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看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及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及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及对中医学的影响导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一种重要的观念被称为“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的提出和发展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中医学而言,融入了“天人合一”观念的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和起源“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易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天人合一”观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环境和宇宙的运行存在内在联系,因此,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社会的和谐密切相关。
1. 以天地阴阳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天地阴阳是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学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也是如此。
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密切相关,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
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器官、组织、气血等与五行相联系,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三、“天人合一”观对中医学的影响“天人合一”观念的融入,使得中医学不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它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和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个体化的医疗模式中医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的整体状况和个体差异。
中医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环境、心理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易经中的空间观念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易经中的空间观念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思想体系完整、内容系统的典籍之一。
作为一部涵盖哲学、宇宙观、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经典著作,易经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易经中关于空间观念的理念,也对人们在空间布局中的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空间观念,并分析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一、易经中的空间观念1.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易经中深刻阐释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易经认为天地宇宙的旋转、万物生长以及人的行为和命运都是缘于同一自然规律。
在空间观念上,易经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合乎天理地理进行空间布局。
2. 阴阳五行的空间运行与转化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也对空间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均存在阴阳之分,而五行理论则是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分类的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在空间观念中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促使人们在空间布局时追求平衡与协调。
二、易经对空间布局的影响1. 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与和谐性易经对于建筑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根据易经中的空间观念,建筑物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居住其中能够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设计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地理特点,尊重自然规律,以使建筑物融入环境,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
2. 家居布置的阴阳调和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人们的家居布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认为家居布置应以阴阳平衡为核心,追求家中的阴阳调和。
这就要求人们在家居布置中合理安排不同功能房间的位置和大小,使得阳宅阳静、清明,阴宅阴柔、宁静,从而达到阴阳调和的效果。
3. 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与有机性易经中的空间观念对城市规划也有着深远影响。
易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城市规划应尊重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多元性,追求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结合。
“天人合一”的几点启示

T ouching youth 国学瑰宝国学瑰宝“天人合一”这一《易》所阐发的命题,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儒家哲学认为,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两者是相即不离的。
因此,研究其中之一不能不牵涉另一个。
依据“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和思维模式,我们在考虑人类自身问题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自然界”的问题,忽略了这一点,人类就要受到惩罚。
当今人类不正是由于严重地忽略了这种“天”与“人”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而使“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吗?当今不正是由于人们不了解“天”的有机性和神圣性以及与“人”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关系而正在受到惩罚吗?由《易经》开启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思想)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有几点启发:(一)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作为“天”的一部分的“人”,保护“天”应该是“人”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
因此,“人”不仅应“知天”(知道“天道”的规律),而且应该“畏天”(对“天”应有所敬畏)。
现在人们强调“知天”(所谓掌握自然规律),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
“科学主义”否定“天”的神圣性,从而也否定了“天”的超越性,这样就使人们在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
“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是一死物,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的大流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
而“人”则不能体会“天”的活泼泼的气象,而不能很好地受惠于“天”。
“知天”和“畏天”的统一。
正是说明“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易经政治原理

易经政治原理
《易经》的政治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德治思想:《易经》主张以德治天下,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行为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易经》的政治理念中,德治表现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行为先,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2. 天人合一:在《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础。
它认为天道即人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因此,君主应该顺应天道,尊重自然规律,以天道来指导人道,从而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稳定。
3. 阴阳调和:《易经》认为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力量,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政治领域,《易经》主张君主应该调和阴阳,平衡各种力量,以达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4. 重视民生:《易经》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问题,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来巩固统治基础。
在《易经》的政治理念中,君主应该以民心为心,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易经》的政治原理强调德治、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以及重视民生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的自然与环境保护

易经中的自然与环境保护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关注和尊重。
古代中国人通过易经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之书,认识到了自然与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的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探讨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理念,以期能引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一、自然观念易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依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随意破坏或剥削自然资源。
其中,尊重自然、追求自然的道德规范被认为是人的品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保护和谐的人类生活。
因此,在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应当学习易经中的自然观念,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自然变化与卜筮观念易经通过周易卜筮的方式,以自然的变化为依据,揭示出宇宙万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天气、山川河流等都被视为自然的变化。
人们通过卜筮的方式,来预测和指导未来的行为。
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深刻认识。
人类不应该只是懒散地等待自然的变化,而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护环境,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与环境保护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与自然界的统一。
这一概念也与现代环境保护的理念相契合。
环境保护需要人类关注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保护自然界的需要。
只有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降低能源的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传统智慧与环境保护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面对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借鉴古代中国人保护自然的方法。
例如,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提倡自然农法的使用,推崇生态农业,都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同样的本源所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人应该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早期阶段,例如《 易经》中就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中也提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大道无言,人应该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在这种思想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易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主要内容是八卦和六十四卦,通过这些符号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方式。
易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的预测功能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易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易经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变化无常等观念,这些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人们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易经强调阴阳平衡,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要保持平衡。
这种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个人和社会的平衡等等。
这种平衡观念对人们的健康、幸福和成功都有重要的影响。
易经强调变化无常,意味着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适应变化。
这种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变化是常态,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学会变通、创新和适应。
这种变化观念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易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易经的哲学思想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易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人们需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赢。
这种价值观念对人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易经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人们需要关注社会、贡献社会、回报社会。
这种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易经强调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人们需要关注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易经中的三才学说天地人的关系

易经中的三才学说天地人的关系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中,易经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易经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其中三才学说尤其重要。
三才学说探讨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三才学说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我们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
一、天地人的本质首先,让我们了解天地人的本质。
易经中认为,天地人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功能。
天象万物,宇宙的起源和运行可以被视为天的属性。
地孕万物,代表了大地的属性。
而人则是处于天地之间,有着通天地之灵性。
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整体。
天体代表了普遍的规律和秩序,它是无所不在的,支配着一切事物的运行。
地则是养育万物的母亲,孕育出各种生命的根基。
而人则是具有思维和意识的存在,拥有理性和自主性。
天地人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二、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易经的三才学说中,天地人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天作用于地,地孕育人,人受天地影响。
1. 天作用于地天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地,影响了地的运行和变化。
例如,天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的气候和环境。
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也会给地带来周期性的变化。
天地相互作用,使得地的属性和功能受限于天的支配。
2. 地孕育人地作为孕育生命的母亲,滋养着人类的存在。
人类在地上生活,依赖着地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生存条件。
人从地中获得食物和水源,借助地的能量和资源发展自己。
地的属性和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 人受天地影响作为处于天地之间的存在,人类常常受到天地的影响。
人类在生活中会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和规律制约。
同时,人类的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然界。
人类的活动可能破坏自然环境,但也可以依靠聪明才智改善环境。
人既是天地的产物,又有能力去改变和影响天地。
三、三才协调与平衡三才学说强调了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只有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和谐的世界。
1. 天地融通天地之间的融通是宇宙运行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摘要:《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堆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关键词:易经 易 天人合一 和谐
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这种对由天及地及人和由人及地及天的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以及尚中和合兼容原则去认识对待周围世界,显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一、“易”的含义
《易经》之“易”有三种含义。其一,简易之义。《易经》全部卦象均由“一”、“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容易把握。《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谓,再复杂的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千种万种。其二。变易之义。“一”、“一”二爻的组合自有其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变化无穷。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即谓,阴阳的相推和变化是永远的。万物和人世也就处于不断的“易”之中。《剥》卦和《复》卦即以事物的“剁”、“复”,说明剥极必复,生生不已的变化之理。其三,不易之义。《易经》中虽然六十四卦均由“一”、“一”二爻变化组合而来。但其组合与变化的意义却不易掌握。在每一卦中。不仅“一”、“一”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如《泰》和《否》两卦各有三个“一”和三个“一”,但其意义却迴然不同。《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为什么为有如此不同呢?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又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如此说来,要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说明“易”的变化无穷与神秘莫测。 《易》曰:“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天”对远古时代的人们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人们把昼夜、冷暖、四时更替、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及其变化,与他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利害吉凶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主动去认识和掌握“天”及其变化,实现适者生存、“人定胜天”是人们的强烈愿望。《易经》的实质内容和目的就是认识和掌握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易经》把世界分成天、地、人三大类。“天”既是风雨雷电云等自然之象的统称,又指能觉知人事的有意志的神灵,含义多样;“地”的基本含义即山川河流,草木荒原等土地之象的统称,亦隐含与神意之天相对的鬼神之意:“人”既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身。又指与人相关的一切人事活动。天、地、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感应。正因如此,世间万象才是可以推测,可以预知的。 《易经》是从整体上描述、把握世界的。《易经》所谓阴阳不是互相独立的阴阳,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阴阳。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在易卦中如果阴与阳相亲相应、刚柔相济。每多吉占。反之,阳刚过燥,阴柔无主,则凶多吉少。所谓“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始反终”即表明,《易经》从未把个体孤立游离于整体之外,而是将个别现象融于整体之中,从而使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六十四卦中各卦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卦与卦、爻与爻之间都存在相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从六十四卦的卦序看,《乾》、《坤》为首,以未济结尾,象征天地生万物的内在联系的开放体系。世界上万事万物之能够发展。是以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为前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关系的,才可能从一种事物转化为另一种事物;事物内部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才可能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变化。《易经》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构成卦序以及卦、爻辞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八卦中只有《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其余各卦均为一阴一阳构成,是为二体。每卦三爻,象征天、地、人三才,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之故。„„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这里,天、地、人三者从各自独立中纳入宇宙之中。有“天”才有“万物资始”。有“地”,才有“万物资生”,而人却得天地而生,既生则又必须“与天地准”,始可“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宏观把握,全方位思维。是宇宙整体观。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易经》注重“守正”、“当位”,特别注重“中位”。六十四卦的二爻、五爻多誉辞,三爻、上爻多微辞就是明证。《系辞下》云:“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易经》各卦都充分考虑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谐调好它们的关系。如:大壮卦。乾下震上,四阳两阴,阳盛阴衰,卦辞:“利贞”,大壮之时,应是大利贞,但不用大字,暗含阳刚大壮,容易转向衰弱之意,这就是要人勿自持壮力,盲目刚进,以防止转向反面,因此剐壮要配之以阴柔相济的谐调平衡。“亢龙有悔”、“否极泰来”、“欲益反损”、“剥极必复”、“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要刚柔相济。防患于未然。在阴阳这对矛盾中,阳是推动矛盾发展的动力。阳的趋向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阴处于从属的、配合的地位;阳刚与阴柔必须相济,但两者都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物的均衡与和谐。而最高的和谐,就是《彖》所说的“太和”。 三、主体意识与道德内倾
《易经》阐发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之理。它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思维方法去认识和处理人的活动与自然万物的一切关系和变化。《易经》所体现的世界观带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内倾性。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内心世界的追求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从孔子的“仁”说,到孟子的“知心”、“知性”、“知天”,到《大学》的“明明德”,直到陆象山的“发明本心”和王阳明的“致吾心之良知”。遵循的都是这一条路。 《易经》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需》卦辞云:“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意谓一个人如果具备忠信之德,自会光大亨通,以守正而获吉。这样的人利于涉越大川。《中孚》卦“中孚。豚鱼吉。”意谓人只要有忠信之德,自会吉利亨通。《节》卦云:“节,亨,苦节,不可贞。”意谓讲求礼节和节俭是件很好的事情,故可亨通。但倘若以节为苦,那就不利了。六三爻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意谓那种不知加强节的修养的人。尽管有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咎灾,但却极易陷入穷困潦倒唉声叹气的悲惨局面。六四爻曰:“安节,亨。”安于节俭,就会亨通吉利。九五爻曰:“甘节,吉,往有尚。”“甘节”,即以节为甘。这是较“安节”更高的一个修养层次和环节。能达到这一修养境界的人。就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既济》之九五爻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说明只有物质上的礼,上天未必能看得见,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内心的“诚”和精神上的“德”。《履》之初九爻曰:“素履,往,无咎。”即谓,只要你内心坦诚。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有什么灾难。即使偶有不测,亦可化险为夷,甚至于遇到像踩在考虑尾巴上这样惊险的事情,最终亦吉。《履》之九四爻曰:“履虎尾,想想终吉。”审慎修省乃君子之德,故《履》卦中虽有履虎尾之险。然其人有君子乾乾审慎之德,就不但无事,反而终吉。《乾》卦之九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亦是其证。这都表现出了对主体意识的极大关注和强烈的道德内求思想。 《易经》常以吉、凶、悔、吝来说明预测和决策行为的结果,并注重人为的因素,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主观转化意识强,准确把握自身与客观情势的现状和规律,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那么凶必不生,甚至可能逢凶化吉。《履》卦六三爻辞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喱人,凶。”九四爻辞曰:“履虎尾,想想,终吉。”嗍在同样是“履虎尾”的险恶处境下,有的人目盲而不能视,足跛而不能行,却偏要显示自己能视能履,这种人难免被虎吃掉:有的人却随时小心谨慎。遇事沉着果敢,虽然踩到虎尾,未必被虎咬。不同的主观努力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易经》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需》卦,初九爻云:“需于郊,利用恒,无咎。”即谓,行人在郊外驻足,遇到了雨,环境很糟,但假若行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地坚持奋斗下去,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九二爻辞曰:“需于沙,小有盲,终吉。”旅人停留在沙洲中遇到了雨,虽然因不慎出现了一些小过失,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还是吉利的。然而。注重主观世界的内求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易经》所体现出的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治外”与“求内”两个方面。就“治外”而言。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求人们积极地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并在这种改造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虽然《节》、《谦》卦均为育道德修养之卦,但它们的着眼点却在于改造外部世界的客观实践活动。所谓“甘节,吉,往尚。”意谓能够达到以节为甘的修养境界的人,就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成功,并因此而蒙赏;所谓“安节,亨”,意谓能够做到“安节”能够守其既得;所谓“不节著,则嗟若”。意谓不知加强节的修养的人,就会导致唉声叹气的悲惨局面;所谓“苦节,不可贞”意谓如果以节为苦,结果就更糟了。“节”本是对主体修养的一种道德要求,但《易经》却把它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吉凶得失、成功相联系。把求内与治外,把对主观世界的追求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相联系。凸显出了把道德修养同治理国家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中的内圣外王之品格是相通的。《观》、《临》两卦,《临卦》亦可称为外王篇。讲述君子治国平民之术。卦中要求君子“成临”、“敦临”,即应当以感化之心临民、宽厚待民,积极去做君子应当傲的事情,此乃“大君之宜”,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观》卦则要求统治者“观我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