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词的风格姓名:***学号:B苏轼词的风格作者:郝星霞摘要: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
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
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关键字:豪放派;婉约风格;苏轼词;苏轼;诗语入词。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豪放风格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
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一首《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一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新任地方官员身份的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一、背景苏轼在宋神宗宝祐年间(1038-1040年),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这一任命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跳出书斋,投入实践的一个机会。
这次临危受命从官方领导到地方官员,给了苏轼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生活体验。
二、主题《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首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苏轼个人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感受上。
作为一个新任地方官员,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身份变化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新职责的担当和自信。
三、内容1. 第一、二句:“岁[岁/亻事]迷离吏禁三春岁/天渐微寒人欲眠”,苏轼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表现了官场的变幻莫测和权力的不稳定。
与此也反映了他个人在新职责下的无奈和疲惫。
2. 第三、四句:“自知暂借【辶/从⻏】经年[nián/⻓]信意说/应念昏昏岁与年”,苏轼在诗中透露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官场斤斤计较的态度。
他表达了自己明白这份职责只是借来的,但也希望能够用心去做好,不负信任。
3. 第五、六句:“评势未开鞍边已见山/茫茫日月江潢滟”,苏轼通过描绘身边风景的变化,展现了自己面对未知职责的心境。
他所处的新环境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也让他在诗中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困境的坚持。
四、意义《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官场上的心理困境和对未知的探索,更展示了他作为文人官员的豁达和担当。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既有文人的敏感和细腻,又有官员应有的胆识和担当。
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官员在官场上的挣扎和矛盾,对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苏轼在《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作为文人官员的独特魅力和特殊身份带来的挑战。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浅谈苏轼诗词中理性价值及其意义

、
验 、异地 的荒凉 、封闭 ,与世隔绝 的地理空间 ,心 中不 断的 接 受儒释 道三 学思 想 王 国维 《 学小 言 》中 ,明确 说 道 : “ 代 以下之 诗 懊恼 、悲惨 、悔 恨与憎恶 ,等待大赦 、归期遥不可及等等复 文 三 杂、交织成 的心态 ,都是对处 于宦海 沉浮的士子门的锤炼。
人 ,无过 于屈 子、渊明 、子美 、子瞻者 。”可见 ,从 一个 角
度 肯定 了苏轼 是与 杜甫 等并 列 的 “ 旷世 而不遇 ” 的文学 大 对于唐 代诗 人而言 ,例 如 自居易借 消减宦情 以获得 自由 家 。苏轼一生是 丰富多彩 的 ,是奇特瑰 丽的 ,他 以开放兼 容 身的 “ 独善 ”思 考模式 ,并 未在唐代 的到进一步的壮大 ,而 的心态 ,吸纳 、融汇儒 、释 、道三家思想 方法 ,且构建起 了 我们 看宋代诗人 、词人 的发展 辛碌历程 时 ,却可看到 ,不仅 拥有 自己特色的博大 丰润 的艺术思想体 系。 得到呼应 ,而且蔚然成风 , 并为宋代 官员开辟 了新典范。 苏轼 自七 、八岁开始 ,父亲苏洵游学 四方 ,母亲教授其 新典范 的意 义在于 ,能转 化谪居之穷 困为闲居之乐趣 , 蒙学 ,学 习声律 、读 孟子 、韩 文。及冠之 年 ,喜好读贾谊 、 这是 一种心态 的调 整与 自适 ,居谪所而能 放心 自得 ,使仕宦 陆贽文章 、书籍 。此 时的苏轼 ,已熟读儒 家经典 ,打下坚 实 漂泊 的抒愤 变为 游览 山水 美景 的 乐趣 。 由唐 人宋 ,出现了 的文 学基础 ,并 开始 提笔 进行 模仿 。二十 二岁 应进 士科 , 贬谪 诗人宦游 ,以诗词为事业 来暂时取代 政治功业 、以诗情 答卷 《 赏忠厚之至论 》( 文 集 》卷 二1 中提 到 “ 刑 《 文 依经立 缓解宦 情的现象 。在游 赏山水 的过程 中,诗 人尽兴于 自然春 义”、 “ 仁义爱 民”的治国思想 ,充分展示 了其所树立报效 祖国 、爱 民济世 的宏 愿 ,以及儒 家忠恕仁 爱的伦理思想 ,被 当时的考官欧 阳修 、梅尧臣大为赞赏 。 待苏轼 乌 台之狱 ,被 贬 黄州 之 事 ,既是 苏轼人 生 政治 生 活 、阅历的转折点 ,也是 他信仰 、文学意境走 向成熟 、完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文人学者对于苏轼词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赞誉苏轼词的艺术成就,有的对其词作提出质疑。
本文将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论述,以探讨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宋代文学评论家刘克庄对苏轼的词赞誉有加。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豪放激昂,意境高远,文字精练”,并且“抒发真情,深入骨髓,言之凄婉,引人入胜”。
刘克庄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然而,元代文学家严羽对苏轼的词作持有不同观点。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过于华丽,过于矫揉造作”,并批评苏轼“太过追求华丽的辞藻,忽略了真情实感”。
严羽对苏轼词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苏轼的辞藻华丽度上,他认为苏轼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导致词作显得虚浮不真实。
明代文学评论家杨慎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情真意切,意境深远,文字精练”,并且“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杨慎对苏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娱乐性的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对苏轼的词作持有非常高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自由奔放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并且“苏轼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黄宗羲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一个自由奔放、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评述虽然有所差异,但都认可苏轼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地位。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基于对苏轼词作的深入研究和个人理解。
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他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评述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词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能够体现出他宽广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人情、政治等方面的感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看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首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秋思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苏轼个人成熟、豁达的象征。
诗的前两句是苏轼的出发点,他心中一直挂念着月亮,意境从物理意义上转移到了心理意义上,他用酒表达着自己的诉苦之情。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又开始了自我放松和宽容,他对甚至对于物理空间和时间的了解都缩小了眼界,他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几年几月,根据时间来抒发自己的思绪已经不再重要。
他想起远方的乡亲、朋友,用古代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客思乡愁”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在万物起伏的世界里,人的感情才是永恒的。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情。
《赤壁怀古》描写了三国时赤壁奇战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物的向往和缅怀之情,但是重点不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以及人物的成败,而是在于“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反复强调了人物的风流,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奔放的态度。
对于苏轼而言,一人自古以来,不因时代而改变。
他认为,风流人物只是这些历史沧海功夫中的极点,是饮不尽、吸不干的自由与情怀,而这种自由与情怀,可以穿越时空,永垂不朽。
《定风波・北宋离骚》奈何断送,心之所宠。
岂必池上树,方为题名处。
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定风波・北宋离骚》这首诗倚楼而望,面对着汴水悠然流淌,苏轼感叹人生如同江流,即便有所宠爱,终将归于平淡安静之地。
其中一句“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至今荡漾在许多人心中。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其次,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变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再次,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的风格姓名:郝星霞学号:B11090115苏轼词的风格作者:郝星霞摘要: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
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
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关键字:豪放派;婉约风格;苏轼词;苏轼;诗语入词。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豪放风格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
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苏轼第一个用词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词中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可以看出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的滥觞。
苏轼词的豪放,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还表现为议论纵横、笔力矫健的豪放风格。
如《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而最足以代表苏词豪放特色的要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激情奔放驰骋,气势雄迈,境界宏伟壮阔,真正使人如“登高远望,举首高歌”。
据俞文豹《吹剑录》载:有幕士对苏轼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这个故事说明苏、柳二人风格不同,也说明《念奴娇》突出体现了苏词豪放的特色。
二、旷达风格。
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所以直到被贬谪海南儋州,他仍原封不动地在诗中高唱着这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婉约风格。
苏词也不乏清新婉约之作。
他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
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清新婉丽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开拓了新的天地,开一代新词风。
当今我们研究苏轼的词风艺术特色,以利于我们继承发扬和借鉴,很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风格多样的特点:一、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二、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三、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四、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总之,苏轼词的成就为宋词开辟了新局面,也给宋词引上了高速发展的黄金轨道。
苏轼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于唐诗”(《中国文学史》)。
苏轼以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具有永恒的生命和魅力(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