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是哪个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从夏朝开始,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夏朝时期,君主制度开始建立,国家实行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将领,以维护国家统治。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封建王朝,商朝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商朝的王位世袭制度稳定了贵族的统治地位,国家的土地被分封给贵族,贵族则以土地收入作为他们的经济基础。
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周朝实行了世袭的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以维护国家统治。
周朝还制定了严格的礼制和官制,加强了封建制度的约束力。
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封建制度在汉朝得到巩固和发展。
汉朝实行了世袭的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以维护国家统治。
汉朝还加强了官僚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封建制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隋朝实行了世袭的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以维护国家统治。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统治地区更加稳定。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封建制度在宋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宋朝废除了世袭的封建制度,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宋朝还加强了官僚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元朝实行了蒙古族的封建制度。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的忽必烈,他将土地分封给蒙古族贵族和汉族官员,以维护国家统治。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明朝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历史时期。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多年,从西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
这段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结构。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特征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被拥有土地的贵族家族所掌握,而普通人则成为他们的附属品。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贵族手中,以及贵族对人民进行统治的特权。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由君主、贵族和农民组成。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颁布法律、统一国家和管理国家事务。
贵族是封建制度的支柱,他们获得土地并且享有特权,包括收取农民的租金和征税。
而农民则是社会的底层,他们为贵族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民按照世袭传统,将土地世代相传,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要生计。
贵族则依靠农民的劳动和经济贡献来维持富裕和地位。
四、封建社会的家族关系封建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观念和关系。
家族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把忠诚和敬意归属到家族。
贵族通过联姻和世袭来维持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家族也是财富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来源。
五、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教育封建社会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忠诚、孝顺和礼仪。
教育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继承至关重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诚于君主、遵守家族和社会规范的人才。
六、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变革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和变革。
外部入侵、社会动荡和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和科技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封建制度的终结。
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封建制度已经结束,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历史是发展的,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和结束也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通常会把标志性的事件和时间作为历史某⼀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但是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和时间的开始和结束的前后就已经产⽣了开始和结束的因素。
关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我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从政治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秦朝⽽结束于1912年2⽉清朝溥仪皇帝的退位。
从经济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中国成⽴后的⼟地改⾰。
从思想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化运动。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具体分析如下:第⼀,从政治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秦朝⽽结束于宣统皇帝的退位,以专制制度的全国性推⼴和全国性消失为标志。
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由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这⼀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建⽴的时候就是封建社会在全国的开始。
公元前221年,嬴政消灭了东⽅六国,专制主义中央期权制度在全国取得了统治地位。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开始。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分封制和分法制就在不断地崩溃,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的过程中逐渐产⽣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雏形。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并没有推⼴到全国。
换句话说,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只是出现于部分地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地区越来越多。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不断完善。
秦始皇统⼀中国以后,把在部分地区实⾏的郡县制推⼴到全国,取代了以前的分封制。
这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意味着官僚政治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整体性形成。
1912年2⽉宣统皇帝退位以后,民主共和制取代了专制主义,中国的政治上的封建社会结束。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消失。
第⼆,从经济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中国成⽴后的⼟地改⾰,以封建⼟地私有制的法律性确⽴和法律性灭亡为标志。
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

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53年。
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土改结束。
封建社会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的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
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统治阶级剥夺人民的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
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时期都是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时期,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封建社会才结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延长那么久,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思想,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高度集权的政策形成了君臣思想,这种制度是有等级的,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国家,所以也会对老百姓进行洗脑,而且对于朝臣也会进行洗脑,这些臣子又会为皇帝制定维护统治的制度,让封建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直到达到一个最巅峰的状态。
经济上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在政治上实现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社会: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引言:中国封建社会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止。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社会等级分明、严重剥削压迫的社会。
正文:一、封建特征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带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奴隶社会,但随着战国时期的混乱和秦朝的统一,封建社会的特征逐渐确立。
封建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
封建等级制度通过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贵族、官僚和农民等不同阶层之间的封建关系,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二、社会等级的划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划分非常明确。
最高层次是皇帝及皇室家族,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其次是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特权,并被授予官职。
官僚阶层则掌握政府权力,并依靠官位获得丰厚的收入和特权。
而社会底层的农民则负责生产,忍受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三、土地所有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统治者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贵族阶层的特权。
贵族在这些土地上收取租金,而农民则被迫支付高额的租金和税收。
这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导致了广大农民的贫困困境,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四、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封建礼教的严格约束。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观念。
这种思想使得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责任,必须按照这些角色和责任来行事。
这种观念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得社会变得僵化和保守。
五、女性地位的低下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女性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约束,经常被迫嫁从而成为他人的财产。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都受到严重的压迫和剥削。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了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土地所有权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对女性地位的限制,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并导致了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它的核心是农业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则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屡次爆发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封建制度、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特征和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存在于秦汉至清朝,它的核心是农业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农业经济是该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农民则成为地主的附属品,长期承受着剥削和压迫。
其次,封建社会以等级制度为核心,分为地主、农民和官僚三个主要等级。
地主拥有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地位;官僚则依附于皇权,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农民则处于最底层,饱受剥削和压迫。
然而,封建社会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首先,地主阶级的剥削使农民生活困苦,贫富差距极大,引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农民劳动辛苦,但几乎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被地主剥夺。
其次,封建制度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官僚阶级通过掌握权力,实施封建等级制度以维护自身利益,阻碍了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发展。
最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农民的反抗情绪逐渐高涨。
二、农民起义的原因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一种表现。
农民起义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经济剥削导致农民生活的恶化。
地主阶级长期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使农民生活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激起了农民起义的强烈愤怒。
其次,封建制度的不公使农民权益受到侵害。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农民长期忍受着地主的欺负和压迫,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再次,政治腐败和官僚压迫引起农民不满。
官僚阶级贪污腐败,无视民众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和不满情绪,催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最后,自然灾害和战争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制度演变过程。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分析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1. 奴隶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封建社会尚未形成,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被分为贵族统治者和奴隶两个阶层。
贵族享有政治权力和财富,而奴隶则是贵族的财产,完全失去了自由。
2.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开始。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划分为不同的封建亲属关系。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地方行政由君主指派的封建领主管理。
这一制度得到了延续,并逐渐完善,直到清朝灭亡。
3. 宋朝的科举制度(公元960年至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科举制度被正式建立。
这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逐渐成为国家管理的核心要素。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公元1279年至1368年)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对中国的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朝制定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系列的地方行政区域,并设立行省官员管理。
这一制度在财政、军事和司法等领域都有不小的改革,为后来的明朝奠定了基础。
5. 明朝的吏治改革(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重要的吏治改革,力求提高官员考核的公正性和效率。
明朝建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更多地考察个人的才能和学识。
6. 清朝的封建官僚制度(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僚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并设立了乡官、府官、道官和京官等多级官员,以实现对地方政治和经济的严密管理。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形态,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制度,它是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的组织形式。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两个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割据较为深重的时期。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了土地的私有化,这一现象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通过分封土地来控制国家,而土地则是世袭的,并由土地所有者提供劳动和军事服务以换取保护和权益。
二、封建社会的演变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早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和晚期封建社会。
早期封建社会是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这一阶段封建制度较为完备。
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基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的统治力度增强,君主和诸侯之间权力关系得到了重新调整。
同时,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士人阶层的崛起使封建社会进一步巩固。
中期封建社会是从明朝到清朝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分化加剧。
在明朝期间,士人阶层政治势力的增强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改革,而清朝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封建制度更加完备。
晚期封建社会是清朝末年到20世纪初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外部矛盾的加剧。
封建制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多种新的思潮和观念在社会中涌现。
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
三、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而封建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的演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封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应看到封建制度带来的弊端,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社会变革,并寻求适合时代发展的制度和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是哪个时期?
Neon Yasushi,孔聖徒Cosmopolitan
5 票,来自俞越、莫莫、夏小筱更多
既然我们用汉字,那必须先承认「封建/Feudalism」二字的意思的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自黄帝至秦,为中国合法正式全面施行封建制的时期。
始皇帝将秦楚郡县制推广到全天下,强力终止封建制,自此皇帝一统,造成「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辉煌战绩,也建成了很多庞大工程。
秦亡后,汉初建有大小不等的同姓或异姓封国,可以看做是封建制的反复。
但不久封建制就遭到彻底的颠覆(七国之乱),由于封建制的颠覆,国家统御力空前强大,资源配置的干涉力骤增,这是汉武帝
彻底击败匈奴游牧民的国力基础。
以农耕社会之地位维持巨大骑兵和供给并彻底击败强大游牧民,除汉武帝外,举凡古今中外,并没有第二例。
汉末权臣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元年开「许都幕府」,开创「幕府政治」,建安七年曹氏幕府迁邺城(献帝仍居许),曹氏幕府长达二十五年,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为止,同期诸葛亮也有类似行为。
此后
魏晋南北朝政治均有极大的「幕府政治」成分,所谓六朝金粉就是指这一段,帝王威权受挫,贵族世家掌握军权,其子弟垄断文化,形成了一个文化极为活跃但民众生活惨苦的时代。
「幕府政治」是典型的封建制复辟(参见七百年日本幕府)。
至北周-隋进行集权制改革,吞齐灭陈,封建制在中华再次灭亡。
隋唐开科举,绝封建,然上承六朝,贵族世家的力量仍然强大,虽屡经打压,中唐以后仍藩镇纷起。
宋太祖对症下药,令两宋文士地位之高,冠绝古今,牢牢把握住了国家政制方向。
隋唐之后,除短期外,封建制完全不再有大的市场。
究其原因,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彻底埋葬了贵族与世家。
相应地,我们可以看到专重门阀、尚未产生科举这种相对公平入仕通道的南北朝,幕府和军阀可以强大到完全不甩皇帝,禅让闹剧不绝于史;不好好搞科举的元朝,封建成分就比较重;科举搞得有一搭没一搭的日本,幕府制就维持了七百年。
我们还可以看到,凡封建制时期,多礼崩乐坏而文化昌盛,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同学最喜爱的时代;然而封建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相对不足。
唐人柳宗元《封建论》认为封建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下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
诚然科举制更进步,也让更多读书人参与文化的创作,但并不是处处优于封建制,比如读书人虽然多了,读书人说话的尺度却大打折扣,这对思想的争鸣必然有害。
不过毕竟柳宗元是维护大一统皇朝的怀「天下」之忧的士人,封建制会妨碍这些「天子门生」的利益;我们现代人没有利益纠葛,应该能看得更客观。
新远以为,中国人应当自信,有对自己历史的解释权。
这个自信,首先不能唯西方马首是瞻,包括某
主义,其次也不能光是跟西方唱反调,那同样是被绑架。
中国的科举,就没办法归到西方古代史的理论中去,我们也不存在与教(天)皇严格对应的长期设计。
白猴子的封建社会,有「封建」的特征不假,
但若认为那是该社会的核心特征,就有问题了;如果日本史学先进,西方就必须有古坟时代吗?更何况中国本有「封建」一词,仔细推敲中国封建与否仅跟治乱或曰统分有关。
最可笑的是,明明殊途的古代史,非要统一说成原始-奴隶-封建的模型,而真正合流了的现当代史,却出现了「XX特色」的说辞。
王致遠,歷史不是叫我們哭的,也不是叫我們笑的,…
5 票,来自夏小筱、刘天源、梁博更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的封建制(Feudalism )。
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在西周以及东周春秋时期可以算作是封建制。
东周战国时已是群雄逐鹿,无所谓封建。
而自秦至清朝,只要是大一统的帝国,都是中央集权制。
类似封建制的制度出现过,例如西汉建国后一段时期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之后汉武帝是削藩,将分封制一点一点废除。
分封制的留存其实是为了缓和矛盾,最终分封制也逐渐消失。
你应该注意到,我形容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存的那个制度,用了“分封制”这个词。
严格地说,中国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和西方完全一样的“封建制”,但这种分封制和封建制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放在一起讨论。
总的来看,讨论中国历史的封建制问题是个尴尬的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单一的直线式社会演进模式与历史不符,主张从多线式的和多模式的动态相互作用中理解历史。
如果不是学术讨论,暂且将西周及东周春秋理解为封建制社会,自秦至清理解为中央集权制社会,我想应该没太大问题。
另外,说点题外话,其实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结论。
既指社会制度,也指一种意识形态。
现在似乎刻意在淡化前一种意思,主要指的是后一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