科疾 病 的治疗 很 对 于免 疫性 不育 , 徐福 松 教授认 为 . 免 疫性 不育 的病

有 价值 。现 简要 探讨 如下 。
l 倡导 “ 排 毒为 第一 要义 ”
位 首在 肝 肾 。 多 由湿 热瘀 血 之 恋 , 精 道瘀 滞 所 致 , 故 临床 治疗 时经 常 以清利 湿热 人手 , 效果 显著 。 王琦 教
陈 氏认 为 疮 疡 成脓 后 当 宜 “ 开窍发泄” 、 “ 开 户 授根 据 慢性 前 列 腺炎 症 状表 现 . 还提出“ 湿 浊 阻滞 ” 逐贼 ” , 使 毒外 出为要 , 否则 “ 毒气 无 从 而 出 , 必 致 内 为慢 性前 列腺 炎 的主要 病机之 一 。治疗慢 性前 列腺
易懂 。该 书 系陈 氏在 系统 总结 自己临床经 验 和理论 应注 意应 用排 毒方 法 ,使 邪外 出 .从而 达到 邪祛 正

陈实功

陈实功

《外科正宗》读书心得外一科顾喜明《外科正宗》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编著,该书有“列症最详,论治最精”之称,共有4卷157论,载有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瘘、白癜风、烫伤、疥疮等141种疾病;并提出内外并治,刀针与药物结合。

内治十分注意顾护脾胃,调理气血,临床主张消、托、补;外治强调“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

他不囿于古说,反对固守陈规旧法、临床拘于数方,见解独到,自成一法,成为“正宗派”的鼻祖,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

三百多年来,中医外科仍推崇其“内外并重,泄毒外出为第一”的学术思想,王洪绪的温阳通腠,高秉钧的清热解毒,无不从陈氏的学术经验中得到启迪。

《黄帝内经》早有“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论述,陈氏不断寻求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内在联系,为从内论治外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认为:“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自序》),此为陈氏治病的指导思想。

百病皆由火毒而生陈氏精研经旨,刻意求新,认为“水能生万法,火能克万物,故百病由火而生。

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随应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发焉。

发于内者,为风劳、蛊膈、痰喘、内伤;发于外者,成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痈疽原委论》)。

其发病机制不外乎气血凝滞,经络阻塞,郁而化热,热甚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在这一病变过程中,火毒为害是显而易见的,强调火毒为害的病理因素,说明了痈疽病变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即痈疽一旦形成,火毒征象必然存在,尤在疮疡初期。

陈氏深化《素问·生气通气论》之“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的认识,认为膏粱者,醇酒肥鲜炙博之物也,时人多以火炭烤熏或以油醺燥煮。

这些食品虽然鲜美爽口,但都可以渐渐消灼阴精,致使水亏其源,阴虚之症迭出。

陈氏还认为痈疽之火,乃膏粱厚味多食无忌,劳伤房欲致阴亏,阴水不足,水火失济而生。

本病内因责之于素体阴亏,阴虚火旺,水亏不能制火。

因此不可放荡纵欲,生活要有节制。

陈氏再三告诫人们:“凡知命者,当远之避之,择而用之”(《痈疽原委论》)。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第一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第一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第一《外科正宗》(公元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著。

四卷。

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

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

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自序历下李沧溟先生尝谓∶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

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

乃今古治外者岂少良法神术哉!或缘禁忌而秘于传,或又蹈袭久而传之讹,即无所讹,而其法术未该其全,百千万症,局于数方,以之疗常症,且不免束手,设以异症当之,则病者其何冀焉。

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历四十余年,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

虽徼及岐黄之灵,肉骨而生死,不无小补于人间,自叩之灵台,则其思虑垂竭矣。

既念余不过方技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可不一广其传,而仅韬之肘后乎?于是贾其余力,合外科诸症,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

而论之下从以注,见阴阳虚实之元委也;方之下括以四语,见君臣佐使之调停也;图形之后,又缀以疮名十律,见病不可猜、药石之不可乱投也。

他若针灸、若炮炼、若五戒十要、造孽报病之说,不啻详哉其言之也,余心其益矣。

集既成,付之梓,名曰∶《外科正宗》。

既而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历下所云治外较难于治内,庶几识余之苦心哉。

里中顾比部诸君似亦嘉余之有裨于世,各褒以言,而弁其端。

余则惶悚逊谢曰∶韩伯休名根未耶?第诸君且褒余,余敢不益广诸君意,谨唯命,而以是公之养生家前。

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东海陈实功谨识。

卷之一\痈疽门痈疽原委论第一痈疽发背为何生,好好身驱出此形。

凡人处世而无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

养生篇曰∶毋摇尔精,毋劳尔形,皈心静默,可以长生,此皆远世俗、忘名利、无贪嗔、却疾病,此惟修身保命之士所能,今人岂能及哉!盖谓静则生水,动则生火;又水能生万物,火能克万物,故百病由火而生。

陈实功辨治乳岩经验浅析

陈实功辨治乳岩经验浅析

陈实功辨治乳岩经验浅析陈实功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乳岩的辨治具有独到经验,足资后人借鉴。

析病因,责肝脾心乳岩一病古人早有记载,隋唐时称“乳石痈”,言其病因为外邪入侵、如《诸病源候论·石痈候》云:“足阳明之脉,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记载:“……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这里首次提出“乳岩”病名。

《疮疡经验全书》论乳岩中指出:“此毒阴极阳衰,……即生此疾。

”上述医家对乳岩的病因认识有三:即外邪入侵;肝脾郁怒和阴极阳衰。

陈氏继承前人学说,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体会,提出了情志与肝脾心关系密切的乳岩病因学说。

陈氏指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外科正宗·乳痈论》)这一病因学说一直为后世所宗。

叙症候,若岩穴深历代医家对乳岩多有症候描述,如《诸病源候论》记有“结核如石”;《丹溪心法》云其“如大棋子,……疮形嵌凹似岩穴也。

”以上描述都言之过简。

陈氏治学严谨,详于辨证,在《外科正宗》中对乳岩作了形象而详尽的描述,“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

”陈氏从肿块初起形如“豆大”、“棋子”,到中期的肿块渐大如“堆栗”、“复碗”,后期溃破时如“岩穴”、“泛莲”等乳岩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形象而确切的描述。

又从开始的“不疼”,中期的“始生疼痛”、“痛则无解”和后期的“疼痛连心”等疼痛程度的由轻到重,作了清楚交待。

此乃陈氏善于临床观察,辨证精细的真实写照,使后世医者对乳岩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可靠依据。

论治法,养血清肝古代医学认为乳岩“不可治”(《格致余论》)、“难疗”(《校注妇人良方》),也有医家提出“早治得生”(《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

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

《试述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姓名:***年级:2016级班级:一附院专业硕士1班专业:中医妇科学试述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摘要:系统阐述了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及历代医家、论着对肿瘤类疾病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就中医药防治肿瘤在理论、临床、实验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关键词:中医肿瘤历史现状展望中医药学关于防治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在肿瘤的辨证论治方面具有独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作一系统阐述。

1、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早在殷商时期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记载有“瘤”的病名。

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疡医”所主治的“肿疡”就包括当今临床的肿瘤在内,并且主张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肿瘤类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在《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留者,瘤也,日久则传舍或留着于各处,此为中医对转移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

书中所记载的肠蕈、伏梁、马刀、石瘕、积聚、噎嗝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如《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月真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则与现今临床所见的食道、胃、贲门肿瘤症状相似。

同时,《内经》对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作了许多论述,如认为肿瘤是由于“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及“喜怒不适,……,积聚已留”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各种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影响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郁滞不通,均为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

另外,《内经》还认识到“邪气客”、“结气归之”以及“其气必虚”等是筋瘤、肠瘤等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另外,据《吕氏春秋尽数》和《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已注意到肿瘤的发生与饮食水土、地区方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关,对于现今肿瘤的防治与普查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一)摘要:对明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肿瘤学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着重讨论了陈氏在肿瘤的病名及分类、肿瘤的病因病机方面的详细论述以及治疗上重视脾胃和调理气血,强调内外治相结合,善用以毒攻毒法的学术特点。

认为陈氏的学术成就具体反映了明代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水平,其理论和实践对今天的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代医家陈实功(1555~1636)的代表作《外科正宗》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外科专着,明清以来国内外多次刊行,流传很广,学术影响很大。

其中陈氏在中医肿瘤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陈氏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经验,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肿瘤的病名及其分类陈氏在肿瘤的病名方面,继承了前人大多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主予以命名的特点,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对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已有初步的分类。

1.1 乳岩陈氏指出:“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氏当时对乳腺肿瘤的观察和认识已相当深入。

由于乳癌的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故名曰乳岩。

现今使用的“癌”字是从“酬”即“岩”字演变而来。

乳岩和现代医学中乳腺癌的病名颇为相似。

1.2 失荣失荣病名始见于陈实功《外科正宗》。

陈氏指出:“失荣者,……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

或肿泛如莲,秽气薰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

”这些典型临床症状极似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或恶性淋巴瘤。

1.3 茧唇陈氏指出:“茧唇,初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血流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症。

……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者,俱为不治之症也。

”上述症状与现代医学中唇部恶性肿瘤比较接近,如唇癌、唇部恶性黑色素瘤等。

1.4 瘿瘤《外科正宗》继承了前人有关学说,设立了“瘿瘤论”专篇,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述。

指出五瘤(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和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同时也列举了粉瘤、黑砂瘤、发瘤、蛔虫瘤等病名、好发部位、症状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难能可贵的是,陈氏在对肿瘤各症的论述过程中,将恶性度高的肿瘤列为“不治之症”,把预后好与坏作为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对恶性肿瘤如乳岩、失荣等癌症患者的死亡病例作了如实的记载,并提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或有一线生机。

陈实功《外科正宗》有关肿瘤的病名和分类的记载,无疑为中医肿瘤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大大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的内容。

在现今中医肿瘤学教科书和中医肿瘤学专着中,有关的肿瘤病名的论述也多宗陈氏之说。

2 肿瘤的病因病机陈氏认为,肿瘤发病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欲劳伤等因素有关。

以上因素导致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经络瘀阻,最终形成癌瘤。

故曰:“内因者,皆起于七情蕴结于内,又兼厚味膏梁薰蒸脏腑,房欲劳伤亏损元气,乃五脏受之,其病由此内发者”。

2.1 情志内伤对于乳岩的病因,陈氏明确提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关于失荣的病因,陈氏指出:“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

对于瘿瘤的病因,陈氏的论述更为详细:“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筋)瘤”;“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思虑伤脾,致脾气郁结乃生肉瘤”;“忧郁伤肺,致气浊而不清,聚结为(气)瘤”;“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

情志内伤一直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病及发展上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医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产生。

陈实功将忧郁伤肝、思虑伤脾、心火妄动、忧郁伤肺、忧恐损肾作为肿瘤的主要病因病机,这与中医学的脏腑病机理论是相符合的。

陈氏所提出的“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的学术观点在目前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饮食不节陈氏认为,茧唇的产生与过食炙蔻煎炒的肥甘厚味等有关。

“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

因食煎炒,过餐炙蔻,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茧唇膏梁所酿,暴怒所结,遂成斯疾”。

陈氏还强调:“膏梁者,醇酒肥鲜炙蔻之物也。

时人多以火炭烘熏,或以油酥蔻煮,其味香燥甘甜,其性咸酸辛辣,又至于涂藏厚料,顿煮重汤,以取其爽口快心,不顾其消阴灼脏”。

过食肥甘厚味,经常食用过度烹调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以及营养失调可诱发肿瘤。

这与现代医学的营养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观点颇相似。

2.3 房欲劳伤陈氏认为肿瘤的病因除了上述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以外,还与房劳过度有关。

如陈氏谈到骨瘤的成因时指出:“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

对于乳岩的病因,陈氏强调“男子乳节与妇人微异,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以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

强调治疗时患者应“清心静养”、“绝欲虚心”等等。

现代研究认为中医的肾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而免疫功能低下与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陈氏还指出:“肾乃为性命根本,藏精、藏气、藏神,又谓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寿,此等皆出于肾脏之一窍也。

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消阴,外阳煽惑,以致真水真阴从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

3 治疗特点陈氏对于肿瘤的治疗十分重视脾胃与调理气血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总结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及创制了独特的外治膏药,尤其善用以毒攻毒法,至今仍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3.1 养气血,滋津液,和脏腑,理脾胃在内治方面,陈氏认为:“气血者,人之所原禀。

”而脾胃是人体气血资生之源,故脾胃强者气血壮,脾胃弱者气血衰。

他反复提出:“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

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

”认为“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只有“脾胃盛,气血亦壮,脾胃弱,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

反复告诫“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其脾胃也。

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

故知脾胃不可不端详矣”。

例如对瘿瘤的治疗,陈氏主张“初起自无表里之症相兼,但结成形者,宜行散气血。

已成无痛无痒,或软或硬色白者,痰聚也,行痰顺气。

已成色红坚硬,渐大微痒微疼者,补肾气,活血散坚。

……已破流脓不止,瘤仍不消,宜健脾胃为主,佐以化坚。

已溃出血不常,瘤口开泛者,宜养血凉血,佐以清肝。

溃后瘤肿渐消,脾弱不能收敛者,补肾气,兼助脾胃”。

并总结了瘿瘤主治方清肝芦荟丸、芩连二母丸、顺气归脾丸、通气散坚丸、调元肾气丸、海藻玉壶汤、活血散瘿汤、六军丸等相应方剂分治各种瘿瘤,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喜用。

3.2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陈氏除了重视内治以外,还十分重视外治法,主张内外治法并用,二者不可偏废。

例如对失荣症的治疗,陈氏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和荣散坚丸内服和外用飞龙阿魏化坚膏的治法,疗效甚佳。

和荣散坚丸药物有:当归身、熟地、茯神、香附、人参、白术、橘红、贝母、胆南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牡丹皮、龙齿、芦荟、角沉、朱砂等。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

飞龙阿魏化坚膏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入熬就,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化开搅和,重汤内顿化,红缎摊贴,半月一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肿瘤临床常用的外用方药中,不少是出自陈氏的《外科正宗》。

如太乙膏、阳和解凝膏、生肌玉红膏、三品一条枪、如意金黄散、珍珠散、真君妙贴散等等。

其中尤以三品一条枪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最广,疗效很好。

杨氏〔1〕报道用三品饼或杆锥切疗法治疗早期宫颈癌190例,治疗时将药饼或杆敷贴于宫颈或插入宫颈管,辅用双紫粉,9d 左右上药1次,平均疗程96.6d(近几年已缩至75d左右)。

治疗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除1例在3年后死于慢性肾炎尿毒症,1例在4.5年后死于脑溢血外,其余188例均健存未见复发。

经3~9年的长期随访,均无异常发现。

周氏〔2〕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法观察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宫颈癌对受治患者遗传物质的影响,并与放射治疗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三品锥切疗法未见明显损伤遗传物质的效应。

认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本疗法优于放射治疗。

3.3 善用以毒攻毒法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许多治疗癌症的方法及药物,大都以攻毒为目的。

毒陷邪深,非攻不克,常用一些有毒之品,性峻力猛之药进行治疗,即所谓以毒攻毒法。

以毒攻毒的药物多数有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

但由于应用有毒药物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非人人能为之。

陈实功《外科正宗》在这方面记载了不少的方剂和药物,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剂型和煎服法上也颇有特色。

如陈氏研制的蟾酥丸,蟾酥(酒化)6g,轻粉、枯矾、寒水石、铜绿、乳香、没药、胆矾各3g,麝香1.5g,雄黄6g,蜗牛21个,朱砂9g。

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调粘,再入其他各药(先各研为末),共捣均匀,做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用葱白5寸,嚼烂包药用无灰热酒送下,盖被出汗为度。

治疗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及一切恶症歹疮。

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蟾酥含有华蟾酥蜍毒素等成分,该物质对小鼠肉瘤-180、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等均有抑制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80年代研制成功的鹤蟾片为含蟾酥等药的复方中成药,用该药治疗肺癌102例,总有效率达68.6%,症状改善率占72.5%〔3〕。

陈氏在《外科正宗》中以毒攻毒的药物较多,大致上可分为动物类、金石矿物类和植物类。

动物类药有蟾酥、全蝎、蜈蚣、斑蝥、白僵蚕等,代表方剂如蟾酥丸、六军丸、飞龙阿魏化坚膏等;金石矿物类药有雄黄、硇砂、砒石、轻粉等,代表方剂如枯瘤方、秘传敛瘤膏、三品一条枪等;植物类药有巴豆、草乌、狼毒、生半夏、生南星等,代表方剂如四虎散、九龙丹等。

实验研究证明许多毒药大多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

笔者受陈氏以毒攻毒理论之启发,临床上治疗肿瘤患者多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加全蝎、蜈蚣、守宫、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2例肺癌患者治疗至今已生存5年多,病情稳定,生存质量提高,目前仍在跟踪随访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