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一个由君主统治的等级制度,发展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与演变。

这个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制度是在东周时期。

封建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主贵族统治:封建制度下,贵族地主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土地、财富和权力,掌握着政治决策和军事力量。

2. 君主制: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制度,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行使政治权力,控制国家大政方针。

3. 世袭制: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地主世袭其职位和财富,普通百姓地位低下,没有社会上升的机会。

4. 亲族关系:封建制度下,人们非常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亲族成员之间互相依附,建立了复杂的亲族纽带。

5. 社会等级:封建制度将社会划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的等级,等级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二、封建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初创、繁荣和衰败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东周时期是封建制度的奠基阶段,周天子设立封地给予贵族地主,以巩固统治地位。

2. 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各个诸侯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社会。

3. 衰败阶段:秦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使得传统封建制度遭到破坏。

封建制度的衰败到东汉末年进一步加速,社会动荡不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在某些朝代中也发生过一些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尝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减弱地方豪强的势力,有时被视为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内在发展和演变。

三、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分析。

1. 政治影响:封建制度使得国家的政权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产生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导致了地方分权的现象。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

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

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

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

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创立了史学新体例。

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

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

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

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

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

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

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

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

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

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

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

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1.四大发明及外传(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撰稿⼈: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中骆志煌、南诏、吐番(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统⼀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产,重⽤⼈才;唐⽞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才,从⽽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唐⽞宗后期,沉湎酒⾊,不理朝政,重⽤奸⾂,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年战乱使农业⽣产遭到极⼤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

同时,⼟地兼并严重,阶级⽭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 隋唐经济的发展(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开凿了⼤运河,以及均⽥制、租庸调制的实⾏,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积扩⼤,产量提⾼,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制和租庸调制的实⾏保证了农民⼟地的⽣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产技术和科学⽂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曲辕犁、筒车发明应⽤,⽔利⼯程⼤量兴修,垦⽥⾯积⼤量增加;⼿⼯业⽅⾯: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化中⼼,⽽且不是最⼤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州成为南⽅的⼤都市,有政府设⽴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改⾰。

4. 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特点是社会结构的等级制度、官僚主义的统治方式以及严格的封建礼教。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社会体系。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封建社会的核心特点是等级制度的存在。

社会按照地位和财富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皇帝、贵族、官僚、地主、农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2. 官僚主义统治:封建社会以官僚主义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

政府中设有官员,负责管理土地和人民,执行法律和统治命令。

3. 封建礼教:封建社会对礼教十分重视,儒家思想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礼教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强调孝道、尊卑有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农耕经济: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土地被贵族和地主占有,农民缴纳租税,为贵族和地主提供劳动和财富。

5. 家族制度: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族被视为基本的社会单位,有着严格的家族规则和血缘制度,家族成员有着特定的义务和权利。

二、封建社会的演变1. 夏商周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逐渐从母权制演变为父权制,贵族地主阶层逐渐形成,农耕经济开始兴盛。

2.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兴起,贵族地主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分化加剧。

同时,思想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统治,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时期,封建制度稳定下来,国家日渐强大,官僚体系逐渐健全。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官僚主义达到巅峰。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5. 宋金元明清时期:宋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演变进程。

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相继建立,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经济繁荣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 使)。
•政治制度完善 政治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对外开放
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 文化 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 响深远 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唐朝筒车复原图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青瓷
青瓷
白瓷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 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高考真题】(2011· 广东文综· T13)隋唐以前,官府设 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的 史实。解题关键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 的历程及演变趋势。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 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 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隋唐 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杢,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 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制度演变过程。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分析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1. 奴隶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封建社会尚未形成,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被分为贵族统治者和奴隶两个阶层。

贵族享有政治权力和财富,而奴隶则是贵族的财产,完全失去了自由。

2.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开始。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划分为不同的封建亲属关系。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地方行政由君主指派的封建领主管理。

这一制度得到了延续,并逐渐完善,直到清朝灭亡。

3. 宋朝的科举制度(公元960年至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科举制度被正式建立。

这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逐渐成为国家管理的核心要素。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公元1279年至1368年)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对中国的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朝制定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系列的地方行政区域,并设立行省官员管理。

这一制度在财政、军事和司法等领域都有不小的改革,为后来的明朝奠定了基础。

5. 明朝的吏治改革(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重要的吏治改革,力求提高官员考核的公正性和效率。

明朝建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更多地考察个人的才能和学识。

6. 清朝的封建官僚制度(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僚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并设立了乡官、府官、道官和京官等多级官员,以实现对地方政治和经济的严密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

”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

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达到波斯湾
20.前往日本传播文化的高僧是C
A、玄奘
B、义净
C、鉴真
D、法显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老课程版)
12.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四)春季卷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
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
12.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40.(2)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在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简述该地区的重镇广州在唐代的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或答“经济发达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或答“是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中国同产的丝绸、瓷器等珍贵商品,经由广州港远达波斯湾等地区。

(五)江苏卷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江苏卷)
2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驰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江苏卷)
3.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A
A.《大衍历》 B.“太初历”C“十二气历” D.《授时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