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知识点
中基

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整体。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
3证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是辩别证候讨论和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5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6阴阳是自然界相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阴阳的基本特性,普遍性、规定性、相关性、相对性、转化性。
7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关系。
阴阳对立是阴阳相反、相斥、相争的关系。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只指阴阳存在着始终不断地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下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阳偏盛,阴阳任何一方超过于正常限度的病变。
阴阳偏衰,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限度的病变。
阴阳转化,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则出现阴阳转化的病理变化。
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规纳药物性能。
8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属性的特性,木曰曲直,木,原意指木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能伸、能曲、条达、舒展等特性。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伸展、舒畅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木的特性。
土爱稼穑,土具有孕育生机、长养万物等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土的属性。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金的属性。
中医执考重要知识点(中基)

中医执考重要知识点(中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2.整体观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统一3.人与社会环境统一3.人体的中心五脏4.人体的主导或主宰心5.论治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6.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二、精气学说1.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3.精首见于《老子》4.精气学说来源于《道德经》5.构成宇宙的本源精6.天地万物互相联系的中介精7.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8.气机升、降、聚、散三、阴阳学说1.昼夜分阴阳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2.五脏分阴阳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3.四季分阴阳春:阴中之阳(少阳)夏:阳中之阳(太阳)秋:阳中之阴(少阴)冬:阴中之阴(太阴)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交感互藏4.阴阳的消长5.阴阳的转化5.“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的对立制约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的对立制约7.“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的互根互用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互根互用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的互根互用10.“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的互根互用11.“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的互根互用12.“昼不精,夜不寐” 阴阳的互根互用1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的转化14.“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的交感互藏15.左右分阴阳左:阳右:阴16.五脏、六腑分阴阳五脏:阴六腑:阳17.六淫分阴阳阳:风邪、暑邪、火(热)邪阴:湿邪、寒邪18.脉象分阴阳阳:浮脉、数脉、大脉、洪脉、滑脉阴:沉脉、迟脉、小脉、细脉、涩脉19.五味分阴阳阳:辛、甘、淡阴:酸、苦、咸20.热者寒之,什么证?实热证21.寒者热之,什么证?实寒证2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什么证?虚热证2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什么证?虚寒证24.阳病治阴,什么证?虚热证25.阴病治阳,什么证?虚寒证四、五行学说1.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木3.温暖、炎热、向上、升腾火4.生化、承载、受纳土5.肃杀、沉降、收敛、清洁金6.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水7.五行归类表(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位、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形、五志、五声、变动、五液、五脉)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位: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形: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变动:握忧哕咳栗五液:泪汗涎涕唾8.五行基本关系(正常关系、异常关系)正常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异常关系: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9.哪本书把相生关系比喻成母子关系?《难经》10.哪本书把相克关系比喻成“所胜”“所不胜”?《内经》11.相生、相克的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五、藏象学说1.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2.六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受纳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3.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六、五脏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2.心主血脉最关键的因素(心主血脉起主导作用的)是心搏如常3.心的功能正常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4.心能生血嘛?能5.“五脏六腑之大主” “君主之官” “生之本” “火脏” 心6.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7.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8.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宗气的生成9.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10.宗气=水谷之气+清气11.生气之主肺12.生气之源脾13.生气之根肾14.人体水液代谢与哪三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肺、脾、肾最主导的脏器是?肾15.水肿、痰饮主要的病位是哪三个脏器?肺、脾、肾16.“水之上源”是肺17.“水之下源”是肾18.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主治节19.肺朝百脉包括气体交换助心行血20.“相傅之官” 肺21.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22.脾主运化,运化的是什么?运化水谷运化水液23.“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生气之源” “生血之源” “谏议之官” 脾24.脾气主升包括升清升举内脏25.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26.人体调畅气机与哪两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肺、肝27.肝主疏泄包括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舒畅情志促进排精、排卵28.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29.具有防止出血生理功能的两个脏器是?脾、肝30.“将军之官” “血海” “罢极之本” “体阴而用阳” 肝31.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32.肾藏的精的作用主生长生育生殖与脏腑气化33.化生“天癸”的主要物质是肾中精气34.《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1齿发长2天癸至3真牙生4筋骨盛5发始堕6阳气衰7天癸竭8齿发去35.“作强之官” “先天之本” 肾36.“少火” “壮火” 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阳气称“少火” 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称“壮火”37.“雷火” “龙火” 肝之相火称为“雷火” 肾之相火称为“龙火”38.血液的生成与哪一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脾与哪两个脏器关系最密切?心、脾与哪四个脏器关系最密切?心、肺、脾、肾39.临床上最容易出现精神异常的两脏器是心、肝40.能出现血虚的两个脏器是?心、肝41.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指哪两个脏器?心、肾42.生痰之源是脾43.贮痰之器是肺44.气的生成与哪一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脾与哪两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肺、脾与哪三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肺、脾、肾45.与气机升降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肝、肺46.气机升降的枢纽是哪两个脏腑器官?脾、胃47.人的呼吸运动与哪两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肺、肾48.精血同源、乙癸同源是指哪两个脏器?肝、肾49.阴阳互滋是指哪两个脏器?肝、肾50.表示先天与后天的两个脏器是脾、肾51.五神魂、神、意、魄、志52.“主四肢”的是脾53.“主二便”的是肾七、六腑1.六腑的共同功能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2.“肝之余气”是什么?胆汁3.“中正之官”“中精之腑”“中清之腑”“清净之府” 胆4.胆的生理功能贮存排泄胆汁主决断5.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6.“太仓”“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海” 胃7.“五脏之本”是什么?胃8.“胃之关”是什么?肾9.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10.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11.“传道之官” 大肠12.膀胱的生理功能汇聚水液贮尿和排尿13.“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膀胱14.水液运行到全身的通道三焦15.“孤府”“决渎之官”“中渎之府”“元气之别使” 三焦16.“孤脏”是什么?脾17.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18.元气运行到全身的通道三焦19.有纳运关系、升降关系、燥湿关系的脏腑脾、胃20.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指?心21.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指?肺22.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是指?肝23.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指?胆24.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指?膻中25.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指?脾胃26.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是指?大肠27.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是指?小肠28.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是指?肾29.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指?三焦30.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是指?膀胱八、奇恒之腑1.脑的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感觉运动主司精神活动2.“髓之海”“元神之府” 脑3.“精明之腑”是指?头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5.女子胞与哪些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心、肝、脾、肾6.女子胞与哪些经络关系最密切?冲脉、任脉九、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血作用、化气作用、化神作用2.“身之本”是什么?精3.气=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清气4.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5.元气=先天之精+后天之精6.宗气=后天之精+清气7.什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8.元气由什么化生?肾精根于什么?命门通过什么循行全身?三焦9.宗气往哪里贯注?气海、膻中10.推动呼吸的气是什么?宗气11.与呼吸、语言、发声的气是什么?宗气12.推动血液运行的气是什么?宗气13.与气血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有关的气是什么?宗气14.与血同行的气是什么?营气15.卫气的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16.具有调节汗孔开合的气是什么?卫气17.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之间的气是什么?卫气18.血=肾精+津液+营气19.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是?肝、心、脾、肺20.血的功能濡养、化神21.什么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22.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是?脾、胃、心、肺、肾23.津、液分别分布于哪里?津:皮肤、肌肉、孔窍液:骨节、脏腑、脑髓24.津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脾、胃、大肠、小肠25.与津液输布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哪些?脾、肺、肾、肝、三焦26.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27.任物为?心心有所忆为?意意之所存为?志因志存变为?思思而远慕为?虑虑而处物为?智28.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津能载气30.人身“三宝”是?精、气、神十、体质1.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2.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3.体质差异的根本精的多少优劣4.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虚5.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有邪气十一、病因(致病因素)1.六淫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3.风邪的性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侵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4.六淫中阳邪分别是?风邪、暑邪、火(热)邪阴邪分别是?寒邪、湿邪5.六淫中什么易袭阳位?风邪什么易袭阴位?湿邪6.寒邪的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7.暑邪的性质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8.哪两个都具有易扰心神、耗气伤津?暑邪、火(热)邪9.湿邪的性质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0.什么最容易被湿所困?脾11.燥邪的性质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2.哪三个都具有伤津液的特点?暑邪、燥邪、火(热)邪13.火邪的性质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14.疬气的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5.七情致病容易损伤哪些脏腑?心、肝、脾最容易损伤哪个脏腑?心16.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7.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18.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肝、脾、肺、肾、三焦19.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20.瘀血的形成血行不畅致瘀血出致瘀21.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十二、发病1.什么是发病的基础?正气不足2.发病的重要条件是什么?邪气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十三、病机1.真寒假热证的治病原理“热因热用”2.真热假寒证的治病原理“寒因寒用”3.真虚假实证的治病原理“塞因塞用”4.真实假虚证的治病原理“通因通用”5.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6.肺、肝、脾胃最容易出现的气机失调?气滞7.气逆常见于哪些脏腑?肺、胃、肝8.气陷与哪一个脏器关系最密切?脾9.气陷的病理状态上气不足中气下陷10.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十四、防治原则1.正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治疗肺痨咳嗽、气虚自汗是治标还是治本?治标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5.“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是什么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十五、养生与寿夭养生的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肾、因人而异。
中基知识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总结中基,即中级基金从业资格,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设立的专业资格证书。
持有中基证书的人员具备了一定的基金从业能力,能够在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中从事基金销售、基金运营、基金研究等相关工作。
下面将从中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基金是由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基金管理人依法组织起来,投资于股票、债券、期货、现金等资产,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一种金融工具。
根据不同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指数基金等。
二、基金的运作方式和基本制度基金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募集资金、投资运作和份额发行与赎回三个环节。
基金的基本制度包括基金的法律地位、基金份额的发行与赎回、基金的投资运作、基金的净值计算与公告等。
三、基金从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基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同时还应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基金从业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基金销售、基金运营、基金研究等方面。
四、基金的运作流程和相关业务基金的运作流程包括基金的设立、基金的募集、基金的投资运作、基金的管理等环节。
基金的相关业务包括基金销售、基金份额的发行与赎回、基金净值的计算与公告等。
五、基金的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基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基金的合规要求包括基金从业人员的合规行为、基金公司的合规管理、基金产品的合规运作等方面。
六、基金的业绩评价和投资者教育基金的业绩评价是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包括基金的收益率、风险指标、业绩排名等方面的评价。
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七、基金的市场发展和监管体系基金市场的发展主要包括基金规模的扩大、基金产品的创新、基金销售网络的完善等方面。
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机构对基金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中基重点

中医基础基本概念: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精:精气是构成宇宙世界的精微物质,有时也指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指事物阴阳的属性相反;制约,指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以维持协调和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和阳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指阴与阳之间经常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的协调和平衡。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交感互藏:指阴和阳之间相互交合感应和互相包容的关系。
重阴必阳:指阳发展到极点,可向阴的方向转化,也即是“热极生寒”。
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调节,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阳病治阴:语出《内经》,指对阴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补阴的方法治疗。
阴病治阳:语出《内经》,指对阳虚导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用补阴以抑阳的方法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用补阳以抑阴的方法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
阴中求阳:指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阴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阳中求阴:指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阳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取象比类:指通过观察、分析可反映事物性质的某些外部征象,而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
土爰稼穑:本意为种植和收获农作物,这里引申为土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资生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抑制和削弱的关系。
中基

中基1.何谓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2.何谓阴阳及其基本内容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④阴阳的消长与平衡3.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病理变化中的应用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阴阳的偏胜和互损。
1)阴阳偏盛:即阴偏胜、阳偏胜。
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①阳盛则热:指阳邪致病,导致阳绝对亢盛,从而出现热的表现,形成实热证。
②阳盛则阴病:阳气亢盛时必然消耗和制约机体阴气,导致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的表现。
③阴盛则寒:指阴邪伤人,导致阴的绝对亢盛,从而出现寒的表现,形成实寒证。
④阴盛则阳病:阴气偏盛时必然消耗和制约机体阳气,导致其虚衰。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
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①阴虚则热: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的相对亢盛而出现热象,形成虚热证。
②阳虚则寒: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导致阴的相对亢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3)阴阳互损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①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现象终致阴阳两虚。
②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现象终致阴阳两虚。
4.五行学说在说明五脏病理中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5.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化生血液的作用。
中基知识点汇总

中基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之为痰,较清稀的称之为饮。
2.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3.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4.阳胜则阴病: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5.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6.心肾相交: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7.宗气:宗气生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一是脾胃运化的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
8.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9.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10.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
11.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主要指“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面之假象。
当邪热瘀结肠胃,或者痰食壅滞,或者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反而可见不足之象。
二.问答1.何为正治,举例说明?答:正治,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为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寒实证,宜辛温解表;里寒证根据虚实分别采用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方法。
(2)热者寒之:热,指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性味合参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5)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
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润——使津液来也!(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①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确定①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②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③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阴阳指导疾病的诊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亦都可以用阴阳加以说明。
故在诊察疾病时,用阴阳两分法来归纳其四诊材料,则有助于对病变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
故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如:辨别色泽的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
辨别声息的阴阳:声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于实证、热证、阳证;声音低弱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于虚证、寒证、阴证。
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
辨别脉象的阴阳:以脉位辨阴阳,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据脉率辨阴阳,则数者为阳,迟者属阴;据脉力辨阴阳,则实脉为阳,虚脉为阴;以脉形辨阴阳,则浮、大、洪、滑属阳,沉、小、细、涩为阴。
所以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判定证候的阴阳:即是从疾病的部位、性质等辨别其阴阳属性,大凡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
因此,只有在总体上把握了疾病的阴阳属性。
进行更深层次的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辨证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临床上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此种阴阳证候的变化,即是由于阴阳转化病机变化所呈现的病理状态。
此外,临床上寒热真假证候,则是由于阴阳格拒所致。
阳气和阴液脱失,机能衰竭病证,则是阴阳亡失病机的具体表现。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累及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
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种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
临证则常先有阳虚表现,继之又出现阴虚反映。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生化阳气,使阳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
临证则常先有阴虚的表现,继之又出现阳虚的反映。
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的。
由于阴和阳互为其根、互为其用,所以当阴或阳虚衰不足时,就会发生“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或者“阴消阳亦消”的“阴损及阳”病理过程。
阴阳互损与阴阳偏衰不同。
阴阳偏衰中的阴偏衰或者阳偏衰,是阴阳互损病理过程产生的前提,属于病理状态;而阴阳互损则是在阴偏衰或阳偏衰的病理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过程,此病理过程所产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亦会导致另一方相对偏亢。
(1)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减退,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不足,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寒证,即“阳虚则寒”。
(2)阴偏衰是指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不足,导致阳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即“阴虚则热”。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素问》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阳偏盛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
(2)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病理变化对阴的制约过度,从而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
多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阳热太盛,伤耗阴液,则会引起阴液相对不足,津液亏耗的病证。
(3)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阻滞或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
(4)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病理变化对阳的抑制过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度,从而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阳消”过程。
多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寒太盛,损伤阳气,则会引起阳气相对不足,机能虚弱的病证。
阴阳学说的应用阴阳学说的应用,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以便通过此次的考试。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把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也有区别。
就大体部位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
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故为阳;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故为阴。
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的不同。
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因此《素问》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应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
就人体一天内的寤寐而言,在白昼人体内属阳的兴奋作用制约了属阴的抑制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属阳的兴奋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进入休眠状态。
所以人的睡眠活动即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制约运动的结果。
体内物质的代谢过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程,主要是以阴阳互根互用的消长平衡方式进行。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属阴)的补充,是在不断消耗内脏能量(属阳)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属阴的精微物质产生以后,又在相关内脏器官中转换为种种不同的能量,在能量产生的同时,精微物质随之消耗。
前者属于阴长阳消的过程,后者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生命活动就是在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所以《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属阴的物质中,气和血又可再分阴阳。
属阳的气又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又具有载气、寓(藏)气、化生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