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繁荣
封建社会-隋唐时期

长安
玄武门之变(626年)
“玄武门之变”
• 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 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 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北门杀太子李建成, 四弟李元吉,并迫使高祖让位,自己当上皇 帝。史称“玄武门之变”。
请你讲解“ 玄武门之变 ”
二、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政启开元,宏治贞观—郭沫若) 。
• • • •
唐太宗时 才人 媚娘 唐高宗时 昭仪 中宗李显、睿宗李旦 武则天选拔贤才:狄仁杰、姚崇等, 国力发展。 •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墓 “乾 陵” 西安附近
如何评价武则天
• 乾陵前的“无字 碑” 武则天是一个有自 知之明的人,立 “无字碑”是聪 明之举,功过是 非让后人去评论
隋唐时期的成就
•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 健全时期,经济、文化和对 外交往都有很好的发展。
请小组根据 以下方面共 同整理:
农业、 手工业、 建筑、 印刷、 天文、 药学、 文学、 对外交往
• 唐代农业发展较快,南方和北方分别 出现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的耕作制 • 改造了曲辕犁,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 筒车
隋朝作业
• 1、表格形式整理隋朝建立的概况 • 2、以导游词的形式写一篇关于京杭大运河 的介绍词。
唐朝时期任务
• • • • 1、唐朝建立概况 2、何谓“玄武门之变”? 3、何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4、女皇武则天
一、唐朝的建立
请小组完成以下表格:
国家或朝代
唐朝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定都
李渊
618年
“贞观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完善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撰稿⼈: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中骆志煌、南诏、吐番(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统⼀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产,重⽤⼈才;唐⽞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才,从⽽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唐⽞宗后期,沉湎酒⾊,不理朝政,重⽤奸⾂,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年战乱使农业⽣产遭到极⼤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
同时,⼟地兼并严重,阶级⽭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 隋唐经济的发展(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开凿了⼤运河,以及均⽥制、租庸调制的实⾏,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积扩⼤,产量提⾼,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制和租庸调制的实⾏保证了农民⼟地的⽣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产技术和科学⽂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曲辕犁、筒车发明应⽤,⽔利⼯程⼤量兴修,垦⽥⾯积⼤量增加;⼿⼯业⽅⾯: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化中⼼,⽽且不是最⼤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州成为南⽅的⼤都市,有政府设⽴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改⾰。
4. 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第7讲短暂的隋朝和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规范答案 (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灭亡”之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 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 的“贞观之治”。 (2)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调整统治政策,以 缓和阶级矛盾。 (3)农民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 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但这种治世局面只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的。 由于其地主阶级的本性,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的重点内容有:隋朝的统一和历史地位,
唐朝前期的盛世。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历 史意义和隋朝的大运河等一直是近年高考关注的重 点。“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尝试命题2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
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政治制度: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对唐朝及以后 历代王朝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经济:隋朝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 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 建设,都为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经验教训:隋朝因暴政而亡,客观上为唐初统 治者提供了反面经验和教训,促使唐朝前期连续出 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1分)理由何在?(4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
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贞观之治”中能够得出什
么认识?(4分)
答卷抽样 答:(1)有。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 治,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百姓”力量巨大。调整统治政策,以确保自 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人民的负担沉重。 (4)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缓和社会矛盾,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表现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 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和开发,隋唐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对外关系上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实行开放政策面繁荣。科学技术世界领先,诗歌繁荣,艺术多姿多彩; 出现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中华文化圈形成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空前繁荣 的表现
政治上 经济上 民族关系上
政治统一,国家富强。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中央集权制 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
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
隋唐时期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经济繁荣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 使)。
•政治制度完善 政治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对外开放
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 文化 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 响深远 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唐朝筒车复原图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青瓷
青瓷
白瓷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 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高考真题】(2011· 广东文综· T13)隋唐以前,官府设 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的 史实。解题关键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 的历程及演变趋势。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 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 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隋唐 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杢,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 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符合题意。
高三知识点:中国古代史知识封建社会

高三知识点:中国古代史知识封建社会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
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
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
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丝绸之路”,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经济:最重要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经历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为统一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中国历的进步现象,因为中国古代历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所以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隋唐时期特征

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
这一时期,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政治上,在中央推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皇帝和三省长官组成政事堂会议,由政事堂会议做出决策,然后由尚书省具体负责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称为宰相,这样相权分散,加强了君权,政事堂会议制度有助于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同学们在学习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啊!一定要注意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区别。
丞相是古代的一个官职,是辅佐皇帝的总理大臣。
丞相是一个人,宰相是一个统称。
宰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丞相在明代永远被废除,明代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也可以成为相,比如说海瑞叫海相。
张居正可以称张相。
康熙时期的明珠叫明相。
我们看的电视剧刘罗锅称为《宰相刘罗锅》,宰相和丞相不是一个概念。
在尚书省之下有六部。
分别是礼、吏、兵、刑、户、工。
这六部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
三省六部制相对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是历史的进步,它使得中央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学习隋唐这段历史,还要注意选官制度的重大的变革。
那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呢,从隋朝开始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废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入仕的途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科举考试的局限性。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
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
六部中主持科举考试的是礼部。
礼部考试,吏部面试。
通过礼部的考试和吏部的面试,最终的才能决定这个读书人的前途。
这也是啊,我们刚才在讲到三省六部之间会相互制约的一个例证。
唐朝在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
由于节度使尾大不掉,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藩镇之间力量大致均衡,所以说表面上还是服从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重点突破·节节高对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的认识1、(1)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看: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③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⑤科技的进步;此外还跟制度的革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有关。
(2)从盛世局面的表现看:一般都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的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②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两汉、唐朝统治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⑥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等等。
课堂作业·堂堂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社会激化是许多王朝灭亡的原因。
直接因为徭役繁重,农民无法正常地从事生产,导致战乱发生而亡的王朝是()A、秦朝和西汉B、秦朝和隋朝C、西汉和隋朝D、隋朝和明朝2、2007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会议,刘枫委员做了题为《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发言。
下列属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客观原因的是()A、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B、适应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的需要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3、隋朝兴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的相似目的在于()A、改善北方的交通状况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D、宣扬皇帝的权威4、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的反应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下列剧情符合剧情的是()A、改善北方的交通状况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D、宣扬皇帝的权威5、“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载舟。
”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A、唐太宗任贤纳谏B、隋末农民起义的结果C、隋朝灭亡的教训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6、“夫治国犹如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应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7、中央官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主体内容,下列措施既能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又能提高行政的是()A、秦始皇虚设太尉、直辖兵权B、隋文帝设立三省、同为宰铺C、宋太祖实施“更戍法”,疏远将兵关系D、康熙帝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同掌中书()8、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者差失,则门下当驳正。
”这一材料只能说明()A、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职能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9、史学界认为,汉朝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依据是()A、通过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B、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依据C、知识分子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控制10、历史小说《李世民》的作者筑冬阳说:“贞观之治”政治局面的出现,不是必然的是唐太宗走质量立国型路径出来的结果。
此处对“质量立国”的全面准确理解的是()A、内行开明,外举文武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广开耳目,求访贤哲D、轻傜薄赋,戒奢从简11.右边为中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变化的示意图。
该图揭示了选官制度变化的特点是A.科举考试成为重要的途径B.选官权逐步集中的趋势C.体现了层层筛选人才的制度特征D.开始于地方举荐人才12.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13.通过秦末、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了改朝换代B.改变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C.消灭了大批官僚地主D.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14.下列哪一项内容与唐玄宗有关A.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B.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C.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15.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A.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B.实行十五税一C.生产关系适宜生产力的发展D.减轻刑罚,废除肉刑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正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主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
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道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回答: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④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统治应如何认识?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7.在中世纪史上,我国综合国力在总体上居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几次封建盛世的作用与影响,但大约在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世界。
请回答:(1)西汉、东汉、唐、明四朝初年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方针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简述其原因。
(2)其具体措施有何共同点和侧重点?(3)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一百余年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最为繁盛的百年之治——“康乾盛世”,但历史只过去了短短的40余年,中国就迅速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试说明“康乾盛世”的表现,并结合当时中外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盛世局面迅速消逝的原因。
(4)从我国封建社会的兴衰过程谈谈你如何认识封建盛世?走在世界前列的封建时代的中国在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世界这一历史,对当前的中国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5 BCCCC6————— DBDAA 11————15 BDDDC 16、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7、(1)共同治国方针:休养生息。
原因:①均吸取了前朝暴政害民亡国的教训;②统治者都参加或经历过前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注意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③社会长期战乱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统治者意识到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性;④各朝初年统治者大都勤政爱民。
(2)措施的相同点:①采取宽舒政策,减免赋税徭役,鼓励农耕。
②任用贤能,整顿吏治。
措施和侧重点:①西汉重在重农、减轻田租和减轻刑罚;②东汉重在解决奴婢问题和整顿吏治;③唐朝重在制度的调整,采取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明朝重在强化君主专制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3)“康乾盛世”的表现: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②边疆地区得到巩固和发展;③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④人口大量增加;⑤资本主义萌芽得到缓慢发展。
迅速消逝的原因:(1)“康乾盛世”期间的西方国家:①工业革命开展并基本完成;②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③资本主义加紧对外侵略步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2)“康乾盛世”期间的中国:①长期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造成中国日益落伍于世界;②大兴文字狱及沿袭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③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力图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中西对比,中国渐趋衰落。
(4)认识:封建盛世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但它也打上了阶级烙印,农民仍深受沉重的压迫和剥削。
启示:①统治者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盛世迅速丧失;②坚持改革开放,跟上世界潮流;③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提高民族凝聚力;⑤重视科技教育,增强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