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答案
《哲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哲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1.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科学- B. 哲学- C. 艺术- D. 社会学2.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哲学的什么之父?- A. 逻辑- B. 形而上学- C. 伦理学- D. 古希腊3. 哲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哪个古代文明?-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古埃及- D. 古印度4. 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A. 是什么?- B. 为什么?- C. 怎么样?- D. 为何?5. 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知识、真理、存在- B. 美、艺术、美学- C. 伦理、道德、正义- D. 科学、技术、发展......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6. 什么是形而上学?......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7. 论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8. 论述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
......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B2. B3. A4. A5. A......第二部分:简答题6. 形而上学是研究超越物质现象的学科,关注于存在的本质、现象背后的实质以及世界的本源和结构。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物质与思想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特性等。
......第三部分:论述题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于世界本质的不同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最根本的实体,一切思维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和意识是最根本的实体,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于物质和意识的看待方式不同。
然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联系,它们都是哲学上对于存在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8.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转化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特殊性原理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表现不同;矛盾转化原理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东师2023年秋季《哲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东师2023年秋季《哲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A2. 答案:C3. 答案:B4. 答案:D5. 答案:A二、简答题1. 答案:哲学的定义是对宇宙、人类以及人类行为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2. 答案: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它强调对自然现象的整体性、发展性和相互联系性的理解。
3. 答案: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如何指导人类行为。
4. 答案: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5. 答案: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存在形式,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三、论述题1. 答案:将来自然辩证法将持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科学和社会的需求。
人们将继续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2. 答案:伦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指导医学伦理、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3. 答案:哲学并非世界观的全部,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四、分析题1. 答案:哲学问题的特点包括抽象性、普遍性和基本性。
它们不仅超越了具体的个体和事物,还涉及到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根本问题。
2. 答案:人类在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科学方法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深入研究自然现象,并探索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五、综合题1. 答案: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人类认识世界、思考人生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并指导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2. 答案:人类通过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就是《哲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标准答案的详细内容。
希望对您有帮助!。
(完整版)中国哲学概论

1. [单选题] “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是()评价张安世的话。
A.班固B.王国维C.王安石D.司马迁2. [单选题] 哲学主要论述的是()。
A.历史事实B.物体法则C.人文情怀D.思维智慧3. [判断题] 哲学在宋朝被称为义理之学。
()我的答案:对4. [判断题] 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种类。
()我的答案:对5. [判断题] 哲学称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始于元朝。
()我的答案:错1. [单选题] ()提出“天地之化日新”。
A.顾炎武B.董仲舒C.王夫之D.李贽2. [单选题] 《黄帝内经》强调外无劳形之事,内无()之患。
A.思想B.情理C.攻伐D.行动3. [单选题]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中“伐”的意思是()。
A.获取B.进攻C.阀门D.军阀4. [判断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意曾被当作是道德的尺度。
()我的答案:对5. [判断题]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
()我的答案:对1. [单选题] ()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A.王夫之B.程颢C.朱熹D.程颐2. [单选题] ()不属于南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A.王安石B.程颐C.朱熹D.程颢3. [判断题] 艺术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构造而成的客观世界。
()我的答案:错4. [判断题]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是苏轼的诗词。
()我的答案:错5. [判断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生命对于时间的追求。
()我的答案:错1. [单选题] ()提出“世事明洞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观点。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2. [多选题] 下列帝王中重视道德的是()。
A.秦始皇B.周文王C.周武王D.商纣王3. [判断题] 《庄子·所染》中以染布来比附国家政治善恶。
()我的答案:错4. [判断题] 寿山石是广东有名的章石。
()我的答案:错5. [判断题] 《尚书》为“哲学”一词中的“哲”奠定了语义基础。
中国哲学概论考试满分答案

D、 《史记》 我的答案:D 10 上古先民希望以宗教接通的天人关系不包括()。(1.0 分)1.0 分 A、 外在与内心 B、 生人与逝者 C、 人与鬼神 D、 人与自然 我的答案:A 11 佛教在()时期传入中国。(1.0 分)1.0 分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明帝 D、 汉广帝 我的答案:C 12 中国图书四大门类中文学属于()。(1.0 分)1.0 分 A、 经 B、 史 C、 子 D、 集 我的答案:D 13 相传()是《归藏易》的作者。(1.0 分)1.0 分 A、 炎帝 B、 伏羲 C、 神农 D、 黄帝 我的答案:D 14 关于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主张的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 分)0.0 分
A、 墨家学派主张无差别的爱,儒家学派主张有差别的爱 B、 墨家学派主张有差别的爱,儒家学派主张无差别的爱 C、 二者皆主张无差别的爱 D、 二者皆主张有差别的爱 我的答案:B 15 阴阳家的出现衍生自()。(1.0 分)1.0 分 A、 史官 B、 司徒之官 C、 羲和之官 D、 理官 我的答案:C 16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形态的儒学。(1.0 分)1.0 分 A、 理学 B、 精学 C、 法学 D、 源头 我的答案:B 17 商周时代上流社会男子一般会随身携带()。(1.0 分)1.0 分 A、 香囊、玉佩、宝剑 B、 香囊、玉佩、折扇 C、 乐器、玉佩、宝剑 D、 乐器、玉佩、折扇 我的答案:C 18 下列帝王统治时期中,()采取了压制佛教的政策。(1.0 分)1.0 分 A、 唐玄宗 B、 唐武宗
以气为本 我的答案:D 23()是世界上所有的世俗学派中寿命最长的学派。(1.0 分)1.0 分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佛教学派 D、 基督教学派 我的答案:B 24《周易》的系辞里边的卦爻辞把()当做最高数。(1.0 分)1.0 分 A、 三 B、 六 C、 九 D、 十 我的答案:C 25 佛教不反对婆罗门教()的观念。(1.0 分)1.0 分 A、 众生平等 B、 缘起 C、 人生来不同 D、 无常 我的答案:C 26()不是《墨子·所染》中提到的四位圣王之一。(1.0 分)1.0 分 A、 武王 B、 厉王 C、 大禹 D、 舜 我的答案:B 27“满招损,谦受益”出自()。(1.0 分)1.0 分 A、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完整复习资料

《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完整复习资料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完整复资料
第一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试题1:
什么是哲学?哲学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1:
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存在、知识和价值的学科。
它关心的问题包括:生命的起源和目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限制、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人类自由和责任等。
试题2:
哲学起源于哪个古代文明?
答案2: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第二章:伦理学
试题3:
伦理学研究的是哪些问题?
答案3:
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价值,包括行为的对错、道德原则和道德决策等。
试题4:
伦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是什么?
答案4:
伦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是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第三章:形而上学
试题5:
形而上学关心哪些问题?
答案5:
形而上学关心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
试题6: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6: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非物质的实体和超越感官经验的现象。
第四章:认识论
试题7:
认识论研究的是什么?
答案7:
认识论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制、真理与错误的标准、知识的来源和合理性等问题。
试题8:
哲学中有哪些重要的认识论学派?
答案8:
哲学中有经验论、理性论和批判理性主义等重要的认识论学派。
以上是《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的部分复习资料。
希望能对你
的学习有所帮助。
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多样性C. 动态性D. 复杂性答案:A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A. 直线式的前进B. 循环往复的C. 螺旋式的上升D. 随机的答案:C二、填空题4. 哲学是关于________的学问,它研究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答案:世界观,思维,存在5.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对立,统一三、简答题6.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
7.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事物之间是孤立的,强调事物的片面性和静止性。
四、论述题8.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实践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阶级性,认为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科学性,认为哲学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世界。
结束语: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试题库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哲学概论考研真题答案

哲学概论考研真题答案一、简答题1. 哲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支。
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和经验的根本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三个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
形而上学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宇宙的根本结构;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伦理学则关注道德行为和价值判断。
2. 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且变化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完美实体。
理念是真实的,而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宗教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方面。
二、论述题1. 康德的先验哲学及其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单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通过先验的理性结构来组织经验。
他区分了现象界和物自身,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
康德的哲学为现代认识论和伦理学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理解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经验的关系方面。
2. 尼采的“超人”概念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尼采的“超人”是一种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存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弱者的道德,而“超人”则是强者的道德,它鼓励个体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
尼采的思想对现代文化、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反传统主义方面。
三、案例分析题1. 分析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生活的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学会放下外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结语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思考,它同样关乎现在和未来。
通过对哲学概论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应根据具体题目和要求进行编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
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
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
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
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
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
“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个性”即“个体性”,不同于“个别性”与“特殊性”。
个性“意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别性质的自身反思,否定的自我统一具有完全的和原初的确定性,而不失其自我统一性或普遍性。
”个性以及个性化的内涵,在当代已被人们在主体性的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创造性”。
以“具体的人性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是研究哲学的个性以及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思想根据和理论前提。
哲学个性的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
人类生命的本性与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哲学的个性既指哲学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也指特定的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哲学理论的特质。
哲学总是力求在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寻求自身的特质与价值,哲学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论形态、表达风格在各种哲学观念的差异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6.第一、“精神自由”。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束缚,而是着眼于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实现自由,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而这种自由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第二、思想自由。
要用“道”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样看万物就不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万物的“大”、“小”、“长”、“短”、“夭”、“寿”,万物就是平等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第三、人生自由。
所谓人生自由就是“泥涂曳尾”,或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也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就是要达到“安其性命之情,”实现“天放”。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加以分析)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
西方哲学推崇逻辑理性思维。
中国哲学则表现为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所要把握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生命之道。
这决定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对生命之道的体悟和觉解。
中国哲学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心灵性;二是整体性;三是情感性;四是境界性。
三、分析理解题1.老子之道从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概括为“自保之道”和“无为之道”。
老子面对当时剧烈变化的社会,继承“隐士”关心自身生命的传统,寻求保全自己生命的“道”。
这种“道”不是获得生存、保全性命的具体方法,而是具有天地宇宙根基的生命“常道”。
“常”指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变易”中的“不易”。
老子所寻求的是使人的生命得以长久的“常”道。
老子认为,“常”道即天地万物之道,人的生命之道统一于天地万物之道,所以人应当效法天地,但天地也根源于“道”,而“道”也有所遵循。
“道法自然”说的是“道”的运行遵循着万物的“自身本然”之性。
人遵循“道”,就是要效法“道”的精神,“道”除了具有“自然”的特征以外,还有“反”与“弱”的特点。
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老子主张反世俗之道而行之,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效法水的品格,以柔弱、谦下的姿态立足于世,这种退避的最高境界是复归于生命的起点——“婴儿”、“朴”、“无极”。
2.知行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问题,而是道德认知与实践问题。
中国哲学中有关“知”与“行”的探讨更多的集中在“知”上,尤其是如何“知”的问题,也即如何知“道”的问题。
《大学》认为,“致知在格物”,即通过推究事物之理达到“知道”。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行道”。
到了宋朝,知行问题成为儒家谈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张载提出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思想,他认为,知是“内外之合”。
宋明“理学”和“心学”对知行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行的先后与轻重的关系问题上。
程颐认为,知先行后,知难行易。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观点,明确提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
王守仁站在“心学”的立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心即理”的展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本体”上说,知即行;知与行是相互统一的。
知等于行。
“知行合一”即“致良知”。
知行观问题既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寻求“生命之道”必然要将“道”贯彻到生活中,这就必然引出知行问题。
同时,知与行又不仅仅是思想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中才会有独特的工夫问题与工夫理论。
3.“德”与“道”同时出现最早是在儒家经典中。
《论语》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的话。
《中庸》中有:“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这些说法暗示了“德”与“道”具有某种关联,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明确。
把“德”与“道”的关系明确表达出来的是老子。
在《老子》中,“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德行、品德,另一层是老子赋予“德”的形而上含义。
由老子引发的对“德”的形而上的解释是把“德”理解为“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万物之存在是因为“道”,万物各得自己的形态,是由于“德”,即万物之所得之“道”。
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所生的总根源,“德”是万物所生的自身根源,这种根源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性”,所以“德”等于“性”。
后人对老子所说“德”的解释都是“得”,“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含义,但并未失去“德”的德行、品德的含义。
“德”是得“道”,万物都可以得“道”,而人所思考的并不是万物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因而,人关心的是自己如何“得道”,“得道”即有“德”,所以,可以把“德”看成是人“得”道,“德”与人的这种关联,就蕴含了“德”的品德、德行的含义。
在这一含义中,“德”是一个人好的品格,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同时又有利他的取向,这种“德”的特点和“得道”之“德”是相同的。
“道”是永恒的,而人能“得到”的各种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变易的,惟有“德”是在人之内的,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人的“德”才是真正的“得”,是“得道”。
正因为“德”与“道”的这种内在关联,“道德”才开始并用。
三、论述题1.中国哲学对于当代人寻求生命之道具有启发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当代人弘扬生命精神具有指导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丰富当代人的思想方式具有开拓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改善当代人的修为方式具有参考性价值。
2.答案略《哲学概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知识论立场。
批判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
消解传统哲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质疑传统哲学抽象化的话语方式。
2.其一,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相对于任何认识形式的先在性和前提性,强调生活世界是一切认识活动的终极意义根源。
其二,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强调生活世界对人所具有的内在性和意义性。
其三,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的总体性和丰富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本然统一的意蕴总体。
其四,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的日常性。
在他们看来,生活世界是原生领域,是人们的日常活动领域。
其五,他们都普遍推崇把握生活世界方式的非逻辑性。
4.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承诺了一个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把理性作为了世界的本原、尺度和根据,认为世界的真实性就蕴涵在其理性本质之中。
以此为基础,人作为世界的一个环节,自然也就分有了世界的理性本质。
而人在世界上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力去洞察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质。
由此西方理性中心主义的哲学传统被奠基下来。
在西方传统哲学看来,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这种理性主义信念不仅先在地承诺了理性本体的存在,而且规定了理性本体相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优先地位。
整个生活世界,都被理性本体所规定和支配,这样,西方哲学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
5.马克思提出“人本身”是人的根本,意在强调人的存在以及人的自我意识,只能是人自身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动的体现,而且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动是人类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终极根据,也是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人对自身的生存方式、生存根基、生存目的及其生活状况的认识与理解,都应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与生命活动的根本立场,由此出发把握人的本质,解决人的问题。
6.本体是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存在,它是一切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现实的存在物是从本体中产生的,最后也必然复归于本体。
本体是一切之本,是绝对的、终极的东西,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根源。
既然本体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根据,那么,自然而然,对于一切现实的存在现象而言,本体具有终极的解释力。
本体不仅是终极的存在和最高的原因,而且同时也具有绝对的价值。
在对本体的承诺中,本体不仅是最真的,也是至善的。
在这里,真与善、存在与价值是内在统一的。
本体作为本真的存在,具有超越和凌驾于一切具体价值之上的绝对价值,它是一切价值的尺度和标准。
二、判断分析题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完全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而且也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