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 一点看法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 一点看法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一点看法述诚我国封建社会上迄西周,下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绵延两千多年。

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后基本结束了我国的奴隶制时代,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制阶段;秦统一六国后,封建领主制让位于封建地主制。

这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自周、秦,逐步发展到唐、宋,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此以后则日益腐朽,苟延残喘地延续到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埋葬了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而把中国推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宋以前表现为成熟期长;明、清之际表现为衰亡期长,由此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

这一现象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和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保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成为其能够长期延续的首要原因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总体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和相对稳定的关系。

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共同组成的,经济结构是基础结构,起着主导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保护着这个经济结构,并且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这个统一的有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和稳定性,能经常缓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及时的纠正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体。

分析经济结构就是从各个方面考察国民经济的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以自耕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是一种闭锁、单一的小农经济。

自秦、汉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而小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稳固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高一(1)班徐艺晖纵观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它鲜明的特征、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帝王将相的雄韬武略、农民起义的战火硝烟和专制王朝的交替更迭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如此漫长?在此,我选取了五个方面予以分析解读。

首先,封建社会拥有良好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创立的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功战、大国争霸,首先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明显增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41年,梁国奴隶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举行暴动,秦国趁机并吞了梁国;公元前478年、470年卫国两次发动手工业奴隶暴动。

每一次的奴隶起义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统治,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其二,随着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为了争雄自强,纷纷采取变法措施,积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摧毁残余奴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

在变法中,最早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最彻底的变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其三,铁器的使用与推广,水利灌溉条件的优化,耕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

其四,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私田的大量出现与生产力的变革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适应时代的新关系正式封建生产关系。

到了秦朝,在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地方的管理体系,经济上有土地私有制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便捷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战略上进一步扩大统治面积,维护边疆和平等等,为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其二,众所周知,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与这种经济结构相互照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的提供了充足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屈辱史,而与此同时,西欧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对于中国的停滞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经济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这时期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在社会内部,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缺乏,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缓。

2、政治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西欧资本主义从孕育、发展直至取代封建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阶段。

西欧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萌芽是从城市和市民阶级中出现的。

公元十世纪左右,西欧的城市作为农村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开始兴起,商人和从领主庄园中逃亡出来的农奴,成为城镇的市民。

政治结构中的新组织的萌芽,最早在十一世纪的英国产生。

到十三世纪末,由贵族、教士、市民组成的议会,已发展成为管理英格兰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萌芽是人文主义。

它的曙光于十四世纪出现在意大利上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

较之于西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国古代史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

这些“一般规律”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历史学习的金钥匙。

掌握了这些金钥匙,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能强化比较,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就能提高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就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高三历史学习及教学有所裨益。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及一些局部地区的统一,其出现的原因有其规律可循: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强是基本原因。

3、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是重要原因。

4、分裂时期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大统一提供了条件。

5、前代政权进行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6、统一王朝的建立者个人的雄才大略也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一般原因前四点可看作是统一的客观因素,后两点可看作是统一的主观因素。

同时以上一般原因也可看作是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一般因素。

(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影响1、保持了社会的安定。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抵御外来侵略,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主流并维持的一般原因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3、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与奋斗(四)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1、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

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

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其结束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总共延续2315年。

而西欧封建社会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始的标志,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结束的标志,总共存在1164年。

西欧封建社会存在时间大约只有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半,那么,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如此漫长呢?第一,劳动者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决定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劳动者获得新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过程越快,社会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演进过程也就越迅速;反之,则新形态代替旧形态的过程也就越缓慢。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总是几乎被封建地主阶级掠夺殆尽。

劳动者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处在仅能勉强维持产品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处境之下。

而且,就连这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也多次被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所打断。

总体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劳动者很难像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占有那么多的劳动产品用来扩大再生产。

也就是说,他们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条件,远不如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有利。

正因为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没有可能像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推动一个又一个促成封建制度解体的重大历史变迁出现。

第二,封建社会所有制形态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西欧则是领主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因而商人、高利贷者不断转化为地主、官僚,而地主、官僚也兼为商人、高利贷者。

这样,商业、高利贷资本不是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不断转化为封建土地财产,从而促进了封建所有制的巩固。

另外,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中国地主阶级的组成成分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难以形成西欧那样独立性、割据性很强的世袭封建贵族势力,因而需要中央集权国家的保护,这就导致了封建专制国家、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沆瀣一气,共同压迫剥削农民阶级,使农民阶级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中国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社会等级体系、官僚制度、礼仪制度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商朝。

商朝时期,王室贵族通过封赏土地和授予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和稳定社会。

这种由王权控制的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的雏形。

随着周朝的建立,封建社会逐渐成型。

周朝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诸侯通过封地和授爵来建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以此确立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这种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被称为封建体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等级体系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层,分别是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

皇帝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特权。

贵族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阶层,他们通过血缘和地位来维持自己的特权地位。

士人是具有教育知识和人文素养的阶层,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晋升官职。

农民是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者,他们享受较低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负担。

三、官僚制度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是由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官僚制度的核心是真宰制度,即中央政权任命官员,地方政权通过任命和考核来控制官员的行为。

中央政权通过封赏和世袭来确立地方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而地方政权则通过税收和贡献来支持中央政权。

这种分权的官僚制度使得封建社会稳定统治,并保持了相对的社会秩序。

四、礼仪制度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是尊奉孔子思想的一种制度。

礼仪制度以尊重和遵守传统礼节为核心,强调各级人士的身份和礼仪要求。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必须按照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参加各种仪式和宴会,服从封建等级体系的规定。

礼仪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统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社会变革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奴经济和封建主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农奴经济的特点、封建制度的组成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天子在土地和民众之间实行分封制度,将土地赐予诸侯,以实现统治稳定。

这种分封制度打下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模式,并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实施。

二、农奴经济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奴经济。

农奴经济以农业为主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土地赋役制度的建立,将农民置于地主的统治下,使农民失去自由,成为地主的附属品。

农奴经济的特点是社会生产力和农民劳动力的束缚,使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社会财富无法迅速积累。

三、封建制度的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由君主制、地主阶级和农民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君主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国家权力集中在天子或皇帝身上。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享有土地所有权和赋税权。

农民则是劳动阶级,被迫进行苦役和赋税。

此外,封建社会还存在有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特殊的社会制度。

四、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例如,封建社会的盛衰周期、土地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等都给封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动荡和变革。

封建社会最终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社会。

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农奴经济的特点和封建制度的组成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这些变革最终奠定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董才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古老难题”。

以前人们大都局限于历史学学科,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社会整体结构等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解读。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于“韦伯命题”的探讨触及到了这一“古老难题”的实质。

本文受韦伯思想的启发,立足于社会学学科,从制度和社会信任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做新的解读,认为正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支撑的、强大而高度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的生生不息,才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

关键词制度“内在制度型” 社会信任家差序格局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解读及其超越“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问题,因而被学术界称为“古老难题”。

然而,对于这一“古老难题”的探讨大都局限于史学界。

金观涛与刘青峰在《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一书中认为,20世纪20年代末与20世纪50年代初史学界就已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了两次讨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古老难题”被重新提了出来。

在此书中,他们首先对以前有关这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探讨进行了梳理,认为不外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1)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自给自足的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变更,使得商品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2)残酷的剥削制度与剥削关系。

剥削制度一次又一次地把农民大众推向死亡线,使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强大的中央集权。

国家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重本抑末、闭关自守、独尊儒术,推行将盐铁矿及手工业置于官办的经济政策,对思想文化实行严密控制,从而有效地延续着封建制度,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与延续;(4)与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呢?具体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本人就来为你解答。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是封建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是统一的。

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十分稳定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不会发生大动荡,不会发生经济的凋敝或社会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照常运转,封建秩序始终都能维持下来。

宋朝开国以后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相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弹性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
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封建社会中的弹性体制继续起着作用;再如,元末
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

此外,像明末李白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依旧按照封建皇朝的统治方式来发号施令,封建制度既未因此瓦解,也谈不上制度的更替。

这一切表明,中国封
建社会的超稳定性主要指弹性体制下封建的超稳定性。

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甚至一个朝代之下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但制度始终不变。

在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第二,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规律性
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

第三,从基层社会组织的构造和运作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封建社会在剧烈震荡之后依然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由于西方与中国的土地占有制形式不同,所以在国家的权力结构、政治权力运行方式和控制劳动人民思想的手段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特点:
①中央与地方政权的权力结构关系。

西方封建领主占有的土地,主要是分封而来的,世代相袭不能买卖,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里,大领主在其所辖领地内几乎行使着全部国家权力,这就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的分封割据制。

中国的地主占有制,土地可以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地主个人一般不享有西方封建领主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力由国家行政机关掌握,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由专职官吏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西方实行等级制,中国实行官僚制。

②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人民进
行思想统治。

在西方,宗教与教会占有特殊地位,政教合一比较普遍,宗教在麻痹劳动人民,维护领主制经济和分封割据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把儒家思想宗教化,并与以族权为核心的宗法思想相结合,整个社会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思想与制度。

统治阶级以此调整本阶级内部关系和控制、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概述
我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结束,其起迄年代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我国对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

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