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传播学课后题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第3章传播类型3.1 考点难点归纳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包括: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思维活动、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它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认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与符号)【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与符号)【圣才出品】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1.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答:在人类生命演化的进程中,符号的发明与变革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既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一种进一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手段,还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1)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依靠符号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符号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为一个物种,符号帮助我们冲破了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牢笼,使我们获得了无限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改变了人类相互作用的方式。

(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

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也是人生命演化漫长进程中创造的可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特殊“武器”,并为人类所独有独享。

(3)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事物的性质及关系转化为符号,并可以通过对符号的读解还原;而符号又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人类从中受益或者受害。

因此可以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2.符号与信号的区别是什么?答:(1)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送信息的代码;信号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一部分或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某一部分,它预示着客观事物的来临。

(2)信号与表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及其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事物存在则信号存在,事物消失则信号消失,因而信号具有即时性、单一性和即物性的特点。

例如,蜜蜂以美妙的舞姿传递蜜源的信息,萤火虫以节奏欢快的闪光发出求爱的信息。

(3)符号是信息的感性袒露和外在表征。

换句话说,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

符号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东西,它的存在不受事物的存在左右。

人类运用符号传播信息时无刺激性和非即物性的,即语言表达无需由直接情形引起。

3.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答: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际传播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整个社交过程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

2.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4.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5.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概念题1.人际传播(北工商2019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汕头大学2018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4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研)答: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人际传播的特点有: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自我互动”理论(兰州大学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人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3.内省式思考(北京师大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5年研)答: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它并不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第五章传播类型一、概念题1.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包括: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2.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3.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北师2003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4.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4~2005研;北师2005研;上海交大2005研;复旦大学2004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如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

因此,推理也是“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答: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该理论包含以下要点:(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3)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这种理论说明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1)主要观点①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②“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③“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2)现实意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答:“内省式思考”是指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其原因在于:(1)“内省式思考”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2)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由此而言,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答:(1)基模的定义基模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称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基模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最常见的类型有涉及个体人物的人物基模、涉及事件程式的事件基模、涉及社会角色的角色基模等。

不同类型的基模能帮助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2)基模的特点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每个人的基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形成基模的差异。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一般而言,基模并不是以每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它们并不是零乱地、互不相关地保存在记忆中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大脑中。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答:基模作为大脑中预存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每个人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及其结果。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对该模式的理解如下:(1)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人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3)当新信息与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人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