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字通信原理实验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

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 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数字通信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1、数字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数字信号是由离散的数值表示的信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传输信道进行传输。

2、信道编码与纠错为了提高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采用了信道编码技术,如卷积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3、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数字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实验设备数字通信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2、实验环境在实验室中,提供了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电磁屏蔽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1、数字信号产生与编码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通过实验箱中的编码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如 NRZ 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2、信道传输与干扰模拟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输入到传输信道模块,设置不同的信道参数,如信道衰减、噪声等,模拟实际传输环境中的干扰。

3、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 PSK 调制,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上。

在接收端,使用相应的解调模块对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的数字信号。

4、性能分析与评估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波形,对比分析其变化。

通过计算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评估数字通信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字信号编码结果观察不同编码方式下的数字信号波形,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例如,NRZ 编码简单但不具备自同步能力,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良好的自同步特性但编码效率较低。

2、信道传输对信号的影响在不同的信道衰减和噪声条件下,接收信号的幅度和波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信原理信号源实验报告(共五篇)

通信原理信号源实验报告(共五篇)

通信原理信号源实验报告(共五篇)第一篇:通信原理信号源实验报告信号源实验实验报告(本实验包括CPLD 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实验与模拟信号源实验,共两个实验。

)一、实验目的1、熟悉各种时钟信号的特点及波形。

2、熟悉各种数字信号的特点及波形。

3、熟悉各种模拟信号的产生方法及其用途。

4、观察分析各种模拟信号波形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1、熟悉 CPLD 可编程信号发生器各测量点波形。

2、测量并分析各测量点波形及数据。

3、学习CPLD 可编程器件的编程操作。

4、测量并分析各测量点波形及数据。

5、熟悉几种模拟信号的产生方法,了解信号的来源、变换过程与使用方法。

三、实验器材 1、信号源模块一块 2、连接线若干 3、20M 双踪示波器一台四、实验原理((一))D CPLD 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实验实验原理CPLD 可编程模块用来产生实验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时钟信号与各种数字信号。

它由 CPLD可编程器件 ALTERA 公司的 EPM240T100C5、下载接口电路与一块晶振组成。

晶振JZ1 用来产生系统内的32、768MHz 主时钟。

1、CPLD 数字信号发生器包含以下五部分: 1)时钟信号产生电路将晶振产生的32、768MH Z 时钟送入CPLD内计数器进行分频,生成实验所需的时钟信号。

通过拨码开关 S4 与 S5 来改变时钟频率。

有两组时钟输出,输出点为“CLK1”与“CLK2”,S4控制“CLK1”输出时钟的频率,S5 控制“CLK2”输出时钟的频率。

2)伪随机序列产生电路通常产生伪随机序列的电路为一反馈移存器。

它又可分为线性反馈移存器与非线性反馈移存器两类。

由线性反馈移存器产生出的周期最长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称为最大长度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通常简称为 m 序列。

以 15 位 m 序列为例,说明 m 序列产生原理。

在图 1-1 中示出一个 4 级反馈移存器。

若其初始状态为(0 1 2 3, , ,a a a a)=(1,1,1,1),则在移位一次时 1 a 与 0 a 模 2 相加产生新的输入41 1 0 a =⊕=,新的状态变为(1 2 3 4, , , a a a a)=(0,1,1,1),这样移位15 次后又回到初始状态(1,1,1,1)。

通信原理实验_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_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实验内容1.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调幅(AM)和调频(FM)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调幅调制器、调频调制器、解调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调制器参数,生成AM和FM信号;3. 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验证了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

2. 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编码器、解码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编码器参数,生成数字信号;3. 将数字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编码与解码前后的信号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编码与解码前后信号的特点,验证了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

3. 信道模型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信道模型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信道模型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将模拟信号输入信道模型,观察信道模型对信号的影响;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信道模型下的信号传输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道模型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验证了信道模型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通信系统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通信系统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仿真通信系统,观察系统性能指标;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系统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参数设置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重要性。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一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一

中南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宋虹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目录实验一 ----------------------------------------2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2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9实验结果----------------------------------------11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基本原理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和HDB3编译码模块。

1、数字信源本模块是整个实验系统的发终端,模块内部只使用+5V电压,其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1-3所示(见附录)。

本单元产生NRZ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帧结构如图1-2所示。

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定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

此NRZ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实验电路中数据码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帧同步码及无定义位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指示。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

二、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解调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2.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解码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3. 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噪声干扰,需要采取抗干扰措施。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实验箱:包括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2. 信号源:提供调制、解调所需的信号。

3. 传输线路: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反射、干扰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4)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2. 解调实验(1)设置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2)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4)将解调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 编码与解码实验(1)设置编码器参数,如编码方式、编码长度等。

(2)将信息信号输入编码器,观察编码后的数字信号。

(3)设置解码器参数,如解码方式、解码长度等。

(4)将编码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息信号。

4. 信号传输实验(1)设置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传输线路,观察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变化。

(3)调整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4)观察传输线路参数调整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调制实验:调制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调制和解调过程正常。

2. 解调实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解调过程正常。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_2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_2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信号源实验模块提供的信号类别;2、加深对PCM编码过程的理解;3、掌握2ASK、2FSK的调制、解调原理;二、4.通过观察噪声对信道的影响, 比较理想信道与随机信道的区别, 加深对随机信道的理解。

三、实验器材实验模块---信号源双踪示波器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数字调制模块信道模拟模块数字解调模块连接线三、实验原理测试工具---示波器:(1)示波器的输入功能区: 从通道1和通道2输入2、(2)示波器的测量功能区: QuickMeas光标调节和快速测量, 可以测量电压和频率;auto-scale自动触发扫描;在左上角的按钮可以调节扫描时间;在右上角的按钮可以调节水平位置。

3、(3)示波器的控制功能区, Run/Stop可以暂停便于得出波形4、模拟信号数字化(PCM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简称为脉码调制, 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

PCM的原理框图:PCM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

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

(1)、采样: 利用奈奎斯特定律, fs 2fb,(fs是采样频率, fb是信号的截止频率), 满足这个不等式关系信号才不会重叠, 以致信号不能还原。

(2)、量化: 模拟信号的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本实验模块中所用到的PCM编码芯片TP3067是采用近似于A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A=87.6)的压扩特性压扩特性来进行编码的。

A律13折线:(3)、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信号变换成代码, 其相反的过程称为译码。

当然, 这里的编码和译码与差错控制编码和译码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是属于信源编码的范畴。

本实验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TP3067对语音信号进行PCM编、解码。

PCM电路原理图:3.2ASK 调制原理将载波在二进制基带信号1或0的控制下通或断, 即用载波幅度的有无来代表信号中的“1”或者是“0”, 这样就可以得到2ASK 信号, 这种二进制振幅键控方式称为通—断键控(OOK )。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步骤:(详细记录你的实验过程)例如:(1)安装MATLAB6.5软件;(2)学习简单编程,画图plot(x,y)函数等(3)进行抽样定理验证:首先确定余弦波形,设置其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然后画出该波形;进一步,设置采样频率?。

画出抽样后序列;再改变余弦波形的参数和抽样频率的值,改为。

,当抽样频率?>=余弦波形频率2倍时,怎么样?否则的话,怎么样。

具体程序及图形见附录1(或者直接放在这里,写如下。

)(4)通过DSP软件验证抽样定理该软件主要有什么功能,首先点“抽样”,选取各种参数:a, 矩形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B,余弦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然后点击“示例”中的。

具体参数,图形。

4、思考题5、实验心得6、附录1有附录1的话有这项,否则无。

第二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必做题目1.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 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3-6-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1.3 实验作业1)根据信道参数,计算信道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fm=200;t=[0 4e-06 8e-06 1.2e-05];p=[10^0 10^-0.3 10^-0.6 10^-0.9];t2=t.^2;E1=sum(p.*t2)/sum(p);E2=sum(p.*t)/sum(p);rms=sq rt(E1-E2.^2);B=1/(2*pi*rms)T=1/fm2)设置较长的仿真时间(例如10秒),运行链路,在运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瑞利信道输出的信道特征图(观察Impulse Response(IR)、Frequency Response(FR)、IR Waterfall、Doppler Spectrum、Scattering Func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姓名: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实验一熟悉MATLAB环境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的主要操作命令。

(2)掌握简单的绘图命令。

(3)用MATLAB编程并学会创建函数。

(4)观察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二、实验内容(1)数组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

输入A=【1 2 3 4】,B=【3 4 5 6】,求C=A+B,D=A-B,E=A.*B,F=A./B,G=A.^B并用stem语句画出A、B、C、D、E、F、G。

(2)用MATLAB实现下列序列:a)x(n)=0.8n 0≦n≦15b)x(n)=e(0.2+0.3j) 0≦n≦15c)x(n)=3cos(0.125πn+0.2π)+0.2sin(0.25πn+0.1π) 0≦n≦15d) 将c)中的x(n)扩展成以16为周期的函数x16(n)=x(n+16),绘出四个周期。

e) 将c)中的x(n)扩展成以10为周期的函数x10(n)=x(n+10),绘出四个周期。

(3) 绘出下列时间函数图形,对x轴、y轴以及图形上方均须加上适当的标注:a)x (t )=sin(2πt) 0≦n≦10sb) x (t)=cos(100πt)sin(πt) 0≦n≦14s三、程序和实验结果(1)实验结果:1、A=[1,2,3,4]B=[3,4,5,6]C=A+BD=A-BE=A.*BF=A./BG=A.^BA =1 2 3 4B =3 4 5 6C =4 6 8 10D =-2 -2 -2 -2E =3 8 15 24F =0.3333 0.5000 0.6000 0.6667G =1 16 243 4096>> stem(A)>> stem(B)>> stem(C)>> stem(D)>> stem(E)>> stem(F)>> stem(G)A BC DE FG(2)(a) n=0:15x=0.8.^nn =Columns 1 through 1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olumns 14 through 1613 14 15x =Columns 1 through 81.0000 0.8000 0.6400 0.5120 0.4096 0.3277 0.2621 0.2097Columns 9 through 160.1678 0.1342 0.1074 0.0859 0.0687 0.0550 0.0440 0.0352>> stem(x)(b) n=0:15x=exp((0.2+3j)*n)n =Columns 1 through 1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olumns 14 through 1613 14 15x =Columns 1 through 51.0000 -1.2092 + 0.1724i 1.4324 - 0.4168i -1.6602 + 0.7509i 1.8780 - 1.1942i Columns 6 through 10-2.0650 + 1.7677i 2.1923 - 2.4934i -2.2212 + 3.3928i 2.1010 - 4.4854i -1.7673 + 5.7857iColumns 11 through 151.1398 - 7.3006i -0.1198 + 9.0242i -1.4106 -10.9326i 3.5900 +12.9763i -6.5776 -15.0719iColumn 1610.5514 +17.0909i>> stem(x)(c) n=0:15x=3.*cos(0.125*pi*n+0.2*pi)+2.*sin(0.25*pi*n+0.1*pi)n =Columns 1 through 1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olumns 14 through 1613 14 15x =Columns 1 through 8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Columns 9 through 16-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 stem(x)(d) n=[0:63]%n=[n1(0:15),n1(0:15),n1(0:15),n1(0:15)]x=3.*cos(0.125*pi*n+0.2*pi)+2.*sin(0.25*pi*n+0.1*pi)n =Columns 1 through 1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olumns 14 through 26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olumns 27 through 39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olumns 40 through 52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Columns 53 through 64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x =Columns 1 through 8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 Columns 9 through 16-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Columns 17 through 24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 Columns 25 through 32-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Columns 33 through 40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Columns 41 through 48-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Columns 49 through 56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 Columns 57 through 64-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e) n=[0:39]%n=[n1(0:15),n1(0:15),n1(0:15),n1(0:15)]x=3.*cos(0.125*pi*n+0.2*pi)+2.*sin(0.25*pi*n+0.1*pi)n =Columns 1 through 1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olumns 14 through 26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Columns 27 through 39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Column 4039x =Columns 1 through 8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Columns 9 through 16-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Columns 17 through 24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Columns 25 through 32-1.8090 0.2145 1.4328 1.6083 1.1453 0.7759 1.0610 2.0091 Columns 33 through 403.0451 3.3495 2.3714 0.2076 -2.3814 -4.3399 -4.8652 -3.8251>> stem(x)(3)(a) t=0:10x=sin(2*pi*t)stem(x)title('x(t)=sin(2*pi*t)')xlabel('(t)')ylabel('x(t)')t =0 1 2 3 4 5 6 7 8 9 10x =1.0e-014 *Columns 1 through 80 -0.0245 -0.0490 -0.0735 -0.0980 -0.1225 -0.1470 -0.1715Columns 9 through 11-0.1959 -0.2204 -0.2449(b) t=0:4x=cos(100*pi*t).*sin(pi*t)stem(x)title('x(t)=cos(100*pi*t).*sin(pi*t)')xlabel('(t)')ylabel('x(t)')t =0 1 2 3 4x =1.0e-015 *0 0.1225 -0.2449 0.3674 -0.4899>> stem(x)四、实验结果分析1、若不想让MA TLAB会直接显示运算结果,只需在运算式最后加上分号即可,如y=sin(10)*exp(-0.3*4^2);若要显示变数y的值,直接键入y即可>>yY=-0.00452、若将2)中c的周期改变,波形图的紧密程度不同;实验二模拟调制系统一、实验目的(1)熟悉MA TLAB仿真环境。

(2)掌握基于MA TLAB的通信系统建模方法。

(3)验证AM、DSB、SSB、FM系统的调制解调方法。

二、实验内容用MA TLAB实现频率为10Hz,功率为1的余弦信号源,设载波频率为500Hz。

持续时间(0:5s),采样间隔为1./80s,试画出(1)载波信号及其频谱(2)AM调制信号及其频谱(3)DSB调制信号及其频谱(4)SSB信号及其频谱(5)FM和PM信号及其频谱三、程序和实验结果clear;clc;t=[0:1./80:5];g=cos(2*pi*10.*t);figure(1)subplot(2,1,1)plot(g)title('orginal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g))))title('frequency of signal')center=2.*cos(2*pi*500.*t)figure(2);subplot(2,1,1)plot(center);title('center frequency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center))))title('frequency of center signal')AM=(1+g).*center;figure(3);subplot(2,1,1);plot(AM);title('AM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AM))));title('frequency of AM signal');SSB=g.*center;figure(4);subplot(2,1,1);plot(SSB);title('SSB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SSB))));title('frequency of SSB signal');DSB=fft(fftshift(fft(SSB)).*(fftshift(abs([0:400]-200)<75))); figure(5)subplot(2,1,1)plot(DSB)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DSB))))% g=cos(2.*pi.*t)+2.*cos(4.*pi.*t);% figure(1)% plot(abs(g));% figure(2);% plot(abs(fftshift(fft(g))));% t1=[0:0.3:50];% g1=cos(2.*pi.*t1)+2.*cos(4.*pi.*t1);% figure(3);% plot(abs(fftshift(fft(g1))));% a_filter=[zeros(1,64),ones(1,128),zeros(1,64)];% gf=fftshift(fft(g)).*(abs(t-25)<25);% figure(4)% plot(abs(fft(gf)))(a)clear;clc;t=[0:1./80:5];g=cos(2*pi*10.*t);figure(1)subplot(2,1,1)plot(g)title('orginal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g))))title('frequency of signal')载波信号及其频谱center=2.*cos(2*pi*500.*t)figure(2);subplot(2,1,1)plot(center);title('center frequency signal'); 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center))))title('frequency of center signal')FM和PM信号及其频谱AM=(1+g).*center;figure(3);subplot(2,1,1);plot(AM);title('AM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AM))));title('frequency of AM signal');AM调制信号及其频谱SSB=g.*center;figure(4);subplot(2,1,1);plot(SSB);title('SSB signal')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SSB))));title('frequency of SSB signal');SSB信号及其频谱DSB=fft(fftshift(fft(SSB)).*(fftshift(abs([0:400]-200)<75))); figure(5)subplot(2,1,1)plot(DSB)subplot(2,1,2)plot(abs(fftshift(fft(DSB)))DSB调制信号及其频谱四、实验结果分析1、AM有载频双边带,DSB无载频双边带,SSB无载频单边带,FM和PM幅度不变,信号过0点;2、AM与DSB的带宽都是两倍的基带信号带宽,SSB是一倍的基带信号带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