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研究

以前就开始发展工业,工业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欧洲一些工业国家就出现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工厂和工业区带来的经济发展进程逐渐放缓,甚至在后期出现消失的情况,倒闭的工厂和萧条的工业区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并造成城市病。
德国出现阵痛期,但其后期采取了工业区升级转型和工业景观的改造策略。
鲁尔区是德国政策实施的核心地带,本文分析鲁尔区的成功案例,总结鲁尔区对工业遗产利用措施和后期区域转型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城市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和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1经济结构转型与空间重构1.1经济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英格兰中部早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行了技术革命,这场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法、美等国家相继受益,而处于中欧的德国却没有完全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牢牢抓住了时机,省去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消耗和迭代成本,直接到达较高的起点。
此后,德国工业发展如同进入高速列车道。
19世纪70年代,钢铁和煤炭产业在德国的鲁尔区迅速发展,人员、设备、工厂陆续建成,德国地位逐渐上升,该国多个城市(包括埃森、杜伊斯堡等)的美誉响彻全世界,鲁尔区也被誉为“欧洲工业的心脏”,德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达到欧洲乃至世界的一流水平。
鲁尔区作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区,每年还给德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和促进GDP 的迅速增长。
但由于二战的破坏及二战后20年间的国际社会市场竞争、石油的崛起等问题,鲁尔区一百多年的辉煌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崩溃的边缘,德国工业陷入危机,大批人员失业,环境遭到长期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摘要 在后工业时期,工业遗产的利用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史较长,在20世纪60年代后,对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景观改造为主要措施的工业遗产利用案例较多且较为丰富具体,以德国鲁尔区为样本展开分析,总结德国对工业遗产进行工业景观化改造的经验和措施,探讨在工业景观策略背景下工业遗产利用的措施和方式,为国内工业遗产的高水平利用提供现实价值。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XX大学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教师: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内容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曾走过“彻底清除与毁灭”、“毁灭之后再重建”、“回收再利用”到“综合性开发战略”的曲折过程,最后达到了区域复兴的效果,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
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最后针对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保护与再生;鲁尔工业区;蜕变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发生了拆解和重组,许多曾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遗存如今也因丧失实用功能面临着闲置、废弃、甚至消亡的窘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渐渐凸显于人们的视野中。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1. 工业遗产的概念2003 年7 月, 在俄国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的主要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这五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才能成为工业遗产。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得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得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得内河港口、铁路与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得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得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与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得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得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得资源生产与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得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得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得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得转变与科学技术发展得冲击,鲁尔区传统得采煤与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得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得转变与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得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得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得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得内容与模式鲁尔区得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得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得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得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得工业设施与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就是多方共同努力得结果。
德国最早得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就是对多特蒙德市得“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得保护。
此后得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得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得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工业场地与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得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得“宝瓶”水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得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得(图2);埃森市得“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得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得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得“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坑这些 环 境 的破 坏 进 行 了 治 理 ; 化 了 污 水 ; 净 烟
、
德 国鲁尔 区工 业遗产 旅游深 刻的历史背景 囱建 立 自动 报警 系统 ; 回收有 害气体 及 灰尘 装 置 ;
鲁尔 区是 德 国 中部最 重要 的工 业 区 , 经 历 购地 出让 给企业 ; 它 大力调整产业 结构等措施 。鲁 尔
光 、 闲旅游 的新 形式 。 休 …
实行 的综 合 利 用 的 生 产 活 动 过 程 。为 什 么 要 提
工业 生产 旅游 和 工 业 遗 产旅 游 的关 系 如何 ? 倡 循 环经济 ?原 因是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环境 污 染 人 中国主要 发展 的 是工 业 生产 旅 游 , 国外 是 从 发 和资 源枯竭 越来 越 成 为 困扰 人 类 的 主要 难 题 , 而 展工业 遗 产 旅 游 开 始 的。我 国 国 内的 工 业 生产 们 开始 思索 和反 思经 济社会 的运行方 式 。
了两次 大 的转 型 。第一 次是从 2 纪 6 0世 0年代 开 区主要是在 区域 内大力 开展 工业遗产旅 游路 线 。
始 , 业结 构从 煤 炭 、 产 钢铁 占绝 对 优 势 向煤 炭 、 钢
二 、 国鲁 尔 区工业遗 产旅 游 的模式 德
收 稿 日期 :0 00 —6 2 1—71 作者简介 : 武红艳 (9 4 ) 女 , 1 7 一 , 山西朔州人 , 太原旅游职业 学院旅行社管理 系讲师 , 士。 硕
式, 它是 以 工业 生 产 的 过 程 、 业 企 业 的文 化 等 成 以机 械 制 造 、 门 化 工 、 车 配 件 、 源技 术 、 工 专 汽 能 旅 游 等 1 门类 为 主 的多 样化 的产业 结构 。 2个 E 2 J 为依 托而 开展 的游 览 、 习 的体 验 活 动 。而 工业 学
生态、历史、设计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

生态、历史、设计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去年笔者有幸随着景观之路德国考察团参观了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北星公园,在感叹于老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及一丝不苟接人待物的作风之外,对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大约540万,面积4432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的传统老工业区,鲁尔区根据工业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南区,赫尔维格区,埃合尔区和里普区。
埃合尔区是重工业区,工业历史长达150年。
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发生改变,工厂关闭、工人下岗、生态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末失业率超过15%,为德国最高,社会问题尖锐。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鲁尔工业区的老工厂厂房改造随之应运而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杜伊斯堡公园及北星公园。
公园历史背景北杜伊斯堡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市,总占地面积230公顷,曾经是蒂森钢铁厂的所在地,该炼钢厂于1985年被迫关闭。
经过四年的荒废破败,1989年,政府开始启动对公园的改造。
1991年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通过竞标取得了该地块的设计资格。
他从景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场地原有元素进行整合重塑,将该地区改造成为一个融合废弃工业景观与自然景观、展现工业文化的新型景观公园。
北星公园原来是“北星矿区”,1857年开挖煤矿、竖立井架,1865年取名“北星矿区”,直到1993年最后一次开采,北星矿区已经走过了136个年头。
1993年北星矿区关闭后,整个工业区改造为景观公园,1997年联邦花园展就在此举行。
这两个公园的改造各具特色,北杜伊斯堡公园是在原有工业厂房较大规模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造,北星公园是在拆除部分厂房,保留大面积原有风貌地形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造,但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把老工业遗址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公园,使老工业遗址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老工业区改造之生态老工业区的改造对于很多在此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工人来说是一种痛苦的回忆,这里是他们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是完成了人生各种角色转变的地方,是创业与追寻梦想的地方。
工业遗产保护-从德国鲁尔区经验看中国

工业遗产保护:从德国鲁尔区的经验看中国摘要借鉴鲁尔区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综合治理和城市复兴理论的时间,在中国城市工业用地更新过程中,兼顾城市建设、生态修复、产业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实现城市复兴,对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遗产发展与保护更新域利用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工业遗产保护背景20世纪是城市发展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先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后重建;后又遭受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社会问题的困扰。
中国国内从建国以来城市建设经历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转变,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信息化与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以及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双重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德国等过经过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于70年代也开始出现了逆工业化过程。
德国鲁尔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经验2.1鲁尔老工业区背景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westfalen)省,拥有530万人口和4432平方公里的面积,莱茵河的三条之流——鲁尔河、埃姆舍河、利帕河(lippe)从南到北依次横穿该区,区内人口为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炒作每平方公里2700人。
该去本身并不是一个行政上和政治上独立的单元,但由于其独特性,鲁尔区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1811年,埃森市(essen)就有了注明的打醒钢铁联合企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
随后,一些采矿和钢铁公司也陆续在这一地区迅速兴起。
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大规模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渐使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古老的的城镇聚集区,形成了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杜伊斯堡(duisburg)等著名工业城市。
然而,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70年代后,逆工业化过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区的工业活动逐渐减少,大量的工厂与设施被废弃,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工业区也逐渐变成了城市的“伤疤”。
然而,对于一些具有工业遗产的地区来说,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实现逆工业化过程,将废弃的工业区重新利用,并提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本文将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化地区之一,曾经是德国煤炭和钢铁产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逐渐式微,许多工厂和设施被关闭,鲁尔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尔区开始寻求逆转工业衰退的方式,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来推动经济发展。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阶段。
在开始开发之前,废弃的工厂和设施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以确保其安全并保留历史价值。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投资资金和资源,促进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是开发旅游景点和设施。
在修复和保护工作完成后,鲁尔区开始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以吸引游客和旅游者。
旅游景点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化的观光设施和服务,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例如,鲁尔区的某座废弃矿井被改造成了一个矿山博物馆,游客可以参观矿井内部,并了解煤炭开采的历史和过程。
同时,鲁尔区还鼓励发展文化和艺术活动,使工业遗产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例如,一些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馆和表演场所,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最后是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鲁尔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旅游者,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提供导游服务、餐饮和住宿等服务来获取经济收益。
此外,工业遗产旅游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餐饮、购物和交通等领域。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

促进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合理规划布局
在城市规划和开发中,注重将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相 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产业升级
利用工业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发展文化创意、旅 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交流
加强区域合作
鲁尔区可以与其他地区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工业 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特点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许多设施已经被列为国 家级或世界级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德国工业化的历程,也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CHAPTER 02
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
改造再利用
保留原有建筑结构
德国鲁尔区在改造再利用工业遗 产时,注重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 和历史痕迹,以保持其历史价值
共空间、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制定科学规划
03
政府应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工业遗产的定位和利用方向,以确
保其可持续利用。
CHAPTER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与政策支持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制定 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工业遗产的定义、认 定标准、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
历史背景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始于19世纪中 叶,以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 重工业为主,曾是德国乃至世界 工业的重要中心。
工业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鲁尔区的工业设施逐渐增多,以煤炭和钢铁 生产为主。
二战后至1950年代
鲁尔区经历了一系列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从 传统的重工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20世纪初至二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
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1) 整体结构保护——对厂区的整体布局结构框架(包括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蒂森钢铁厂以及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邻近的炼焦厂等工业遗产都采取了厂区整体结构全面保护的措施。
(2) 工业设施保护——工业设施涵盖了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这些设施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
(3) 场地环境保护——德国著名景观大师彼德·拉兹提出对工业遗产所处的场地环境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受污染的土壤以及在其间顽强生长的植被(图4、5)、工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地表痕迹以及工业废弃物等。
图4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图5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2.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层级及其模式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在保护的框架下进行的,适度利用而不局限于静态保存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更高层次。
保护性再利用体现在单体建筑及设施、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区域整体等不同尺度层级上。
(1) 单体建筑及设施的保护性再利用①博物馆模式将工业遗产更新为博物馆是鲁尔区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最常见的做法。
其一,利用建筑及设施的内部空间,用于永久性展示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产品、工业文化、社会经济、工人生活与工作环境等。
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旧的标签检验办公室、盥洗室、灯房、工资发放大厅等更新为以鲁尔区采矿工业社会和文化历史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展厅(图6、7)。
图6 多特蒙德市“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博物馆展厅图7 多特蒙德市“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博物馆展厅其二,建筑(包括内部结构、设备)或设施自身作为向游人展示并传递工业技术文化信息的展品。
例如多特蒙德市“卓伦”Ⅱ号、Ⅳ号煤矿中的“发动机房”,其内部结构和压缩机、风机、变压器等设备布置基本保持原状,直接作为博物馆的展厅(图8);Ⅱ号提升井南侧的分拣车间也基本保持以前生产时的布置方式作为博物馆的展厅(图9)。
其三,为参观者提供过程体验的动态博物馆。
例如在“波鸿—达赫豪森铁路博物馆”,游客可以乘坐老式的蒸汽机车做真实的旅行体验。
图8 煤矿发动机房作为博物馆展厅图9 煤矿分拣车间作为博物馆展厅②展览馆模式利用建筑及设施的内部空间、支撑结构、设备设施等陈列展品。
例如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Gasometer)利用气罐内部可升降的空气压缩盘分隔空间,更新为欧洲最壮观的室内展场(图10、11);“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洗煤厂房的原内部大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几层,用作展览空间,原厂房内的结构构件都用作布设展品的载体,各层之间通过楼梯和电梯联系。
图10 图11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Gasometer)更新为欧洲最大的展览空间③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很多工业建筑中的大空间经改造后用作会议厅,或演奏音乐会、开办舞会、表演戏剧、开演唱会、举办发布会、放映电影等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波鸿“世纪大厅”曾作为煤气鼓风机房、发电站以及压缩空气站,经过重新整修作为国际音乐厅和鲁尔区表演艺术节总部(图12、1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利用铸造车间改造成露天影剧院(图14、15)。
图12 世纪大厅外观图13 世纪大厅外观图14 1号高炉铸造车间更新为露天影剧院图15 露天影剧院增建的遮雨大棚局部④体育休闲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有较多应用,例如将原钢铁厂的煤气储罐改造成潜水中心(图16),利用“矿石料仓”的混凝土墙壁作为攀岩的载体等(图17)。
图16 煤气储罐改造成潜水中心图17 利用混凝土墙壁作为攀岩的载体⑤餐饮模式在绝大部分工业遗产中都利用原有建筑设施设置了餐饮空间(图18、19)。
图18 埃森关税同盟炼焦厂的酒吧餐厅图19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配电站改造为餐厅⑥办公模式“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造成公司办公室;在盖尔森基兴的诺德斯特恩景观公园中,原先的煤矿建筑利用为管理办公楼(图20)。
图20诺德斯特恩景观公园中的煤矿建筑更新为管理办公楼⑦旅馆模式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利用旧办公楼改造成青年旅社(图21)。
图21旧办公楼更新为青年旅社(2) 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的保护性再利用①综合利用模式充分发掘场地上各种设施的空间潜力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力求使厂区的群体建筑和设施发挥更高的效能,实现综合利用。
“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建筑群是综合利用模式的典型案例:厂区的配电站用作游客信息中心;生产车间转化为现代艺术展厅或各种小型公司的办公场所;锅炉房改造成设计中心;涡轮压缩机房设计成著名的Casino酒吧、餐厅;洗煤厂房改建为展厅等(后文有详细介绍)。
②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指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例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波鸿的城西景观公园、盖尔森基兴的诺德斯特恩景观公园等都是后工业景观公园的成功案例。
(3) 区域性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鲁尔区工业遗产之路工业遗产之路的德文为route industriekultur,简称RI;英文为Industrial Heritage Trial。
德国鲁尔区的区域规划制定机构于1998年规划了一条覆盖整个鲁尔区、贯穿区内全部工业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游览路线,称作“工业遗产之路”。
①主要景点工业遗产之路联结了15座工业城市、25个重要的工业景点(包括6座国家级的博物馆), 见表1,还有14个能鸟瞰全景的观景制高点和13处典型工人村(见图22)。
图22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之路”示意图②交通设施工业遗产之路联结了围绕鲁尔区的400公里长的环型线路以及总长度为700公里的自行车路网(图23),在工业遗产之路的主要景点都设有停车场,有的景点内还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大型景点,例如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波鸿城西景观公园的景区内都建设了步行系统和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图24、25)。
图23工业遗产之路的自行车路网结构图图24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自行车路图25波鸿城西景观公园的道路系统③导引服务设施信息咨询中心——在整个工业遗产之路上,分别在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多特蒙德市“卓伦”Ⅱ号/Ⅳ号煤矿设置了信息中心,有关游览路线及各景点的全面信息可以在这里获得。
标志物——在鲁尔区工业遗产之路各景点的场地入口处,游客都会看到斜插在地面上的细长黄色锥形标志棒,上面印有“route industriekultur”的文字,作为工业遗产之路的景点标志(见图26)。
图26 工业遗产之路上的景点标志指示牌——在连接各景点的公路沿途都设置了大量标示出景点区位图、总平面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等各种有价值信息的褐色指示牌。
三、典型工业遗产选介1.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邻近的炼焦厂(the Zollverein Pit Ⅻ and the Zollverein Coking Plant)“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曾经是欧洲最大的矿井,它始建于1928年并于1932年建成投产。
煤矿建筑群的设计者是鲁尔区声望很高的工业建筑师弗雷兹·斯库珀(Fritz Schupp)和马丁·克雷默(Martin Kremmer),他们希冀将该建筑设计成城市居民引以为自豪的、象征城市工业文明的纪念碑。
建筑师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包豪斯”风格,并认真推敲了建筑群体在不同视点的透视效果以求在整体空间关系上取得和谐统一(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