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安胎养胎法探讨
从“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看《金匮要略》妊娠病用药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54 期2018 Vol.5 No.54192从“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看《金匮要略》妊娠病用药陈继尧,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内经》中对治疗妇人妊娠病可否使用“禁忌药”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论。
病邪除则安母体,母体安则胎元固,指导了妊娠病的治疗。
遵循标本缓急,辨证论治原则使用“禁忌药”,是仲景对《内经》“有故无殒”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金匮要略;妊娠病;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54.192.01《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记载了妇科病的方证论治。
分析妊娠病的治法用药,“有故无殒”用药法则对祛邪安胎至今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本文将阐述仲景于妊娠病中如何具体实践这一用药思想。
1 妊娠恶阻之干姜、半夏《金匮要略》治疗妊娠恶阻,其一是妊娠引起阴阳短暂失和,胃气上逆的桂枝汤证。
其二是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恶阻重证。
所谓恶阻,《金匮要略》原文曰:“呕吐不止”。
如恶阻因孕加重,孕妇难以进食,或食入而呕,则不能正常获取水谷之气,滋养胎元,使胎儿发育受损。
妊娠恶阻,恶阻越甚,胃气损伤更重,会反过来加重恶阻的程度。
继续发展,可形成胃阳虚衰,胃虚寒饮的恶阻重证。
恶阻不停,胎儿健康堪虞。
此时应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止呕,使恶阻不复,孕妇自可正常饮食,吸收水谷精微,以养胎元。
仲景使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此证。
干姜辛热,半夏有小毒并辛温,后世《女科要旨》列此二药为妊娠禁忌用药。
然而干姜能温中散寒,配人参扶正补虚,半夏配生姜汁,生姜能制半夏之毒性,又可合半夏化饮降逆。
仲景抓住了胃气虚寒较盛,寒饮难化之机,若非如此,则不可使用干姜半夏,以免耗散胎气。
仲景虽然使用了干姜,半夏这样峻猛的药物,但是在配伍上匠心独运,人参可制干姜耗气之性,生姜汁可制半夏之毒而取其降逆止呕之功。
《金匮要略.安胎七法》

《⾦匮要略.安胎七法》《⾦匮要略.安胎七法》《⾦匮要略》系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本书在“妇⼈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中所记载的安胎养胎诸法,为后世妇产科临床在治疗和预防妊娠期疾病⽅⾯奠定了基础,本⽂将其论述归纳为安胎养胎七法,并对具体的⽤药特点进⾏了分析和讨论,具有⼀定的学术研讨和临床指导价值。
《⾦匮要略》被誉为“妇科临床之祖”,书中所载妇⼈三篇既有理论阐述,⼜有临床经验记载,备受临床医师所推崇。
其中“妇⼈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中对安胎养胎法的认识⽴论全⾯,对后世影响颇⼤,对于现代妇科安胎理论和实践具有⼀定的指导意义,现总结如下。
⼀、以证⽴⽅,治病安胎并举《⾦匮要略》“妇⼈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中共有原⽂11条,总计有⽅9⾸,论述安胎养胎七法。
1调和阴阳,和胃安胎该法适宜于阴阳失和,冲⽓上逆所致之妊娠恶阻。
证见“妇⼈得平脉,阴脉⼩弱,其⼈渴,不能⾷,⽆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妊娠初期,象似有病⽽脉平和,⼜⾮外感寒热邪⽓,故呕吐不能⾷,是由于妇⼈妊娠后,⽓⾎聚于下以养胎,⽓⾎平衡失和,此时之治,惟宜桂枝汤调阴阳,和脾胃,⽅⽤桂枝、⽩芍和营、调其肝⾎,⽣姜降逆⽌呕,⽢草、⼤枣⽢和补脾,则呕⽌⾷进,恶阻可愈。
2化瘀消,固护胎元该法适宜于素有病,复以受孕,病碍胎之证。
证见“妇⼈素有病,经断未及三⽉,⽽得漏下不⽌,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
……所以⾎不⽌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此乃妇⼈素有病,停经三⽉,瘀⾎内阻,造成⾎不归经所致。
如旧⾎不去,则⾎终难⽌,故⽤桂枝茯苓丸消瘀化,使瘀去⾎⽌。
⽅中桂枝⾟温,温通⾎脉;茯苓安正⽓,健脾和中;芍药调营益阴;丹⽪、桃仁活⾎化瘀。
诸药和⽤,则有化瘀消、固护胎元之功⽤。
特别是炼蜜为丸,每次服兔屎⼤5粒,丸者缓也,剂量⼜⼩,药⼒⼜薄⽽不峻,固有下⽽胎不伤之妙。
3温阳散寒,暖宫安胎该法适宜于阳虚寒盛,宫⼝不合之证。
证见“妇⼈怀娠六七⽉,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脏开故也,当以附⼦汤温其脏”(三)。
《金匮》之精髓,学安胎之药方二

《金匮》之精髓,学安胎之药方二主要从事《伤寒论》理论教学及临床应用,临床主攻方向: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著有《新刊四海同春疏注》,学苑出版社,2012;《伤寒论钱塘章句疏要》,学苑出版社,2017。
中医家推荐孕妇生病难受,必须要挺着?用药会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金匮》妊娠篇给我们的答案是不用挺,其实有办法,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本文张驰老师生动风趣地解读了妊娠篇相关条文,深刻阐释妊娠恶寒、妊娠下血、妊娠腹痛等症的对应证治,告诉我们古方真实不虚的同时,临床更要懂得圆机活法。
■三临床运用刚才说到桂枝茯苓丸,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怀孕的时候得了子宫系统的肿瘤,古人也得子宫肌瘤,古人也有宫颈癌,对吧?这些病都有。
那得了之后,怀着孕怎么办?实际上用桂枝茯苓丸意在邪去而正安。
人体气脉流行之营卫正常是流通的,走到某一处不流通了,它就是邪气,你用药力助其流通,那也就不是邪气了,症瘕该掉也就掉下来了。
话说回来,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拿桂枝茯苓丸治什么呢?用在一些月经异常情况的疾病上。
比如说月经不调,有很多时候患者来告诉你说,我例假量很少,你用了很多补益的药反而不见得有效,有可能需要用桂枝茯苓丸把里面的瘀象疏通,化瘀后血反而就上来了。
当然,这个在于辨证,你要辨准它是瘀血,效果就很好。
还比方说痛经,我们也经常应用桂枝茯苓丸,有瘀有寒的情况,效果不错。
还有一个用法,是我们今天临床用的最普遍的,治疗子宫肌瘤。
怀孕的时候有瘤能用它,那么不怀孕的时候就不行了吗?显然,那也是可以的。
当然,现在一些中医生习惯加上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的很多,效果不错,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思路。
实际上,桂枝茯苓丸不光治经带胎产之症,在临床有很多应用的方法,只要有血分之瘀滞,经常都可以用。
比如临床上有个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很高,在东北这种情况很常见。
你说算不算是血里有瘀呢?算,可以用。
《医学三字经·妇人经产杂病》之金匮三篇

《医学三字经·妇人经产杂病》之金匮三篇一、金匮三篇“合诸说,俱平常”:月经不调、种子之学、安胎之法、产妇临产、产后调理讲的这些都是中医很平常的方法。
遇到轻一点的病,按照上面的方法去治肯定没问题。
但是如果遇到重病,上面讲的方法就不管用了,怎么办?起大症,用经方!“资顾问,亦勿忘”:作为懂点中医的人来讲,上面讲的这些方法必须得会。
而谈到中医真正的精华,真正的医道,还得谈经典。
“精而密,长沙室”:《金匮要略》一共有三篇关于妇人的。
第二十篇《妇人妊娠》,二十一篇《妇人产后》,二十二篇《妇人杂病》,三篇专门讲妇人病,可见咱们古代对于妇女是非常重视的。
(一)《金匮要略·妊娠篇》“妊娠篇,丸散七”:在《金匮要略·妊娠篇》里面,讲了十个方子,有七个是丸散方,有三个是汤药。
汤者,荡也,怀孕以安胎为主,不宜攻补,不能太猛,缓以图之,所以一般用丸药。
1.桂枝汤为《金匮要略·妊娠篇》第一方“桂枝汤,列第一”:《金匮要略·妊娠篇》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
大家可能会以为桂枝汤是解表的,治感冒的。
不要这么认为!因为对于表症,桂枝汤是解肌和营卫。
而对于身体里面的病,桂枝汤是化气调阴阳,内伤疾病吃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桂枝汤治疗妊娠恶阻是可以的,因为妇女刚怀孕的时候,子宫有了胎之后,就有一个东西凝结住了,所以气下不去就会往上走,所以怀孕妇女容易出现呕吐。
桂枝汤用芍药固阴气,使阴气不上溢,以桂、姜、甘、枣扶上焦之阳气,和胃气,使上焦的阳气充实,这样就能把下焦相侵的阴气给统御住了,虽然不是治病,但是能治病的。
2.对于妊娠妇女,开药要谨慎“附半姜,功超轶”:时医一般认为半夏、附子是堕胎的,不能用,干姜太热不能用,但是附子可以补命门之火以保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土藏使胎易长,俗子不知。
我们大家一般人都是俗子,所以我们不能够随便开这些药。
说实话,你不是真正的中医高手,千万不要开这些药,这些药为什么会列为妊娠禁忌药呢?是有道理的。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精讲一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精讲一    概述同学们,我们现在上课,《妇科三篇》可以说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比较早的篇章,比方在它之先,有《五十二病方》,或者说有一些方书,包括《内经》,也有一个治疗妇科病活血化瘀的方子,但是,作为象仲景把有关妇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情况,按照经、带、胎、产分为三篇,有方有论,可以说脉、因、证、治全备的篇章,是较早的。
首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它涉及到了妊娠的诊断,对早孕的情况描述得非常切合实际,而且,对于出现的恶阻有治法,它还对于妊娠与癥病的鉴别,特别是所提出来的桂枝茯苓丸,已经超过了它原文的本义,这要结合目前临床和科研,比较成熟的成果,介绍给大家,比方说,在妊娠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涉及到的是腹痛下血,有胞[bao]阻,而且,它要和其他类型的下血,也进行鉴别,提出了有效方剂胶艾汤,这是一个情况,再一个,就是比方说,他为什么对于妊娠期的腹痛下血,非常重视呢?到目前来看,就是对于先兆流产,包括习惯性流产,即滑胎的情况,本方是很有意义的。
再有就是,在妊娠期的阶段,容易出现有胎动不安,也是容易诱发流产的一个因素,所以,他提出了养胎、安胎的方药,再就是妊娠末期,或者中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小便难,水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药,所以我觉得,它不仅在分科上有科学性,而且在所描述的疾病的选择上,抓主病,抓常见病,到目前妇产科的临床上仍然是这样,所以,他给提供了很好的科研资料,或者是临床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首先,来看第1条,妊娠诊断与调治的范围,它实际上讲到了早期怎么鉴别妊娠,然后再说和癥病的鉴别,先来看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二类)首先说,这个“平脉”是什么脉?应该说,在妇人,正常的脉,就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来去缓和,有神气,有胃气,有根,这样平和无病的脉。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胎癥鉴别及癥病的治疗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胚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2)1.妊娠:“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2.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下血者,后断三月胚也。
”3.癥病漏下的辨证要点(1)素有癥病史,少腹胀满疼痛,或有癥块。
(2)经行异常,如闭经数月又出现漏下不止。
(3)有瘀血症,下血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
4.癥病漏下的治疗病机:瘀血阻滞。
治疗:祛瘀化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
桂枝通利血脉,茯苓淡渗利水安正气,芍药和营养血,桃仁、丹皮消瘀化癥。
二、恶阻1.恶阻轻证的证治问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1)提要:论述妊娠的诊断及恶阻轻者的证治。
平脉:平和无病之脉。
阴脉小弱:尺脉较关脉稍弱。
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阴血相对不足。
恶阻病机:胚胎初植胞宫,阴阳气血暂时失调,胎气上冲,胃失和降。
治疗:轻者:无需治疗,饮食调养;重者:调和阴阳,安中和胃,用桂枝汤。
2.恶阻重证的证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6)病机:脾胃虚寒,饮邪上逆。
主症:呕吐不止(吐清稀涎水)、不渴、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等。
治疗:温中补虚、涤饮降逆。
方药: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益中气半夏、生姜——蠲饮降逆三、腹痛1.阳虚寒盛证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3)病机:阳虚寒盛。
治疗: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方药:附子汤附子汤方未见,有认为是《伤寒论》附子汤炮附子:温阳暖宫;人参:温补元阳白术、茯苓:健脾除寒湿;芍药:和血通痹。
[转载]《金匮要略》附方探讨
![[转载]《金匮要略》附方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3057b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1.png)
[转载]《金匮要略》附方探讨这文章也得不错!原文地址:《金匮要略》附方探讨作者:仲师门下《金匮要略》全名《金匮要略方论》,乃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内容的一部分,专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失,后来,西晋王权和只搜集编写了重点论述伤寒的内容,成为《伤寒论》十卷本而流传后世。
直到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
尝以对方对证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此书系《伤寒杂病论》的节略体,鉴于《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单行本行世,林亿等遂将此书上卷伤寒部分删去,只保留中、下卷论述杂病和治疗妇人病部分,并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重新校定,编为上、中、下三卷,题名《金匮要略方论》。
约于治平三年(1066)刊行。
但历代注家对林亿等采散在诸家的附方,认为非仲景之方,虽存而未去,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及吴谦《医家金鉴》等书,甚至概行删去,不载附方。
本文兹对所附诸家散在之方,从内容、来源、属性、价值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1.附方的内容纵观《金匮》一书,共附方28首,分别列于11个篇章之末,出自《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近效方》、《肘后方》、崔氏等书或医家手中,具体内容为:“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柴胡桂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第七”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一张养胎保胎的常用方

一张养胎保胎的常用方导读:习惯性流产是指自然流产次数在两次及以上的情况,并且一般其流产时间都是在孕5~12周间。
本文医案采用当归散为主以养胎、保胎,以助足月妊娠。
(编辑/唐义超)当归散加苏梗、竹茹治疗习惯性流产作者/毛德西治验女性,27岁。
婚后两年,孕3胎。
均于孕后两个月左右流产。
来诊时经停40余日,微有恶心,头眩及轻微腹痛,无下血,脉濡滑而数,舌尖微红。
为预防再次流产,投以当归散加味。
方药当归10克,黄芩10克,炒白芍10克,川芎5克,白术10克,苏梗10克,竹茹10克。
服药20余剂,后足月妊娠。
来源:李文瑞等,金匮要略汤证论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02-803注释《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此方为养胎、保胎之要剂。
方由当归、芍药、川芎、白术、黄芩五味组成。
原方并未说明主治何病何证,只是说妊娠期“宜常服”,说明它是护养胎儿的方子。
从药物性能分析,它的作用主要是养血清热,疏肝健脾。
当归与芍药,一动一静以养血,川芎调达肝经之气血;黄芩清热和阴,白术健脾胜湿。
阴血充足,无湿热之干扰,胎气自然安和。
这里要谈一谈白术与黄芩。
元代朱丹溪云:“黄芩白术乃安胎之圣药”。
此话一出,流传至今。
据考证,《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良方大全》等较朱丹溪更早的方书与妇科医籍,均无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之说。
清代陈修园认为,《金匮要略》中之当归散与白术散,均为妊娠养胎之方,且均有白术,“谓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则可,又合黄芩以并言,则未免为一偏之言耳”。
后陈修园赴省应试,其夫人适妊娠三个月,漏红欲坠,医以四物汤加鹿角胶、补骨脂、杜仲、续断治之,一剂而安。
陈氏返家时,其夫人已怀胎六个月。
陈氏看了所服用的方药大吃一惊,认为夫人所服之药有坠胎之虞,为何反有安胎之效呢?陈氏悟到,“此后,凡遇胎欲坠之症,不敢专主凉血;而半产应期而坠者,专主火衰论治。
”他的意思是不再将白术、黄芩列为安胎圣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安胎养胎法探讨
摘要:《金匮要略》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本书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所记载的安胎养胎诸法,为后世妇产科临床在治疗和预防妊娠期疾病方面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其论述归纳为安胎养胎七法,并对具体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讨和临床指导价值。
《金匮要略》被誉为“妇科临床之祖”,书中所载妇人三篇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临床经验记载,备受临床医师所推崇。
其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对安胎养胎法的认识立论全面,对后世影响颇大,对于现代妇科安胎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总结如下。
以证立方,治病安胎并举
1、《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共有原文11条,总计有方9首,论述安胎养胎七法。
1·1调和阴阳,和胃安胎该法适宜于阴阳失和,冲气上逆所致之妊娠恶阻。
证见“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一)。
妊娠初期,象似有病而脉平和,又非外感寒热邪气,故呕吐不能食,是由于妇人妊娠后,气血聚于下以养胎,气血平衡失和,此时之治,惟宜桂枝汤调阴阳,和脾胃,方用桂枝、白芍和营、调其肝血,生姜降逆止呕,甘草、大枣甘和补脾,则呕止食进,恶阻可愈。
1·2化瘀消,固护胎元该法适宜于素有病,复以受孕,病碍胎之证。
证见“妇人素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
……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二)。
此乃妇人素有病,停经三月,瘀血内阻,造成血不归经所致。
如旧血不去,则血终难止,故用桂枝茯苓丸消瘀化,使瘀去血止。
方中桂枝辛温,温通血脉;茯苓安正气,健脾和中;芍药调营益阴;丹皮、桃仁活血化瘀。
诸药和用,则有化瘀消、固护胎元之功用。
特别是炼蜜为丸,每次服兔屎大5粒,丸者缓也,剂量又小,药力又薄而不峻,固有下而胎不伤之妙。
1·3温阳散寒,暖宫安胎该法适宜于阳虚寒盛,宫口不合之证。
证见“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三)。
阴寒内盛,子宫开而不合,以致腹痛胎胀,对胎儿构成很大威胁,急当温阳散寒、暖宫安胎为治。
用能入肾温下焦的附子汤为宜。
1·4调补冲任,养血安胎该法适宜于冲任虚损,妊娠下血之证。
证见“妇人有漏下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四)。
冲任不固,胎失所系,故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腹中疼痛,治宜调补冲任,养血安胎,胶艾汤主之。
方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二药合用止血安胎;地、归、芎、芍养血和血;甘草调和诸药;清酒以行药力。
诸药合用,既可养血止血,又能安胎。
现代临床常用本方随证化裁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等所致的出血不止。
1·5养血疏肝,健脾安胎该法适宜于气郁血滞,肝脾不调之妊娠腹痛证。
证见“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五)。
本证乃肝虚气郁血滞,脾虚气弱则湿生,故用当归芍药散以养血疏肝,健脾利湿安胎。
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归、芎调和气血,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使血调气运,脾健湿除而安胎。
1·6养血健脾,清热安胎该法适宜于肝脾不足,血虚湿热之证。
证见“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九)。
妇人妊娠尤重肝脾,因肝主藏血,血以养胎,脾主健运,乃气血生化之源。
本条以方测证即为肝血不足、脾失健运之证,肝血虚而生内热,脾不运而生湿,湿热内阻,胎动不安,故用当归散养血健脾、清化湿热。
方中当归、芍药、川芎补肝
养血,白术健脾除湿,黄芩坚阴清热。
合用之,使血虚得补,湿热得除,邪去正安,而达养胎、
安胎之效。
后世将白术、黄芩视为安胎圣药,其源概出于此。
1·7健脾温中,散寒安胎该法适宜于脾虚寒湿,胎动不安之证。
证见“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十)。
以方测证,此乃为脾虚失运,寒湿中阻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湿阻遏,气机不利,以致心腹时痛。
湿停中焦,蕴蓄不化,逆而上泛,故呕吐清涎。
脾虚,健运失常,因而不欲饮食。
寒湿之邪,殃及胞宫,胎失所养,是以胎动不安。
故以白术散健脾温中,除湿安胎。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并主安胎为君,川芎和肝舒气而主养胎为臣,蜀椒温中散寒为佐,牡蛎收敛固涩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安胎之功。
2安胎养胎的用药特点
2·1巧用“禁药”众所周知,妊娠期间,用药尤宜慎重,凡是对胎儿不利、妊娠禁忌者,均当慎用或禁用。
但是张仲景在附子汤、胶艾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方中却用了附子、川芎、当归、丹皮等妊娠期慎用或禁用之品。
特别是附子,医家多认为此药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有破坚作用,且因有“胎前不宜热”之说,所以世人皆以其为坠胎百药之长,而仲景独用以为安胎之品,可见其胆识过人,医技超群,也符合《内经》“有故无殒”的说法。
胶艾汤中用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主动,但有阿胶、芍药、地黄之静,且依其用量,静多动少,虽妊娠下血,也不足虑。
当归芍药散中,因芍药倍用,加之配伍白术、茯苓,用当归、川芎而无动胎之弊。
2·2妊娠养胎,重视肝脾妇人妊娠,肝脾两脏最关紧要,因肝主藏血,血以养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妊娠以后,阴血聚于下以养胎,阳气浮亢而生热;脾失健运则生湿,血虚湿热留聚而易影响胎儿。
因此在养胎方白术散、当归散中皆为肝脾同治,使肝脾调和,二经和顺,胎气自安。
2·3药酒同用,相得益彰妇女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妊娠期、哺乳期不宜使用酒类,行经期不宜使用有猛烈活血作用的酒类,这是医学界公认的常规。
但《金匮要略》中却突破常规,在治疗妊娠腹痛服当归芍药散时以“酒和而口服”;在治疗胞阻时胶艾汤用“清酒三升与水合煮”;在治疗胎动不安时,当归散、白术散皆用酒服。
仔细研读原文即知,仲景所用酒煮或酒服的4个方剂所主之证均存在寒邪,将散寒剂与酒同用,以破伏寒之凝结,另外妊娠之人常因胎而气滞,取酒之温通,主行药势,以和血脉壅滞,从而达到孕妇气血和调而胎自安的目的。
2·4无病将养,预防为主《金匮要略》中对于妊娠期疾病的预防尤为重视。
如“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九)。
在其后的服法中有“……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
产后百病悉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十)。
虽然对原文中的“常服”、“妊娠养胎”两词应活看,即妊娠肝脾不调者常服当归散,有助于清化湿热、安胎保产;脾虚而寒湿中阻之心腹时痛、胎动不安、呕吐清涎等证,用白术散可祛病安胎,而无病则不需服用。
但是这两条原文中蕴含着妊娠养胎,注重预防的指导思想,为当今日臻完善的孕期保健医学奠定了基础。
总之,《金匮要略》中安胎养胎法论述全面具体,临床用药独特,尤其善用“禁药、慎药”,煎煮服法因病而异,实为当今临床医师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在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更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