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_叶瀛舟

合集下载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推荐本文□张京成曾凡颖刘利永刘光字按照世界遗产的分类,遗产资源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几大类,并未划分工业遗产的独立门类,仅有少部分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纳入到了文化遗产的范畴。

然而欧洲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实践,并且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相当成熟完备的模式。

我国近年来虽然也开始注重了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保护开发意识淡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再加上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对工业遗产的认定和开发再利用的一系列问题。

深入探讨国外成功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条件和策略,对于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开发再利用工业遗产的模式国外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实践较早,并已总结出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

这种模式是把工业遗产中文物和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成现场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

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通过保留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地域背景,让参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时空倒流的真实感。

利用这种模式开发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博物馆、德国萨尔州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等等。

工业博物馆模式对工业遗产的要求较高,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

通常工业遗产的占地面积非常可观,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且昂贵,要将处于大城市中心地带或城市内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所以,应该将工业博物馆的考虑范围定在城郊及两个大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处。

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把原有的工业遗产的遗址改造成景观公园,为群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活动场所。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是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址、工业建筑、工业设施等物质遗产和工业文献、语言、口述传说等非物质遗产。

这些遗产代表着人类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科技和历史价值。

大多数工业遗产已经失去了作为工业设施的原有用途,因此需要进行保护与再利用。

本文将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一种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遗产,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在利用的同时尊重其历史和原有功能。

这样,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启示,也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1.保护工业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工业遗产是人类创造和发展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科技、社会和文化变革,为今后的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资源。

同时,保护工业遗产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人类智慧和文化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2.保护工业遗产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表现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和能力的工业遗产,其本身也是隐藏的环境负担:环境污染、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及消耗等等.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采及消耗,降低大规模不必要浪费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构建一种更加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模式。

3.保护工业遗产是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丰富和补充伴随城市的发展,工业遗产也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有效地丰富城市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的文化繁荣和城市品位提升。

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丰富的信息,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

当前我国工业遗产开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总结与分析

当前我国工业遗产开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总结与分析

当前我国工业遗产开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总结与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搜集与调研,简要对工业遗产现状问题进行论述并对成因进行相关分析,以此来改善我国今后工业遗产的相关开发。

关键词:工业遗产;业态;外溢效应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制造成本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提升,曾经的城市支柱产业由传统制造业转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大量的工业企业外迁,众多工业厂房遭到废弃,随着城市用地边界的扩张,原本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厂房被容纳进都市圈,被孤立在城市当中,成为城市中的“飞地”。

近些年我国开始重视对工业遗产的改造,通过对其进行建筑改造,产业置换等手段,使得工业遗产在为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服务的同时,成为工业历史的载体。

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遗产开发起步时间较晚,最早的工业遗产诸如798创意产业园、田子坊创意街区等都是自我发展为主。

2006年《无锡宣言》发布以后,政府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并颁布相关政策开始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引导,导致工业遗产自我发展的情况消失不再。

由于缺少对工业遗产业态开发选取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周边等因素的考虑,这就造成我国工业遗产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情况:地区特色属性较弱、资本逐利性较强、自身稳定性差,极易形成“二次破产”状况:业态更迭速度快、工业遗产使用率低下等。

一、工业遗产现有问题(1)工业遗产定位单一从2006年《无锡宣言》发布至今,我国的工业遗产系统化研究已经开始15年,工业遗产的开发模式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推动我国在工业遗产在保护与再利用模式上的相关研究,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弊端:我国现状的工业遗产定位过于单一,满足不了不同使用群体对工业遗产的使用需求。

对于周边人群而言,工业遗产代表着当地的一种“场所精神”,即某一时期该地区的工业在过去某一时期的发展史,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时代记忆。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综述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综述

2017年2月刊第6期当代经济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进程的遗存,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具有珍贵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

本文用文献综述法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各城市的工业遗产改造工作起到理论及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江西省战略产业选择研究,编号:14YJ29;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项目,生态文明、环境规制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编号:JJ143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省景德镇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编号:GJJ1463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综述邱婷,冯玉平(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面临被淘汰、改造和迁移的命运。

在这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它们承载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发展记忆。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

而且,它们多是工厂建筑、机器设备,破败消亡的速度很快,一旦消失便不可恢复。

因此,要充分重视工业遗产的价值,既要考虑现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限度保存好工业文明的遗迹。

在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制定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强调了工业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1]。

在我国,2006年在无锡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布了《无锡建议》,呼吁全社会投入到工业遗产普查、认定和评估工作中[2]。

2006年5月,国家文物总局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正式颁布了工业遗产领域的法律性文件———《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和任务[3]。

来自民间、业界、学界和政府的多方努力,在谋求发展的同时相当数量的工业遗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

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已有研究及实践,对各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发展起到理论及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作用。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研究作者:魏路宽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3期摘要: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技术发展的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审美和经济等价值。

但我国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保护和再利用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对其充分地保护和利用,大量工业遗产仍处在推土机边缘。

故本文拟在对我国现行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国外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进行比较,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保护为主、利用为辅;多方参与、分级保护;综合利用;与城市发展及生态环境相协调等建议,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业遗产是在各种工业生产、生活活动中建造的建筑物、建筑设施、建筑工艺等景观的综合呈现,不仅包括厂房车间、器械设施、字号牌匾、档案资料等物质类文化遗产,也包括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对其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保护与再利用至关重要。

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工艺遗产保护的现状工业遗产虽然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其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格格不入,因而总是被拆除、破坏。

调查数据表明:工业遗产现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不足20%;日伪时期不足30%;建国至民国时期的不足40%,工业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受到保护的工业遗产仍在少数,存在着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工艺遗产保护的法律体制尚不完善;工业遗产多由政府保护而缺乏企事业单位、民众的多方参与等问题。

(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多采用单一功能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功能模式的再利用:1.博览类。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多保留原址原状,采用博览类建筑物品陈列方式摆放该工艺遗产中保留的工业设施、器材、物品和生产技术,以此保留该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

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

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

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

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

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

浅谈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策略

浅谈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策略
商业化和城市化。
多元化利用方式
根据工业遗产的特性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 况,可以采取多种利用方式,如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商业开发等。
跨学科合作
鼓励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 的专家和机构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
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工作。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对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参与 和认知,通过公众参与来推动项目的实施 和监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上海杨树浦路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案例
总结词
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展示、创意产业 和公共空间,为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提供了优秀样板。
详细描述
杨树浦路是上海的老工业区,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将老厂房 、仓库等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展示、创意产业、公共空间等 ,吸引了众多文化企业和人才聚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区 域和旅游景点。
保护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是工业时代的珍贵文化遗产,改 造与再利用有助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提高 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促进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可以促进城市更 新,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创造经济价值
通过改造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创造经 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
功能更新
将旧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更新,如 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办公楼 或住宅等。
结构加固与维护
对工业遗产的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 维护,以使其更加安全可靠。
设备更新与改造
更新或改造工业遗产中的设备,以 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要求。
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
对工业遗产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景 观提升,以改善其整体形象和生态 环境。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工业遗产面临拆除或废弃的命运。

然而,这些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因此,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应以尊重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前提。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代表着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尊重其原始设计和功能。

其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和文化,更应考虑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此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还应注重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可以增加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共同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例如,组织公众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最后,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合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与再利用机制。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是一种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策略。

只有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价值、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希望本文能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貌保护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
叶瀛舟 厉双燕
The Experience and Model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experts are paying attentions to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in- 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istrict func- 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a. The waterfront of Yangpu was the cradle of Neo-industry. Recently, this area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oth home and abroad, also fixes the proper method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Yangpu. It's expected to be of the benefit of the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 im- provement of city function of Yangpu.
这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达到对工 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对整个区域的整盘出让, 使得建筑商站在区域的角度规划建筑,有利于保持区域的 整体风格,提高改造的成功机率。
4 上海市杨浦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未来 目前,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区(图 1)正面临着
产业转换升级,区域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节点,
(3)加拿大与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加拿大的工业遗产保护始于 1980 年代的 Welland 与
Lachine 运河项目,政府斥资数百万,兴建了沿河的线性 公园,并且帮助了周边邻里振兴。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运 动几乎与此同时开始,国家公园官方机构 NPS(National Park Service)于 1969 年建立美国历史工程档案 HAER (Historic American Engineering Record),登录了国内近 2,000 处工业建筑、遗址和构筑物。 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实践
1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 利用的理论研究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就
已开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 研究。1978 年,在瑞典召开了第三届 产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会上成立 了有关产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即 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he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 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 简称 TICCIH)。从这时起,产业遗产 保护的对象开始由产业“纪念物”转 向产业“遗产”。荷兰在 1986 年开始 调查和整理 1850 年到 1945 年间的产 业遗产基础资料;法国从 1986 年开 始制定搜集文献史料及建档的长期计 划。此外,还有专门的法规出台,如 2003 年 7 月在俄罗斯召开了 TICCIH 第 12 届大会,通过了《有关产业遗产 的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是有关工 业遗产保护的最为重要的国际宪章。
【关键词】滨江带 工业遗产 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往往面临 着产业的“退二进三”,而产业的转型 就涉及对工业用地和建、构筑物的再 开发、再利用问题。目前,普遍地把 这部分工业建筑空间称为工业遗产, 而广义的工业遗产则包括一切承载了 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 和场地。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 护和利用是当前热议的课题,上海市 杨浦区杨树浦 15.5 公里长的滨江岸 带,自 19 世纪 80 年代后,逐渐形成 了现代机器大工业区,分布着十余家 工业老厂。目前,多数工厂已处于半 停产或停产状态,面临着产业转型的 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对杨浦区滨江段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
2 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实践 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实践
(1)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自 1970 年代开始建立各
种基金会,如遗产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遗 产更新基金会(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和 SITA 环境信托基金,对国家、区域和地方各个尺度的遗 产保护项目进行资助,寻找、修复历史建筑,并为其引入 新的功能。
工业遗产的投资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 系,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普遍认识,实际决定着购买力 的未来动向。由于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造成级差地租的现 象,直接反映在建筑物的功能转变上,考虑到稀缺的滨水 资源与工业遗产相结合,其价值内涵必将远远大于普通的 内陆工业遗产。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港口广场在荒废了 的水际地区展开了以商业设施为主的滨水地区开发,在完 成后的 10 年内共接待了约 2 亿来宾,被认为胜过迪斯尼 乐园一筹。因此,从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出发,杨 浦区的滨江带工业遗产资源可以赋予工业旅游和城市休闲 相结合的功能。 4.2 开发建议
(2)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
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oelklingen)位于德法边界德国 萨尔州弗尔克林根市。该厂建于 1873 年,20 世纪 80 年 代末至 90 年代初改建为工业博物馆,将原来的模具房、矿 石堆场、动力机房、高炉改造成地方大学的实验中心、摄 影和图片艺术展厅和 望台。埃森(Essen)是历史上最重 要的煤炭—焦化厂,1847 年煤井开始运行,2001 年 9 月 该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改造后主要功能为工业艺 术 / 现代设计产业中心。包括博物馆、学校、设计类公司、 公园(溜冰场、滑雪场、摩天轮、 望塔等)。
国内的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方面,操作较成功的是重 新引入现代城市功能,一般有城市开放空间、博览馆与会 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 合。如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 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始建于 1953 年, 2001 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改造过程中利用厂 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现代景观环境小 品。而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将老厂房改造为创 意产业园区,如北京 798 工厂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苏联援 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入驻了一批全新的创意 产业,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 化行业,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有遍地开花之势,上海市已 建成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 347.2 亩,建筑面 积 20.66 万平方米。这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 建筑、艺术、设计、电影录像、互动休闲软件、时尚设计 等几个门类。
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总结 3.1 国内外工业遗产典型保护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模式占 较高比例的是:
(1)主题博物馆模式;(2)公共休憩空间模式;(3) 创意产业园区模式;(4)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 式;(5)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 3.2 国外工业遗产典型开发模式
仅繁荣区域经济,凝聚人气,更重要的
是形成规模,与众多上海已建的创意产
业园区形成差异化战略,提高园区建设 的成功率。
图 2 十九世纪维也纳建造的煤气包(左)被改造成为住宅、旅馆等(右)
(3)滨水地区生态重建——重在公共开放绿地 优美的滨江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滨水地区的
Key words: Waterfront district,Industrial heritage,Conservation and reuse
【摘要】近年来,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得到国内越来越多专家 与学者的关注,工业遗产的转型、功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方向。上 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区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近期也是面临转型与 改造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出发,探讨适合杨浦区区情的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以期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杨浦城市 功能。
52
SHANGHAI NO.3
上海城市规划 URBAN 2007
PLANNING 总第 74 期 REVI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的
支撑,而一个产业的经久繁荣离不开完
整的产业链。可以利用已建的知识产权
园,建立一批创意产业的原材料供应、
设计、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产业链。不
从开发运作模式来看,主要是公私合作进行开发,政 府加强对工业遗产区域的直接干预,基本采取政府购买,
51
风貌保护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叶瀛舟 厉双燕
建设基础设施,而后出卖给开发商,由私人资本进行建设 的模式。例如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成立直接隶属于政府 环境部的城市开发公司,作为以内(旧)城区域更新为宗 旨的一种特殊的发展机构。由环境部统筹管理全国所有的 城市开发公司,并提供公共资金的支持。
(1)发掘工业旅游资源——重在配套建设
图1 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遗产
滨江带工业区内有 16 家大中型企业,只有杨树浦发电厂 机器设备尚在正常发电运转,其余大部分工厂已处于停产 或半停产状态,如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处于半生产状 态,上海第五毛纺织厂的大部分厂房、老建筑都已经出租。 如何实现这一滨水地带的改造重建,如何注入新的功能与 活力,通过上文对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借鉴其成功经验,杨浦区的滨江带工 业区可以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从功能定位、开发模式等 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4.1 功能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