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2023年最新的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6篇

2023年最新的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6篇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
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
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尖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
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徐志摩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他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文学作品的情感性,都是通过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理解获得的。
脱离开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和理解,思想性就是一些抽象的教条,情感性就是一些空洞的抒情。
这样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严格说来还不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所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形式,过去种跨越语言直取思想、直取情感的方式是要得的。
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的具体的事件和人,更没有戏剧的舞台演出,我们在诗歌中接触的几乎只有语言,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和解。
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几乎是惟一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这里,想通过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的赏析说明这个问题。
在徐志摩这首小诗里,几乎没有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也没有对人物心理的着意刻划,更没有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
但所有这一切,在我们每个读者的感里却是异常清晰明确的。
首先,我们不会认为这个日本女郎有着修长的身材,有着西方女性常有的结实的肌肉和健壮的体魄,但她也不是矮小的,瘦弱的,而是娇小而满的;她的脸色不是红润的,但也不是苍白的,而是白皙光洁的;她穿的衣服不是紧身的、把身体的每一个曲线都能够露出来的现代西方的服装,但也不是臃肿得无法感到女性的曲线美的那种只有老太婆才爱穿的衣服;她的服装的颜色不是鲜艳的红色和绿色,但也不是朴实无华的蓝色或灰色;她不华贵,但也不粗俗;不矜持,但也不放荡……那么,这么一个日本少女的形象我们是怎样感觉出来的呢?我们不是仅仅从徐志对这个日本女郎的具体描写中感觉出来的,而更是从对这首诗、对这首诗的语言的感觉中感觉出来的。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短暂而充满辉煌的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一首被誉为经典的《再别康桥》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动人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6月在英国剑桥创作的。
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要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阴郁的感觉。
于是,他借助笔和纸,把这种情感倾吐出来,写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轻轻地离去的心情。
这种轻轻的离去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更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向着天空挥手,那云彩便成了他的朋友和伴侣,见证着他离去的身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眼中的康桥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宛如新娘;而波光中的艳影,则更是在他心中荡漾不休。
这种美景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他用水草的形象,表示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谊,并愿意永远留在那里,与它紧密相连,成为康桥的一部分。
“那悠悠的故乡,水那么缓,风那么软;那么的远,那么的近,我的心啊,向着它悄悄地回溯。
”这一句,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所在。
在这里,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他用“悠悠”、“缓”、“软”等形容词,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不会因距离远而断绝,相反,它会更加紧密和坚定。
在这首诗歌中,徐志摩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从康桥的美景出发,描绘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

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
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徐志摩的诗词鉴赏一《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是徐志摩的诗歌里面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徐志摩的诗词鉴赏二《雪花的快乐》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在《雪花的快乐》这首诗中,诗人把爱情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偶然诗歌鉴赏

偶然诗歌鉴赏《偶然》这首诗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其通过简短的语言和完美的结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爱情的独特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一)结构之美:《偶然》是一首形式上非常完美的诗歌,其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
诗人运用了动态格律和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
学生卞之琳评价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二)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天空”、“云”、“水波”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波心,既反应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特征,也表明其爱与美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于人生和爱情的思考。
诗中提到“你”和“我”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在这个联系中存在感情的依托,但“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因为最终踪影的消灭。
这表明诗人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而不想伤害对方。
(四)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意象精微,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诗人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无穷的韵味。
(五)诗人情感:这首诗也充分展现了徐志摩的个人情感。
诗人在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中,既展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热情,又表现出对爱情的无奈和悲伤。
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层次感和内涵。
(六)哲学思考:这首诗还可以被看作是徐志摩对人生和爱情的哲学思考。
诗人认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无论是相遇还是别离,都是命运的安排。
这种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
(七)艺术创新: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偶然》是一个艺术创新。
诗人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和形式,采用了自由体和散文诗体裁,使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
这种创新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文化背景: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诗歌鉴赏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诗歌鉴赏徐志摩,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
而他的作品,让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学内涵,更能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快乐。
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以快乐、欢乐为主题的诗歌数量颇多。
其中,以《雪花的快乐》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徐志摩在快乐主题上的创作天赋和独具匠心。
《雪花的快乐》一诗,可谓是徐志摩快乐诗歌的代表之作。
全诗表达了徐志摩对于雪花的欣赏与感受,将雪花的美妙融入到生命中的一种快乐状态中,从而使这首诗歌达到了穿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
诗中的第一句“飘啊飘,你是那么的轻”,与后来的“像一群婴儿,在没有知觉的微笑中快乐”,塑造了一种娇嫩、轻盈的雪花形象,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和诗意上的想象。
在诗歌的句式构造上,徐志摩采用了反复出现的“快乐”二字,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染效果。
在诗歌末尾还像是一个总结,“快乐,是雪花所原创的”,透过雪花的美丽,传递着一种深刻的人生真谛——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去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实际上,除了《雪花的快乐》之外,徐志摩在他的作品中还涉及了很多旨在传递快乐的诗歌,比如《海之幸福》、《快乐的马车》、《橄榄的快乐》等等。
而这一系列《快乐诗歌》,正是徐志摩快乐文学的精髓所在。
这些快乐诗歌,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生活节奏快速、社会压力增大的当下,人们恰恰需要徐志摩的快乐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以提醒人们关注生命真正的价值,去感受更多的身心愉悦。
总之,徐志摩快乐诗歌的鉴赏,不仅是对他作品的细致解读,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究。
这些快乐诗歌,不仅带来了读者内心上的愉悦和欣慰,还成为了一种文化内涵和传统,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人文精神启示。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摘要:一、徐志摩简介二、《偶然》诗歌背景三、《偶然》诗歌鉴赏1.诗歌主题2.诗歌意象3.诗歌语言及形式四、诗歌影响及意义正文: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要鉴赏的是一首他的著名诗歌——《偶然》。
《偶然》诗歌背景《偶然》是徐志摩创作于1926 年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通过对“偶然”的描述,来阐述人生的无常和世界的变化。
《偶然》诗歌鉴赏1.诗歌主题《偶然》诗歌的主题是“偶然”。
诗人通过对生活中许多事物发生的偶然性的描绘,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念。
同时,诗人也强调了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最后的。
2.诗歌意象在《偶然》中,徐志摩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你和我只是偶然”。
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偶然性和无常性,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诗歌语言及形式《偶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使诗歌形式丰富多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影响及意义《偶然》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歌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
同时,诗歌也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启发人们更加珍视生活、把握时光。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该诗以徐志摩远离康桥的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留恋和对未来事业的憧憬。
以下将从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分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以深沉而哀怨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内心的离情别绪与对美好过去的追忆融为一体。
诗中第一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表达了诗人轻轻离去的意境,同时也唤起读者对诗人心灵的感受。
接下来的几段描写,诗人将诗意悠长的康桥与诗人曾经的美好时光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感慨。
比如“雪落下了,有一个差距,我一生也无法逾越”、“鸿雁在云和天空中描绘着永恒”等诗句都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主题思想《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包含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中以康桥为背景,诗人以康桥为象征,表达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悲叹,并将这种情感延伸到对未来事业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诗人对康桥和云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鸿雁的比喻,诗人既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伤感与思念,又表达了对未来追求和希望的渴望。
整首诗以一种温柔而深情的方式,将诗人的感受与读者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康桥与远离、回忆与向往之间的交织感。
通过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的结合,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和回忆的思考。
总之,《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冀的交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相连,引起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思考,展现出了诗歌的魅力与力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重庆2012年6月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
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徐志摩个人资料: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
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详细的爱情历程:与张幼仪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
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然而,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
与林徽因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然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
下午作画、写信、会客。
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
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
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
在即将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前一天,在陆小曼与徐志摩说钱不够用后与陆小曼吵了一架。
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吵架,徐志摩在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的路上,因飞机失事遇难。
年仅三十五岁。
徐志摩生平与文学活动: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徐志摩诗学理念:很多人都知道徐志摩是个诗人,但不知他还是个诗学家。
徐志摩在追求艺术必须是艺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为思想的灵魂搏造适当的躯壳,实践其诗歌“精神”与“形体”和谐统一的诗歌策略。
这些诗学理念的形成,究其原因,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欧美大家思想的注入、康桥文化的熏陶。
一、追求完美的诗歌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殿堂里,徐志摩是最注重突破语言的束缚、追求表现方式多样化的诗人之一,他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之唯一表现”①。
新诗形式开拓的成就,是他被冠以“技巧专家”的美誉,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这一“形式”论招致了不少的批评和指责,我们却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对诗艺的刻意追求,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徐志摩诗歌强大的生命力。
(一)追求言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徐志摩,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对语言文字的美有特殊的偏爱,他用哲学家冷静和理智的态度,指出语言本是一种具有缺陷的交际工具。
他说:但虽则真消息与真意义是不可以人类智力所能运用的工具——就是语言文字——来完全表现,同时我们又感觉内心寻真求知的冲动,想侦探出这伟大的秘密……”②这一观念贯穿了徐志摩的一生。
为了突破语言自身的缺陷,追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徐志摩更加重视修辞,坚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他把弗罗贝尔当做修辞的榜样:“你们知道法国有哥大文学家弗罗贝尔,他有一个信仰,以为一个特殊的意念只有一个特异的字或字句可以表现,所以他一辈子艰苦卓绝地从事文学的日子,只是寻求唯一适当的字句来代替唯一的意念。
他往往不吃饭不睡觉,呆呆的独坐着,绞着脑筋地想,想寻出他称心惬意的表现,有时他烦恼极了,甚至想自杀,往往想出了神,几天写不出一个句子。
试想象他那样伟大的天才,那样丰富的学识,尚且要下这样的苦功,方制成不朽的文学,我们看了他的榜样不应当感动吗?”③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唯美主义的修辞理想,这也正是徐志摩诗的修辞的最高纲领。
(二)“三美”的语言模式“三美”理论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他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
”“三美”理论的提出,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近乎白话,形式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不仅是“三美”主张的遵循者,还是一位改革者。
他发现闻一多的“三美”已经近乎古板,《死水》中那些划一的诗行、均齐的音律恰恰与其自由的现代意识构成了深刻的矛盾,特别是徐志摩的性情不属于理智型,而是情绪型的人。
他有没完没了的独立创新意识,这样不仅形成了他们诗歌理论上的不同性质,就是在诗歌创作上也体现出闻一多有所不同。
“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歌,音乐,舞蹈原本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后来三者逐渐分立,但并没有截然分离,三者之间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徐志摩诗歌的音乐世界中,人们感受着诗人的浪漫,享受着天籁之声,在这儿灵魂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空灵高雅袭入人们的肺腑,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自有其美,去诗中觅画,何如直接看画展?诗的绘画美,是指似的意象美。
”④钱钟书先生说诗人以“心眼”视物,正与古人以“诗眼”解说意象相关。
而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倡的绘画美就是辞藻,指的是诗人应该多用表示形体和色彩的语言,把诗情传达为含有绘画因素的意象。
纵观闻一多的诗作,他所创作的意象形象凝练,构图清晰,色彩绚丽,视觉效果强烈,具有西洋油画的美感特征。
徐志摩在绘画美的艺术追求上则与闻一多相悖。
他不像闻一多那样,用热烈的语言直露的抒发自己火辣辣的心怀,而是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生活瞬间丰富的然而微妙的意象,用平稳、素净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怀。
所谓建筑美,就是指诗歌排列要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使节匀称、使句均齐,要求诗行、诗节整饬美观,属视觉方面的美感。
早在1922年,闻一多就在《律诗的研究》中指出:“中国艺术中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
中国这两种艺术底美可说就是均齐底美。
”⑤他说的“均齐”实际上就是整齐,“句的均齐”就是指诗句的字数相等相近,“节的匀称”就是在诗句字数相同、相近的前提下,节的行数相等。
徐志摩遵循闻一多的倡导,也讲究诗行和章法的“均齐”,他的诗多以四行一节式为主,有的是式,有的是梯式,还有的采用混合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