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开始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知识点深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知识点深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几千年。
在这个社会中,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高中历史知识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封建社会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封给诸侯作为赐地,以维护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贵族和平民百姓有着明显的社会地位差异。
这种等级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使得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决策。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和政治特权。
百姓则是封建社会的劳动者,他们为贵族生产农产品和提供劳动力。
君主通过赏罚控制贵族和百姓,维持社会的稳定。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生产力。
土地被贵族所占有,农民需要向贵族支付租金和税收。
同时,封建社会还涌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这些行业主要由城市居民从事。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贵族对资源的掌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四、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教育封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学习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知识。
而百姓的教育则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技能为主。
此外,封建社会还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到严格的限制。
五、封建社会的艺术和科技封建社会的艺术和科技水平也有所发展。
在艺术方面,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在科技方面,农业方面的创新,如水利工程和农作物种植的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六、封建社会的衰落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是由于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矛盾的激化、贵族阶层的腐败和统治者的无能,外部因素则包括外族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压力。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起源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
当时,周天子作为封建制度的核心,开始对一些亲信和功臣进行封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封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
二、等级制度的组成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主要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民五个等级组成。
1. 天子:天子是整个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最高级别,代表中国的君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子位于制度的最顶端,是全国统治者,拥有诸侯臣子和百姓的归附与服从。
2. 诸侯:诸侯是天子封赏给的地方领主,统治着各自的封地,作为天子的臣下。
诸侯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在封土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然需要向天子效忠并履行各项职责。
3. 大夫:大夫是指天子和诸侯的参谋和官员,负责管理和执法。
大夫一般来自贵族家庭,他们担负着处理政务、管理土地、监督百姓、维护社会秩序等重要任务。
4. 士:士是指拥有学问和文化修养的人。
在这个等级体系中,士担负着传承和延续文化的重任,他们承担着宣传教育、治理社会等工作。
5. 庶民:庶民是等级制度中最底层的人群,他们没有特权和权力,生活在社会边缘。
庶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财富。
三、等级制度的运作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通过宗法制来维系和运作的。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人们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根据这种制度,人们被分为不同的家族,享有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1. 宗族和封地:根据宗法制度,人们被分为不同的宗族,以共同的血缘关系为依据,形成了各个封地。
每个宗族拥有自己的领地,由族长或家族的长辈负责管理和统治。
2. 世袭制度: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和权力是通过血缘关系世代相传的。
在封建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权力会由父亲的子孙们世袭继承。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社会的等级关系更加稳定,也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文化的能力。
3. 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还倡导着一种严厉的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的分期:1、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江南经济有较大发展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4、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6、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公元1368年—公元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第一单元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一、教学目标:(一)识记:1、“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及其首都,“战国”名称的由来2、土地所有制和阶级状况的变化3、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结果和影响4、填写课文25页《战国社会经济发展一览表》(二)理解:1、把商鞅变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原因。
2、通过对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3、通过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过程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是决定和选择的有机统一。
4、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民心等方面整理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军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三)运用: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原理图示封建制确立的过程。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1、以商鞅变法为个案分析封建制确立的背景和影响。
2、宏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发展趋势。
三、导入和小结设计:1、导入:商鞅——古代的英雄;当代颇有启示意义的热点人物。
2、小结:图示法总结“战国”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第一单元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一、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1、内容:(出示材料,理解“地主阶级性质”和“彻底性”)2、结果和影响:3、商鞅为什么遭车裂而死?4、“秦法未败”?二、封建制的确立(关于确立背景和影响的图示)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四、小结:(知识结构)五、材料和问题设计:材料1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公孙鞅所作的改革,可归纳为下列主要的具体项目:一强迫人民学习最低程度的礼仪。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历史是发展的,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和结束也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通常会把标志性的事件和时间作为历史某⼀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但是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和时间的开始和结束的前后就已经产⽣了开始和结束的因素。
关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我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从政治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秦朝⽽结束于1912年2⽉清朝溥仪皇帝的退位。
从经济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中国成⽴后的⼟地改⾰。
从思想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化运动。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具体分析如下:第⼀,从政治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秦朝⽽结束于宣统皇帝的退位,以专制制度的全国性推⼴和全国性消失为标志。
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由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这⼀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建⽴的时候就是封建社会在全国的开始。
公元前221年,嬴政消灭了东⽅六国,专制主义中央期权制度在全国取得了统治地位。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开始。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分封制和分法制就在不断地崩溃,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的过程中逐渐产⽣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雏形。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并没有推⼴到全国。
换句话说,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只是出现于部分地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地区越来越多。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不断完善。
秦始皇统⼀中国以后,把在部分地区实⾏的郡县制推⼴到全国,取代了以前的分封制。
这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意味着官僚政治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整体性形成。
1912年2⽉宣统皇帝退位以后,民主共和制取代了专制主义,中国的政治上的封建社会结束。
由此,政治上的封建社会消失。
第⼆,从经济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新中国成⽴后的⼟地改⾰,以封建⼟地私有制的法律性确⽴和法律性灭亡为标志。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经济和家族秩序之上的社会组织形式。
封建制度兴起于战国时期并延续至清朝,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以君主为中心的等级秩序,通过封地和封爵的方式来维持和巩固统治地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的西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元明清等众多朝代的变迁与演化。
封建制度在不同的朝代中表现出差异,但基本原理和体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封建制度的发展起初是基于亲疏关系的安排,君主通过封爵的方式奖励臣下,以此激励他们效忠国家。
在封建制度中,地主贵族被赋予领地,作为君主的代理人,负责维护地方秩序和向上征税。
这种封建体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权力垂直的社会结构。
二、封建制度的原理与特点封建制度的核心原理是君主权力的集中和等级秩序的建立。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最高权威,统治者的地位是通过血缘和巧妙政治手段来维系的。
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则是由君主颁发的封爵来决定的,封爵从而带来了地方统治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性。
在顶层是君主,其下是王侯、公卿、官员、庶民等,按照世袭和晋爵的方式以确保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封建制度还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地权。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个家族之间形成细腻的关系网。
亲戚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扩张。
同时,在封建制度中,君主和贵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也成为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封建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封建制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的架构,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秩序以等级和家族为核心,使得各个等级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加深了社会和谐和秩序的感知。
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也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土地作为封地的主要形式,使得农民有稳定的土地租赁关系,农业产出能够稳定供应城市和军队。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再到秦朝统一中国后的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特点和衰落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
人们生活在小型部落中,社会结构简单,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产生,氏族联盟形成。
首领以贡献为基础,获得部落成员的信任和尊重,并得到部落中的大部分财富。
这就是封建社会最初的雏形。
二、封建社会的特点1. 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以封建等级为基础,君权与地权相结合。
国家统治者赐予王侯、贵族土地和特权,以保持其忠诚和效忠。
这种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者集中权力,限制平民百姓的权利。
2. 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享有特权地位。
他们通过剥削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形成严重的等级和贫富差距。
3. 家族观念:封建社会强调家族观念,强调亲属之间的关系。
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族成员之间形成复杂的角色关系。
4. 礼教文化:封建社会重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传承。
儒家思想的流行表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三、封建社会的衰落尽管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存在,但它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一些主要原因导致了封建社会的最终衰落:1. 内忧外患: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外部的战争、入侵给封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内部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2. 经济落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土地分割和剥削农民的制度,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3. 儒家思想的僵化:封建社会长期推崇的儒家思想,过度强调等级和尊卑之间的差异,抑制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4. 民族意识觉醒: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启发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思。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奴经济和封建主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农奴经济的特点、封建制度的组成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天子在土地和民众之间实行分封制度,将土地赐予诸侯,以实现统治稳定。
这种分封制度打下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模式,并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实施。
二、农奴经济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奴经济。
农奴经济以农业为主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土地赋役制度的建立,将农民置于地主的统治下,使农民失去自由,成为地主的附属品。
农奴经济的特点是社会生产力和农民劳动力的束缚,使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社会财富无法迅速积累。
三、封建制度的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由君主制、地主阶级和农民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君主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国家权力集中在天子或皇帝身上。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享有土地所有权和赋税权。
农民则是劳动阶级,被迫进行苦役和赋税。
此外,封建社会还存在有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特殊的社会制度。
四、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例如,封建社会的盛衰周期、土地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等都给封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动荡和变革。
封建社会最终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社会。
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农奴经济的特点和封建制度的组成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这些变革最终奠定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封建制度。
这一制度体系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公元前11至前8世纪),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萌芽状态,各地宗族长老的权威开始舒展。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爵制度,通过将贵族家族与领土联系起来,形成了以领主统治、君臣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管理机构。
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的演进中逐渐完善。
二、封建制度的形成1. 分封制度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分封制度逐渐形成。
各诸侯国分封领土,并设立诸侯王以治理所辖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等级制度和领主统治的规模。
同时,这一制度也是基于君臣关系,各诸侯国必须向中央政权(如周朝和秦朝)臣服。
2. 宗法制度的确立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宗法制度成熟的时期。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体系,通过世袭的血亲关系确定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这一制度规定了各个封建等级和族谱,使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
三、封建制度的发展1. 社会等级的巩固封建制度的重要特点是社会等级的明确。
在古代中国,人们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权益和义务。
这些等级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得到巩固,并且直接影响着一人一生的命运和地位。
2. 封建农业经济的繁荣封建制度在经济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建农业经济以土地作为基础,领主通过对农民的封赐和保护,使其从事农业生产,并依靠农民纳税以获取收益。
这种制度使得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保障。
3. 儒家思想的倡导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主张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四大关系的和谐,宣扬仁义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时间:2010-12-15 17:07 作者:许小年字号:大中小点击:次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冤假错案”。
从秦始皇到清宣统,明明两千年的专制王朝,硬被张冠李戴地定性为封建社会,致使天下以讹传讹,谬误流行至今。
适时纠正这一错误,准确判断这两千年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何以长期停滞不前,而且可以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何谓封建?由《大英百科全书》可知,封建主义(Feudal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7 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
在各种著作和研究中,这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最宽泛的定义涵盖了西欧中世纪全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关系,而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Lords)和封臣(Vas-sals)之间的契约关系。
定义无论宽窄,封君和封臣的契约关系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实质。
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
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主要包括司法、财政和军权。
土地与治理权是否结合在一起,封臣是否拥有治理权,这是区分封建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键。
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
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日本为幕府—大名—武士,而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
下级封臣均拥有治理权,诸侯、大夫等封臣不仅形同而且基本上就是自己领地上的国王。
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封建,立郡县”,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网系,统治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虽然郡守、县令在辖区内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却与昔日之诸侯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的来源,以及由来源决定的权力性质。
官员经皇帝授权进行统治,而诸侯则以承担义务换取治理权,前者为上下级的单向命令关系,而后者为双向的契约关系。
封建社会中的国王得到封臣的忠诚和义务承诺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封臣的权利,如果国王破坏契约,侵犯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用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手段反抗。
专制主义的皇帝则待官员如奴隶,所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官员不但没有自主的治理权,甚至丧失了生命的权利。
简言之,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封臣的权力来自契约保障的权利。
至于历代皇朝所封的王、侯,除了少数几个朝代的初期如西汉、西晋和明朝,大多数仅有爵位和收入,而无实际的地方治理权,与封臣享有的权利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史家称为虚封而非实封,虚就虚在只封爵而不建国。
汉高祖刘邦实封同姓九国,结果吴王刘濞造反,汉景帝平乱撤藩,此后所封诸王又回复到虚位上。
如此只封不建,岂可称为封建社会?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中国政体的主要形态是中央集权的皇朝专制,经济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与西欧封建社会的采邑或庄园经济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庄园中耕作的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农民接受庄园主的保护,对庄园主承担忠诚、劳役等义务,一如封臣之对于封君。
中国的自耕农则拥有土地和人身自由,不必依附别人,除了向国家纳税(包括徭役),再无其他义务。
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学术界早已有共识,现举数例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冯天瑜教授所著《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周谷城提出,从周武王灭商到秦统一,中国的政治是封建制度,之后变为统治于一尊的郡县制(《中国社会之结构》,1930)。
瞿同祖研究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宗法、阶级和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1936),认为周武王在全国建立了系统的封建组织,而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封建社会。
钱穆在《国史大纲》(1939)的引论中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西汉诸王仅“衣租食税”而已,封邑内的治理,仍由国家委派官吏主持。
钱穆又指出,秦以后的土地可自由买卖,地主和农民为经济契约关系,不似封建社会中地主即封君,佃户为依附封君的农奴。
梁漱溟也以人身依附关系作为封建制的特征(《中国文化要义》,1949),在他看来,封建制仅存于周朝,秦汉之后,进入地主一自耕农经济和官僚政治。
胡适称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中国哲学史大纲》,1926)。
否定秦至清的封建说,这些学者也指出了产生这一谬误的根源。
从方法论上讲,不顾中国的具体情况,生搬硬套西欧社会发展阶段论的一家之言,结论不是产生于研究之后,而是先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五阶段模式,再削足适履,裁量修改中国历史,以便与预定模式相契合。
国情的特殊性湮没在对普遍规律的信仰之中,对社会的复杂演进过程的研究退化为简单公式的机械套用。
冯天瑜教授的专著显示,秦至清封建说的首倡者为陈独秀。
陈氏于明治末年多次游学日本,适逢日本思想界批判封建遗毒。
陈深受影响,将清廷比作德川幕府,为保守、落后、愚昧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明治维新推翻幕府,铲除封建制度,陈认为欲使中国现代化,也必须打倒满清,于是提出反封建的口号。
清廷的确已成中国发展之障碍,但并非因为封建制,而是压抑和窒息社会活力的集权专制。
郭沫若为主张封建说的另一大将,郭氏着重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中国社会的发展亦遵循“五阶段”模式,商周为奴隶制,秦汉之后则是封建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
由于郭一向大胆假设和大胆立论,其观点飘移不定,不能保持首尾一致。
1939 年毛泽东发表有关文章,为中国社会正式定性,“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
??如果说周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在此之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相对沉寂,一些学者也相应修改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从学术界公认的定义可知,既然封建指封土建国,或政权的逐级承包,封建社会必然是政治分权,不可能与中央集权并存。
至于主要矛盾说,暂且不论在人类社会的每一发展阶段上,社会演进是否皆由两大阶级的斗争推动,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国王和诸侯以及诸侯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往往主导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农民的作用则极少见诸史册。
以英国为例,自诺曼征服(1066)全面建立封建制后,王室、教会和贵族间的冲突主导了历史的进程,对英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大宪章》(1215),就是国王和贵族斗争的结果,双方达成妥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贵族的权利和义务。
英国封建制的衰落与瓦解是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与王权和法律的扩张、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变动、农民的反抗等多种因素有关,并非主要因农民斗争而崩溃。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群雄并起,激烈的军事与政治竞争迫使秦国进行改革,率先废除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再经秦始皇的兼并战争,推广到全国。
可见封建制之消亡,并非农民和地主的斗争所致。
倒是秦统一之后,皇朝的更迭大多通过农民起义完成,农民和官僚地主之间的冲突,反有可能构成集权专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正说明了秦汉以降,中国不是封建社会。
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本人并不赞同社会发展遵循普遍规律的命题,反对将西欧模式普适化,认为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样的,例如亚细亚生产方式、斯拉夫形态的所有制、东方专制主义等,资本主义不一定非要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详见冯天瑜《封建考论》,2005)。
马克思还批评了“封建”概念的任意延伸和滥用,强调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包括封臣对封君的依附和农民对领主的依附)作为封建社会的特征,并且明确表示,君主专制和封建主义是不相容的,君主专制产生于封建制衰落之时,没有巩固而是摧毁了封建社会。
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就是集权专制与封建制度不可并存的明证。
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学界曾有中国历史分期的论战,从“五四”运动开始,至今仍未形成共识。
尽管参与者众,那场论战的学术价值并不高。
在社会发展“五形态”的同一前提下,争论集中于封建社会的起始点,始于春秋,还是战国,抑或秦、西汉??直到魏晋南北,每朝都有一派。
无论起点在哪里,各派均以满清为封建社会的终止点。
这是因为在“五形态论”的框架下,封建社会只能在清朝结束,如果划断在其他朝代比如宋元,则明清就是资本主义,无法自圆其说。
起点百家争鸣,终点高度一致,这论战不显得有些怪诞吗?思维定式之害,于此可见一斑。
就学术而论,可视“五形态论”为探讨西欧文明演化规律的尝试之一,它既不是惟一的,也谈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
社会学的奠基人韦伯就另建体系,将西欧的历史分为古代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阶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单一的直线式社会演进模式与历史不符,主张从多线式的和多模式的动态相互作用中理解历史。
在“宏观历史”研究中,马克思以经济为主线,在韦伯那里是观念,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则以宗教提纲挈领。
角度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道理,复杂的人类文明历史,恐怕也只有从多方面综合考察,才可窥得真相的一二。
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这两千年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虽然各家众说纷纭,共同的一点是专制主义。
如果此说成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要换个思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在中国出现,原因不在封建剥削和压迫,而是集权专制。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权利、契约和法治意识在封建社会中并不缺乏,却遭到集权主义的压制和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之际的夭折可能不是由于封建社会太长了,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太短了。
中国封建社会过早地结束于秦统一之时,六百多年之后,日尔曼人方在西欧揭开封建社会的序幕。
难怪梁漱溟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
来源:《经济观察报》2008年。