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

合集下载

滁州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滁州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滁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滁州中心城区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城南新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是滁州市的行政、商务、文化及体育中心。

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城南新区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

一、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规划范围:西起丰乐大道,东至儒林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西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

根据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于全区,并辐射一定范围的周边地区。

其职能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中心及承担如体育运动、文化艺术、休闲购物等功能内容。

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核心区外围根据用地性质布置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四区、三线控制、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新区内的水系主要为现状水系改造,均结合城市公园进行设计,强调水系的景观性。

结合新区北侧撇洪沟设计的龙蟠河公园与区域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水系在景观塑造方面的作用。

根据西撇洪沟防洪规划的要求,将西撇洪沟水面从西到东分五个标高逐级跌落,跌水处设置堤坝,以调节水位,使水位常年稳定,从而将西撇洪沟由一条防洪沟渠变为城南新区重要的景观河道和城市生态绿廊。

东北角的田园农庄和东南角的渔人码头为湿地公园。

新区城市道路网采用“方格网”结构,规划道路分为四个等级:城市快速道(红线宽度60m),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50-60米),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24-32米),城市支路(红线宽度15米)。

新区位于滁城南部,总体开发强度相对较大。

本次城市设计,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确定城市中的建筑高度控制。

为确保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开发步骤分为三期,以行政中心为核从内向外依次推进。

规划强调每一个后续阶段都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基础设施成本,并利用现有的设施。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26•【字号】滁政秘〔2024〕42号•【施行日期】2024.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南谯、琅琊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房地产用地管控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用函〔2020〕14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通知如下:一、供应总量。

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911公顷(合13665亩)。

二、供应结构。

供应计划总量中,商服用地2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324公顷、住宅用地15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3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3公顷、特殊用地4公顷。

三、供应时序。

第一季度计划安排164公顷,其中,1—3月份分别供地33公顷、30公顷、101公顷;第二季度计划安排215公顷,其中,4—6月份分别供地47公顷、56公顷、112公顷;第三季度计划安排221公顷,其中,7—9月份分别供地82公顷、78公顷、61公顷;第四季度计划安排311公顷,其中,10—12月份分别供地60公顷、76公顷、175公顷。

附件: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表、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时序表2024年3月26日附件2024年度滁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表单位:公顷注:1. 土地用途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一级类统计;2. 商品房用地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约140公顷;住宅用地的其他用地主要为棚户区改造用地、安置房用地15公顷。

《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pdf

《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pdf
(一).道路系统控制
规划范围内共有 2 条城市快速路, 8 条城市主干路,形成“四 横六纵”的交通骨架系统:
“四横”——淮河路:城市内环路; 三清路:向西连接机场;
润河路:贯通本次规划范围与经开区、西湖片区 的景观大道。
竹园路:规划范围南边界。 “六纵”——南京路:城市主干路,连接城市内环;
五里路:连接老城与本区域; 西清路:连接老城与本区域; 阜王路:城市南北向空间拓展主轴,北连老城,
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星级酒店、商务楼 等大型公建,以开敞的滨水空间组织大型城市公共活动。
(2)东南向新城活力轴:以八里松路为景观路、以润河路为交 通纽带,结合五道河岸线与公共功能的集聚,强调“市民服务、活 力休闲”的理念,将商业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中心、社 区中心、滨水休闲餐饮、滨水度假、会展商贸、主题乐园等各种市 民服务性空间串联起来,空间上以收放有序的滨水建筑与绿地空间 相互穿插,并组织各种休闲活动。
主要沿中清河两侧分布,延续老城区的人文发展轴线,打造清 河历史文化体验带(沿中清河) 。包括行政办公和文化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 160.40 公顷,占规划 建设总用地的 9.32%。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 主要分布在沿五道河两侧和阜王路东侧,依托滨水环境,设置 商业用地、商务用地以及娱乐康体用地等,打造滨水文化体验带。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 157.85 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 地的 9.17%。 4、公用设施用地( U) 规划区内配套设施共计水厂 1 处、110kV 变电所 4 处、邮政支局 1 处、电信支局 1 处、消防站 4 处、加油站 4 处、加气站 2 处。 公用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 8.56 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的 0.50%。 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S) 规划设置公交首末站 9 处、社会停车场 9 处、交通枢纽用地 1 处(铁路附属场地)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 396.69 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 地的 23.06%。 六、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设计引导下的政务新区空间重塑战略——以滁州市城南新区为例

城市设计引导下的政务新区空间重塑战略——以滁州市城南新区为例

一功能的空旷广场导致公共空间感较为冷漠。 从现状调查来看,现状已售小区的入住率仅有 ).
40%左右,居民主体为公务员、市直机关职员和原有 菜超市等方式实现商业设施的便民化。
住民,外部居民在本区购房意向不强。究其原因,主要
修复廊道、观山看水:城市设计提出“双轴展形
是新区范围内可提供的就业职能较为单一,就业岗位 象,两带观琅琊,六园筑特色,一环游城南”整体空间

八园筑特色:对于现状未开发的城市公园,结合
公园周边城市人群特色,布置八大特色公园,展现有
城市视角上,规划通过框定总量、完善功能、修复 廊道几个方面来妥善处理空间与用地的关系。
框定总量、整体控制:通过总体规划划定的人口 容量来计算城南新区可以承担的建设总量。针对滁州 城南新区已建成区域容积率过高,开发强度过大的问
色、产业 4个方面。
①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已建及已出设计条件的居 住用地占已出让用地的 65%。
②商业用地中商业综合体比例过高。现有城市综 合体用地面积占商业类用地总面积的 60%,而根据相 关研究,合理的商业用地比例为商业综合体占商业类 30%~40%[2]。
③便民商业、社区医疗、文化娱乐、社区体育活动 场地配置不足,无法有效带动住区活力。
识别感的城市组团空间。 一环游城南:对总规水系略作调整,将中心水库
泄洪渠结合地形与现状水网布置,打造环城绿道,将 规划区内的各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特色游城慢行系 统。
题,在未建设的滨水公园、城市特色空间周边降低建
筑容量,打造低密度城市空间,最终将整体城市空间
对新建成的政务区如何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策 略、推进供给侧改革、治理“城市病”、实现城市生态修 复、城市修补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①在市场因素主导下,原本贯穿南北向的开敞空 间轴线转变为商业综合体,大体量、高强度的商业综 合体造成城市中轴空间的拥堵感。

MK_04.滁州市明湖区域概念性规划水专题研究介绍

MK_04.滁州市明湖区域概念性规划水专题研究介绍

2.4.2 湿地处理系统的布置
湿地处理系统可采用串联方式、 并联方式进行组合, 在不同区块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工 艺方式,对明湖区域内建议以天然湿地为主,由芦苇、土壤及附着微生物,以及漂浮植物、 浮游动植物等共同组成,设置天然隔水层距离地表 15-20cm,依靠地下水顶托,采用水管进 行地表布水,按地表推流方式前进,水面坡降 4%-5%,集水设施采用明沟。
2.4.1 湿地水生植物的选种
由于湿地要承担净化水质的任务,所以除景观效果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去污、耐污性, 并且以本土优势物种为优先选择种。建议采用芦苇、水葵、灯心草:芦苇根系发达、去污力 强、繁殖力强,且有较好的除 P 能力,对土壤无特殊要求,本规划区内的湿地可能会伴随 着水位的涨落形成干湿交替的环境,因此适合选用芦苇;水葵对 N、P 均具有较强的去除效 果,因此可防止明湖区块内产生富营养化的“水华”现象;灯心草不仅对 P 的去除效果好, 而且冬季可以继续生长,景观效果好。
2 明湖水质分析研究
由于明湖上游的汇水范围内的水体现状多为山塘水库, 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在规划年 内诸多地块将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即地面得到硬化,因此其径流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水质却 由于汇流面的人工因素增强、 自然因素减弱而有可能变差,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 制,保证明湖水质。
2.1 明湖流域雨污分流治污
胜天河各节点设计流量计算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河道控制点 前白杨 中都大道 儒林路 城西干渠 金陵路 胜天河穿铁路桥 五里墩铁路桥 胜天河河口 桩号 1+600 2+600 4+300 4+860 6+260 9+500 12+120 12+726 河道底宽 (m) 10 10 10 20 20 30 30 30 20 年一遇 河道比降 0.0029 0.0029 0.0029 0.0013 0.0013 0.0013 0.0013 0.0013 流量(m3/s) 73.7 82.8 114.7 121.3 128.6 186.4 279.8 279.8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规划预测滁州市2010年总人口455万人,2020年48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4%;2020年,60%。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三轴”的扇形空间模式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

由滁城、来安、全椒、乌衣组成的大滁城地域。

三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滁、定发展轴。

发展轴:“两主一副”主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副轴:滁、定发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95 万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级为天长、明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南谯(乌衣)等各县域中心城区7个,人口规模达到15~30万人。

第三级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其规模级分为5~10万的炉桥、铜城、古河、汊河。

2~5万的半塔、武店、二郎口、藕塘、汊涧、张桥、秦栏、张八岭、管店、沙河两个等级,共14个。

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共36个。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发展规划(一)大滁城地域构成大滁城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

在大滁城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空间结构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乌衣为副中心,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主:以滁城为主中心;三副:来安、全椒、乌衣为副中心;多点:在滁州市区及来安、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三)发展规模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87万人(滁城5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乌衣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157万人(滁城95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5万人、乌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7平方公里。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公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

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年月日—月日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简介一、修改背景《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

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

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图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2004年10月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总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前言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

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

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

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

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奋力实现“双超”目标,是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大滁城”建设的快速启动,给滁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需要更好地组合。

2008年11月,省政府批准了我市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滁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滁州中心城区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城南新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是滁州市的行政、商务、文化及体育中心。

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城南新区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

为进一步形成滁州市“山、水、城”的空间结构特色,营造具有文化底蕴、功能有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的城市新区形象,市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城南新区进行整体的空间环境概念性设计。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是在滁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针对新区的三维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等进行的城市设计。

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和完善,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范围:西起丰乐大道,东至金陵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人。

根据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全市。

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核心区外围根据用地性质布置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三线、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一核是指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
1)行政中心:位于东西向主干道同乐路和龙蟠大道之间,南北向主干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是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

在行政中心附近还安排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

2)体育公园:位于行政中心的北侧,花亭路和同乐路之间,与新区北侧的龙蟠河公园有机结合。

体育中心可承办省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

3)商业中心:位于行政中心的南侧,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与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共同构成新区核心。

主要功能有购物、休闲、娱乐、宾馆酒店、商务办公等。

三线是指:东西向的景观大道——龙蟠大道,南北向的城市景观大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这三条主干道构成城南新区主要的路网骨架。

田字廊道是指:城南新区四周有绿化和公园环绕,贯穿新区的东西向龙蟠大道、南北向南谯路和中都大道是新区景观骨架,构成田字型景观廊道。

绿带环绕是指:新区北侧有龙蟠河带状绿地公园,最小处宽度达150米,东侧金陵路两侧为30米绿化带;南边醉翁路两侧为20米绿化带;西侧丰乐大道绿化(两侧各宽25米)和水系相结合,四面绿带相连成环。

两轴是指:以龙蟠大道为主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以南谯路中都大道为依托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新区内的水系规划:城南新区有着大量的湖面和水体,水系规划结合城市公园进行设计,强调水系的景观生态性。

结合新区北侧撇洪沟设计的龙蟠河公园与区域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相结合,根据西撇洪沟防洪规划的要求,将西撇洪沟水面从西到东分五个标高逐级跌落,跌水处设置堤坝,以调节水位,使水位常年稳定,从而将西撇洪沟由一条防洪沟渠变为城南新区重要的景观河道和城市生态绿廊。

东北角的田园农庄和东南角的渔人码头规划建设为湿地公园。

道路规划:新区城市道路网采用“方格网”结构,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50-60米)有丰乐大道、龙蟠大道、醉翁路、南谯路、中都大道、金陵路等,
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24-32米)有儒林路、永乐路、同乐路等,城市支路(红线宽度15米)有龙山路等。

新区教育医疗设施布局:结合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和医疗设施布点规划,在中都大道与同乐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建设一所高级中学(滁州中学城南新校区),另在新区内还均衡布置了四所初高级中学,五所小学。

在中都大道与醉翁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一个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总用地约80亩。

这些设施的配套建设,将为城南新区居民提供极为便利的就学就医条件。

建筑高度控制及风貌特色: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风貌控制要求,充分体现滁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力求未来城南新区风貌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

沿城南新区丰乐大道、中都大道、龙蟠大道、南谯路、儒林路、永乐路等主次干道,建筑规划以小高层、中高层为主,以多层为辅,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空间组织有序,功能设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化山水新城区。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专家点评
市政府顾问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仲德崑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
调整、提高,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整合,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于全区,并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区功能更加完善。

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四区、三线控制、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设计原则,力求未来城南新区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体现了滁州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新时期滁州市飞速发展的整体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